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常典吏部部 - 第 2 页/共 6 页

大事从其长若庖人内外饔与膳夫共王之食 小事专达若宫人掌舍各为一官六官之属三百 六十象天地四时日月星辰之度数天道备焉前 此者成王作周官其志有述天授位之义故周公 设官分职以之以官府之六职辨邦治一曰治职以平邦国以均万民以节财用二曰教职以安邦国以宁万民以怀宾客三曰礼职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事鬼神四曰政职以服邦国以正万民以聚百物五曰刑职以诘邦国以纠万民以除盗贼六曰事职以富邦国以养万民以生百物 注 怀亦安也宾客来共其委积所以安之聚百物 者司马主九畿职方制其贡各以其所有以官府之六联合邦治一曰祭祀之联事二曰宾客之联事三曰丧荒之联事四曰军旅之联事五曰田役之联事六曰敛之联事凡小事皆有联 注 杜子春读为施郑元谓荒政弛力役及国中  贵者贤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不以力役之 事以官府之八成经邦治一曰听政役以比居二曰听师田以简稽三曰听闾里以版图四曰听称责以傅别五曰听禄位以礼命六曰听取予以书契七曰听卖买以质剂八曰听出入以要会 注 郑司农云政谓军政也役谓发兵起徒役也比 居谓伍籍也比地为伍因内政寄军令以伍籍发 军起役者平而无遗脱也简稽士卒兵器簿书简 犹阅也稽犹计也合也合计其士之卒伍阅其兵 器为之要簿也故遂人职曰稽其人民简其兵器 版户籍图地图也听人讼地者以版图决称责谓 贷予傅别谓券书也听讼责者以券书之傅傅着 约束于文书别别为两两家各得一也礼命谓九 赐也书契符书也质剂谓市中平贾今时月平是 也要会谓计最之簿书月计曰要岁计曰会故宰 夫职曰岁终则令群吏正岁会月终则令正月要 傅别故书作傅辨郑大夫读为符别杜子春读为 傅别郑元谓政谓赋也凡其字或作政或作正或 作征以多言之宜从征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六曰廉辨 注 听平治也平治官府之计有六事弊断也既断 以六事又以廉为本善善其事有辞誉也能政令 行也敬不懈于位也正行无倾邪也守不失 也辨辨然不疑惑也杜子春曰廉辨或为廉端以掌祭祀朝觐会同宾客之戒具军旅田役丧荒亦如之 注 谓其礼也戒具戒官有事者所当共 七事者令百官府共其财用治其施舍听其治讼注 七事谓先四如之者三也施舍不给役者 凡祭祀赞王币爵之事祼将之事凡宾客赞祼凡受爵之事凡受币之事月终则以官府之叙受群吏之要 注 主每月之小计 赞冢宰受岁会岁终则令群吏致事 注 使赍岁尽文书来至若今上计 正岁帅治官之属而观治象之徇以木铎曰不用者国有常刑 注 正岁谓夏之正月得四时之正以出教令者审 也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铎以警众使明听也木 铎木舌也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乃退以宫刑宪禁于王宫 注 宪谓表县之若今新有法令云 令于百官府曰各修乃职考乃待乃事以听王命其有不共则国有大刑 注 乃犹女也 宰夫之职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掌其禁令 注 治朝在路门之外其位司士掌焉宰夫察其不 如仪叙群吏之治以待宾客之令诸臣之复万民之逆注 恒次叙诸吏之职事三者之来则应使辨理之 郑司农云复请也逆迎受王命者宰夫主诸臣万 民之复逆故诗人重之曰家伯冢宰郑元谓复之 言报也反也反报于王谓于朝廷奏事自下而上 曰逆逆谓上书掌百官府之征令辨其八职一曰正掌官以治要二曰师掌官成以治凡三曰司掌官以治目四曰旅掌官常以治数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六曰史掌官书以赞治七曰胥掌官叙以治叙八曰徒掌官令以征令 注 别异诸官之八职以备王之征召所为正辟于 治官则冢宰也治要若岁计也师辟小宰宰夫也 治凡若月计也司辟上士中士治目若今日计也 旅辟下士也治数每事多少异也治藏藏文书及 器物赞治若今起文书草也治叙次序官中如今 侍曹伍伯传吏朝也征令趋走给召呼掌治以考百官府群都县鄙之治乘其财用之出入凡失财用物辟名者以官刑诏冢宰而诛之其足用长财善物者赏之 注 群都诸采邑也六遂五百家为鄙五鄙为县言 县鄙而六乡州党亦存焉乘犹计也财泉谷也用 货贿也物畜兽也辟名诈为书以空作见文书与 实不相应也官刑谓司寇五刑第四者以式掌祭祀之戒具与其荐羞从大宰而□涤濯注 荐脯醢也羞庶羞内羞 凡礼事赞小宰比官府之具 注 比校次之 凡朝觐会同宾客以牢礼之掌其牢礼委积膳献饮食宾赐之□牵与其陈数  又 岁终则令群吏正岁会月终则令正月要旬终则令正日成而以考其治治不以时举者以告而诛之注 岁终自周季冬正犹定也旬十日也治不时举 者谓违时令失期会正岁则以警戒群吏令修宫中之职事 注 警□戒之言郑司农云正岁之正月以戒敕  群吏 书其能者与其良者而以告于上 注 良犹善也上谓小宰大宰也郑司农云若今时 举孝廉贤良方正茂才异等夏官司马政官之属司士下大夫二人中士六人下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掌群臣之版以治其政令岁登下其损益之数辨其年岁与其贵贱周知邦国都家县鄙之数卿大夫士庶子之数 注 损益谓用功过黜陟者县鄙乡遂之属故书版 为班郑司农云班书或为版版名籍以诏王治 注 告王所当进退 以德诏爵以功诏禄以能诏事以久奠食 注 德谓贤者食稍食也贤者既爵乃禄之能者事 成乃食之王制曰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 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 之位定然后禄之惟赐无常 注 赐多少由王不如禄食有常品   汉 汉承秦置尚书令掌凡选署属于少府而选举无专曹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有六丞属官有尚书令丞中书谒者令丞成帝建始四年更名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初置尚书员五人有四丞按后汉书百官志尚书令一人千石本注曰承秦所置 注 荀绰晋百官表注曰唐虞官也诗云仲山甫王 之喉舌盖谓此人武帝用宦者更为中书谒者令成帝用士人复故掌凡选署及奏下尚书曹文书众事 注 蔡质汉仪曰故公为之者朝会不陛奏事增秩 二千石故自佩铜印墨绶  后汉 后汉始改常侍曹尚书为吏曹尚书典选举后改为选部有侍郎六人令史三人仍属于少府按后汉书百官志尚书六人六百石本注曰成帝初置尚书四人分为四曹 注 韦昭曰尚奉也汉旧仪曰初置五曹有三公曹 主断狱蔡质汉仪曰典天下岁尽集课事三公尚 书二人典三公文书吏曹尚书典选举斋祀属三 公曹灵帝末梁鹄为选部尚书常侍曹尚书主公卿事 注 蔡质汉仪曰主常侍黄门御史事世祖改曰吏 曹二千石曹尚书主郡国二千石事民曹尚书主凡吏上书事客曹尚书主外国夷狄事世祖承遵后分二千石曹又分客曹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凡六曹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本注曰一曹有六人主作文书起草 注 蔡质汉仪曰尚书郎初从三署诣台试初上台 称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令史十八人二百石本注曰曹有三主书后增剧曹三人合二十一人 注 古今注曰永元三年七月增尚书令史员功满 未尝犯禁者以补小县墨绶蔡质曰皆选兰台符 节上称简精练有吏能为之决录注曰故事尚书 郎以令史久缺补之世祖始改用孝廉为郎  魏魏始改选部为吏部主选部事而曹郎有吏部考功定课之属按晋书职官志魏改选部为吏部主选部事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凡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魏尚书郎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石中兵外兵都兵别兵考功定课凡二十三郎青龙二年尚书陈矫奏置都官骑兵合凡二十五郎每一郎缺白试诸孝廉能结文案者五人谨封奏其姓名以补之按宋百官志 定课作定科 按续文献通考魏更汉命又改为吏部专主选事拜陈群为吏部尚书建九品官人之法其制益详  晋晋承魏制设吏部尚书而以左丞及郎官佐之按晋书职官志晋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而无五兵咸宁二年省驾部尚书四年省一仆射又置驾部尚书太康中有吏部殿中及五兵田曹度支左民为六曹尚书又无驾部三公客曹惠帝世又有右民尚书止于六曹不知此时省何曹也及渡江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尚书左右丞自汉武帝建始四年置尚书而便置丞四人及光武始减其二惟置左右丞左右丞盖自此始也自此至晋不改晋左丞主台内禁令宗庙祠祀朝仪礼制选用署吏急假晋受命武帝罢农部定课置直事殿中祠部仪曹吏部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虞曹屯田起部水部左右主客驾部车部库部左右中兵左右外兵别兵都兵骑兵左右士北主客南主客为三十四曹郎后又置运曹凡三十五曹置郎二十三人更相统摄及江左无直事右民屯田车部别兵都兵骑兵左右士运曹十曹郎康穆以后又无虞曹二千石二郎但有殿中祠部吏部仪曹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左民起部水部主客驾部库部中兵外兵十八曹郎后又省主客起部水部余十五曹云  宋 宋承晋设吏部尚书既又增为两尚书后仍存一尚书领吏部删定三公比部四曹按宋书百官志晋江左则有祠部吏部左民度支五兵合为五曹尚书宋世祖大明二年置二吏部尚书五兵尚书后还置一吏部尚书尚书令任总机衡仆射尚书分领诸曹吏部尚书领吏部删定三公比部四曹  南齐 南齐以左仆射主举补满叙铨选除署功论封爵而左丞亦掌之其吏部尚书领四曹而功论曹又领于都官尚书按南齐书百官志左仆射领殿中主客二曹事诸曹郊庙园陵车驾行幸朝仪台内非违文官举补满叙疾假事其诸吉庆瑞应众贺灾异贼发众变临轩崇拜改号格制□官铨选凡诸除署功论封爵贬黜八议疑谳通关案则左仆射主右仆射次经维是黄案左仆射右仆射署朱符见字经都丞竟右仆射横画成目左仆射画令画右官阙则以次并画若无左右则直置仆射在其中间总左右事吏部尚书领吏部删定三公比部四曹 都官尚书领都官水部库部功论四曹 左丞一人掌宗庙郊祠吉庆瑞应灾异立作格制诸案弹选用除置吏补满除遣注职  梁 梁尚书省仍置吏部尚书领吏部诸曹又增置吏部都令史按隋书百官志梁尚书省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又置吏部祠部度支左户都官五兵等六尚书左右丞各一人吏部删定三公比部祠部仪曹虞曹主客度支殿中金部仓部左户驾部起部屯田都官水部库部功论中兵外兵骑兵等郎二十二人令史百二十人书令史百三十人 天监九年诏曰尚书五都职参政要非但总领众局亦乃方轨二丞顷虽求才未臻妙简可革用士流每尽时彦庶同持领秉此群目于是五都令史视奉朝请其年以太学博士刘纳兼殿中都司空法曹参军刘显兼吏部都太学博士孔虔孙兼金部都司空法曹参军萧轨兼左户都宣毅墨曹参军王颙兼中兵都五人并以才地兼美首膺兹选矣  陈 陈承梁置吏部尚书侍郎郎中 按隋书百官志陈承梁皆循其制官其所制品秩吏部尚书秩中二千石品第三尚书吏部侍郎郎中六百石尚书郎共吏部郎同列今品同品第四  北魏 道武帝天兴元年十一月诏吏部郎邓渊典官制立爵品按魏书太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云云 明元帝泰常二年置天部大人官 按魏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泰常二年夏置六部大人官有天部地部东西南北部皆以诸公为之大人置三属官孝文帝太和  年诏议官制定吏部尚书以下阶品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自太祖至高祖初其内外百官屡有减置或事出当时不为常目旧令亡失无所依据太和中高祖诏群寮议定百官着于令吏部尚书从一品下尚书吏部郎中从第四品上主事郎第六品上都令史主书令史第七品上按杜佑通典后魏吏部尚书统吏部考功主爵三曹孝文帝征崔亮为吏部郎参选事又考功郎中掌考第孝秀尚书诸司置主事令史太和二十三年复次吏部尚书以下职令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二十三年高祖复次职令及帝崩世宗初班行之以为永制吏部尚书第三品尚书吏部侍郎第四品上阶尚书都令史主书令史从第八品上阶  北齐 北齐尚书省设吏部尚书统吏部考功主爵三曹统于尚书令按隋书百官志后齐尚书省置吏部殿中祠部五兵都官度支等六尚书六尚书分统列曹吏部统吏部考功主爵三曹吏部掌褒崇选补等事考功掌考第及秀孝贡士等事主爵掌封爵等事吏部郎中二人余一人量事置掌故主事员   北周 北周依周礼建六官天官府管冢宰众职置吏部中大夫小吏部下大夫领司勋上士等官而属于大司马按周书卢辩传太祖欲行周官命苏绰专掌其事未几而绰卒乃令辩成之于是依周礼建六官置公卿大夫士天官府管冢宰等众职以魏恭帝三年始命行之按杜佑通典后周有吏部中大夫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