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理论大全 - 第 4 页/共 5 页

神领全身,以手为先,脚随手动,身随脚转。意与神通,气随意走。筋脉自随气行,此所以举动用意者耳。   夫太极拳者,内气之鼓荡运动,须与外形之势同。凡举动神意互恋,神领手诀,而意令气运,由手而肘而肩,由脚而膝而腰,自可达以众归一之道,此既上下内外合为太极之妙术也。   手有八法而一神虚领,气有百环皆随意而定。神主阳而行外势也,形也,意主阴而守内精也,气也。手为阳而动於上,脚为阴而移於下。妙在俱合,灵在俱松。势未动而意已动,神意俱在形之先,势不可执,以神意为机变,无须以成架为局焉。   习拳大歌和庆喜著述   习拳之道多留心,神敛肌松态自然。   腰脊中正虚领顶,气达周身督脉贯。   虚虚实实明阴阳,身灵步活弗缰绊。   拳守四法晓六合,上走下随意欲先。   松肩沉肘气蓄下,妙运精气润心田。   招路多拟立圆行,缠绵软柔劲相连。   节节体骸归一元,能分易合臻化境。   循势舍己借彼力,遂阳就阴达真玄。   入门捷径须口援,功夫真善凭自修。   盘架有时贵于恒,子卯时分莫间断。   学好太极岂曰难,老幼强弱皆宜练。   若问习拳有何益,延手益寿身自安。   高手武技论和敬芝著述摘自候尔良著《和式太极拳精义》   手之高名,百发百中矣。手所在即高所在也,百发有不百中者乎?且拳勇之势,固贵乎身灵也,尤贵乎手敏。盖身不灵则无以为措手之地。而手不敏,亦无以为动身之处。惟身与手合,手与身应,夫而后虽不能为领兵排阵,亦可为交手莫敌矣。今世之论武技者,动曰:某为快手,某为慢手,某为能手,某为拙手,知慢手不如快手,拙手不如能手……。他人不能送出者,彼则从而送出之,夫不是手,而为高手也。故吾思之,高者人人所造也。当此高之会,此以一高,彼以一高,均于使高焉。而自有此高,直以一人之高,敌千人之高,而众人之高不见高也,夫惟有真高而已矣。抑又思之,手者人人所有也,值交手之际,此以一手,彼以一手,均不让焉。而自有此手,又以独具之手,当前后之手,当左右之手,而众人之手如无手也。夫惟有束手而已矣。吾于是为乃高手也。幸夫一推见倒,推推见倒,其以引进落空,过劲击人,彼如悬壁束手,发之数仆,真不啻天上将军也,安有不制胜也哉!且于是为是手慰也。慰夫神妙莫测,灵动手知,其逐势进退者,又不啻于人间神仙也!安有不争雄也哉!呼引入胜,高手一同神手,一动惊人。高手宛妙手,人亦法高手焉可已!夫法高者,功也!手敏身灵,也于神乎。阴阳之拳,数载纯功,安有不高者乎?然武技贯于理也,习者思之,深必悟焉,至为高手也。   太极拳之炼气金幸祥   锻炼太极拳,如果只追求功夫的上层,不修炼气功,就像造好了子弹,但没有枪械,那么最威猛的子弹还是不能发射杀敌。太极拳在追求实际搏击功夫的同时,必须进行气功的修炼。炼气可分为三个层次,在每一层次的修炼中,应保持阴阳平衡,以有余而补不足。至第四阶段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留待有心人去体味个中的奥妙。   一、理气   气,每一个人都有,没有气,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修炼气功,首先必须理气,将体内散乱的气理顺,按照人的意念循序运行。譬如激光,首先用滤光器,选择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光波,其次用激光器将这些光波反复激荡,最后形成一束特定波长而威力无穷的激光。理气的过程,是一无中生有的过程,是一个从无气感到有气感的过程。理气,必须以松静为本,思想放松,多想美好典雅的景象,在思想中保持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自然地,松静也就来到了你的身上。应打破无思无想即为松静的思想,明白不是人去寻找松静,而是松静自然现于人前的道理。只有所思所想是美好的,身体是松静的,那么,此时理顺的气才是纯净的。譬如净物,置之净器,表里俱净。有些人,思想虽净,而器不净;有些人,器虽洁净,而思想不净;再有甚者,思想器俱不净。此三者从事理气,多为事倍功半,甚至是有害无益。理气的形式可以多种,以运动得气最快,站桩次之,坐桩第三,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习惯爱好进行选择和更换,无有定式。   二、运气   理气至纯而不会搬运,此为死机,无有用处。理气至一定阶段,必须进入运气阶段。人身本身即为一太极,阴阳既分,五行自判,于是乎有生克运化之机。而人之所恃以生者,惟气与血,气血调和,则生机逢勃,欣欣向荣;气血失调,则死机潜伏,垂垂欲绝。气与血,循行全身,无时或息。气壮则血旺,气竭则血衰。运气,应无微不至。运气之道,可分为三,一为络道,二为血道,三为髓道。初步运气时,气走络道,以手引之。等打通络道之后,气走血道,以手或意引之,外静内动,静如山岳,动如潮涌。等血道全部打通之后,气走髓道,以意引之,外枯内奔,形似枯树,内息奔流不止。只有打通了络道、血道和髓道之后,气的搬运才不会滞阻,气才可以随意念而动,做到随心所欲而无所不至。   三、用气   理气和运气的目的,在于用气。理气是基础,运气是工具,用气才是目的。气至纯而无滞阻,可以强身,可以治病,可以扶正却邪,可以作为枪械击发子弹而杀敌。至此,太极功夫与意气相辅相成,起心动念,形神相合,心到、气到而身到。意与气合生劲,劲由神发,则无坚不摧。至此,既可以度已,也可以度人。   四、返朴归真   气功的修炼,从无到有,又必须从有归无,返朴归真。道,可道,非常道,无欲,众妙之门;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歌诀云: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气功修炼到一定境界,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切归无,无有太极,无有拳术,有无双泯,道法自然,是为极则。   赵堡太极拳体用歌诀   右手领肘左手催,外掤腿蹬身劲整,丹田内转四梢应,内外合一发不空。   沈肘小圈滚化进,反制双臂刺喉咽,丹田催劲贯筋梢,白蛇吐信巧取胜。   掌发全凭身带动,穿梭招发快如风,神意气劲贯左掌,足落指到取双瞳。   跌岔分打四方势,左顾右盼前後击,身发螺旋弹抖劲,触转即放八面跌。   太极扫腿少人知,铁腿一发敌断根,上领下扫仆步击,常山之蛇首尾应。   太极不怕身後攻,掤履其手来劲空,脚勾其背仆地倒,一切都在旋转中。   金鸡独立济阴阳,蓄发相变柔而刚,转换虚实人不知,掌击易化膝难防。   太极攻防变化多,走粘有走也有躲,对付扫腿身上跃,双脚连发腿难过。   赵堡太极十三翻,十字翻手凶又险,手脚一圈一太极,圈圈合劲敌倒翻。   手腕被擒莫失掤,肘下踢脚弹腿用,一招多途人莫识,也作白手夺刃功。   瞻前顾後要紧记,明了三节变化奇,涌泉力发肩膀出,裆挨一肘真魂失。   仆步下引千斤势,七星下式靠法凶,瞄准七星往上打,靠劲一发人腾空。   解拿还拿妙手法,滚臂采咧一刹那,含胸扣档腰劲发,浑身都能把人拿。   以臂沾臂摇滚化,膝提足蹬防带打,气敛入骨松腰胯,回头看画上下发。   顺化前臂近敌前,进步进身绝招现,看准五虚险处用,周身合力捶以钻。   擒臂虽凶走化精,舍己从人卸无形,应物自然给肩肘,如龙绞水拔其身。   双手被封知转换,手肘胸腹皆是圈,提膝护中退即进,对方跪我七星前。   如虎扑来样凶猛,卸其来势退不应,左勾右掤散其力,以柔克刚不丢顶。   转身妙势抱太极,身圈带动数圈至,掤履挤按瞬间发,引化千斤不为奇。   赵堡太极架独特,式式相连步步深,双摆莲击破双腕,功夫不纯难应心。   搬弓射虎应後人,双手采列臂撑圆,手臂肩胯合整动,发人犹如箭离弦。   太极图圆无始终,全在阴阳变化中,开中有合合中开,循环往复转无穷。   太极丹功义诠王柏青著述   一、太极丹功义诠王柏青著述   道自虚无生有为,便从太极中规循。天地分判阴阳义,人法自然意神合。道心玄秘守天根,内丹培育成在坤。精气合练延年药,浑身天人俱妄春。悟得天心道基尊,生生妙境育灵根。抛却名利海天阔,圜中日月随心神。两只慧剑定中土,一团和气冲玄门。苍海无浪缘龙蜇,青天恬谧赤子心。精气神喻三祖孙,气为先祖万物根。精乃气子生神意,积气生精自全神。出玄入牝呼吸循,念念归底海容深。俟至地火喷涌时,百脉俱活修全真。三花妙合统在神,五气聚分权由心。修得瑞土孕内丹,日月真息火候存。三魂息安昼夜分,两弦期活朔望临。但使方寸宅勤守,黄芽白雪何须寻。汞借水银喻人心,铅如钢铁比人身。婴儿姹女亦如是,黄婆撮合土意真。坎离分合水火轮,注生定死本命根。上下左右皆非是,中腰阴阳两肾门。子午上星下会阴,戊己神阙并命门。庚申金气土得藏,坤火巽风意息存。乾中阳失翻成离,坎得中实转易坤。化阴抽阳还健体,潜藏飞跃总由心。寅时面南守天根,舒形缓息渐寂隐。恬澹念沉入深海,无物腹虚静无尘。大道无声缓缓运,一缕绵绵下归引。渐细渐长谷底满,收聚散气团仙真。日追月坠晓星临,三光先后开天门。深山寂幽溶溶夜,恰是道基初生根。贪龙欲腾行沛霖,怒虎出洞将噬人。天符一道玉音降,虎归龙伏修清心。阴阳媾合龙虎吟,意痴神醉恋魂魄。心肾交合水火济,田蒸海温好浴身。紫气炎焰冲玄门,肌爽窍开乐人伦。甘露琼浆天池满,饵津润脏涤身心。潜龙无用筑基因,见龙在田产灵根。飞龙在天运武火,亢龙有悔形退阴。祖气复入闭出门,腹胎意转运法轮。能令十息缓缓吐,三十息上可调神。精生灵根气护神,神定身中息自沉。内息气运精神固,此真之外更无真。神行气行元海运,一轮始终胎息匀。善养生者在守息,物欲善者勤养根。太极一气延年药,气命神性双修门。天地合育续命芝,但知求我不求人。肢松心沉入脐轮,太极未分是真阴。一阳动处天意现,神令手运移昆仑。挽起光圜转乾坤,气滚意池腹中寻。龙翔九天云伴起,虎啸幽谷风摧林。借势循向在心神,贴从璇玑妙进身。顺力浑然跌不觉,勿用气力返伤根。腹虚若海载万均,能运沉浮善曲伸。神形意气能一处,移山倒海翻乾坤。阴摧阳转阳摧阴,可知玄奥在腹心。丹田一球璇玑活,舒合恬逸动无尘。孰晓腹气圆活真,调腑理脏顺经筋。若待寿高神体健,不枉当初勤练身。   二、极丹功要术   天地人灵,道存唯此。欲修丹功,象天法地。参自然而合人身,夺造化在悟玄机。人内三宝,精气神也。修者,寅时合道,须择幽静之处。背北面南,气收地灵。直立两肩之中,安定子午之位。气沉腹脐,意导孕合。心静而息寂,呼吸悠长,若无脉流。而气摧神意俱,会似如失意。导气运腹轮,常转杂念止。则内外松,适心念静,而呼吸若一,意气互感,暖流回转。其态若轮,生生不息。此为一气浑圆,修之可享遐龄。   气流转而无微不到,阴阳和合而化育五脏。运行于筋骨经脉,营卫於肌肤毛孔。通连於天地祖气,气机循环还升降有序。身遂升降而起伏,手随机势而运形。形动而神静,意会而势灵。微风亦能顺化,叶落亦能知警。蹬此门堂,许为初成。   功既有成,须明用道。太极之妙,首在心神。惟心静,能详察进退之机。惟神领,可体悟起伏之道。进因降而起,退而合而伏。其法,曰:神,曰:气,曰:形。神者能轻灵,气者有刚柔,形者可纵横。以神击敌为先,身未动威先发於瞳,伤敌之神,令彼胆寒。以气击敌势未成,而无畏浩气出,破敌之气,令彼心怯。以形击敌俟敌动,身应形合之制敌之形,令彼跌仆。内静外动,外疾内缓。神静而意动,心静而气动,息静而身动。眼欲疾而神须缓。步欲疾而气须缓,手欲疾而心须缓。内态静缓,外形愈疾。息无此乱,无虞自疲。   运功发劲,外柔内刚。卷之则柔,发之成刚。柔为长劲,刚为瞬间。化敌之力,缠绵如丝。圆而劲柔,击敌空门。势若奔雷。循方直达。柔则松弛,内气如缕不断。刚则开张,瞬间一泻千里。意深如此,惟气行之。动如簧弹箭发,静如山岳雄峙。功不间断,持久通灵。气机活泼,由心外场。感应神通,人来临身,已知来犯之处。意令气发,去则攻其无救,人未明立仆警心寒。   太极拳之内功修炼林泉宝   作者通联:上海市昌化路弄号室邮编:电话:()   一、领架   太极拳内功之修炼法,这对我们练太极拳者都十分重要。究竟太极拳功夫有多高,有多深,如何修炼,谁都讲不清楚。对这种博大精深的学问,数百年来,既困惑,又有人追求,因为这个题目太大了。有人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其实“十年”并不算太长,如果没有掌握太极拳的正确修炼方法,就算是练几十年也出不了门。我想关键是方法,所谓“引门入路须口授,功夫无息发自修”。这两句名言,道出了练功的要旨。   有人说古人功夫好,近人理论好。其言确实。自杨家的杨露禅,人称杨无敌,驰骋天下无敌手。吴式的吴全佑、吴鑑泉,武式之武禹襄、李亦畲武功独厚。赵堡传人张彦,独闯少林寺,三进三出无人能挡,人称“神手张彦”,并非虚言。古代太极拳各家都有过硬的功夫,在各家各派的传人中颇有轶闻详述,这里不赘。这些功夫皆来自真传和苦练,没有什么捷径。   首先要有正确的练法,也就是引路入门的口授方法。   所谓“领架”即是学练老师的架子,领悟架式的真蒂。架子正确与否关系到太极拳的质量。如不得太极拳之神形,则练一辈子也是茫然,不成大器。当然锻炼身体,活动筋骨,还是可以的,这叫普及太极拳。若想精其技,趋大成者,非得老师拳架之神形不可。性能形动而神静,意会而势灵。练太极拳练的就是神、气、形三者,三者为太极拳之含金量。“神者能轻灵,气者有刚柔,形者可纵横。”登此门堂者,方许为初成。所以学练老师的架子,这只是迈出第一步,如何走架运作,这里不妨作一些比喻。   二、太极拳与书法   练书法的人,首先要临摹字帖,当从楷书临起,如欧阳洵、颜正卿、柳公权等。继之魏碑体,而后学练行草书法,尤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著,其书法称誉千载,为历代书法者所崇尚,称之谓“书圣”。其书法厚实而生动,行笔只流畅,以侧取妍,神采飞扬,古人誉之为“天下第一书法”。这是大家所公认的楷模,古今书法家都以此为阶梯,循序渐进。   对于太极拳来说,这种条件已经不复存在,无法见到当时的张三丰、王宗岳、蒋发等宗师的风采神韵。因为那时候、没有录像和相片,很难想像、洞悉太极拳真髓,只有通过文字记载、拳经揣摩其意境,其次通过历代太极拳之继承传授。   太极拳之理论博大精深,正如庄子《天地》篇中曰:“深之不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太极拳是隐于内的功夫,以柔克刚,以“天下之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见之如妇,夺之如虎”。所以在外形上很难看透其力量,只有在实际交手,才能体现太极拳的优势。我这里叙述的“领架”就非常重要,所以必须遵循,方可入太极拳术之门。   我在咸阳是得识形意门名师杜今桂,一日来鄙舍作客。杜师通晓拳经,尤精形意、八卦拳,擅长书法。谈话之余,我请杜师走几下形意拳,杜师以形意之《五行拳》演练的是暗劲,其劲含而不露,神形互依。可是我看不透其劲法之妙着,其中之道,难识其奥秘哉。然后我又恳请杜师演示形意拳之明劲打法,同样也是形意之《五行拳》。他每发一拳一掌,招招有声,啪啪作响,节律有序,一步一劲。我住房在四楼,整个房屋为止震撼,如是雷动、地震、如炮之轰、山之崩,若与交手,不战而颤,实叹为观止。像如此刚威猛烈之劲,确属罕见。我也曾经练过形意、太极拳之发劲,虽也很有功劲,时而围观者拍手叫好,但比起杜老师来简直小巫见大巫了。   事后我也问过老师,我说杜老师之刚劲如此威猛,余从未得见如此高深之共、功底。余师曰:“杜师功夫极高,在西北颇有声望。西安张侗等皆知道”。后来我也曾求教过老师,我说我是否可以练些刚猛之劲,以太极拳之松柔,形意拳之刚猛,似乎更利于技击推手之术。老师答曰:“本不反对你练其他拳劲,取长补短,只是该劲虽猛,只是为他人练的”。老师虽不多言,我似乎悟出其中道理,此刚劲只是为了对付别人练的,对自身健康无甚好处。话到其间,读者可以悟出些道理来了吧?为别人练不如为自己练,形意拳的最终追求,由明劲入暗劲,再由暗劲入于化劲,也是太极拳演练的功劲。俗话说,点到为止,老师就是这么明示的。   怎样练书法,首先以明师为楷模。所谓明师是指确实功夫上乘的老师。并非名师一定就是上乘功夫者。所以临摩字帖要临好的帖。否则一旦走错了架子,练上十年也是枉然。比如,你的孩子学练钢琴,随便请几个老师教学,要学会弹钢琴是很方便的,能否成为大器,即便你的孩子很有天赋,也会入于俗套。非得是训练有素、大师级的老师授教,手把手亲自指点,方能趋于上乘。   以前有一位朋友,自小热爱书法,素喜临摩名帖,写得一手好字。进单位后搞宣传工作。自以为书法到位,颇有功底。后经我的一位懂书法的朋友(拳师)看过后,评定其书法形于浮躁,虽流畅而缺乏神韵,其临摩字帖亦觉欠骨。我的朋友似乎不太服气。后来我介绍他们认识,并亲自为其讲解,边讲边临帖,指点迷津,茅塞顿开。我朋友始而大悟,十分钦佩。后来我的朋友又问老师我该怎么办?师曰:“如果你想真正学好书法,就得推倒重来,也就是从头开始。”   三、太极   上面讲到的练书法,因练法不当,全面推倒,重新开始,也即是从第一个字练起,练不准不要往下练,一点一划都要绝对准确,从它的基本结构、运笔、知其精微。现在有许多碑帖把基本笔法放大。名人名帖之特点,便于临帖者“克隆”。   学练太极拳也是一样,以前没有得到老师指点定架,或者不曾纠正架式,你就得从头开始,所谓的推倒重来。一招一式绝对到位,身手步腿具出一致,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凡一举一动具要符合太极要领,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开裆下腰、分清虚实、上下相随、用意不用力、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要求绝对准确无误。首先我们得学像老师,要有老师的风采神韵。现在通行的一词叫“克隆”,如果你能够克隆老师的“拳架”,老师的风采神韵,这就是很大的进步。其中必须知道拳架动作的基本结构、特点、运作。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神悟”。不悟不足以体现老师的形架神姿。在练架过程中要找差距。所谓差距就是与老师之间的差距,要用放大镜来看其中差距。因为差距越小越难找,但这又是十分关键的。大的差距好学好纠,精微之处就比较难了,这也是关键只关键。所以太极拳学者之间的差距很大,包括一师门下,有的已经到达大学水平(当然这只是比喻),有的则仍在小学水平,差距之大,其中玄奥具在敬微之处。太极拳能否入门,亦在敬微之处。学习书法也是一样,前文讲的一位朋友,他很聪明,书法不俗,但一遇高手,便相形见拙。其所以不足者,亦是字里行间,转弯抹角,差距亦在细小精微之处。   京戏是我国的国戏,梅兰芳的梅派,周信芳的麒派堪称一绝,国人皆知。其唱腔韵味有谁能克隆像的?能像八成的屈指可数。越剧名家徐玉兰,她唱的红楼梦《金玉良缘》,一声“林妹妹我来迟了”,长腔拖音,婉转动听。九这么一声叫板唱腔,数以百计的、她的学员对此都难以“克隆”。粗听起来差不多,关键是运气、用腔、发音等等上的细微差别。   为什么要克隆“精微”之处,太极拳内劲虽然靠的是“苦练”,而其更重要的是太极拳的“运作”。动,皆要轻灵自然,以心运气,以气运身,凡动作皆合法度,无过不及,不贪不欠,动静开合,中正平稳。太极一启动,浑身一气,如轮子之圆活,转换旋转无不随势应变,其动作特别的完美,特别的和谐自然,缠绵缱绻,形神不离,悱恻互依,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内外相合,上下相随。“溟溟混沌,窺窟莫测”。太极者神气互感,竟会势灵,手随势而运形,身遂升降而起伏。总之无有凹凸,无有缺陷,无隙可乘。不能明确其中奥秘,这样就如:“久难运化,堂室难窥”的了。   四、运裆   练太极拳功夫主要的就是练“裆”。尤其赵堡太极拳裆是内劲的关键。太极拳活与不活,全在于裆的运作。裆不活,动作必然呆滞。裆胯是太极拳的天机。所谓“天机”者,玄机关窍之意,凡动作变化全凭于此。不得此中奥秘,难以练成太极功夫。所以学练赵堡太极拳主要练的是运裆。“裆”是天机玄窍,没有裆的运作,就不存在赵堡太极拳,其重要程度由此可见。为了使练太极拳者有所启迪,我之所以要克隆太极,克隆某一个太极大师的拳架,甚至要克隆其精微之处,其中道理,亦包括于如何运裆,如何驾驭与全身之动作,能观微而达其精者。   裆跨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何运作,很难用言语来表达。以前老师用木偶戏的表演技巧来比喻太极拳裆胯的作用。木偶戏是用手来表演的,离开了手,就不存在戏文了。我想这样形象化的解释颇为得当,余练功几十年深感“以裆代手”的重要性。练赵堡太极拳如何“运裆”不可不知太极拳高手郑老师,他之运裆极为精微,虽有若无,显于见微。为什么说虽有若无为之佳者,大凡功夫高者深者,其走圈亦小,不显于形,所以若有若无,使对方不知其深浅,未能知其变化,深藏不露,适于灵变。否则的话,也容易给对方看出破绽,泄于活机,亦非高人之所为也。   太极拳裆胯之运作还有一种联想的比喻,它就是像是手表中的一种叫“铊飞轮”又曰“鬼推磨”的摆轮。大家都知道摆轮是手表的基本动力,它是一种不固定摆轮的旋转,它是手表保持平衡运转的动力,且精确无误。它与普通手表的摆轮不一样,普通摆轮通过一根轴承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走动,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和摆轮本身的重量,造成轴位变化,从而出现速度和走时的偏差。只有像“铊飞轮”那样,摆轮不固定在同一个位置上的时候才能抵消偏差。这对太极拳来讲,它也不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裆即由两个胯组成,在一个中心两个不固定的位置上旋转,既有重心,而不知其重心何在,这是一个太极图的摆轮,是太极拳运作源泉,是阴阳变化之枢纽,动静开合,虚实变幻之裆机。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两脚有虚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两手有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或忽阴或阳、亦阳亦阴,这是阴阳消长重心虚实变换之关键。   “以裆代手”,“以身领手”是赵堡太极拳由裆胯带动手和全身动作,继之由裆胯来带动腹式呼吸,带动丹田运转,所谓“腹中有轮,旋转如规”。使之“聚而鼓荡,状若璇玑,意活而运,气如轮转。”由外达内,由内达外,裆胯成为沟通之桥梁。当然也适用于其他门派的太极拳种。余也曾试着操练过,其理一贯,一通百通,只是各人重视的程度不同而已。   “领架”者观其形而知其微,达于“定架”即“形架”,也就是成形的架子,又叫标准架式。所谓“克隆”,除了精确的定架,而更重要必须有大师的神韵,不管由外达里,或由内达外,都要有形神之互恋。所谓“上动下合,左转右旋,前移后趋,唯心神之所向,意气之所使也”。“运裆”首先要看老师是如何启动裆胯的,如果连这一点细微之处也看不出来,那么就无法使自己走运裆圈,无法克隆这个裆启的源头,无法做到以裆代手的运作。这不仅是太极拳架进入上乘的主要组成,而且在推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形”的动静对方必然十分敏感,而裆的运作不常为人所知。敌来动,不见其变,敌稍动,在其不知不觉中动在先,这在赵堡太极拳来讲叫做“调裆”。力点也随着不知不觉中变换,不进则已,若进必令其跌扑,此皆在于“调裆”与“运裆”之关键。   在令架克隆老师内劲的神与形,首先要“以身领手”,其关键就是在运裆。领架时要有比较,老师一出手就有与众不同的感觉,又时总觉得老师打的拳与我有些区别,倒不是动作上有什么不同,这是质的问题,所以也讲不出什么原因,这就是内劲。而内劲的质量又有很大的区别,各人掌握的关窍、技艺不一样,所练就的内功之质量悬殊。第一要掌握太极拳的要领;第二要练松至柔;第三要运裆,这是出内劲的关键;第四技法,没有技法不能与人交技,缺一不成。有人练了一辈子太极拳,松柔具到位,身体也颇健康,但没有高超的技法,若逢推手动辄傾跌。技击不是纸上谈兵,空谈打法是没有用的,要有实战体验。保健与养生,对太极拳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若论技法,拳架推手一起练,以拳架来指导推手,以推手来纠正架式,运裆也是交技的关键,以小胜大,以点击面,小圈胜大圈,此皆与“运裆”、“调裆”有关联,且可忽哉。   五、太极拳之松柔   太极拳是以柔克刚,用意不用力。松柔是太极拳的根本,离开了松柔就不算是内家拳。不管是哪一个门派都崇尚松柔。有人说太极拳要练三年松柔功夫。其实练拳之“至柔”、“至松”是长期追求的方法,越松柔,内劲的质量越高。松柔的功夫越高,太极拳的含金量也越高,这是成正比的。所以每派太极拳门内都有掌握松柔的诀窍,都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关于松柔的方法,门内都有详细的介绍,基本上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是“神松”,也即是从思想放松,心神宁静,所谓神舒体静,《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恬者,内无所蓄,淡者,外无所遂,虚无者,虚极静笃,臻于自然。即摒弃杂念,宁静淡泊,畅遂情志,愉悦平和。第二是“形”松。要求四大节八小结具放松。身手步眼无处不松柔而合于自然,一切动作都要轻灵、柔和。起手阴阳,左旋右转,轻如飞燕,柔若软绵,如芭蕾舞姿之轻盈,或如鱼贯之流畅。   练太极拳不可不柔,只有松得尽柔如绵,方显太极之功夫。杨式太极有绵拳之称。所谓“绵里藏针”即此意也,极柔软,极坚刚。   吴鑑泉为吴式太极拳开山奠基人,以太极之柔驰骋天下。又创办“鑑泉太极拳社”,誉满海内外。“松柔”的功夫对太极拳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它是进入上乘功夫的关键。至于如何着手练松柔功,各家都有经验和专文介绍。   赵堡太极拳对松柔功夫有其独特的见解,郑悟清老师在《太极拳体用》中写道:“一切运动以柔活为上,唯其慢始能柔,唯其匀始能活”。又曰:   初学而内要静空,周身内外要轻松。   内静空气行于外,外轻松内应精神。   功夫不可须失断,临用之时显奇能。   又云:“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赵堡太极拳对于松柔论说特别重视,本书中的《赵堡太极拳之特点——论“耍拳”》文中已较详细地介绍了。本门第八代宗师和兆元首创“耍拳”之公式,所谓“耍拳”之公式,所谓“公式”者,即练架成功之公式,能按此练法去做,必然能奠定内劲之基础,练出成功的硕果。耍拳公式者,即以柔中求刚为目的,以轻灵自然为原则,以中正平圆为用功方法,这三者为耍拳公式。赵堡太极拳宗师和兆元,在练功教学过程中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始创太极拳公式之谓,其以松柔为目的,以自然为原则,以轻灵为方法,这三者道出了太极拳之真奥秘,似简易,实犹难。不尚用力,练太极拳时不能带一点力,更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显示发劲,其内劲蕴于内,而不显于外,其中道理简而明之,为了使后人不要误入歧途,宗师特依此“耍拳”之公式教学门人。   “耍拳”之公式的进一步要求是什么?他告诉我们要像顽童那样随便。顽童的特点是什么/顽童是“天真”,他不就是想玩耍吗?怎么样高兴就怎么玩,没有牵挂,没有踌躇,不迟滞,不凝思,这里取其随意、自然而小孩独有的天真。天真的含义是什么?从字面上讲,天者,天地之天,先天之天;真者,真知、真觉之真,真精真神之真。道教有“元始天真”,又为天地之真,失天之真。这里所沿用之“天真”,即孩童玩耍时的天真,是生命之初的天真,是不被后天污染的天真,我们平时所谓的“天真无邪”,即此之谓。无牵无挂,无忧无虑,犹如“混沌世界天真烂漫之时”,没有做作,没有虚伪,不避疑虑,嬉笑无心,纯真而可爱。我们在练太极拳时,运用“耍拳”的要求,他就可能放松到不受任何信息干扰,不受任何污染的纠缠,轻松自然,无我无他,随心所欲地,视天地万物如不见地,悠然自得地如“肌肉若一”地“耍拳”。如此我们的“耍拳”与上古真人之天真奥秘相通。我们说“天真”与“耍拳”,这是一种境界,由此我们受到启发。   练赵堡太极拳从有意到无意,拳经有“意过则滞”,宗师要求不能用意,不用意凭什么“耍拳”呢?凭的就是“觉”。就如斯宾诺莎所说的“直觉知境”。道家心元神的体现。“用意不用力”这在太极拳书里介绍的已经很多,包括拳经里也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用意”和“不用意”之间是否有什么矛盾,有什么不同之处,有时还会困惑练功者,其实都一样,一个是“无为”法,一个是“有为”法,殊途同归。其中又有相互渗透,“无为”中包含有“有为”,“有为”中包含有“无为”只是在修炼中“无力”偏重于“有为”,或“有为”偏重于“无力”而已。各门之中自有其各自的成规以及各自的经验方法。   六、太极拳之“无为”修炼   赵堡太极拳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不能用意”,而这种不用意的方法,在练功过程中能够真正达到神舒体静之目的。成人练架大都是用意用心,而我们练太极拳时要做到“不用意”,“不用意”而正是自然松弛的绝妙之法,老师走架时既轻松又自然,仿佛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和风之轻扬,柔顺之松净,这正是不用意之“耍拳”公式的效果。练拳到一定层次其任督二脉自然打通,道门称之周天法即所谓也。畅经通络,丹田随势而运转,这是太极拳内劲产生和发动的基础。   以前我学过形意拳,其中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也是内家拳其理一贯,练功之诀窍,其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练功就是练这个“真意”。何为“真意”?真意者即虚无之正觉,而这个“真意”只有在不用意的完全放松的条件下产生,这个“真意”是“正觉”,正是神以知来趋于上乘的高级内劲。而太极拳之内劲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它是在太极拳之“耍拳”公式,不用意,不发动,而产生的一种强大高质内劲。而你有意识地去练,用心用意去追求,往往就不显于出现这种内劲,这是一种不觅自得,感遂而通的内劲。就如道门之内丹修炼,要求入静,排除杂念,松静自然。然后能松始而能静,由静而能定,能定而现空,如此寂兮寥兮,这样就停止了识神的干扰,不用意则意静神明,神是生命的主宰,在意静神舒的状态下,才能发挥元神的自然本能,所以说不用意的“耍拳”公式是内气运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