全史宫词 - 第 4 页/共 64 页

【简释】《路史·陶唐氏纪》载,开首山,道河渚,遇五老而济焉。(又)载,帝在唐,梦御龙以登云天。(又)载,庆云鲜菩,五纬顺轨,景星炳耀,甘露被野,神禾滋亩,朱草茁牧,澧泉洗岫,倚翣生厨,蒲薤茁凤巢阁荣,光慕河河马辇籙,一日而十瑞至。   ○帝舜有虞氏   帝姓姚,瞽瞍之子。(黄帝裔自穷蝉以下,皆为庶人)帝尧登庸而禅以帝位,摄政二十有八载。尧崩丧毕,始践天子之位于蒲坂,在位五十年,禅于禹。   【宫词】群凤来朝五瑞班,五明扇底识龙颜。瑶池羽驾从天降,异宝争看白玉环。   【简释】《古今注》载,舜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辅,自做五明扇。   《金楼子》载,舜摄政,王母派使,乘白鹿,驾羽车,建紫旗,来献白玉之玦,益地之图。   【宫词】日月光华开景运,山川封睿启宏谟。皇家自有丹青手,先写中天瑞应歌。   【简释】《路史·有虞氏纪》载,于是八风循通,卿云丛俊,又百工咸和而歌曰:“庆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画麈》载,世但知封谟作画,不知自舜妹嫘始。客曰:“惜此神技,创自妇人。”予曰:“嫘尝脱舜于瞍象之害,则造化在手,堪做画祖。”嫘,一作颗首,一作颗手。(又)载,舜时西母曾献瑞应图。   【宫词】上皇宫里养尊优,一日三朝拜冕旒。傲弟加封无怨怒,承欢常率鼻亭侯。   【简释】《路史·有虞氏纪》载,日三朝于瞽所,献斋果,惟尽子道。   《四书释地续引宋类苑》载,道永二州之间,存地名“鼻亭”,舜封象于此,有碑。   【宫词】乐都新裁十管箫,凤凰音韵叶箾韶。东宫歌舞由天性,不待和声律始调。   【简释】《文献通考》载,舜做十管箫。   《路史·有虞氏纪》载,义钧封于商,是喜歌舞。   《朝鲜记》载,舜有子八人,始歌舞。   【宫词】露坛月馆尚人间,日暮苍梧驾不还。愁绝三妃从未得,年年竹上泪痕斑。   【简释】《拾遗记》载,衡山有宝露坛,舜受于坛下,起“月馆”,以望夕月。   《江汉丛谈》载,唐,高千里诗云:“当时珠泪知多少,直到于今竹尚斑。”刘文房诗云:“苍梧在何处?斑竹自成林。”盖长沙郡县多斑竹,乃自宇庙生竹以来,本有种类如此,而世传舜崩,二妃攀竹悲哀,泪滴竹上成斑,故高刘诗意及此。   《礼记》载,舜有三妃。   【宫词】癸比分嫔位颉颃,秾华秀茁两枝芳。秋风鼓出湘灵瑟,共忆宵明与烛光。   【简释】《路史·有虞氏纪》载,舜次妃癸比氏,生二女,曰“宵明”,曰“烛光”。处河大泽,灵照百里,是为湘之神。   《楚辞》载,湘灵鼓瑟。   ●全史宫词卷三 三代   ○夏   夏,大禹姓姒,崇伯鲧之子,颛顼六世孙也。受舜禅践天子之位于安邑,在位八年崩。子启立,九年崩。子太康立,十九年为羿所拒,遂都阳夏,二十九年崩。羿立其弟仲康,十三年崩。子相立,为羿所逐,居商丘,八年寒浞杀羿而代之,二十八年杀王于商丘。四十年,夏遗臣靡讨浞诛之,奉相子少康践位归故都,二十一年崩。子杼立,十七年崩。子槐立,二十六年崩。子芒立,十八年崩。子泄立,十六年崩。子不降立,五十九年崩。弟扃立,二十一年崩。子厪立,二十一年崩。不降之子孔甲立,三十一年崩。子皋立,十一年崩。子发立,十九年崩。子癸立,五十二年为汤所放,国亡。计十七王,凡四百三十九年。   【宫词】庞庞狐尾应歌谣,阴教初开付女娇。犹忆涂山朝会夕,风雷金甲抹红绡。   【简释】《吴越春秋》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纷白狐,九尾庞庞。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斯,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   《中华古今注》载,昔禹王集诸侯于涂山之夕,忽大风雷震,云中有甲步卒千余人,中有服金甲及铁甲者。不披甲者,以红绢抹其头额。禹王问之,对曰:“此抹额盖武士之首,服皆佩刀,以为卫从。”乃是海神来朝也。红绢,又称红绡帕。   【宫词】辛壬癸甲记良辰,一代南音托候人。远望乡关添别恨,青台红泪湿罗巾。   【简释】《路史·夏后氏纪》载,初来南,涂山之女作歌以候,其伯姬曰:“候人兮,猗而南言。”自此始,至周之君臣,取风焉。实为周南召南。   《竹书纪年集证》载,安邑,今陕之夏县,有夏宫、夏故城、夏禹台。台在县西北。   《十三州志》载,涂山氏,思本国,筑以望乡之基,犹在夏城南。青台之山亦有“禹祠”。   【宫词】九河排决变安流,玉笥山前宝笈收。贡篚己看纤纩至,渠搜国里献珍裘。   【简释】《吴越春秋》载,九山东南天柱,号曰“委宛”,其书金简,青玉为字。禹登衡岳,梦见绣衣男子,自称元夷苍水使者,谓禹曰:“欲得我书,斋于黄帝岩岳之下。”禹斋三日,登委宛山,发金筒之书,得通水之理,乘四载以行。委宛,又名玉笥山,在会稽。   《帝王世纪》载,禹治水毕,天赐元圭,西戎渠搜国献珍裘。   【宫词】五声听政铎钟悬,文命书成大■〈令上巾下〉篇。旨酒进来疏帝女,首先卫武戒宾筵。   【简释】《鬻子》载,禹治天下也,以五声,听悬钟,鼓铎磬,而置鞀为铭于簨簴,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教寡人以义者,击钟;教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语寡人以讼狱者,挥鞀。”是以禹尝一馈七十起,日中不暇食。   《汉书·艺文志》载,杂家有大■〈令上巾下〉三十七篇传,言禹所作。■〈令上巾下〉,古禹字。   《路史·夏后氏纪》载,帝女仪翟,醖醸稷麦以为酒,澧醪变五味进之,帝饮而甘之,折额而叹:“后世必有以酒亡国者。”遂疏仪翟。   【宫词】钧台飨罢筮亭闲,云盖翩翩秉翳环。何处谱成天帝乐,三嫔新窃九歌还。   【简释】《竹书纪年》载,启大飨诸侯于钧台。   《水经·颖水注》载,东南历大陵西连山,亦曰“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   《山海经》载,大乐之野,启于此,舞九伐马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秉翳,右手操环。(又)载,上三嫔于天,得“九辨九歌”以下。   【宫词】洛汭盘游过十旬,銮舆无计返河。歌成五子多哀怨,第一长杨谏猎文。   【简释】《夏书》载,太康喜猎,诸侯谏之。   【宫词】红药翻阶御苑深,云和桐树碧成荫。外廷几日停封奏,圣听方移条谷琴。   【简释】《古琴疏》载,帝相元年,条谷贡桐芍药。帝命羿植桐于云和,命武罗伯植芍药于后苑。武罗伯谏帝不从,于是作谊谏羿,伐桐为琴以进。帝善之,名曰“条谷”。帝移于音乐,不听事,为羿所逐,居于商丘,援琴作“源水歌”。   【宫词】一旅中兴逆焰消,宾门乐舞媲箫韶。嫦娥避羿偏奔月,不及君王有二姚。   【简释】《后汉书》载,自太康失德,夷人始畔及少康,已后世服王化,遂宾于王门,献其舞乐。二姚事迹,《左传》有详载。   【宫词】黄萯归鞍带锦绷,东音嘽缓变新声。御龙曾学豢龙术,潜醢之而奉鼎烹。   【简释】《路史·夏后氏纪》载,孔甲之立,好方鬼神事,淫乱游畋黄萯之颜,天风晦冥,遇神■〈衤逢〉而迷,急趋民舍,主人方乳皆曰:“后来不胜之,必殃。”帝取子之曰:“其谁敢殃及长,幕动撩析而中厥足。”帝曰:“有命遂以守。”取嘽缓之声,以为破斧之歌,始为东音,而民邪僻之心生矣!于是得乘龙于河,灭不能饮食。有刘累者,学扰龙于豢龙氏,以服事之,赐氏曰:“御龙既一雌死累潜醢以奉,甲已而求之。”惧而之鲁。东阳,萯山也。■〈衤逢〉,黄萯山之神也,能动天地。   【宫词】牛饮三千赴酒池,深宫长夜少醒时。裂缯声引元妃笑,更脱金簪贯玉螭。   【简释】《新序》载,桀做瑶台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尚史》载,妹喜好闻裂缯之声,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   《路史注》载,董谒云:“桀媚妹喜,常加于膝,以金簪贯玉螭媚之。”   【宫词】璿台瑶室引人车,(车,读“插”音)琬剡承恩貌似花。三万俳倡空奏伎,芳名谁许刻苕华。   【简释】《竹书纪年》载,十三年初做辇。人引车为辇,桀溺妹喜,驾人车以奉之。   《金楼子》载,夏桀做璿台、瑶室。《管子》载,桀女乐三万人,无不服文绣衣裳者。   《竹书纪年》载,十四年扁帅师伐岷山。癸命扁伐山民,山民进女于桀。二女曰琬,曰剡,后爱二女,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剡,而弃其原妃于洛,是为妹喜。桀先宠妹喜,后宠琬、剡。   【宫词】江流沛沛败舟过,四牡騑騑六辔和。危石春水终不悟,去归同唱醉人歌。   【简释】《尚书·大传》载,伊尹去汤适夏,闻夏人饮醉者持不醉者,不醉者持醉者,相和而歌曰:“去归于亳,去归于亳,亳亦大矣。”尹退而闲居,深听乐声更曰:“觉兮,较兮,吾大命,格兮,去不善以就善,何乐兮。”入告于桀曰:“大命之亡有日矣。”   《新序》载,桀做瑶台,罢民力,殚民财,群臣相持而歌曰:“江水沛沛兮,舟揖败兮,我王废兮,去归薄兮,薄亦大兮。”又曰:“乐兮乐兮,四牡蹻兮,六辔沃兮,去不善而从善,何不乐兮。”伊尹知天命之至,举觞而告桀曰:“君王不听臣之言,亡无日矣!”桀以为妖言。于是接履而趣,遂适汤,汤以为相。   《尚史注》载,引符子云,桀观炮烙于瑶台,谓龙逄曰:“乐呼?”龙逄曰:“天下苦之,而君为乐,臣观君之冕非冕也,冠危石也;君之履非履也,履春水也。未有冠危石而不压,履春水而不陷者。”   附:有穷后羿   羿,为羿国之侯,逐相自立,八年寒浞杀而代之。浞立四十三年,为伯靡所杀。   【宫词】屋内团团粉作丸,呼名几度望云端。当时应悔求灵药,只送嫦娥入广寒。   【简释】《后汉书·天文志注》载,羿得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是为蟾蜍。   《三余帖》载,嫦娥奔月之后,羿思成病,正月十五夜,有童子诣宫求见曰:“臣夫人之使也,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月圆之后,君宜用米粉做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呼夫人名三夕可降。”如期果降,复为夫妻如初。   【宫词】祸机早已伏桃梧,赐玦残身理不诬。洛水神妃方入梦,岂知狐媚失纯狐。   【简释】《帝王世纪》载,浞杀羿于桃梧。   《尚史注》载,随巢子云:“奚禄山坏,天赐玉玦于羿,遂残其身以此为福,而至于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