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海 - 第 72 页/共 284 页
唐武徳以来国史 唐史 唐国史 唐书备阙记
韦述传初令狐徳棻呉兢等撰武徳以来国史皆不能成述因二家参以后事遂分纪又为例一篇【开元十九年三月】萧嵩欲蚤就复奏起居舎人贾登著作佐郎李鋭助述防绩逮成文约事详萧頴士以为谯周陈寿之流改国子司业充集贤学士述典图书逾四十年任史官二十年史才博识所著书二百余篇行于时 桞芳肃宗诏芳与述缀辑呉兢所次国史述亡芳绪成之兴高祖讫乾元凡百三十篇叙天寳后事弃取不伦史官病之【旧史云芳勒成国史一百三十卷】 呉兢传景龙间任史事私撰唐书唐春秋未就至开元中丐官笔札兾得成书诏就集贤院论次时张説在家修史大臣奏国史不容在外诏兢赴馆撰録乆之贬荆州司马以史草自随萧嵩领国史奏遣使者就兢取书得六十余篇【旧史云奏取兢所撰国史得六十五卷 呉兢撰国史为则天本纪次高宗沈既济请合中宗纪 防要呉兢云帝载王言所书至重】 志唐书一百卷又百三十卷呉兢韦述桞芳于休烈等撰国史百六卷又百十三卷杂史呉兢唐书备阙记十卷【书目卷同集高宗武后中睿宗五朝政事以备史官之阙】按蓺文志唐书百卷又百三十卷国史百六卷又百十三卷呉兢传撰唐书唐春秋未就诏就集贤院论次桞芳传亦曰芳绪成国史兴高祖讫乾元凡百三十篇旧传韦述补遗续阙勒成百十三卷盖兢书百卷而芳所着百三十卷述书百十三卷云 旧史徳棻兢累有修撰未成一家言韦述始定类例补遗续阙勒成国史一百十三卷并史例一卷事简记详有良史之才 集贤注记史馆旧有令狐徳棻所撰国史及唐书皆为纪传之体令狐防至贞观牛凤及迄于永淳及呉长垣在史职又别撰唐书一百一十卷下至开元之初韦述缀辑二部益以垂拱后事别欲勒成纪传之书萧令【嵩】欲早就奏贾登李鋭太常博士褚思光助之又奏陆善经梁令瓉入院嵗余不就张始兴为相荐起居舎人李融专司其事谏议尹愔入馆为史官未施功而罢【详见续春秋 又见史馆】 史通长寿中春官侍郎牛凤及防自武徳终于道撰为唐书百有十卷发言怪诞叙事参差既而悉焚姚思亷许敬宗诸本欲使其书独行由是皇家旧事残缺尽矣 旧史于休烈奏国史一百六卷开元实録四十七卷起居注并余书三千六百八十二卷并在兴庆宫史馆以家藏国史一百十三卷送于官 志目録类唐书叙例目録一卷孙玉汝列圣实録目二十五卷 张説曰髙宗朝修史学士有十九人 李翺曰唐有天下圣明继于周汉而史官叙事曽不如范晔陈寿所为
唐在外修史
防要开元八年十二月二十日诏张説修国史仍赍史本就并州随军修撰【虽致仕一嵗亦修史于家】十四年七月六日敕呉兢就集贤院修唐书二十五年六月二十六日诏左丞相张説在家修史李元纮奏就史馆从之长庆三年六月监修国史杜元頴奏班固居乡里而继成汉书陈寿处私家而专精国志宗国史张説在本镇兼修代宗编年令狐峘自外郡奏上其沈传师分修宪宗实録就湖南修毕先送史馆制可【史通曰班固成书出自家庭陈寿为志创于私室】宋朝宋祁就亳州修唐书【皇祐三年三月乙夘】汪藻即湖州领日厯【绍兴初】
唐书 嘉祐新唐书
中兴书目五代晋宰相刘昫史官张昭远等撰唐三百年间国史野録参错不一至昫删集为纪二十志五十列传一百五十凡二百卷【开运二年六月上计二十帙】 国史志庆厯五年【五月四日己未】诏王尧臣张方平宋祁等刋修【庆厯四年贾昌朝建议修唐书】久而未就至和初【至和元年八月戊申】乃命欧阳修撰纪表志宋祁撰列传范镇王畴宋敏求吕夏卿刘羲叟同编修【嘉祐三年十月庚子命参政曽公亮提编修唐书】凡十有七年至嘉祐五年而成提举曽公亮上之【七月戊戌一本云六月二十四日进呈】纪十志五十表十五列传百五十凡废旧传六十一増新传三百三十一又増三志四表凡二百二十五卷録一卷【旧史凡一百九十万字新史凡一百七十五万九百三十字 制词谓闳富精覈度越诸子】修等进秩【庚子】宣和中进士李绘以旧书参新书而为之注崇宁五年董衡为释音二十五卷呉缜纠缪二十卷 宋祁传修唐书十余年【皇祐元年刋修】自出亳州皆以藁自随撰列传一百五十卷 进唐书表唐有天下防三百年其君臣行事之始终所以治乱兴衰之迹与其典章制度之英宜其粲然着在简册而纪次无法详畧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盖百有五十年然后得以发挥幽昧补缉阙亡黜正伪谬克备一家之史其事则増于前其文则省于旧至于名篇着目有革有因立传纪实或増或损义类凡例具载别録 晁氏志刘昫因韦述旧史増损以成繁畧不均多所漏阙又是非失实嘉祐中欧阳修宋祁撰新书议者颇谓永叔学春秋每务褒贬子京通小学唯刻意文章采杂説既多有失实之叹【樊先生注新书纪十卷】吕夏卿唐书直笔新例一卷
五代史 五代史记
中兴书目一百五十卷薛居正等撰 开寳六年四月二十五日戊申诏梁后唐晋汉周五代史宜令参政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防张澹李穆李昉等同修七年閠十月甲子书成凡百五十卷目録二卷赐器帛有差其事凡记十四帝五十三年为纪六十一志十二传七十七【其书取建康实録为凖胡旦以为褒贬失实】 书目又七十四卷欧阳修撰徐无党注纪十二传四十五考三世家及年谱十四夷附録三总七十四卷修没后【熙寕五年八月十一日】诏其家上之【十年五月庚申诏藏秘阁】呉缜纂误三卷 天圣五年二月丙申杨及上重修五代史上谓辅臣曰五代事不足法王曽曰安危之迹亦可监也
淳化太祖纪
雍熙四年九月直史馆胡旦请修纪表志传诏以史馆西廊置修史院淳化五年十月丙午翰林学士张洎等上重修太祖纪十卷以朱墨杂书凡躬承圣问及史官采摭之事即朱以别之先是淳化五年四月癸未以李至张洎张佖范果同修国史宋人杀其大夫 咸平元年八月壬戌修国史内翰宋白上言请与学士宋湜秘阁校理吴淑等同就秘阁编録太祖国朝史从之其后白等又请钱若水同修诏可 魏太和以史职中书唐贞观移史馆于门下我朝因之率以台铉典领
景徳太祖太宗两朝史
景徳四年八月丁巳【二十四日】诏修太祖太宗正史令宰臣王旦监修国史以知枢宻院王钦若陈尧叟参政赵安仁并修国史翰林晁杨亿同修直史馆路振崔遵度为编修官先是九月辛夘赐宴修史院三年二月辛巳诏知制诰朱巽直史馆张复同编排两朝日厯时政记起居注行状诸司文字委钦若总领初成纪一卷帝取观録纪中十二余条付史官改正自此每一二卷皆先进草本多所改易祥符四年又取夏竦为编修官八年十月己丑旦等上太祖太宗纪賛论各一首九年二月十二日丁亥史成旦率史官诣崇政殿以献凡百二十卷目録一卷帝纪六【太祖太宗各三】志五十五【天文三地理七律厯三礼四五行二艺文七乐三职官九河渠二选举三舆服三食货六兵三刑法二】列传五十九【后妃一宗室一臣僚四十八四夷九】优诏答之戊子加旦守司徒修史官赵安仁晁逈陈彭年夏竦崔遵度竝进秩赐物王钦若陈尧叟杨亿尝预修亦赐之【第赐器币袭衣金带命宴于修国史院】
天圣三朝国史 【三朝 三朝 见政范 圣政 后】
祥符九年监修国史王旦上太祖太宗两朝国史其修真宗实録未为纪传天圣五年二月癸酉仁宗诏曰先朝正史久而未修年祀寖远事成沦坠宜令参政吕夷简副枢宻夏竦修国史宋绶刘筠陈尧佐同修仍命宰臣王曽监修又命舘阁王举正李淑黄鉴谢绛为编修复命冯元同修初于宣徽院编纂后移中书命三司检讨食货事件三馆供借书籍择司天官编缀天文律厯志帝纪賛论吕夷简奉诏撰纪即夷简夏竦修撰余皆同编修分功撰録六年八月诏别修志传委绶看详其帝纪专委夷简竦八年六月十一日癸巳夷简等【曽率夷简上】诣崇政殿上进赐宴迁官赐衣带器币先是太祖太宗纪六志五十五传五十九目録一凡百二十卷至是修真宗史成増纪为十志为六十传为八十总百五十卷此所谓三朝国史也【凡纪十卷志增道释符瑞为六十卷列传八十卷总一百五十卷】甲午夏竦等迁官各赐袭衣金犀带器币有差监修而下进秩而夷简辞之
熈宁修仁宗英宗两朝正史
熈宁十年五月戊午诏修仁宗英宗两朝正史以宰臣呉充提举龙图阁直学士史馆修撰宋敏求编集贤院学士苏颂同集贤校理王存黄履林希同为编修官七月辛未率官属以二帝纪草二册进呈上服靴袍御资政殿学士内侍进案充与敏求进读上立而览之顾问反复至读毕始坐充等降阶以谢又命坐赐茶
元丰两朝正史
熈宁十年丁巳五月戊午命官修两朝正史元丰五年六月甲寅修成一百二十卷纪五卷志四十五卷【天文至河渠】传七十卷【比之实録事迹颇多但非防凖而是丁谓托之神宗诏防】上御垂拱殿引监修国史王珪修史官蒲宗孟李清臣王存赵彦若曽肇进读纪赐珪宗孟银绢对衣金带清臣等迁官及与修史官苏颂黄履林希蔡卞刘奉世以他职罢去各赐银绢有差故相呉充故史馆修撰宋敏求赐银绢七月丁未以史成于垂拱殿燕修史官 三朝史天圣五年二月修至八年六月成凡歴四年 两朝史熙宁十年五月戊午修至元丰四年六月成凡歴五年
元丰修五朝史
四年七月二十四日己酉诏直龙图阁曽巩素以史学见称士类见修两朝国史将毕当与三朝史通修成书【是年十一月废编修院入史馆】宜以巩充史馆修撰专典史事十一月巩上太祖总论不称上意五年四月遂罢修五朝史
绍兴七朝史
九年正月丙申【十五日】王铚上元祐八年补録及七朝国史迁一秩铚以建隆至元符信史屡更书多重乃以七朝国史自纪志外益以宰执宗室世表公卿百官年表然所修不克成
绍兴修三朝史【神 哲 徽】
二十八年八月戊子朔置国史院修三朝正史【一云七月丙子置国史院】三十一年提举陈康伯奏乞进呈帝纪三十卷至乾道二年闰九月二十九日【己巳】上与太上皇帝圣政同进呈奉安于显谟阁
淳熈修四朝史
淳熈五年四月礼部侍郎同修史李焘言今修四朝正史开院已十七年【自开院至成书凡二十有八年】乞降睿防责以近限庶防大典早获备具诏限一年至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国史院上四朝正史志一百八十卷【地理一志全出李焘之手余多采续通鉴】十二年七月同修史洪迈奏神宗至于钦宗叙相授阅六十五年除纪志巳进外当立者千三百人其间妃嫔亲王公主宗室防当其半乞效前代诸史体例分类载述不必人为一传至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上国史列一百三十五卷【宣仁钦圣居首】目録二卷初乾道二年胡元质言三朝之史开院纂辑累年于兹窃见靖康继宣和之后以功绪本末则相闗以嵗月久近则相继伏望并修钦宗帝纪缴进名为四朝国史四年三月二十四日诏进呈钦宗实録并本纪已毕就修纂四朝正史从洪迈之请也十三年八月十九日迈又请通修九朝正史上许之复言制作之事已经先正名臣之手是非褒贬皆有据依乞命史官无或删改书未就而迈去国 初元祐七年七月十二日诏范祖禹赵彦若修神宗正史吕大防提举八年三月二十二日己亥进纪草元符元年四月进帝纪二册崇宁三年书成八月三日进 大观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命郑久中等修哲宗正史政和二年四月三日帝纪成四年五月二十二日进哲宗正史帝纪表志目録总二百十卷
淳熙东都事畧
淳熙十三年八月二十六日知龙州王称上东都事畧百十三卷【纪十二世家五列传百五附録八】明年春三月除直秘阁其书特掇取五朝史及四朝实録附传而微以野史附益之
淳祐四朝史
淳祐二年二月进纪十一年命史官分撰志编修官王防撰舆服志四卷寳祐二年八月二十三日癸巳进志传五年闰四月四日修润上之
宋朝苏氏古史 刘羲叟十三代史志
书目六十卷苏辙作因司马迁史记上观诗书下考春秋及秦汉杂録起伏羲神农讫秦始皇帝为七本纪十六世家三十七列传谓之古史绍圣二年三月成子逊为注其去取之意 刘羲叟着十三代史志刘氏辑歴春秋灾异南北史韵目 古者无国无史史未尝一日无书汉法太史公位丞相上唐及本朝宰相兼史官其重如此故书榻前议论之辞则有时政记録柱下见闻之实则有起居注类而次之谓之日厯修而成之谓之实録所以广记备言垂一代之典也韩宣子见易象鲁春秋而知周公之徳则守文者不可无史萧何收秦图书而知天下阨塞户口彊弱则创业者不可无史 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司马迁曰书班固曰志蔡邕曰意华峤曰典张勃曰録何法盛曰説余史并谓之志 古所谓良史者明周万事之理道适天下之用智足以通难知之徳文足以发难显之情 司马谈之子迁刘向之子歆班彪之子固王铨之子隠姚察之子简李大师之子延夀刘知防之子餗继世汗简 非迁固之博闻不足以网罗放失非南董之遗直不足以裁正是非通倚相丘索之书专羊肹春秋之学 光武注记定于永平神尧实録上于贞观 采四方之志成一家之言 业钜事丛简防挐繁 萧斧衮章一言褒贬芸籖缥袠百世劝惩 综覈班纪发挥苍雅 钩深学海囊括词林 玉琰其版金縢其匮 四皇坟六帝典
在汉之初史职为盛郡国文计先集太史之府欲其详悉于体国也必阅石室啓金匮抽裂帛检残竹欲其博练于稽古也是立义选言宜依经以树则劝戒与夺必附圣以居宗然后铨评昭整苛滥不作矣然纪传为式编年缀事文非泛论按实而书嵗远则同异难宻事积则起讫易疎斯固总防之为难也或有同归一事而数人分功两记则失于复重偏举则病于不周此又铨配之未易也俗皆爱竒莫顾实理闻而欲伟其事録远而欲详其迹于是弃同即异穿凿傍説旧史所无我书则博此讹滥之本源而述远之巨蠧也
玉海卷四十六
<子部,类书类,玉海>
钦定四库全书
玉海卷四十七
宋 王应麟 撰
艺文
杂文
古者史官其书有法大事书之防小事简牍至于风俗之旧耆老所遗言逸迹史不及书则记之说或有取焉然自六经之文诸家异学说或不同况乎幽人处士闻见各异或详一时之所得或发史官之所讳参求考质可以备多闻焉
汉志
前厯志【见三统】
汉洞厯 吴洞纪
论衡防稽周长生文士之雄也作洞厯十卷上自黄帝下至汉朝锋芒毛髪之事莫不纪载与太史公表纪相似类也上通下达故曰洞厯长生非徒文人所谓鸿儒也【超竒篇】 吴志韦昭世间有古厯注其所纪载既多虚无在书籍者亦复错谬因寻按记考合异同采摭耳目所及以作洞纪起自庖牺至于秦汉凡为三卷【当起黄武以来别作一卷事尚未成】 唐志韦昭洞纪四卷周植洞厯记九卷【庄子音义引洞纪】杂史吴厯六卷 隋志韦昭洞纪记包羲以来至汉建安二十七年臧荣绪续一卷 南史庾诜撰帝厯二十卷
汉刘向战国防
汉志春秋家战国防三十三篇记春秋后 隋志杂史三十四卷刘向录二十一卷髙诱注汉初得之盖战国游士记其策谋 唐志三十二卷髙诱注延笃论一卷司马迁采战国策【史记所采之事九十三】 索隠髙诱云六
国时纵横之说也一曰短长书亦曰国事刘向撰为三十三篇名曰战国策非迁时已名 刘向校书录叙所校中战国策书莒又有国别者八篇臣向因国别者畧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复重得三十三篇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 蜀志李权从秦宓借战国策宓曰战国反覆仪秦之术杀人自生亡人自存经之所疾史通其篇有东西二周秦齐燕楚三晋宋卫中山合十二国【东西周各一秦五齐六楚赵魏各四韩燕各三宋卫中山二】 宋朝曽巩重校序录曰刘向定二十三篇崇文縂目称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三十三篇复完叙曰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可易者故孔孟守此战国之防士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汉应奉汉事 汉书后序 荀爽汉语
应奉着汉书后序多所述载注袁山松书曰奉又删史记汉书及汉记三百六十余年自汉兴至其时凡十七卷名曰汉事子邵着中汉辑序 隋志儒家梁有后序十二卷后汉司校尉应奉撰杂家梁有洞序九卷录一卷应奉撰 荀爽集汉事成败可为鍳戒者谓之汉语 史记文纪注晋灼引汉语索隠曰书名荀爽所作 旧唐志后汉杂事十卷【杂史】
帝王要畧
隋志杂史十二卷环济撰【纪帝王及天官地理】帝王世录一卷甄鸾撰帝王诸侯世畧十一卷帝王本纪十卷来奥撰十五代畧十卷吉文甫撰【起庖牺至晋】后汉以来学者多钞撮旧史自为一书或起自人皇或断之近代亦各其志而体制不经 唐志贾匪之汉魏晋帝要纪三卷
魏晋世语
隋志杂史十卷晋郭颁撰【魏志注引之唐志作代说】
三国总畧
宋元嘉十四年河西献周生子十三卷时务论十二卷三国总畧二十卷俗问十一卷十三州志十卷四科四卷汉皇徳二十五卷魏駮九卷古今字二卷至孔子讃一卷合一百五十四卷 刘延眀以三史文繁着略记百三十篇八十四卷
梁通史
唐志梁武帝通史六百二卷 隋志四百八十卷起三皇讫梁 史通梁武敕其羣臣上自太初下终齐室为通史六百二十卷其书自秦以上皆以史记为本而别采他说以广异闻至两汉以还则合录当时纪而上下通达臭味相依又吴蜀二主皆入世家五胡及拓防氏列于夷狄大抵其体皆如史记其异者惟无表而已 吴均武帝召均使撰通史起三皇讫齐代均草本纪世家已毕唯列未就 顾野王撰通史要略百卷
左史
隋志杂史左史六卷李槩撰
晋书鸿烈
隋志杂史六卷张氏撰
唐十三类史录
艺文志乙部史录其类十三一曰正史类二曰编年类三曰伪史类四曰杂史类五曰起居注类六曰故事类七曰职官类八曰杂记类九曰仪注类十曰刑法类十一曰目录类十二曰谱牒类十三曰地利类凡著录五百七十一家八百五十七部一万六千八百七十四卷不著录三百五十八家一万二千三百二十七卷正史类史记至隋书七十家九十部四千八十五卷有集史【五家】縂七十三家六十九部编年类纪年至隋后略四十一家四十八部九百四十七卷伪史类华阳国志至三十国春秋一十七家二十七部五百四十二卷杂史类古文琐语至三国典畧八十八家一百七部一千八百二十八卷起居注类穆天子至唐创业起居注六家三十八部一千二百七十二卷有实录【二十八部】诏令【十一部】縂七家七十七部故事类秦汉旧事至南宫故事十七家四十三部四百九十六卷职官类汉官解诂至官卿旧事十九家二十六部二百六十二卷杂传记类三辅决录至词林文人一百二十五家一百四十六部一千六百五十六卷有女训【十七家】縂一百四十七家一百五十一部仪注类汉旧仪至大唐书仪六十一家一百部一千四百六十七卷刑法类汉建武律令至开元格后勅二十八家六十一部一千四卷目录类刘向七畧别录至羣书四录十九家二十二部四百六卷谱牒类世本至着姓畧记十七家三十九部一千六百一十七卷地理类三辅黄图至劎南地图六十三家一百六部一千二百九十二卷 六典秘书郎乙部为史其类一十有三一曰正史以纪纪表志【史记等六十七部三千八十三卷】二曰古史以纪编年系事【纪年等四十四部六百六十六卷】三曰杂史以纪异体杂记【周书等七十部九百十七卷】四曰霸史以纪伪朝国史【赵书等二十七部三百三十五卷】五曰起居注以纪人君动止【穆天子传等四十一部一千一百八十九卷】六曰旧事以纪朝廷政令【汉武故事等二十部四百四卷】七曰职官以纪班序品秩【汉官解诂等二十部三百三十六卷】八曰仪注以纪吉防行事【汉旧仪等五十九部二千二十九卷】九曰刑法以纪律令格式【律令等三十五部七百一十二卷】十曰杂以纪先贤人物【三辅决录等二百一十七部一千二百八十六卷】十一曰地理以纪山川郡国【山海经等一百三十九部一千四百三十三卷】十二曰谱系以纪氏族继序【世本等四十一部三百六十卷】十三曰畧录以纪史防条目【七畧等三十部二百一十四卷】 旧志史录十三家八百四十四部一万七千九百四十六卷
唐南北史
见正史 晁氏志杂史
唐集史五家
志凡集史五家六部一千二百二十二卷【髙峻以下不著录三家四百四十卷】梁武帝通史六百二卷李延寿南史八十卷又北史一百卷【二家五部七百八十二卷著录之书也】髙峻小史一百二十卷刘氏洞史二十卷【权】姚康复统史三百卷
唐八十八家杂史
志史录其类十三四曰杂史八十八家一百七部一千八百二十八卷【古文琐语至三国典畧 夫姓名八家】不著录六十八家八百六十一卷【元行冲魏典至大和野史】 旧志杂史一百二部凡二千五百五十九卷
史氏流别
史通史氏流别其流十焉一曰偏记二曰小录三曰逸事四曰琐言五曰郡书六曰家史七曰别八曰杂记九曰地理十曰都邑簿若陆贾楚汉春秋乐资山阳公载记王韶晋安纪姚梁后畧此之谓偏记戴逵竹林名士王粲汉末英雄萧世诚懐旧志卢子洪知己此之谓小录和峤汲冡纪年葛洪西京杂记顾协琐语【一卷】谢绰拾遗此之谓逸事刘义庆世说【十卷】裴荣期语林【十卷】孔思尚语录杨松玠谈薮此所谓琐言圏称陈留耆旧周斐汝南先贤陈寿益部耆旧虞预防稽典录此之谓郡书扬雄家谍殷敬世孙氏谱记陆宗系谱此之谓家史刘向列女梁鹄逸民赵采忠臣徐广孝子此之谓列传祖台志怪干寳捜神刘义庆幽眀刘敬叔异苑此之谓杂记盛之荆州记常璩华阳国志辛氏三秦罗含湘中此之谓地理潘岳关中陆机洛阳三辅黄图建康宫殿此之谓都邑簿
唐太宗勲史
志杂史吴兢太宗勲史一卷【崇文目同】 书目刘餗国史异纂三卷载齐梁以来杂事
唐六代略
志杂史李吉甫三十卷 防要吉甫甞缀录东汉魏晋元魏周隋故事记其成败损益大端目为六代略凡三十卷 旧史元和八年二月辛夘宰相吉甫进
唐髙氏小史
志一百二十卷髙峻初六十卷其子逈厘益之峻元和中人【峻以歴代诸史钞其要子逈分其卷第】 书目其书自天地未分至唐文宗凡十三代分十例【司马迁史至陈隋书附以唐实录纂其要】
唐统史
志姚康复三百卷 防要大中五年十一月大子詹事姚康复【旧纪止云姚康】撰统史三百卷上之【献帝王政纂十卷】统史自开辟至隋末编年纂帝王美政善事诏令可列于时者必载至于时政盐铁盐和籴赈贷钱陌兵数虚实储粮用兵利害边事戎狄无不备载下至释道皆叙之
唐统载
册府元贞元十三年韩潭进统载三十卷其书采虞夏以来至周隋录其事迹善于始终者六百六十八人为立
唐太和野史
志杂史公沙仲穆太和野史十卷起大和尽龙纪 防要龙纪中有处士沙仲穆纂野史十卷
唐国史补
志李肇国史补三卷【述开元至长庆事以补史氏之缺】林恩补国史十卷【崇文目六卷 书日补国史六卷载徳宗以后二十三事其条目次第差互】 崇文目髙若拙后史补三卷【书目同】
唐逸史
志小说家髙彦休阙史三卷卢子史录【卷亡】又逸史三卷【大中时人】李隐大唐竒事记十卷 杂史类杜信史略三十卷 崇文目杂史唐补纪三卷
唐三国典略
中兴书目二十卷唐汾州司戸参军丘恱撰自元魏分而为东西西魏都关中后周因之东魏都邺北齐因之梁陈则皆都江左悦之书首标西魏元而叙宇文泰按崇文縂目云以关中邺都江左为三国起西魏终后周而东包东魏北齐南縂梁陈凡三十篇今本二十一以下缺 旧史丘悦撰三国典略三十卷 隋志魏鱼豢撰典略八十九卷【唐志鱼豢魏略五十卷魏吴志注魏略呉略】
唐余录 唐载
寳元二年十一月戊子朔尚书刑部郎直集贤院王皡上六十卷诏奨谕【五代闰也故名唐余录 通鉴间亦采之】 书目六十卷王皡芟五代旧史旁采诸家小説仿裴松之国志附见于注 梅尧臣奏所撰唐载二十六卷多补正旧史缺谬
唐乗 五代史略
天圣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辛夘秘书监致仕胡旦上唐乗七十卷五代史略四十三卷演圣通论七十二卷将帅要略五十三卷诏以旦子彤为监簿景祐元年七月壬辰又上续演圣论 王禹偁进五代史阙文一卷凡十七篇 祥符中陶岳撰五代史补五卷百余条【一本云岳五代补录五卷得一百七事】
唐志 五代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