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录碎事 - 第 146 页/共 252 页
汉置三公号称万石风俗通曰三公一岁共食万石
中
大啓南康爰登中铉言褚渊为司徒也
銮躅
出陪銮躅入奉帷殿
班剑
褚渊以侍中司徒録尚书给班剑三十人晋公卿礼秩曰诸公给虎贲二十人持剑
上宰朝
潘安仁诗云再升上宰朝谓司空太尉府也
鼎司
位厠鼎司言三公也【刘越石表】
儁老
华歆为司徒诏曰司徒国之儁老
侍中门
二离
晋何劭王济皆侍中傅咸赠诗曰双鸾游兰渚二离清辉
绮襦纨袴
侍中旧用儒者然贵子弟荣其观好至乃襁抱坐受宠位具脂粉绮襦纨袴鵕防冠
貂拂帝手
宋文帝朝王华等每与帝接膝貂拂帝手拔貂置案上语毕复手挿之蕐时为侍中
髦头
晋武帝时彭权为侍中帝问髦头之义权曰秦纪云秦国有怪兽触山截波无不崩溃唯畏髦头故使持之以卫至尊也
佩水苍玉
侍中武冠綘朝服佩水苍玉
侍中寺
门下省后汉谓之侍中寺
含香【见文贵门】
执虎子
魏畧曰旧仪侍中亲省起居故俗谓之执虎子
管喉唇
刘湛王华王昙首殷景仁四人俱为侍中同管喉唇
小宰相
魏孝昌中政归门下时谓侍中黄门为小宰相
门下省门
东台
唐龙朔二年改门下省为东台
鸾台
武后改门下省为銮台
黄门省
开元元年改门下省为黄门省
政事堂
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永淳二年中书令裴炎以中书执政事笔其政事堂合在中书遂移在中书省
尚书省门
两省
唐时谓尚书省为南省门下中书为北省亦谓门下省为左省中书为右省或通谓之两省
尚书台
尚书总谓之尚书台亦曰中台
省主
尚书令若阙则左仆射为省主
门外下车
宋志曰今朝士诣三公尚书丞诣令仆射尚书丞郎并门外下车脱履度门阈乃纳履也
都堂
唐尚书省亦谓之南省都堂居中左右分司都堂之东有吏部户部礼部三行每行四司左司统之西有兵部刑部工部三行每行四司右司统之凡二十四司分曹共理而天下之事尽矣
文昌天府
文昌天府众务渊薮内外所折衷逺近所禀仰故李固云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
领尚书
西京霍光张安世并领尚书事章帝以赵喜牟融録尚书事尚书有録名自此始
録尚书【见上】
仆射
仆射秦官汉因之自侍中尚书博士郎皆有之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课仆主也或云言其仆役于射也军屯吏则曰军屯仆射永巷则曰永巷仆射
百官本
萧望之言尚书百官本国家枢机
黄白案
白案则右丞上署左丞次署黄案则左丞上署右丞次署齐朝如此
契刀囊
凡尚书文诣中书省者密事皆以契刀囊盛之封以丞相印
内台【见台省门】
中书省门
执政事笔【见门下省政事堂】
置勑行文
唐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勑如有不便皆须执论若唯置勑行文而巳人谁不堪何须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勑疑有不穏必须执之
西台
后魏谓中书省为西台宣武帝谓中书监崔光曰卿是朕西台大臣
紫防省
开元元年改中书省为紫防省
鳯阁
唐光宅元年改中书省为鳯阁凡中书官随署名改
紫防令
开元元年改中书令为紫防令
政本
中书政本宜以贤眀之选更置士人【萧望之传】
难比肩
王蒙为中书郎四年无人对以蒙难比肩也
西垣清禁
坡词中书省谓之西掖刘植诗谁谓柏去逺隔此西掖垣拘此清切禁中情无由宣
清切禁【见上】
行中书
大令小令【并见时号】
翰苑门
香案吏【见地理门】
占得翰林
唐裴敬撰李白墓碑云太白以诗著名召入翰林世称才名占得翰林他人不复争先
翰林伯
王屋山人魏万酬翰林谪仙子诗雪上天台山春逢翰林伯【李白】
金门诏
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李白】
先鸣翰林
白也不敏先鸣翰林【李白】
银台三昧
李肇翰林志每下直出门谓之小三昧出银台门乗马谓之大三昧如释氏之去纒缚而自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