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原 - 第 2 页/共 3 页

凡唱念之时,总须头颈微摇,方能传出神理;若永久不动,则成傀儡矣。 扛肩 耸肩则觉项短,于台下视之,尤不美观。 腰硬 腰硬则全身不灵活。文则如上马、下马,武则如舞弄刀、枪,皆仗腰间之灵活,方能出色。 大步 台步须大、小合宜。大则野,小则迟。行走过忙,势必全身摇动,冠带散乱,殊不雅观。 面目板 凡演戏之时,面目上须分出喜、怒、哀、乐等状。面目一板,则一切情状俱难发挥,不足以感动人心,则观者非但不啼不笑,反生厌恶也。 以上十病,皆系平素怠惰而得,切宜早日医治。有诗如下:艺病浑身染,多因旧日惰。虚心当药饵,病则立除却。 曲白六要 音韵。句读(音逗)。文义。典故。五声。尖团。 音韵 每发一字,先审其唇、齿、喉、舌、鼻,或半唇、半喉,或半舌、半齿,或半齿、半鼻,均须辨明。各有一定部分,不可强使归于他部。特制出一表列下。按表类推,则不致有悞矣。 唇————非夫奉微 齿————至耻是射 喉————号奥靠欧 舌————黎楼亮列 无纯乎鼻音,皆系 鼻————西一令进 与他音相辅者。如: 按上表所列类推之,则发出之音,自然字正音圆,不致有唱者为“天”听者为“焉”,唱者为“地”听者为“息”,唱者为“元”听者为“言”,唱者为“黄”听者为“旁”之弊也。 句读 句者,一整句也;读(音逗)者,半句也。唱曲时不分句、读,尚有腔调以绳之;惟说白必须句、读分明,方能达出本意。如“岂不知圣人云”,“岂不知”三字为读,至“圣人云”始为一句。说 白至读时,略微一顿,不可过久;至一句,则稍久亦无妨也。 文义 曲白须先知其讲解。又有字同义不同、字同音不同之别。 字同义不同:容易 从容 容貌 字同音不同:华山(音画) 华夏(音划) 华萼(音花) 以此类推,虚心研习,可免讹字、讹音之疵。 典故 词曲说白之内,往往引用古人典故,务须查明出处,心中了了,则可以传神。 五声 五声系阴平、阳平、上、去、入是也。唱曲不知发声、收声之理,则其字音出口卽变。要知五音之别,须将下列之表读熟千遍,然后逢字卽知阴阳矣。 五声表 阴平 阳平 上 去 入 风 缝 讽 奉 父 烟 言 眼 宴 易 声 绳 省 盛 是 书 赎 属 树 朔 阴平——由高而低。发音高,收音低。 阳平——由低而高。发音低,收音高。 上——其音向上。 去——其音向前。 入——其音短而急。 凡工尺短者,可以脱口而出;工尺长者,须将一字分为数音,如“人”字,若工尺长,则可分为“任”、“恶”、“恩”,徐徐吐之。惟阴平字不宜分音。神而明之,得其三昧矣。 尖团 尖字、团字之分,近日罕有知其据者,往往团字变为尖字,实为曲白之大病。夫尖字系半齿音,如酒、箭、线,乃半齿音,故应用尖;久、剑、现则不然,非随意可以念成尖字也。近时多不察之。 身段八要 辨八形。分四状。眼先引。头微愰。步宜稳。手为势。镜中影。无虚日。 辨八形——身段中有八形,须细心分淸。 贵者:威容 正视 声沈 步重 富者:欢容 笑眼 弹指 声缓 贫者:病容 直眼 抱肩 鼻涕 贱者:冶容 邪视 耸肩 行快 痴者:呆容 吊眼 口张 摇头 疯者:怒容 定眼 啼笑 乱行 病者:倦容 泪眼 口喘 身颤 醉者:困容 模眼 身软 脚硬 分四状——四状为:喜、怒、哀、惊。 “冶容”,原作“蔼容”。 喜者:摇头为要 俊眼 笑容 声欢 怒者:怒目为要 皱鼻 挺胸 声恨 哀者:泪眼为要 顿足 呆容 声悲 惊者:开口为要 颜赤 身战 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