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编 - 第 6 页/共 62 页

〔范成大诗〕且复随郷便入郷。又〔五灯会元〕道寛示僧、有随郷入俗语。〔按〕庄子山木篇人其俗、随其俗。乃斯语所由来。      郷贯不通   〔战国策〕鲁仲连遗燕将书。管仲簒而怯。且辱身。此三行者。郷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按〕谓其不当通籍于朝。今语云。不通郷贯、是也。      离郷背井   〔元曲〕多用之。如马致远汉宫秋。张国宾合汗衫。郑徳辉倩女离魂。关汉卿金线池。高则诚琵琶记等。不且枚举。      轻车熟路   〔韩退之文〕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      狭路相逢   〔古楽府〕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传灯録〕僧问。水陆狭路相逢时如何。水陆以胸拓一拓。又休静般芝次。洞山把住曰。狭路相逢时如何。静曰。反侧反侧。      路絶人稀    〔乐府华山畿辞〕路絶行人断。夜夜故望汝。      开生路   〔魏志曹仁传〕围白必示之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陶潜孝传〕江革负母避贼。贼贤之。不害、而告其生路。      据要路   〔古诗〕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唐书崔湜传〕丈夫当先据要路以制人。岂能默默受制于人哉。      入路更须出路   〔五灯会元〕黄龙慧南云。古人一期方便。与诸人计个入路。既得入路。又须得个出路。      渐入佳境   〔晋书顾觊之传〕毎食蔗。恒自尾至本。或问之。曰。渐入佳境。      一邱一壑   〔晋书谢鲲传〕一邱一壑。自谓过之。〔按〕汉书叙传。班嗣谕庄周曰。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邱。则天下不易其乐。谢鲲本此为语。故云过之。非泛道邱壑之胜也。      孤峯独宿   〔五灯会元〕琅山慧觉谓诸僧。汝等在这里过夏。一不得孤峯独宿。一不得物外安身。又僧问道简。孤峯独宿时如何。简曰。闲却七间僧堂不宿。谁教[イ+尓]孤峯独宿。〔直语类録〕今云孤峯独耸。即此语讹转。      游山翫水   〔又〕汾州善昭曰。从上来行脚。不为游山翫水。看州县奢华。皆为圣心未通耳。      千山万水   〔续玄界録〕韦义方往天坛南寻妹。千山万水。不见有路。问樵人、无知张老庄者。      高高山头   〔乐府紫[马+留]马歌〕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      冰山   〔开天遗事〕杨国忠相。公卿以下。莫不趋媚之。张象曰。君辈倚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按〕司马温公采此语入通鉴。      安于泰山   〔战国策〕吕不韦说阳泉君曰。说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贵千万歳、宁于泰山四维。〔文选枚乘谏呉王书〕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注引春秋保干图〕安于泰山。与日合符。〔后汉书严助传〕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也。〔焦氏易林〕安如泰山。福佑屡臻。      不识泰山   〔刘伶酒徳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泰山压卵   〔晋书孙惠传〕猛兽呑狐。泰山压卵。〔又列女传〕排山压卵。如汤沃雪。〔五代史杂传〕周世宗曰。刘旻遇我师。如山压卵。      隶力移山   〔列子汤问篇〕愚公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遂率其子孙。荷担扣石。垦壌箕畚。移于北海之尾。      山也有相逢   见〔乔孟符金钱记、扬州梦二曲〕。〔按〕今俗云。山水有相逢日。而二曲皆无水字。葢水之相逢。恒理也。故専举山以喩其理外之情。      指山卖磨   见〔岳百川铁拐李。贾仲明对玉梳二曲〕。      这山望见那山高   〔吕氏先识览〕登山者。处已高矣。左右望。尚巍巍焉山在其上。俗语本此。      天下名山僧占多   〔韵府羣玉〕占字下引此。云唐人诗。      海水不可斗量   〔淮南子泰族训〕江海不可斗斛也。〔神异经〕西南大荒中。有人知河海斗斛。      沧海变桑田   〔葛洪神仙传〕麻姑谓王方平曰。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又水浅于往日。岂将复为陵陆乎。      海枯见底   〔杜荀鹤诗〕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海涵   〔王僧孺表〕陛下海涵春育。日镜云伸。〔苏轼表〕天覆羣生。海涵万族。      海盖   〔刘敞檀州诗〕市声衙日散。海葢午时消。自注。毎日海气如雾。士人谓之海葢。〔按〕今俗有此语。犹云大概。或即因此。      苦海   〔王定保[(払-ム)+庶]言〕郑光业有一巨箱。凡投贽有可嗤者。即投其中。号曰苦海。〔按〕释典有苦海之说。此以为喩。      走江湖   〔谢灵运诗〕范蠡走江湖。梅福入城市。〔苏轼诗〕人人走江湖。一一操网钓。      江心补漏   〔王[金+至]续义山杂纂〕载不济事十四条。其一曰。江心补漏。〔元曲救风尘、百花亭〕有船到江心补漏迟句。      不到乌江未肯休   〔五灯会元〕洪英、悟□、倶举扬此语。   文字不鲜明。旁は「斤」。    黄河尚有澄淸日   〔呉越备史〕罗隐寝疾。王亲临抚问。因题诗于壁云。黄河信有澄淸日。后代应难继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