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绀珠 - 第 6 页/共 54 页

北至于幽陵 南至于交趾 西济于流沙 东至于蟠木 【大戴礼五帝德高阳乗龙而至四海】   禹使大章步东极至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又使竖亥步南极尽北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帝王世纪山海经】   西不尽流沙 南不尽衡山 东不尽东海 北不尽恒山 【王制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   九河   徒骇 太史 马颊 覆鬴 胡苏 简 絜 【曾氏以简絜为一其一则河之经流也】 钩盘 鬲津 【尔雅 孟子禹疏九河 徒骇是河流本道一分为八枝 许商得其三杜佑通典得其六欧阳忞舆地记又得其一或新河而载以旧名或一地而互为两说 郑氏以为齐桓塞其八流以自广 汉王横言九河之地为海水所渐 郦道元谓九河碣石苞沦于海】   九山   会稽 泰山 王屋 首山 太华 岐山 太行羊肠 孟门 【淮南子吕氏春秋】   汧 壶口 砥柱 太行 西倾 熊耳 嶓冡 内方 汶 【史记正义道九山 书说自岍岐至敷浅源 国语禹封崇九山注九州之山】会稽 衡山 华山 沂山 岱山 岳山 医无闾霍山 恒山 【职方氏九州山鎭】   九川   弱水 黑水 河 汉【索隐瀁】江 沇 淮 渭 洛【史记正义道九川 禹贡正义所导九水自北为始】   九州名川【书子决九川注】   三江 江汉 荥雒 淮泗 河泲 泾汭 河泲漳 虖池呕夷 【职方氏九州川】   九江   乌白江 蚌江 乌江 嘉靡江 畎江 源江 廪江 提江 箘江 【禹贡释文寻阳地记】   三里江 五州江 嘉靡江 乌土江 白蚌江 白乌江 箘江 沙提江 廪江 【张须元缘江图 始于鄂陵终于江口会于桑落洲】   刘歆以为湖汉九水入彭蠡泽【太康地记】 汉志在庐江郡之寻阳县 水经在长沙下隽西北 胡氏以洞庭为九江 曾氏谓过九江至于东陵东陵今之巴陵巴陵之上即洞庭也考之前志沅水渐水潕水辰水叙水酉水醴水湘水资水皆合洞庭中东入于江【贾谊书曰禹凿江而导之九路】   三江   吴松江 钱塘江 浦阳江 【禹贡释文韦昭云 越语吴三江环之注云云】松江东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并松江为三【吴地记 庾仲初扬都赋注】   北江 中江 南江 【顔师古注汉地理志】   岷江 浙江 松江 【郭景纯云】   一江自义兴一江自毘陵一江自吴县【王介甫云】 岷山之江为中江嶓冢之江为北江豫章之江为南江【苏子瞻云】北江中江皆禹所导南江乃其故道故经不之志【曾氏云】江至寻阳南合为一东行至扬州入彭蠡复分为三   道入海【周礼职方氏扬州其川三江疏云】   五湖   滆湖 洮湖 射湖 贵湖 太湖 【后汉冯衍传注虞翻云太湖有五湖故谓之五湖 太湖之小支俱连太湖兼得五湖之名在今湖州东】   长塘湖 太湖 射贵湖 上湖 滆湖 【水经注江南东注于具区谓之五湖口国语越伐吴战于五湖范蠡返至五湖而辞越虞翻曰是湖有五道韦昭曰今太湖也书谓之震泽尔雅以为具区禹贡疏即震泽】   游 莫 贡 防 胥 【史记正义并太湖东岸五湾吴录五湖太湖别名周五百余里故曰五湖 职方氏扬州其浸五湖 河渠书吴通渠三江五湖 太史公曰上姑苏望五湖 地理志注五湖在吴 说文通释一名具区其派有五故曰五湖】   太湖 射贵湖 上湖 洮湖 滆湖 【史记正义或说】具区 洮滆 彭蠡 青草 洞庭 【史记索隐郭璞江赋】太湖【湖州】 射阳【楚州】 青草【岳州】 丹阳【润州】 宫亭【洪州】   二南   周南 召南 周国本在岐山之阳【岐周今凤翔府天兴县】文王辟国寖广徙都于丰而分岐周故地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邑【扶风雍县南有召亭】且使周公为政于国中而召公宣布于诸侯于是德化大成于内而南方诸侯之国江沱汝汉之间莫不从化【南南方诸侯之国也即今兴元府京西湖北诸州】周公相成王制作礼乐其得之国中者杂以南国之诗谓之周南言自天子之国而被于诸侯不但国中而已也其得之南国者直谓之召南言自方伯之国被于南方而不敢以系于天子也【朱子诗传】   两周   平王东迁之后西周丰镐也东周东都也 威烈王之后西周河南也【王城】东周洛阳也【成 吕氏大事记解题周 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惠公封其少子于巩以奉王于是有东西二周】   十薮   大野【鲁】大陆【晋】杨陓【秦 淮南子阳纡】孟诸【宋】云梦【楚】具区【吴越】海隅【齐】昭余祁【燕】圃田【郑】焦护【周 尔雅】   九薮   具区【越】云梦【楚】阳华【秦 淮南子阳纡】大陆【晋】圃田【梁 说文甫田】孟诸【宋】海隅【齐】钜鹿【赵】大昭【燕 淮南 吕氏春秋 汉子昭余祈 书八薮有大野无钜鹿大昭 国语禹丰殖九薮】   九泽   九泽旣陂【禹贡注九州之泽国语陂障九泽】   具区【杨】云梦【荆】圃田【豫】望诸【青】大野【兖】蒲【雍】貕养【幽】扬纡【冀】昭余祁【并 职方氏九州泽薮】   七泽   楚有七泽其一曰云梦【司马相如子虚赋】   万国 州十二师   州有十二师每一师领百国每州千二百国畿外八州总九千六百国其余四百国在畿内【郑康成说 汉地理志黄帝方制万里画埜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 左传子服景伯曰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今存者无数十 战国防颜斶曰大禹之时诸侯万国及汤之时诸侯三千今乃二十四】   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五里为邑十邑为都十都为师州十有二师【晋地理志帝尧叶和万邦制云云】   周千八百国   八州州二百一十国天子县内九十三国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王制】周盖千八百国而太昊黄帝之后唐虞侯伯犹存至春秋时尚有数十国至战国分而为七【汉地理志】 春秋之初尚有千二百国见经传者百七十国【晋地理志】 战国存者十余列国唯有燕衞秦楚而已齐及三晋簒乱【帝王世纪】   三条四列   导岍北条【岍陇州吴山县吴岳山】 西倾中条【山在洮州临潭县】 嶓南条【山在兴元府 禹贡马融西县三泉县 王肃三条】   导岍阴列 西倾次阴列 嶓冢次阳列 岷山正阳列【在茂州 郑康成汶山县 四列】   名川 支川   名川三百 支川三千 【庄子】   桑钦水经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江河大川其余百三十五是为中川】郦善长注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二【为小 唐六典川  注天下水泉三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有九】   九州之险   四岳 三涂 阳城 大室【大音泰】荆山 中南 【左传司马侯对晋侯 汉郊祀志自崤以东名山五太室恒山泰山会稽湘山自华以西名山七华山薄山岳山岐山吴山鸿冡渎山】   三川   泾 渭 洛 【国语西周三川皆震】   河 洛 伊 【秦置三川郡】   华池水 黑水 洛水 【唐志鄜州三川县】   二渠   一出贝丘西南 一漯川 【汉沟洫志禹酾二渠以引河】   五地【五土】   山林 川泽 丘陵 坟衍 原隰 【周礼大司徒辨五地之物生孝经地之利注分别五土视其高下】   三壤   田上中下 冀中中 兖中下 青上下 徐上中扬下下 荆下中 豫中上 梁下上 雍上上 【禹贡咸则三壤 楚辞天问地方九则注九州之地有九品】   三亳   北亳【防 汤所受命亦曰景亳】南亳【谷熟 汤所都】西亳【偃师 盘 书庚所迁  立政三亳阪尹皇甫谧云二在梁国一在河洛】   四裔   幽州【史记幽陵 北裔共工 穷奇】崇山【南裔在今澧州驩兜 浑敦】  三危【西裔在炖煌 三苗 饕餮】 羽山【东裔在今海州朐 舜典 左山县 鲧 祷杌 传 东都赋瞰四裔而抗棱】   五岭   大庾 始安 临贺 桂阳 揭阳 【汉书秦南有五岭之戍注 裴氏广州记郡县志】   大庾 桂阳骑田 九眞都厐 临贺萌渚 始安越城 【南康记】   五沟   遂 沟 洫 浍 川 【周礼司险设国之五沟五涂尔雅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注浍曰渎】   五涂   径 畛 涂 道 路 【同上 尔雅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岐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 王制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注道有三涂远别也】   三农   原 隰 平地 【周礼大宰三农生九谷郑康成注】   平地 山 泽 【郑司农注】   上中下农夫 【朱子诗传三农就绪】   六乡 六遂   百里内为六乡 外为六遂 郷 州 党 族 闾比 【乡之属别】遂 县 鄙 酂【作管切】里 邻 【遂之 周属别  礼地官注 遂人主六遂若司徒之于六乡 自五家之比积之为万二千五百家之乡自五家之邻积之为万二千五百家之遂 费誓三郊三遂 天子六军六乡六遂大国三军三乡三遂】   井田   九夫为井 四井为邑 四邑为丘 四丘为甸【音乗】四甸为县 四县为都 【周礼小司徒 有不易有一易有再易通率二而当一】六尺为步 步百为畮 畮百为夫 夫三为屋 屋三为井【方一里】井十为通 通十为成【方十里】十成为终十终为同【方百里】同十为封 封十为畿【方千 汉志里  司马法通典商鞅佐秦改制二百四十步为亩 王制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孟子 注公田八十亩其余二十亩为庐宅园圃冢二亩半】   九采   九州之牧典贡赋者【明堂位九采之国】   四塞【四衞】   夷服鎭服藩服在四方为蔽塞【明堂位四塞】   四方诸侯守衞者蛮服以内【周礼巾车四衞】   九塞   犬汾 渑阨【吕氏春秋防阨】 荆阮 方城 殽阪 井陉令疵 句注 居庸【淮南子吕氏春秋】   五山 三丘   岱舆 员峤 方壶 瀛洲 蓬莱 【列子汤问渤海之东其中有五山】   蓬莱 方丈 瀛洲 【东海中三山 张衡思赋问三丘乎句芒 秦纪海中有三神山 王子年拾遗记三山曰三壶方壶蓬壶瀛壶也 尔雅天下有名丘五其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   十二土 九等   分野十二邦上系十二次【周礼大司徒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注辨十有二壤之名物注壤亦土也】   骍刚 赤缇 坟壤 渴泽 咸泻 勃壤 埴垆彊防 轻爂  【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 五物五地之物 缇音低坟彊上声爂孚照反】   三采   家邑大夫之采地 小都卿之采地 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邑 【载师注畿内三等采地 颜师古曰采官也因官食地故曰采地 小司徒注采地食者皆四之一其制三等百里五十里二十五里】   九野   八方 中央 【淮南子通九野径十门八方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