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 第 29 页/共 59 页
19、庚午,王厚过湟州,沿兰州大河并夏国东南境上,耀兵巡边,归於熙州。厚所克复三州及河南地土,自兰州京玉关沿宗河而上,取湟州临宗寨乳酪河之西,入鄯州界管下宣威城青海洗纳、木令波族,东南过溪哥城,至河州循化城入洮州,复自洮州取尨公原,循山后出怀羌来羌城,沿黄河过来宾城,上巴金岭篯南谷,抵京玉关,开拓疆境,幅员三千馀里。其四至:正北及东南至夏国界,西过青海至龟兹国界,西至卢甘国界,东南至熙、河、兰、岷州,连接阶、成州界,计招降到首领二千七百馀人,户口七十馀万,前后六战,斩获一万馀人。(《纪事本末》卷百四十。原注:此据厚申密院功状修入。)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云:夏四月,幸金明池。案:《十朝纲要》系乙巳日。周煇《清波杂志》卷中云:崇宁三年,驾幸金明池,乘乌马还内,道路安平,赐名龙骧将军。
卷二十四
徽宗
△崇宁三年(甲申,一一○四)
1、五月(案:钱氏《朔闰考》:是月癸酉朔。) 丁丑,尚书省劄子:“京城提举茶场所准诏旨,水磨茶场追述旧制,别立新额。奉圣旨,依今具申请下项:一、元丰茶场以在京府界郑、澶、颍昌府为地分,近茶场申元丰年曾许客旅兴贩末茶往河北、河东、京东京西货卖,承朝旨,依契勘元丰条例,别无许客人贩水磨末茶入京东等四路,专条令京城提举茶场所遵依近降朝旨施行。一、陕西自来到京路分茶,并须经由京师中卖二分讫翻引前去,契勘今承朝旨,客茶到京十分,许卖三分,数足更不收买,未审客人若自愿全於京场中卖,许与不许收买三分茶;若客人故索高价,不伏中价卖,许与不许令翻引前去?应客人贩到茶货,并於数内收买三分;如客人故索高价,不伏中价,即索元引,照对元买价例,酌量地里远近縻费,上量行添搭钱数,抽买入官,不得亏损官私。”(《纪事本末》卷百三十七。原注:五月五日,三省同奉圣旨如前者。)
2、诏以收复鄯、廓州,遣亲王奏告太庙,侍从官分告社稷、诸陵。(《纪事本末》卷百四十。)
3、己卯,蔡京为守司空、行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进封嘉国公,以为定鄯、廓推赏也。寻诏去“守”字,改“行”作“兼”字。(《纪事本末》卷百三十一。)
4、癸未,奉议郎、检讨文字、提举措置两浙香盐事胡奕修转一官,以本路盐课增羡也。(《纪事本末》卷百三十二。)
5、甲申,改鄯州为西宁州,仍为陇右节度。(《纪事本末》卷百四十。案:原本误作“甲辰”,兹据《宋史徽宗本纪》改正。) 置安抚使都护,以高永年知军州事兼领之,湟州置同安抚同都护,以知军州事王亨领之。(案:兹以《纪事本末》卷百四十四月乙卯原注并辑。)
6、乙酉,王厚奏:“臣契勘大军今来收复鄯、廓等州,拓疆幅万馀里。其鄯州管下自省章西峡口大川经由宗哥,出安儿、青唐两峡至本州,复自州之西直抵林金,北取氂牛宗谷,南取谿兰宗、廓州管下东西川及结鸡城、米川等处,左右除是心白人户田土,依旧为主,秋毫不得侵占外,因与官军抗敌杀逐心黑之人所营田土,并元係西蕃王子董毯、瞎征、温谿心等田土,顷亩不少,已指挥逐州尽行拘收入官,摽拨创置弓箭手,应付边备,可省戍兵经久岁费,为利甚博,又得弓箭手与新附诸羌杂居,伺察羌人情不敢作过,实安边万世之利。除已於四月二十六日具提举弓箭手孙适所乞招置弓箭手文状奏闻、乞赐详酌施行外,已令逐州如有情愿投刺之人,一面招置,听候朝廷指挥,仍将已种到青苗就便摽充为种粮去讫。所有上件田土,可招置弓箭手,不可置营田,须招置厢军耕种,不免散居诸处,侵优新附部族,不可安心住坐,偷夺牛马之类,必致引惹,别生他患,非经久之计,委实不便。窃虑臣僚不见得利害,别有申陈,乞置营田,重为一方之患,须至预行申明,候降到许令招弓箭手指挥,别具合行措置事奏闻次。”诏许令本路近悰弓箭手依湟州例投换。(《纪事本末》卷百四十。)
7、辛丑,罢行水磨茶。(《纪事本末》卷百三十七。)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云:五月,置开封牧尹一员,少尹二员,分左、右,罢知府等官,以士、户、仪、兵、刑、工为六曹。案:《十朝纲要》、《宋史·本纪》并戊寅日。《通鉴续编》云:改定六曹,以士、户、仪、兵、刑、工为序,增其员数,仿《唐六典》易胥吏之名。
1、六月甲辰,(案:《纪事本末》卷百二十四注云:三年六月甲辰三日,戊午十七日,则是月壬寅朔也,《十朝纲要》同。) 诏:“元符末奸党并通入元祐籍,更不分三等,应係籍奸党已责降人,并各依旧,除今来入籍人数外,馀并出籍,今后臣僚更不得弹劾奏陈。”令学士院降诏。元祐奸党:
文臣曾任宰臣执政官:(案:海瑞《元祐党籍考》云凡二十七人。)
司马光、(原注:故。) 文彦博、(原注:故。) 吕公著、(原注:故。) 吕大防、(原注:故。) 刘挚(原注:故。) 范纯仁、(原注:故。) 案:《党籍考》,纯仁在王存后。韩忠彦、曾布、梁焘、(原注:故。) 王岩叟、(原注:故。) (案:原注“故”字脱,今据《纪事本末》崇宁二年九月所立碑、王昶《金石萃编》此年蔡京所书碑增。下王存、陆佃、蒋之奇、姚勔、钱勰、岑象求、秦观、司马康、宋安国、封觉民、吴处厚、商倚、陈衍诸人异同。) 〗苏辙、王存、(原注:故。) 郑雍、(原注:故。) 傅尧俞、(原注:故。) 赵瞻、(原注:故。) 韩维、(原注:故。) 孙固、(原注:故。) 范百录、(原注:故。) 胡宗愈、(原注:故。) 李清臣、(原注:故。) 刘奉世、范纯礼、安焘、陆佃、(原注:故。) (案:《党籍考》云,以上并元祐人。) 黄履、(原注:故。) 张商英、蒋之奇。(原注:故。) (案:《党籍考》云,以上并元符人。)
曾任待制以上官:(案:《党籍考》云,凡四十九人。)
苏轼、(原注:故。) 刘安世、范祖禹、(原注:故。) 朱光庭、(原注:故。) 姚勔、(原注:故。) 赵君锡、(原注:故。) 马默、(原注:故。) 孔武仲、(原注:故。) 孔文仲、(原注:故。) 吴安持、原注:故。钱勰、原注:故。李之纯、原注:故。孙觉、原注:故。鲜于儹、(原注:故。) 赵彦若、(原注:故。) 赵禼、(原注:故。) 王钦臣、(原注:故。) 孙升、(原注:故。) 李周、(原注:故。) 王汾、(原注:故。) 韩川、(原注:故。) 顾临、(原注:故。) 贾易、(原注:故。) (案:《金石萃编》碑贾易下不注“故”。) 吕希纯、曾肇、王觌、范纯粹、吕陶、王古、丰稷、张舜民、张问、(原注:故。) 杨畏(案:《宋史》本传:蔡京为相,畏遣子侄见京,又因京党致言,遂出党籍。与碑不符。) 邹浩、陈次升、谢文瓘、案:《宋史》本传云:帝披党籍曰:“朕究知文瓘本末。”命出籍。与碑不符。《党籍考》云,以上元祐人。岑象求、(原注:故。) 周鼎、徐杰、路昌衡、(原注:故。) 董敦逸、(原注:故。) 上官均、叶涛、(原注:故。) 郭知章、杨康国、龚原、朱绂、叶祖洽、朱师服。(案:《党籍考》云,以上并元符人。)
馀官:(案:《党籍考》云,凡一百七十七人。)
秦观(原注:故。) 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吴安诗、欧阳棐、刘唐老、王巩、吕希哲、杜纯、(原注:故。) 司马康、(原注:故。) 宋保国(原注:故。) (案:党籍考,司马康、宋保国二人在汤馘下。) 张保源、孔平仲、(案:《金石萃编》碑孔平仲下接衡钧、衮公适等,汤馘下四十八人在后,《党籍考》与此合。) 汤馘、(原注:故。) 黄隐、毕仲游、常安民、汪衍、余爽、郑侠、常立、(原注:故。) (案:《金石萃编》碑不注“故”。) 程颐、唐义问、(原注:故。) 余卞、李格非、陈瓘、任伯雨、张庭坚、马涓、孙谔、(原注:故。) 陈郛、朱光裔、苏嘉、龚夬、王回、(原注:故。) 吕希绩、(原注:故。) 欧阳中立、(原注:故。) 吴俦、(原注:故。) (案:党籍考云,以上并元祐人。) 尹材、(原注:故。) 叶伸、(原注:故。) 李茂直、吴处厚、(原注:故。) 李积中、商倚、(原注:故。) 陈祐、(原注:故。) (案:《金石萃编》碑不注故。) 虞防、李祉、李深、李之仪、范正平、曹盖、杨琳、苏昺、葛茂宗、刘谓、柴衮、洪羽、赵天佐、(案:《宋史新编》作“天佑,”党籍考作“天祐”。) 李新、衡钧、衮公适、(原注:故。) (案:一本作“兖”,误。) 冯百药、(案:一本作“洪”。) 周谊、孙宗、(案:金石萃编碑作“<土宗>”) 范柔中、邓考甫、王察、赵峋、封觉民、(原注:故。) 胡端修、李杰、赵令畤、郭执中、石芳、李贲、(案:《金石萃编》碑作“李杰”。) 金极、高公应、安信之、张集、黄策、吴安逊、周永徽、高渐、张夙、(原注:故。) 鲜于绰、吕谅卿、王贯、朱纮、吴朋、(原注:故。) 梁安国、王古、苏迥、檀固、何大受、王箴、鹿敏求、江公望、曾纡、高士育、邓忠臣、(原注:故。) (案:“忠”一作“志”,误。邓忠臣为覆谥,范忠宣事遂入党籍,详《忠宣文集补编》。) 种师极、韩治、都贶、秦希甫、钱景祥、周綍、何大正、吕彦祖、梁宽、沈千、曹兴宗、罗鼎臣、刘勃、王极、案:《金石萃编》碑作“拯”。黄安期、陈师锡、于肇、黄迁、王挟正、(案:《金石萃编》碑作“莫侠正”,即元年所书邪上之莫仲正也。《党籍考》作“万俟正”,据《纪事本末》卷百二十四,崇宁五年正月庚戌、三月戊戌,收复党人轻第二等内,黄迁下许尧辅上,正作“万俟正”,不作“王挟正”,此文恐误。) 许尧辅、杨朏、胡良、梅君俞、寇宗颜、张居、李修、逢纯熙、(原注:故。) 高遵裕、(案:《金石萃编》碑作“遵恪”。) 黄才、曹盥、侯显道、周遵道、(案:《纪事本末》无周遵道,毕鉴亦缺,於三百九人之数不合。《纪事本末》卷百二十四,崇宁五年正月庚戌,收复党人轻第二等内,侯显道下林肤上正有“周遵道”名,此盖传钞误脱也。《金石萃编》碑本《党籍考》,亦均有周遵道名,今据补,以足其数。林肤、葛辉、原注:故。) 宋寿岳、王公彦、王交、张溥、许安修、刘吉甫、胡潜、董祥、杨瑰宝、倪直孺、蒋津、王守、邓允中、(案:一本作“元中”。) 梁俊民、王阳、张裕、(案:《金石萃编》碑张裕在叶世英下。) 陆表民、叶世英、谢潜、陈唐、刘经国、(原注:故。) (案:《金石萃编》碑刘经国下接汤馘、司马康、宋保国、黄隐、毕仲游等。) 扈充(原注:故。) 张恕、萧刓、(案:《金石萃编》碑以下五人在周锷之下。) 赵越、(案:一本作“钺”。) 滕友、江洵、方适、(案:一本作“恬”。) 陈并、洪刍、周锷、(案:当依《党籍考》作“谔”。) 许端卿、李昭玘、向训、(案:《金石萃编》碑作“紃”。) 陈察、锺正甫、高茂华、杨彦璋、廖正一、李夷行、彭醇、梁士能。(案:《党籍考》云:以上元符人。)
武臣:(案:《党籍考》云,凡二十五人。)
张巽、李备、(原注:故。) 王献可、(原注:故。) 胡田、马谂、王履、赵希夷、任濬、郭子旂、钱盛、赵希德、王长民、李永、(原注:故。) (案:《党籍考》及《宋史新编》并作“冰”。) 王庭臣、吉师雄、李愚、吴休复、(原注:故。) 崔昌符、潘滋、高士权、李嘉亮、王珫、(案:《金石萃编》碑作“李珫”。) 刘延肇、姚雄、李基。
内臣:(案:《党籍考》云,凡二十九人。)
梁惟简、(原注:故。) 陈衍、(原注:故。) 张士良、梁知新、(原注:故。) 李倬、谭扆、窦钺、赵约、黄卿从、冯说、曾焘、苏舜民、杨偁、梁弼、陈恂、张茂则、(原注:故。) 张琳、裴彦臣、李偁、(原注:故。) 阎守勤、王绂、李穆、蔡克明、王化基、王道、邓世昌、郑居简、张祐、王化臣。(案:《金石萃编》碑、一本无王化臣。《党籍考》云,以上并元符人。)
为臣不忠,曾任宰臣:(案:《党籍考》云,凡二人。)
王珪、(原注:故。案:《金石萃编》碑、一本无“王珪。”章惇。)
诏:“重定元祐、元符党人及上书邪等事者,合为一籍,通三百九人,刻石朝堂,馀并出籍,自今毋得复弹奏。”(《纪事本末》卷百二十二。原注:《本纪》、《实录》全不载此。案: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一云:元祐党人,绍圣所定止七十三人,至蔡元长当国,凡背己者皆著其间,至三百九人。其中愚智溷淆不可分,至前日诋訾元祐之政者,亦获厕名矣。唯有识讲论之熟者,始能辨之。)
2、戊申,诏荆国公王安石配享孔子庙廷。(《纪事本末》卷百三十。案:据《十朝纲要》在初二日癸卯。王明清《挥麈前录》云:崇宁中,以王荆公配宣圣亚兖公,而居邹公之上,故迁邹於兖之次。靖康初,诏黜荆公,但舁塑像,不复移邹公於旧位。至今天下庠序,悉兖、邹并列而虚右。王氏此说不尽足凭。考《宋史礼志》云:诏王安石可配孔子庙,位於邹国公之次,不居其上。陶宗仪《辍耕录》曰:宋黄震云:往岁颜、孟配享,并列先圣左,近升曾子、子思,又并列先圣左而虚其右,不以相向。震闻太学博士陆鹏举云,初制颜、孟配享,左颜而右孟,王安石没,而跻之配享,位颜子下。故左则颜子及安石,右则孟子。未几,安石女壻蔡卞当国,谓安石不当在孟子下,迁安石於右,与颜子对,而移孟子位弟三,次颜子之下,遂左列颜、孟,而右列安石。又未几,蔡卞再欲升安石,厌颜子,渐次而升,为代先圣张本。据此,则安石升居邹公之上,系蔡卞当国时,非此年事。)
3、壬子,都省言:“窃以算数之学其传久矣。《周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则周之盛时,所不废也。神宗皇帝将建学焉,属元祐异议,遂不及行。方今绍隆圣绪,则算学之设实始先志,推而行之宜在今日。今将元丰算学条制重加删润,修成敕令,冠以崇宁国子监算学敕令格式为名。”又言:“窃以书之用於世久矣。先王为之立学以教之,设官以达之,置使以谕之,盖一道德,谨家法,以同天下之习。世衰道微,官失学废,人自为学,习尚非一,体画各异,殆非所谓书同文之意。今四方承平,未能如古,盖未有校试劝赏之法焉。今欲放先王置学设官之制,考选简拔,使人人自奋,有在今日。所有图画之技,朝廷所以图绘神像,与书一体。(今案:董史《书录》卷上引《长编》作“令”。) 附书学为之校试约束,谨成《书画学敕令格式》一部,冠以崇宁国子监为名,并乞赐施行。”从之。(原注:都省上《崇宁国子监算学书画学敕令格式》,诏颁行之,只如此书自可也。) 始置书、画、算学。(《纪事本末》卷百三十五,又董史《皇宋书录》卷上。案:《玉海》卷百十二云:六月十一日,建算学、书画学、医学。考《纪事本末》,二年九月壬辰,讲议司乞置医学,从之。是月辛酉,讲议司又有太医局并合兴复之请。是二年九月所置者医学也,是年六月所复者太医局也。《十朝纲要》、《宋史·本纪》分书甚明,《玉海》盖误,以医局当医学也。《通鉴续编》云:书学习篆、隶、草三体。篆以古文大小二篆为法,隶以二王、欧、虞、颜、柳真行为法,草以章草、张芝九体为法。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鸟兽,曰花竹,曰屋木。书学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说文》则令书篆字,著音训,馀书皆设问答,以所解义,观其能通书意与否;仍分士流杂流,别其斋以居之。考画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简高为工。算学之业以《九章》、《周髀》及假设疑数为算问,仍兼海鸟、孙子、五曹、张邱建、夏侯算法,并历算三式、天文书为本科,其生皆古经以试,其取士法,略如太学上舍三等推恩,以通仕、登仕、将仕郎为次。)
4、戊午,诏曰:“朕嗣位之始,恭默未言,往岁奸朋,复相汲引,倡导邪说,实繁有徒。或据要路而务变更,或上封章而肆诋毁,同恶相济,非止一端,推原其心,岂胜诛殛!比诏编类,具列姓名,乃下从班,博尽众议,仍为三等,各竭所闻,庶几佥同,罔有漏失。惟邪慝之复起,盖源流之相承。迹其从来,於元祐得罪宗庙,宁分等差?悉皆亲书,通为一籍,载刊诸石,寘在庙堂。为臣不忠,附见於末,所丽虽异,其罪惟均。朕方以仁恩遍覆天下,前既遣黜,弗忍再行,亦有可矜,出於籍外,自是厥后,已定不渝,并臣式孚,毋复辄论。其元符末奸党并通入元祐籍,更不分三等。应係籍奸党已责降人,并各依旧。除今来入籍人数外,馀并出籍,今后臣僚更不得弹劾奏陈。”
诏:“章惇、曾布、黄履、岑象求、董敦逸、马涓、孙谔、王回、尹材、葛茂宗、范柔中,并依元祐係籍人逐次已降指挥;其馀续入籍人子并亲兄弟并免,即不得到阙,仍依已降指挥施行;内李偁、阎守勤等子弟,关枢密院取旨。寻改‘不得到阙’字作‘即不得任在京差遣’字,馀依已降指挥。”(《纪事本末》卷百二十二。)
5、辛酉,讲议司言:“熙宁九年,尝置太医局,教养生员,分治三学,诸军病患,岁终比较等第给钱,元祐裁减浮费遂行废罢。今已置到医学教养上医外,所有本局并合兴复。”从之。(《纪事本末》卷百三十二。)
6、壬戌,蔡京奏:“奉诏,令臣书元祐党籍姓名。恭惟皇帝嗣位之五年,(案:此碑今存,云即位之五年者,徽宗即位於元符三年庚辰,至崇宁三年甲申,凡五年也。朱彝尊以为碑立於崇宁四年,失实。) 旌别淑慝,明信赏罚,(案:《金石萃编》“罚”作“刑”,误。海瑞《元祐党籍考》亦作“罚”。) 黜元祐害政之臣,靡有佚罚。乃命有司,夷考罪状,第其首恶(案:海瑞《党籍考》作“善恶”。) 与其附丽者以闻,得三百九人。皇帝书而刊之石,置於文德殿门之东壁,永为万世子孙之戒。(案:《党籍考》、《金石萃编》“子孙”作“臣子”。) 又诏臣京书之,将以颁之天下。臣窃惟陛下仁圣英武,遵制定功,(案:《金石萃编》“定”作“扬”。) 彰善瘅恶,以昭先烈。臣敢不对扬休命,仰承陛下孝悌继述之志,谨书元祐奸党姓名,仍连元书本进呈。”(《纪事本末》卷百二十二,又百三十一。案:毕氏《续通鉴》云:於是诏颁之州县,令皆刻石。《考异》云:案元祐奸党姓名有二碑:一立於崇宁元年之九月,徽宗手书刻石,置端礼门,凡百有二十人,首文彦博。明年九月,臣僚请颁端礼门石刻於外路州军,即此也。一立於三年之六月,徽宗手书刻石,置文德殿门之东壁,凡三百九人,首司马光。又命蔡京书大碑,颁之天下。此在《长编》及《宋纪》具有明文。京所书者乃三百九人,非百二十人也。而陈桱《通鉴续编》於崇宁二年大书云:颁蔡京所书《元祐奸党碑》,刻石於州县。三年则但云重定元祐、元符党人,刻石於朝堂,反不及蔡京书碑事。薛应旂、王宗沐皆因之,舛谬极矣。)
武昌军节度使、知大名府吕惠卿以弟谅卿名列奸党,奏乞罢髦钺,除宫观,诏答不允。(《纪事本末》卷百三十。)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云:六月图熙宁元丰功臣显谟阁。案:《玉海》卷百六十三云:元符元年四月十八日丙申,诏建阁,藏神宗御集,名显谟。崇宁三年六月壬寅朔,诏曰:“神考肆笔成书,表悰《六经》,再诏纂集,总九千八百馀篇,皆文辞、政事、边机之要”云云。其熙、丰功臣图形於显谟阁。
又:云:增置诸州学。案:《十朝纲要》、《宋史·本纪》并丙午诏。《九朝编年备要》云:诏诸路州军未曾置学处并置学。
1、七月壬申朔,诏应入籍人父并不得任在京差遣。(《纪事本末》卷百二十二。)
2、戊寅,降授中大夫蒋之奇追复右正议大夫,念其进对之际尝陈绍述之说也。(《纪事本末》卷百二十二。案: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三云:大观四年十月圣旨,曾布、蒋之奇初无并论,中间亦曾开陈绍述,可特复资政殿学士。后文不见,今附此。)
3、诏:“李偁、阎守勤并依元祐係籍人逐次已降指挥,其子及亲兄弟,并与外路远处监当差遣;李洵仁落邠门祗候,阎依落寄班祗候,李洵直入续籍;内臣子并亲兄弟有係入内使臣者,并送内侍省。”(《纪事本末》卷百二十二。)
4、辛卯,宰臣蔡京劄子言:“臣等窃以赋调之不平久矣,自开阡陌,使民得以田私相贸易。富者贪於有馀,厚立价以规利;贫者迫於不足,薄移税以速售。故富有跨州轶县所管者莫非膏腴,而赋调反轻;贫者所存无几又且瘠薄,而赋调反重。因循至今,其弊愈甚。熙宁初,神宗皇帝灼见此弊,遂诏有司讲究方田利害,作法而推行之。盖以土色肥瘠,别田之美恶,定赋之多寡,方为之帐,而步亩高下丈尺不可隐;户给之帖,而(案:毕氏《通鉴》有“赋调”二字。) 升合尺寸无所遗。以卖买则民不能容其巧,以推收则吏不能措其奸,邦财自此丰,民赋自此省,其为法,岂小补哉!五路州县有经方田者,至今公私以为利。遭元祐纷更,美意良法,未遍(案:“遍”,原本作“变”,兹据《编年备要》改。) 於天下。今其文籍见在,可举而行。今检会《熙宁方田敕》,推广神考法意,删去重訩改,取其应行者,为方田法,计九册,以《崇宁方田敕令格式》为名,谨具进呈。如允所奏,乞付三省颁降施行。”从之。诏曰:“方田之法,均输之本,举而行之,或有谓之利,或有谓之害者,何也?盖係官之能否、吏之贪廉。若验肥瘠,必当定租赋有差,无骚扰之劳,蒙均平之惠,则岂不谓之利欤?若验肥瘠,或未抚实,定租赋或有增损,倦追呼之烦,有失当之扰,官不能振职,吏或缘为奸,里正乡胥因敢挟取,则岂不谓之害欤?如委官管勾,切在遴选廉勤公正材敏清严善驭吏者为之,庶几人被实惠。”(《纪事本末》卷百三十八。原注:蔡京申请及二诏旨误载於四年六月二十四日,今移初诏入此,后诏见大观元年二月乙卯。案:今《宋史·本纪》载诏颁方田法於四年二月乙卯,亦沿旧误,当据此文正之。)
5、丙申,诏:“除第一次立石入籍元祐奸党及今年六月十七日(案:戊午。) 降指挥章惇等十一人子并亲兄弟逐次已降指挥外,其续入籍人,并合依今年六月二十六日指挥。”(《纪事本末》卷百二十二。原注:六月二十六日指挥巳并入十七日指挥内,或仍别见。案:六月二十六日丁卯指挥不别见。)
6、庚子,诏诸路知州、通判并增入“主管学事”四字。(《纪事本末》卷百二十六。)
1、八月(案:钱氏《朔闰考》:是月壬寅朔。) 戊申,诏:“讲议司官属依制置三司条例司条例推恩。翰林学士承旨张康国、刑部侍郎刘赓、提举洞霄宫蹇序辰、显谟阁待制范致虚王汉之三十五人各迁一官,馀四人及尚书省都事任充等支赐银绢,迁官转资减磨勘年有差。提举洞霄宫张商英係元祐奸党及曾言盐法并奏盐数未实,管勾灵仙观吴储係元祐党吴安诗子,监滑州盐酒税李琰昨为不亲诣通、泰等州措置盐事,特訩替,添差岐亭镇酒税。虞防为毁驳哲宗谥号,系入籍人,更不推恩。”又诏:“讲议司係绍述熙宁、元丰法度,与其他官司事体不同,应缘讲议司所得恩例,今后无得攀引。”(《纪事本末》卷百三十二。原注:《实录》全不载,诏旨太详,《宣和录》太略,今别修如上。)
2、己酉,尚书省言:“方田法虽已颁降,缘其係熙宁建立,至为精密,窃虑州县未遽通晓,又四方田亩、山川不同,须讲论详熟,然后行之,不致违戾。”诏:“令诸路提举常平官选差能傒官,不拘资序员数,看详《方田敕令格式》,务令详熟,即告谕州县官吏,随所在土俗,令讲论,候满一年已通晓,仍候本州县丰熟,即依措置施行。自京西、河北每岁先行,两路内已经方田,如元祐曾更改,并依熙宁、元丰法。”(《纪事本末》卷百三十八。)
3、戊午,诏诸路应缘学校奉行违慢,令监司纠察,申尚书省。(《纪事本末》卷百二十六。)
4、辛酉,醴州醴陵县学生季邦彦特送五百里外编管,元考校长谕屏出学。案:原本作“考较长论”,兹依毕氏《续通鉴》改正。荆湖南路》转运判官兼提举学事元书,言邦彦试卷言涉谤讪也。(《纪事《本末》卷百二十六。)
1、九月癸未,(案:《十朝纲要》:是月辛巳朔。诏:“诸路应副修盖学舍了毕,提举学事及州县官各与减磨勘年有差。”《纪事本末》卷百二十六。)
2、辛卯,尚书省言:“熙宁八年五月,发运使副兼制置茶盐矾等事系衔;当年八月,发运使罢制置茶事,乃以江、淮、荆、浙等路制置盐矾兼发运使、副系衔;元祐三年十月,发运使兼制置茶事;当年十一月,发运使申请以制置盐矾为专职,而发运使、副为兼领,轻重顿异。乞却以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兼制置盐矾茶事击衔,缘发运使见今带制置盬矾茶事,勘会茶盬矾事已专差官提举,发运使更不兼领。”从之。(《续长编》卷四百十五原注。案:原注引崇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尚书省言云云,二十一日辛卯也。又卷二百六十七论江、淮、荆、浙等路制置盐矾兼发运使、副结衔原注云崇宁三年九月二十日可考,即谓此事。二十日当作二十一日,可见李氏《长编》。此年本文与元祐三年十月注并载其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