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试考 - 第 3 页/共 4 页

四年乙酉,命翰林院学士翟銮、左春坊左赞善谢丕主顺天试。   命□□□□□□□□□□□□□□□主应天试。   五年丙戌,命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贾咏、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董玘为考试官,取中赵时春等。廷试,赐龚用卿、杨维杰、欧阳衢及第。先是,举人廷试,纳卷之日,弥封官以会试首列数卷,潜送内阁,以备一甲之选。或内阁密觇状头仪貌及平日有声者。阅卷官出,自东阁归宿私第。是岁,礼部尚书席书疏其弊,乞弥封官不得与送;读卷官退朝,直宿礼部。诏曰:“可。着为令。”改进士袁衮、陆粲、赵时春、林云同、金潞、张鏊、连矿、詹濙、华察、屠应埈、毛渠、王宣、王嘉宾、邝忭、郭秉聪、张渠、余棐、江以潮、杨恂、李元(陵)【阳】、王格、张铎(连矿)为庶吉士。明年十月,诏以庶吉士为部属科道等官。而陆居首,仅得给事中。其次部属,又次御史。其江以潮、杨恂为评事,李元(陵)【阳】以下为知县。盖大学士张璁等意也。   七年戊子,命左春坊左庶子兼修撰方鹏、右春坊右庶子兼修撰韩邦奇主顺天试。   命司经局洗马张潮主应天试。   御史周易言录文裁改圣经,且失体。邦奇降南京太仆寺丞,鹏夺俸四月。   是岁,诸省乡试,用科部等官二人主试。   八年己丑,命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张孚敬、詹事府詹事翰林院学士霍韬为考试官。皆大礼贵人也,张距登进士八年耳。初变文格,以简劲为主,其程序文仅三百言云。   取中唐顺之等。廷试,赐罗洪先、程文德、杨名及第。先是,大学士杨一清等以洪先、文德名及唐顺之、陈束、任瀚六卷进览,上一一品题,首卷各御批。于洪先曰:“学正有见,言谠而意必忠,宜擢之首者。”于文德曰:“探本之论。”于名曰:“能守圣学,以为此知要之说。”于顺之曰:“条论精详殆尽。”于束曰:“仁智之用,着之吾心,此不易之说。”于瀚曰:“勉吾敬一之为主,忠哉!”六策以有御批,刻录中。是岁,大学士杨一清等考庶吉士,以唐顺之、任瀚、陈束三名为上御批,取首列,而卢淮、诸邦宪、汪大受、郭宗皋、蔡云程、杨佑、汪文渊、王表、曹忭、王榖祥、熊过、安如山、郑大同、李实、孙光辉、吴子孝次之。居数日,有旨:“迩年以来,每为大臣徇私选取,市恩立党。唐顺之等一体除用。有才行卓异、学问优正者,吏部举奏,收之翰林,以备擢用。”   嘉靖十年辛卯,命翰林院侍读学士吴惠、右春坊右赞善蔡昂主顺天试。   命翰林院侍读学士席书、左春坊左中允孙承恩主应天试。   是岁,各省试仍用科部等官。   十一年壬辰,命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学士张潮、翰林侍读学士郭维藩为考试官,取中林春等。廷试,赐林大钦、孔天胤、高节及第、先是,礼部尚书夏言上疏请正文体,诸刻意骋词、浮诞磔裂坏文体者,摈不得取。诏可。既廷试,言复令仪制郎中约束,诸士咸拱听。而大钦独后至,不闻也,起不用对冒,而文气甚奇。吏部尚书汪鋐得之,诧曰:“怪哉!”以示大学士张孚敬。已定二卷,览之,曰:“虽破格,甚明健可诵也。”取为第三。既呈览,上御批第一。大钦时年二十有二。第二名孔天胤,以王亲例补外为湖广提学佥事。   是岁,改庶吉士,已取钱亮、许檖、闵如霖、卫元确、段承恩、韩勖、扈永通、吕光洵、谢九仪、刘光文、黄献可、刘士达、刘思唐、阎朴、胡守中、钱籍、王梅、雷礼、边涔、李大魁、郭希颜矣,上阅卷,见弥封官姓名,疑有私,遂报罢。后复选吕怀、范瑟、钱亮、黄应中、秦鸣夏、边沆、闵如霖、王珩、卫元确、浦应麒、游居敬、赵汝濂、刘思唐、阎朴、胡守中、李本、赵维垣、何城、王梅、李大魁、郭希颜,命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顾鼎臣教习。   十三年甲午,命翰林院侍讲学士廖道南、翰林院侍读张衮主顺天试。以初场进题迟,下礼部参。道南辞鹿鸣宴,不许。时吏部尚书汪鋐有子不第,上疏指摘场事,以太祖诛刘三吾为言。道南引刘俨事答之,俱不问。   命右春坊右谕德伦以训、右春坊右赞善张治主应天试。   十四年乙未,命翰林院侍读学士张璧、侍讲学士蔡昂为考试官,取中许榖等。廷试,赐韩应龙、孙升、吴山及第。先是,大学士李时等取中十二卷进览,上批答曰:“卿等以堪作甲卷十二来呈,朕各览一周,其上一卷说的正合策题‘夫周道善而备’,朕所取法。其上三说‘仁礼为用’‘夫仁基之,礼成之’,亦甚得题意。其上四论‘仁敬’‘夫敬而能仁,他不足说,可以保治矣’。其上二略泛而治于行,其下二却似谠,虽与题不合,言以时事,故朕取之,可二甲首。余以次挨去。不知是否?卿可先与鼎臣看一过,再同读卷官看行。”上复御批首三卷,【于】韩应龙曰:“是题本意,可第一甲第一名。”于孙升曰:“说仁礼之意好,可第二名。”于吴山曰:“敬为心学之极,此论好,可第三名。”是岁并李机、赵贞吉、郭朴、敖铣、任瀛、沉宏、骆文盛、尹台、康大和九人策皆刻之。是年四月内,礼部请考庶吉士,以故事闻。上诏于文华殿大门外,亲出御题考试。大学士李时会吏部尚书汪鋐,礼部尚书夏言,吏部左侍郎顾鼎臣、霍韬,右侍郎张邦奇,礼部左侍郎黄绾、右侍郎黄宗明,选进士李机、赵贞吉、敖铣、郭朴、任瀛、骆文盛、尹台、康大和、沉瀚、欧阳、王立道、嵇世臣、彭凤、郑一统、胡汝嘉、林廷机、高时、黄廷用、奚良辅、汪集、郭鎜、沉良才、陈东光、王维桢、张绪、李秦、何维栢、卢宗哲、全元立、赵继本名上。奉旨:“朕览赵贞吉等八名、卢宗哲等二十二名可留。卿还具题来行。内列吏礼二部堂上官及鼎臣名,不必部疏。此盖朕亲试也,可作例。”又升顾鼎臣为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教之,后又益以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张邦奇。   十六年丁酉,命翰林院侍讲学士姚涞、左春坊左中允孙承恩主顺天试。   命右春坊右谕德江汝璧、司经局洗马欧阳衢主应天试。   初,以南京进呈试录考试官批语失列名,下部参看,谓事属不敬,考试、提调等官皆当提问。议上,上谓:“考官既不填名,策题又以国家祀戎大事为问,所对语多讥讪,谕德(汪)【江】汝璧、洗马欧阳衢令锦衣卫官逮治;提调府尹孙懋、府丞杨麒,监试御史何鋐、沉应阳,南京法司究问;考官学正许文魁等,所在巡按御史逮问。所取生儒,不许会试。”后谪汝璧为广东市舶副提举,衢为南雄府通判。   礼部尚书严嵩奏:“广东所进试录,字如‘圣谟’、‘帝懿’、‘四郊’、‘上帝’俱不行抬头,及称‘陈白沙’、‘伦(迁)迂冈’之号,有失君前臣名之义。且录中文体大坏,词义尤为荒谬,宜治罪。”得旨:“学正王本才等、布政陆杰等、按察司蒋淦等,俱命巡按官逮问。本才等夺其礼币,御史余光命法司逮问。仍通行天下提学官,严禁士子,敢有肆为怪诞、不遵旧式者,悉黜之。”   十七年戊戌,命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翰林院学士顾鼎臣、太子宾客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张邦奇为考试官,取中袁炜等。廷试,赐茅瓒、罗珵、袁炜及第。   是岁,内阁初拟(大)【吴】人陆师道为状元,御笔批作二甲第五,取袁炜第一。文华宣读已出,复召大学士李时、夏言、学士顾鼎臣入,改作第三,亲擢茅瓒第一。见陆詹事深家书中。   十九年庚子,命左春坊左庶子童承叙、右春坊右庶子杨维杰主顺天试。   命翰林院学士张治、右春坊右谕德龚用卿主应天试。   二十年辛丑,命掌詹事府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温仁和、翰林院侍讲学士张衮为考试官,取中林树声等。廷试,赐沈坤、潘晟、邢一凤及第。改进士高仪、董份、严讷、高拱、梁绍儒、熊彦臣、晁瑮、林树声、陈升、裴宇、陈以勤、王材、徐养正、潘仲骖、杨宗气、王显忠、何云雁、张铎、王交、徐南、金忭、林懋和、王三聘、王言、何光裕、万士和、叶镗、夏子开为庶吉士,命仁和及太子宾客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张潮教习。   二十二年癸卯,命左春坊左中允秦鸣夏、左赞善浦应麒主顺天试。   命翰林院侍读华察、右春坊右中允闵如霖主应天试。   上览山东所进乡试小录,手批其第五问“防边御虏策”曰:“此策内含讥讪,礼部其参看以闻。”于是尚书张璧等言:“今岁虏未南侵,皆皇上庙谟详尽,天威所慑。乃不归功君上,而以丑虏餍饱为词,诚为可恶。考试官教授周矿、李弘,教谕刘汉、陶悦、胡希颜、程南、吴绍曾、叶震亨、胡侨,率意为文,叛经讪上,法当重治。监临官御史叶经漫无纠正,责亦难辞。其提调官布政使陈儒、参政张臬,监试官副使谈恺、潘恩,均有赞襄之职,俱属有罪。”上曰:“各省乡试出题刻文,悉听之巡按,考试教官莫敢可否。此录不但策对含讥,即首篇《论语》义‘继体之君’,不道。叶经职司监临,事皆专任,并同矿等、陈儒等俱令锦衣卫差官校逮繋至京治之。”寻逮经、儒、臬、恺、恩至,上以经狂悖不道,命廷杖八十为民,乃降儒等边方杂职。经遂死于杖下,及补儒等为宜君等县典史。寻贵州试录至,亦以忤旨,御史为民,右参政等各降三级。   初,顺天乡试,岁多冒籍中者。慈溪人张汝濂易名张和,冒良乡籍。礼科给事中陈棐劾奏之,因历陈京闱之弊。其劾谓:“国家求贤,以科目为重。而近年以来,情伪日滋,敢于为巧以相欺,工于为党以相蔽。其中奸宄之徒,或居家之时恃才作奸,败伦伤化,削籍为民。兼之负累亡命,变易姓名,不敢还乡者有之。或因本地生儒众多,解额有限,窥见他方人数颇少,逃奔入京,投结乡里,交通势要,钻求诡遇者有之。或以顺天乡试多四海九州之人,人不相识,暮夜无知,可以买托代替者有之。一遇开科之岁,奔走都城,寻觅同姓,假称宗族,贿属无耻乡官拴同保结,不得府学,则谋武学,不得京师,则走附近,不得生员,则求儒士。百孔营求,冀遂快捷方式。及其中科回籍,则既告路费,又告牌坊,四顾罔利,真同登垄。而其未得者,则从旁挟持,互相攻发,烽起浮议,呈帖匿名。圣明辇毂之下,岂宜有此不美之事!请令所司核究顺天府学冒籍生员,俱遣回籍,降等肄业。京卫武学,非武职应袭,不得滥入。岁贡、援例监生,如举人教官会试例,止得一入京闱,后但本省应试。而京闱乡试,如各省法,唱名辨验,不得混冒。庶乎前弊可革。”得旨:“钱仲实、张和下法司逮治。冒籍生员,提学御史覆勘。余俱下礼部会议。”给事中李念疏论工部侍郎陆杰从子光祚、太仆寺卿毛渠子延魁、鸿胪寺卿陈璋子策冒京卫、顺天二学中式,劾杰等欺罔不忠。提学御史谢九仪以被讦冒京卫、顺天二学中式郑梦纲等十人论奏。俱下礼部行所司核其真伪。至是议上,谓:“孙镃、孙鑨、王宸、陆宏共四人,系锦衣卫、太医院见任官的亲子侄,当存留会试。郑梦纲、陶大壮、沈谱、丁子载、陆可成、翟钟玉共六人,俱诈冒籍贯,当发回原籍入学肄业,仍得应其乡试。陆光祚、陈策、毛延魁虽称随任,终属冒籍,亦当一体发回。”得旨:“孙镃等、郑梦纲等俱依拟。陆光祚等姑准存留,不许对制。陆杰、陈璋、毛渠俱贷之。”明年,言官复摘左赞善浦应麒卖题事,下狱,杖之六十,并举人翟钟玉等俱为民。又以取中翟汝孝、汝俭,并左中允秦鸣夏俱逮捕夺职。   冬十一月,南京河南道御史包孝奏:“辛丑会试,以礼部尚书温仁和主试,翰林院编修嵇(北)【世】臣为《礼经》分考,贿中进士徐履祥、陈志、潘仲骖,当追罢。”且言左庶子童承叙之嗜酒,右赞善郭希颜之轻险,编修袁炜之放荡,俱不当与试事。下吏部覆,得旨:“俱勿论。”   二十三年甲辰,命太子宾客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张潮、左春坊左庶子江汝璧为考试官。时潮入贡院,三场毕,以病死,舆尸出。考试唯江一人,而《后序》则属同考修撰茅瓒。是岁取中瞿景淳等。廷试,赐秦鸣雷、瞿景淳、吴情及第,而少傅翟銮二子汝俭、汝孝俱与焉。少傅以嫌故,辞读卷,不许。既试,以进呈卷上。上疑汝俭等在首甲,因抑第一卷置第三,复抑第三卷置二甲第四。拆卷,果汝孝也。上又梦闻雷,遂拔鸣雷为状元。   刑科给事中王交、王尧日论劾少詹事江汝璧、修撰沈坤、编修彭凤、欧阳、署员外郎高节朋私通贿,大坏制科。大学士翟銮以内阁首臣,二子汝俭、汝孝既联中乡试,又连中会试,若持劵取物然。崔奇勋乃汝俭等师,焦清与汝俭结婣,又同受业,四人者会试俱一号。汝俭、汝孝、奇勋皆彭凤所取。《诗经》考官五人,何俱在凤一房?欧阳亦汝俭等师,本同经,又改看《书经》,迹若引嫌,而阴助凤寻卷。及沈坤之取中陆炜,高节之取中彭谦、汪一中,皆以纳贿故。乞明正其辜。且欲追顺天乡试主考秦鸣夏、浦应麒阿奉翟銮之罪。上下其章吏部、都察院从公参看。銮随具疏自理,且请特降题目,命部院大臣覆试。上怒曰:“銮被劾,有旨参看,乃不候处分,肆行扰辩,屡屡以直无逸为辞;同夏言禁苑坐轿,止罪一人。全不感惧,敢以撰科文、赞玄修为欺朕。内阁任重,不早赴,以朕不早朝,并君行事。二子纵有轼、辙之才,岂可分明并用?恣肆放僻如此!部院其参阅治罪,不许回护。”部院覆请,下汝璧于理严究,分别情罪轻重。上以迹弊明显,大坏祖宗取士之制,遂勒銮并汝俭、汝孝、奇勋、清及凤、俱为民,汝璧等俱下镇抚司逮问。已,法司会鞫,谓汝璧、鸣夏、应麒虽各阿取辅臣之子,然实非贿故。坤之取炜、节之取一中亦然。独彭谦实以校尉张岳贿节五百金而中。监察御史王珩、沈越失于纠察,罪亦难逃。疏上,诏杖汝璧、鸣夏、应麒六十,革职闲住,不叙。珩、越降一级调外任,节、岳充军,谦为民,坤、一中、炜存留供职。 科试考三   二十五年丙午,命左春坊左中允李本、右春坊右赞善吴山主顺天试。   命翰林院侍读郭朴、右春坊右中允孙升主应天试。   二十六年丁未,命掌詹事府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孙承恩、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张治为考试官,取中胡正蒙等。廷试,赐李春芳、张春、胡正蒙及第。改进士孙世芳、张思静、汪镗孙、朱大韶、亢思谦、胡杰、毛起、张居正、殷士儋、林燫、马一龙、张勉学、谢登之、蓝璧、黎澄、李敏、刘泾、赵镗、刘锡、任士凭、任有龄、蔡文、陈一松、马三才、孙裒、莫如士为庶吉士,命张治及吏部左侍郎兼学士徐阶教习,后续命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欧阳德。林燫,翰林廷机子也。   二十八年己酉,命翰林院侍读康太和、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阎朴主顺天试。   命翰林院侍读敖铣、修撰黄廷用主应天试。   二十九年庚戌,命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张治、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欧阳德为考试官,取中傅夏器等。廷试,赐唐汝楫、姜金和、吕调阳及第。时以汝楫与首相有连,故得第云。   三十一年壬子,命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郭朴、翰林院修撰秦鸣雷主顺天试。   命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修撰尹台、翰林院修撰郭鎜主应天试。   三十二年癸丑,命少保太子太保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徐阶、翰林院侍讲学士敖铣为考试官,取中曹大章等。廷试,赐陈谨、曹大章、温应禄及第。是岁,特开科,凡四百人。改进士张四维、王希烈、姜宝、万浩、南轩、孙铤、吴可行、梁梦龙、孙应鳌、晁东吴、孙九功、冯叶、陆泰、马自强、李贵、赵祖鹏、吕旻、方万有、胡汝嘉、徐师曾、王文炳、姚弘谟、张巽言、王学颜、郭敬言、李蓘、蒋淳、王咏为庶吉士,命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程文德、礼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闵如霖教习。晁东吴,翰林瑮子。孙铤,吏侍升子。   三十四年乙卯,命右春坊右谕德王维桢、翰林院侍讲袁炜主顺天试。   命翰林院侍读严讷、潘晟主应天试。   是岁,上以应天试录中词旨不明,且有所忤。内阁大臣为解释其义,乃寝。   三十五年丙辰,命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本、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尹台为考试官,取中金达等。廷试,赐诸大绶、陶大临、金达及第。   【三十七年】戊午,命太常少卿兼翰林院学士董份、侍读高拱主顺天试。   【命】翰林院侍读瞿景淳、陈升主应天试。   【三十八年】己未,命吏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掌詹事府事李机、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学士掌院事严讷为考试官,取中蔡茂春等。廷试,赐丁士美、毛惇元、林士章及第。   四十年辛酉,命司经局洗马裴宇、翰林院侍读胡正蒙主顺天试。   命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读吴情、翰林院侍读胡杰王应天试。   礼科都给事中丘岳等奏:应天录文既已传布,而考试官吴情屡行更易,胡杰不行救正,乞分别究治。得旨,俱调外任。情遂调广东市舶提举,杰广平府通判。吴君,无锡人,其邑之预荐者凡十余人,以是藉藉,而胡之家僮有泄题而遁者,未必皆有徇也。其后胡旋起,亦竟不利,而吴以老不赴官。自是南畿之在翰林者不得入南试,以为例。   四十一年壬戌,命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袁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事董份为考试官,取中王锡爵等。廷试,赐申时行、王锡爵、余有丁及第。是岁,炜承恩特赐白金文绮、御膳于棘院,份亦与焉,盖异数也。少保兵部尚书杨博、左都御史潘恩以子中式,辞读卷,不许。工部尚书雷礼以督工辞读卷,许之,仍敕列名于录。又特用吏部左侍郎李春芳,不为例。   是岁考庶吉士,得旨行矣,以科疏乞严核,罢不复考。   四十三年甲子春,礼部覆南道御史史官所陈两京乡试革弊事宜:一、今后两京主考,不用本省人。如资序挨及,南人用北,北人用南,以别嫌疑。一、同考用京官进士出身者,《易》《诗》《书》各二员,《春秋》《礼记》各一员,其余参用教官,以便览察。一、誊录用书手,对读用生员,以防洗改。但此三事专为两京乡试而设,其各省及会试,亦当因其说而广之。因更上(六)【四】事:一、会试及两京乡试,监试官预于二十日前选差,以便防范。一、巡视、搜捡,务加严慎,以杜奸弊。一、各省务精选才望内帘官,无令外帘干预。应举生儒,二十五名中一名。中式之文,务崇简易,凡浮繁冗杂、诡僻不经,悉行黜汰。仍参取后场,以采实学。一、解原卷到部,以凭稽查,不用公据。得旨:“各乡试但照旧规,(今)【令】监临公同考官揭书出题,提调、监试等官不得干预。余皆如议行。”   命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林燫、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殷士儋主顺天试。   命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汪镗、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孙世芳主应天试。世芳以病卒于贡院,舆尸而出,同考官吏部主事蔡国珍代为《后序》。   是岁,诏自今两京乡试,同考官仍择文行俱优、年力精壮教职充之,罢部臣勿遣。时给事中辛自修、邓楚望、御史罗元佑交章摘发科场奸弊,冒籍生员章礼等五人、关节监生项元深等三人。元深乃礼部主事戚元佐所荐同里人也。于是自修等并劾元佐。曹栋复言:“户部尚书高耀荐属官陈洙为考官,托其子高堂,遂得中式。而外帘为之关节者,即宛平县丞高灿,耀之亲弟也。踪迹显然,人所共知。俱请论如法,以振颓纲。”疏下礼部查议,独黜冒籍陈道箴、吕祖望回籍充附,礼等各行原籍勘实。堂、元深等以覆试文可,俱准中式。耀、元佐、洙俱不坐。灿以始不引嫌,调外任。于是罢部僚与试。而行提学御史徐爌通查在京冒籍生员,斥遣有差。复诏增拓举场前地,临入试时,增遣监场御史二员,先于场门外捡阅以进,着为令。   四十四年乙丑,礼部会试天下举人,命御史李邦珍、鲍承荫监视,周弘祖、顾廷对场外搜检。诏申严怀挟传递之禁,犯者执送法司问罪,仍于礼部前枷号一月。已,邦珍等条上革弊四事:“一、举人试卷,礼部印钤既完,送提调官收领。临期,举人入场,至大门内验票【给】领,以防洗改脚色及彼此交换之弊。一、请留朝觐二司及府县官,临期督集所属举人,照依省分及府县次第,挨次点验序进,以防冒替代笔之弊。一、举人有不服搜检,及搀先落后、不循序进如新规者,轻则扶出,重则参奏,以防喧竞抗违之弊。一、请增军三百余名,严密搜捡。场外仍选差参将官一员,带领官军(置)【昼】夜巡逻,俟揭晓乃止,以防怀挟透漏之弊。”诏皆允行。   命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事高拱、翰林院侍读学士胡正蒙主试。初场进题,上以“民之秉夷”为忌,问少师阶,欲究治拱等。阶解释之,乃已。取中陈栋等四百人。廷试,赐范应期、李自华、陈栋及第。是岁,读卷工部尚书管吏部左侍郎事董份,亦用李春芳例也。份迁礼部,坐事为民,与大学士袁炜以病,故《登科录》不载。   是岁,进士陶大顺、子允淳同科,亦奇事也。   改进士许国、陈懿德、戴洵、沈渊、周子义、严用和、韩楫、杨允中、吴学诗、李存文、王湘、沈鲤、张秩、高启愚、何洛文、陈思育、陈行健、林皆春、杨一桂、陈经邦、王嘉言、钟继英、李良臣、管大勋、成宪、王玺、王弘诲、麻永吉为庶吉士,命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高仪教习。仪迁官,礼部左侍郎兼学士陈以勤代之。   直隶提学御史耿定向奏科场事宜:     一、两京乡试主考,宜简学行兼长者,毋拘年资。     一、两京同考官,广取正备卷呈送主考。如所取未称,责令再阅,或付别房覆校。主考仍自行搜阅落【卷】。若果有异材,亟收录之,毋避嫌轻弃。     一、主考官宜发初场试卷付同考分经校阅,二三场更易品订,毋专委一人,致令偏重初场,遗真才积学之士。     一、迩来经书时义体制大坏,有浮蔓至千余字者。宜严立程序,一篇止许五百字以上、六百字以下,违式者不与誊录。     一、命两京、各省于揭晓之日,以中式举人朱墨卷发提学官查验钤封,送京府、各布政司解部,以防伪滥。     一、革去两京应试监生字号,与生员一体弥封,取中之数,仍如旧额满三十五名则止。   已而御史陈联芳亦言重后场以罗实学,及令两京同考阅卷不必书各房字样,主考止以文字去取,毋以考官为额数、分房为次第。礼部议覆,俱允行之。   礼科给事中何起鸣奏申饬科场事宜:一曰重怀挟之罪,一曰革传递之奸,一曰慎同考之选,一曰正谄谀之风,一曰预监临之差,一曰严诓骗之罚。疏下礼部覆奏,得旨:“怀挟、传递诸弊依议,枷号重处。今后科场搜检不严、关防不密,责在外帘。举动不慎、校阅不公,责在内帘。礼部并都察院分别参奏。余悉如议行。”   遣御史凌儒、陈联芳监顺天乡试。   上以科场事宜迩年弊多,谕儒等悉心综理,严加禁革。先是,两京监试御史皆临期方遣,礼部以为仓卒之际不便防奸,故是岁遣官特早云。   监顺天乡试御史凌儒、陈联芳条上科场六弊:一买求,二倩代,三通同,四夹带,五传递,六偏重,请尽行厘革。上皆从之。内“偏重”一事谓“考官故抑贡生及世家子弟”,盖臆说云。   隆庆元年丁卯,命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修撰丁士美、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张四维主顺天试。   命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王希烈、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孙铤主应天试。   初,上用议者言,两京乡试监生卷各革去“皿”字号。于是南监中式中仅数人,亏旧额四分之三。既揭晓后,考试官王希烈、孙铤等至国学谒文庙,而监生下第者数百人喧噪于门外,伺希烈等出,遮诉,语甚不逊。巡城御史、操江都御史各使人呵止之,久之方解。事闻,诏南京法司逮治,其为首沈应元等数人如法发遣,祭酒吕调阳莅任未几,且勿论。守备魏国公徐鹏举以闻变坐视夺禄米,司业金达以钤束不严夺俸,各二月。监生编号如旧行。   二年戊辰,命少傅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李春芳、掌詹事府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殷士儋主试,取中田一儁等四百人。廷试,赐罗万化、黄凤翔、赵志皋及第。先是,内阁所取李长春、王家屏、田一儁已定矣,内旨忽于二甲前进呈卷用万化等,而李长春三人居二甲前。是岁,少傅大学士陈以勤以子陈于陛、通政使李一元以弟一中,辞读卷,许之,《登科录》亦不列姓名。   改进士徐显卿、陈于陛、张一桂、沈一贯、李长春、韩世能、贾三近、王家屏、田一儁、朱赓、沈懋孝、张位、李熙、林景旸、徐秋鹗、张道明、邵陛、何维椅、沈位、李维桢、郭庄、王乔桂、刘东星、于慎行、范谦、张书、李学一、习孔教、刘应麒、郑国仕为庶吉士。   四年庚午,命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侍读丁士美、翰林院修撰申时行主顺天试。   进《乡试录》,有重叶者,夺府丞宋纁、谕德丁士美、修撰申时行俸,各两月。   命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马自强、翰林院侍读陶大临主应天试。   时江西提学副使陈万言以科举校士遗落者悉诣巡按御史刘思问求覆校,几四万人。思问与期会都司署中。旦日,思问未至。士争门入,骈杂喧乱。都指挥王国光呵叱之退,相蹂践死者六十余人。是岁乡试,南昌知县刘绍恤主弥封。绍恤在县中有素所奬拔士试而中者二人,士论哗然,谓绍恤私二人,从落卷搜出,改洗冒中。于是南科道官请谪思问、万言,罢绍恤,并黜二生。下吏礼二部议:“思问无罪,国光行抚臣逮问。二人中式,绍恤实不私。然不应招致门下,以起事端,其与万言俱以不及调用。”奏可。   五年辛未,命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张居正、掌詹事府事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吕调阳主会试,取中邓以赞等四百人。廷试,赐张元忭、刘瑊、邓以赞及第。   改进士赵用贤、黄洪宪、盛讷、刘虞夔、吴中行、公家臣、萧崇业、宋儒、张程、王祖嫡、宋范、赵耀、刘谐、史钶、石应岳、赵参鲁、王守成、王懋德、李盛春、秦耀、熊敦朴、赵鹏程、刘元震、何汝成、刘楚先、刘克正、孙成名、张应元、盛彬、孙训为庶吉士。   万历元年癸酉,命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读王锡爵、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编修陈经邦主顺天试。命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编修范应期、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何洛文主应天试。   是岁,少师张居正子嗣文在湖广者得荐,其试顺天者懋修不得荐。   万历二年甲戌,命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吕调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事王希烈主会试,取中孙爌等三百人。廷试,赐孙继皋、王应选、余孟麟及第。张嗣文不与中式。   万历四年丙子,命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何洛文、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许国主顺天试。命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戴洵、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陈思育主应天试。   是岁,内阁大学士张居正次子(懋)【嗣】修中顺天式,吕调阳子兴周中广西式,张四维次子嘉徵中山西式。   南都主试者戴洵以故中允孙世芳为厉中之,病甚,阅卷事皆属之思育。   五年丁丑,命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张四维、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掌院事申时行主会试,取中冯梦祯等四百人。(懋)【嗣】修、兴周复与焉。   廷试,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少保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吕调阳、少保太子太保刑部尚书王崇古以子嫌辞读卷,不许。赐沈懋学、张嗣修、曾朝节及第。   是岁,读卷官初拟宋希尧为第一,而嗣修在第二甲第二。上拆卷得之,擢置嗣修第二,且谓居正曰:“朕无以报先生功,当看先生子孙。”后始知慈寿及大珰冯保意也。宋希尧遂二甲第一。   改进士沈自邠、杨起元、杨德政、敖文桢、何洛书、张鼎思、甘雨、高尚忠、张养蒙、万象春、马象干、姚岳祥、余继登、顾绍芳、史继辰、曹一鹏、王国、费尚伊、张志、张文熙、陆可教、汪言臣、冯梦祯、林休徵、李植、庄履丰、吴尧弼、冯琦为庶吉士。   七年【己卯】,命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陈思育、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修撰周子义主顺天试。   命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高启愚、翰林院侍读罗万化主应天试。故事,中允与讲、读对品,中允得入门序揖,前导双呵,讲、读不得也。然至主两京试及修史列衔,则皆讲、读前而中允后,行之二百余年不易。至是,忽改命启愚主试,万化副之,云自政府意也。   是岁,首辅居正子懋修湖广乡试中式。   八年庚辰,命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申时行、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余有丁主会试,取中萧良有等三百人。时懋修与其兄敬修、次辅张四维子嘉徵复俱中式。敬修即嗣文更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