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续编 - 第 159 页/共 192 页

一任贤能。从来驭边。固赖有治术。尤赖有治人。术不自行。得人而后行。使有治术而无治人。犹絷骅骝于空室。而责其千里。埋干将于丰城。而欲其剸犀也。苟得治人而行治术。如使郢匠运斤。无损伤之虑。造父执辔。无颠蹶之忧。兹四厅夷寇出没无常。数十年来殆无安岁。盖不得治术与治人故也。若能破格任人。岂患乏才能之士乎。惟在封疆大臣能任与否耳。 一专事权。汉朝州郡兵统于太守刺史。故易于有功。唐宋亦然。自明建国始分而二之。郡县专理民事。兵权专属武弁。故遇事多所龃龉。士卒亦桀骜难制。宜令四厅防兵归丞倅管辖。假便宜以专事权。守备以下。咸使听命焉。使无掣肘。然后责其成功。 一足经费。夫长袖者善舞。多财者善贾。势使然也。四厅召募土兵。团练乡壮。修筑城堡。添置器械。以及赏赉之费。军需之备。均非徒手可能。昔李牧镇雁门。五日一椎牛飨士。寒者衣之。饥者食之。主计吏不问其出入。故士为之死。得成不世之功。今四厅每岁宜给边费银数千两。以备军装器械赏恤硝磺之费。俾得尽其长。如虚縻国帑地方不治者罪之。至经始之际。城堡营房。所需不赀。命估计酌给。   剿办琼州黎匪拟抚黎章程疏光绪十三年   张之洞 奏为进剿琼州万陵黎匪。已将著名首逆殄除。现在移剿崖州黎匪。招抚归化各峒生黎。暨将黎山四面大小各路。次第开通。酌拟抚黎章程十二条。刊发传布。恭折具陈。仰祈  圣鉴。 一官军此举。专为剿除乱黎。招抚良黎。开通十字大路。以期黎汉永远相安。其良黎秋毫不扰。毋庸畏惧。 一从前为匪黎人。投诚者免。抗拒者诛。擒斩来献者重赏。 一投诚各黎。无论生熟。一律薙发改装。 一投诚黎首。开送户口册。捆献匪徒。缴呈枪械。 一投诚黎众。随大军伐木开山。前驱向导。仍按计里数。酌给赏犒。 一将来开通生黎大路后。选择要地。设官抚治。安营弹压。各村黎长助剿开路。有功者授为土目。就中酌设总土目数人。散目给顶戴。总目授土职。自为约束。仍听地方官选黜。略仿黔滇各省土司之例。不令吏胥索扰。 一开通后。黎人仍安生理。有主之田。断不能强夺。惟抗拒者。籍产入官。充军屯田之用。 一开通后。田业三年内。不收赋税。三年之外。务从轻则起征。断不苛敛。 一开通后。黎境有矿各山由官商开采者。给钱租赁。绝不占踞。黎汉均享其利。 一开通后。民人盐布百货。与黎地牛木粮药等物。在各峒口设场互市。来往畅通。公平交易。严禁汉民讹赖盘剥。总令于黎人有益。 一设立土目之后。应各具永远不敢杀掠抗官藏匿匪徒之切结存案。所属有犯。责成该土目拏送到官。按律惩办。 一每数村。仿内地设一义学。延请塾师。习学汉语汉文。宣讲   圣谕广训。所需经费。就地筹办。令在籍绅士总兵林宜华副将符鸿升等。分遣通晓黎语团绅。经历各峒。剀切宣谕。其霞黎苗黎哮黎干脚岐各种。类多裸处。酌给衣。令其渐被冠裳之化。驯其顽悍之俗。现据各路禀报。已经薙发改装就抚造册者。东路丁口三万余。北路一万余。西路四万余。 查抚黎以开路为先。开凿险隘。芟焚林莽。令其四通八达。阳光照临。人气日甚。则岚瘴自消。水毒自除。前代虽有开通十字路之议。迄未举行。康熙二十年。琼州镇总兵吴启爵剿平南劳峒黎后。亦曾议及。中作而辍。综考黎峒形势。北以十万峒之牛栏坪为要。东以太平峒之什密为要。东南以宝停司为要。南以罗沽峒之乐安司为要。西南以古振州峒为要。西以红毛峒之凡阳为要。皆出入冲衢。可以为屯兵足食之所。兹拟开大路十二道。一山乐会之嘉渍市西行。经石壁船埠加岭中平河滥。出五指山之北。西抵牛栏坪。此为东北路。一由万州之兴隆五甲西北行。经长沙营什密禁会南峒七村。出北指山之东。亦抵牛栏坪。一由定安之铜甲口西北行。过毛祥口。出五指山之南。西抵五指山下水满峒。一由陵水之乌牙。开至宝停司。又由崖州之藤桥。亦开至宝停司。再由宝停司西行。横开一路。越五指山。西抵崖州属乐安司。此为东三路。均责成道员杨玉书办理。一由崖州东之三亚口西北行。越华林大岭。出五指山之西。抵凡阳。此为东南路。责成道员杨玉书暨知府冯相华冯相荣办理。一由儋州南丰市东行。经大水番仑元门红毛合棘诸峒。东南抵五指山下水满峒。一由红毛峒南行。经番向毛匮诸峒。出五指山之西北。经凡阳南抵乐安司。一由儋州之调南市东南行。经七坊刀缸诸峒。南抵感恩古振州峒。此为西三路。一由昌化东行。经古振州峒东。亦抵乐安司。此为西南路。均责成道员方长华办理。一由崖州西之九所市北行。经乐平汛东北抵乐安司。此为南路。责成署崖州知州刘保林署崖州协副将方敬曾会合方长华办理。 一由定安之岭门南行。经蚺蛇峒十万峒牛栏坪南劳峒。抵五指山。过山南至水满峒。此为北路。一由岭门西南行。经三坎溪母湾加钗峒。出黎母山之南。抵红毛峒。此为西北路。责成督带福军同知孙鸿猷办理。统由冯子材考核督催。并饬琼州道府激励各属绅团。同力协助。大率参考前明海瑞俞大猷诸人之说。加以变通推广。所开之路如井字形。其余各州县团夫。分开小路以合于大路。纵横贯通。同时并举。分地定限。会合联接。勇团土黎。并力作工。以一丈六尺为率。极险仄处。以八尺为度。人力所不能施者。以炸药轰裂之。所到之处。伐木焚莽。搭桥凿井。经过黎峒。随宜抚定。分遣员生测绘地图。并令沿途察看各河道。足否可行船筏。以备运出老山材木百货。测看各山矿苗种类。以备开采。山内地形土性。宜于种植何物。以阜物产而赡琼民。路通地辟之后。应于内山要隘广饶处所。建置城寨。设官安营。以资化导控制举办一切。俾此奥区。永为乐土。窃维琼郡自唐代建州置县以来。峒黎叛服不时。屡烦兵力。良由山深箐密。恃险为患。外匪附和。荼毒益深。劳费防守。直无安岁。与台湾生番情形无异。乃蒙  圣主明见万里。采兵部侍郎曾纪泽之奏。特颁 谕旨令筹经久之计。臣等仰秉 宸谟。策励诸将。稔恶乱黎。诛擒殆尽。开荒凿险。渐化榛狉。目前路工已得十分之四。约计五月闲。路工可一律告成。黎亦可抚定。一切善后事宜。臣等当妥议奏陈。   上粤督平黎条陈           阙名 窃平黎匪之法。难以力争。必以智取。必俟黎出而后战。彼若不出。索战无从。即使深入。而山径奇险。难以骤越。水恶瘴重。触则生病。万一遇有埋伏。更为可虑。愚窃以为以兵勇攻黎。不如以熟黎攻生黎。而熟黎攻生黎。尤不若以客匪攻黎匪。查客匪之所从来。本系外省良民。因流离荡析。散之四方。流寓既久。生息遂繁。欲去无家可归。如留又不见容于土著。既不见容。势必见诬。诬之太甚。势必争。争太甚。复谁助客民而屈土著。无论理之是非。总以土著为良民。概指客民而斥之曰匪。既名之匪。罪自难逭。于是兴师动众。声言剿办。该客民等遂不得不辗转逃窜。以入黎穴。而苟延其性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原其本心。谁舍名都大邑不居。而甘伏处恶山劣水之中。以与禽兽为伍哉。其所以至此者。实以无家可归。不得已而为此也。论以后顽梗不法之行。其事可诛。念从前流离失所之苦。其情可悯。民何以为客。殆曾子所谓久散之民也。似当在哀矜之列。现在大兵压境。客民自计无可逃窜。不得不恐骇黎人。而使之悉力坚拒。黎人自计无所短长。又不得不奉客民。而听其驱策筹划。欲并客黎合办。则永无分之之时。欲划客黎分办。则愈坚其合之之志。夫善用兵者。必知敌情。能知敌情。然后批却导窾。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有余。现在黎匪之情。听客匪为播弄。客匪之情。恃黎匪为屏蔽。为今之计。欲剿抚黎匪。必先离闲客匪。欲离闲客匪。必须安插客匪。查从前客匪之在各处。不见容于土著。以其为客也。若居此处即入此处之籍贯。则化客为主。早相安无事矣。现闻客匪不下万余人。其中必有头目稍明大义者。未必不为子孙长久之计。而知弃安就危弃顺从逆之非计。即以前猖獗如发逆。其心未尝一日不思归降以图富贵。惟拒之太甚。斯不能不拚命置之死地。以冀万一之生。况今之客匪。本非黎类。徒以当日官民交攻。铤而走险。以至于是。大抵此辈亡命之徒。从逆则为悍贼。归顺可为功臣。可否恳恩密札冯军。使派心腹能干者。饬其确访客匪稍明大义切实可靠之头目。前往剖陈利害。约以反戈相向。许功成日破格奖励。无论多少。一概编入各州县民籍。任其置田产联婚姻云云。彼之竭力助黎者。无非为性命计。既准入籍而有家乡之可归。又为保奖而有富贵之可享。其谁不踊跃立功。而犹甘自穴居野处。为蠢黎操戈以徒丧其性命者。无是理也。且该客匪等与黎人狎处既久。情伪尤知。手足久习轻捷。凡黎人所能行而我兵所不能者。客匪能之也。肠胃既服水土。凡黎人所饮食而我兵所不能者。客匪能之也。长驱直入。不须向导。而路径皆熟。不忧藏匿。而巢穴皆知。祗须一大将押后。权作接应。便可收斩将搴旗扫穴擒渠之功。不惟可省饷糈。并可保全兵勇。且可使千万流离之苍生皆得其所。 开疆辟土之功。在大人固不居。而民胞物与。不使一夫失所之量。或庶几稍慰万一乎。说者谓招安本非易事。难保必不终变。然此祗在主兵者之驾驭运用。未可概作刻舟论也。某总见得该客匪跳梁负固。并非本心。今日之势。其助黎人者。非客匪不行。而其所以平黎人者。亦非客匪不行。某前与琼州开矿之张主事闲论客匪情形。据称无论客匪不愿生事。即黎人亦不敢生事。该主事在彼处日久。言之最详。加以客匪由来。某亦知之甚悉。管见所及。不敢不陈。   卷九十三 兵政十九剿匪一   抚盗篇    汤成烈 夫天下之流而为盗者。莫不有故。得其故。可抚而用也。不得其故。虽剿之不能尽也。此盗灭。彼盗生矣。凡人有血气心知之性。则有耳目手足之用。材力具焉。志气出焉。其碌碌庸琐者。虽富贵不足与有为。贫贱适足以自困。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世。没没与草木同腐焉耳。何足道也。苟其生质瑰异。材力绝伦。志气豪横。殊于凡人。盖未有不思自奋于功名者。乃为功令所格。摈弃在下。徘徊顾虑。欲进无由。此其人岂能坐治家人生产。受里胥之呵叱。耐官长之敲扑乎。傺无聊。壮心难死。譬犹伏枥之马。引领向风而长嘶。未尝不欲绝尘而驰横逸千里者也。一旦愤激。谢知交。横刀长揖。跨马出门。聊取快意。遑恤其它。不驰骤于长林丰草闲。必骋逐于狂风怒涛之际矣。此固豪杰之末路。而良非本怀也。其才岂不可见用于当世而建非常之功哉。使有羊杜之将。李郭之帅。折节下士。虚己求贤。未有不闻之而生慕者矣。若招致幕下。而刮目待之。推心任之。蒙国士之知。被章服之荣。未有不愿为致死者矣。至于衣食口体之奉。父母妻子之乐。生民之大欲也。衣食足而礼义生。冻馁迫而廉耻丧。廉耻丧则无所不为。虽士大夫有所不免焉。况细民乎。今或水旱频仍。田野荒废。荒政无周官之逮。流民无郑侠之图。上以催科为考成。下以抚字为迂缓。驱沟中之残瘠。肆法外之诛求。于是老羸沟壑。妻子离散。死亡在室。追呼在户。去之四方。莫可控诉。始或三五。继且百千。求饥寒之暂免。遂偷活于草间。此又有迫而驱之者。盖亦中泽之哀鸿。铤险之走鹿也。有为之首者。则聚而附之矣。使承宽大之 诏。招徕而安集之。愿从军者收为卒伍。不愿者放归田里。编入屯练。复其常业。既有尺籍之可稽。复有生理之可藉。已降者必无复叛之虑。未降者亦可以渐招致。而不降者盖亦鲜矣。如尚有负固不服。是其罪大恶极。法所必诛。而党与既散。势孤力蹙。剿捕无难。此将弁之任也。然而今之将弁。不特不能御夷。并不足以捕盗。非能养盗以自重也。度己之技能。营之器械。未必胜盗。故常怀惧心。则不敢与盗敌。常与盗相避。何能收剿捕之效哉。使严法以绳之。避盗与失律之罪等。则将弁畏怯之可诛戮其身。必将练其技能。精其器械。遇盗必死中求生。有进无退。而剿盗之功庶可立矣。宋高宗有云。行赏当先自下。行罚当先自上。则今军政行法。当自镇协始。   剧孟论    周悦让 史记之传游侠也。深以侠客之义为不可少。又详着朱家剧孟郭解之所以为人者。而以为可资缓急。夫子长岂徒为中材而涉末世之流者生其慨乎。昔周官以六行教民。而任与居一焉。而太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其八曰友以任得民。则侠客之义。自成周盛时而已然矣。特其时匡撢有人。谏救有司。民生其闲。固无难白而无所赴愬之隐。所谓任者。不过里巷闲黾勉匍匐为事。故不以侠称耳。降及春秋之世。而晋栾怀子好施。士多归之。鲁之季孙氏隐。氏多取食焉。齐晏平仲亦招致越石父之流至四百家。不待原尝四君。食客之盛。固已久矣。而其时国家皆颇资客力以为富强。乃子长于游侠。尚以四君辈为不足异。而以布衣之侠为难得。彼盖不知任而流于布衣之侠。固世道之变而不可以不大惧者也。剧孟一博徒耳。吴楚之乱。大将军得之若一敌国。使孟早为吴楚所收。山东之难未有艾也。而奈何后世牧民者之不察耶。子长于其传末。复综举当世之侠敖而无足数者而訾之曰。此盗跖居民闲者耳。何足道哉。此乃乡者朱家之所羞也。呜呼。何其言之易也。夫跖固无足数。然其材力必有什伯乎庸人者。其暴戾恣睢。诚不堪用。然其欲富乐而恶死亡。喜声名而羞绌辱。度人情不甚相远也。使得廉明威惠之民牧。阴弛其重罪。而开以自新之路。如朱博之所以署尚方禁。孙宝之所以署侯文者。即人人皆剧孟耳。居平无事。罗此辈而使之。既可以禁盗贼之发。如其有事。而委之居一障闲。不贤于诸妄校尉哉。世或以为此辈猾民。非官法所能驭。此与耳食何异。彼剧孟者。未闻朝廷所以优异之若何也。特以太尉一言。而遂安于无动。盖彼枭雄者流。其自喜声名。有甚于富贵者也。而何患乎驾驭之无其术也哉。近世以来。乡曲之侠。求如剧孟者固不可得。然其为盗跖居民闲者。所在皆是也。危急之秋。大吏资之以为保障者。有矣。奈何俗吏不察平居听其作奸犯科而无可如何。一旦有警。又不能收之以当一校之用。甚者或极之于其所往。而适以藉寇兵者。不可胜数也。岂不悖哉。苏和仲与章子厚书。惓惓于程棐一事。言之有余慨焉。呜呼。其所以用任侠之道者哉。   程友石墓志  冯志沂 君讳式金。字友石。曾祖某。祖某。父某。君少从父游京师。入顺天籍。补大兴县学生。中嘉庆庚午副榜。充教习。中癸酉科举人。庚辰成进士。以知县官四川。屡摄盐亭遂宁县事。所至民戴之如父母。补高县知县。故大学士蒋公攸铦时为四川总督。以君治行第一。奏调华阳。又署宜宾。宜宾濒江多盗。时出劫掠为患。君出赀募兵役。明赏罚。又使盗得自首。化顽为良。民以大和。总督陈公继荐之。又调知成都。君勇于任事。自以读书受 国恩。期事事无负。其为成都。尝兼摄华阳。首邑事剧。犹时微服行乡野。询民疾苦。治公牍。漏三四下不少休。同官某君贻书。谓精神如货财。宜节啬用之。君善其言。然为之益勤。又以总督戴公荐。升叙永厅同知。丙戌六月。丁父忧归。以积瘁哀毁致疾。次年二月卒于家。年四十有六。初君被荐入京师。蒙   宣宗皇帝召见。温语久之。道光庚寅。特命君为甘肃知府。而君前卒已三年矣。嗟呼。士贵为天下国家用。顾或蓄干济不遇于世。时即遇矣。或厄于时势。不得竟其用。一试辄斥者比比也。如君者可谓用矣。遇矣。能获乎上以治其民矣。天又不假以年。使可见者仅此。方君知成都时。岁大旱。民汹汹欲为变。君请于上官。行平粜法。民赖以安。提督桂涵语人曰。程君在蜀。可当一万兵也。以君所为。非有奇怪动人耳目者。而桂君称之如此。夫变之生也必于至微。粤寇之始。亦不过数十饥民。聚众抗官吏。得一良有司。可指顾定。而乃破城杀官吏。以十数转战数千里。历时三四年。征调半天下。环寇之师二十余万。糜饷数千万。而事未有定。使其始得如君者十余辈。落落布天下。使天下享无事之福。而己不居其功。岂非斯民之幸哉。则君之不年。固不独蜀之人与尝知君者所共悲惜也已。   算寇     戴楫 方今贼势蔓延。上自主帅之大臣。下至一介庶民。凡忠于谋国者。皆欲灭贼。顾欲灭贼而不知其方。则贼终不可得而灭。徒有此区区之心。而卒无补于天下国家之事。予以为当今灭贼之方。有大计三。有本计二。见其大。然后可以不遗于其小。得其本。然后可以无患于其末。予试为当事者剖析陈之。夫所谓大计者何也。一曰防分窜。贼至江南。辄欲窜往他处。然其往北者。已经灭亡殆尽而失利。故今日之贼。常有欲下窜之意。是宜严为阻遏。防其下窜。使贼不得出。则丹阳常州及苏杭二省城可保。而国家之仰给东南以资粮饷而建国势于不拔者。可以不至于不测。此人所共知。固无待于予言。然予所以为可虑者。贼人奸细。布散各府州县。已非一日。设若奸细聚集已多。一旦猝然出我不意。从中起事。傥有疏虞。措手不及。则贻悔何极。故上游各营兵。固当日夜防守。禁其下窜。而镇江常州及苏杭各府州县城乡地方。为奸细可经由之处。尤当严密稽查。使奸细无处容身。训练兵勇为战守之备。此防贼分窜之计一也。一曰断接济。贼人所以能久占地方者。与我攻守之势异尔。何者。贼之守。不同于我之所为守。贼无多人出入。止有贼兵之熟悉路径者。可以常出入。城内外层层埋伏。是以我兵畏其险阻。不敢进攻。是贼能令我不敢入也。夫贼能令我不敢入。我独不能令贼不敢出乎。设我能令贼不敢出。则贼守一空城。何自而运粮。何自而益兵。如此。贼虽死守。我何患无法以制之。且非独此而已。数年以来。城内之贼。为之接济者。何地何人耶。盖镇江则江宁为接济。瓜州则镇江接济。是贼之自相接济也。陆路则当地居民为接济。水路则船户接济。是我之接济贼也。凡贼自相接济及我居民船户可接济贼之处。皆设法断其往来。或贼离城出而运粮。我于中路豫先埋伏精兵夺其粮饷。彼粮不能继。何以能守。至贼人所占踞之地。必使首尾不相顾。消息不相通。声势不相联络。则我之攻剿易于得力。如江宁镇江瓜州。必以水师拦截江面。使分而为三。然后讲求进攻之方。则镇江瓜州等处。克复可望。一处如此。他可类推。此断贼接济之策二也。一曰制要害。夫用兵攻守。必有轻重缓急。次第先后。以长江而言。武昌九江。为上流之重镇。江宁镇江。则为下流之重镇。夫上流克复。则下流自易。省城克复。则府城自易。故武昌九江之贼。若与江宁镇江联络一气。当先克复武昌为急。若已为我兵阻绝。不得联络。在上流。当先克复武昌。在下流。当先克复江宁为急。即不然。而从事他府城。亦必其地为省城之屏蔽。如镇江瓜州。复其地即可以渐复省城。非可反视省城为缓图也。然议者必谓地大兵少。难以致力。予以为是不然。贼之气力。断不能与我比并。设若贼为我敌国。尚不可听其自为。必厚集兵力。殄灭之而后已。何况贼窃踞江宁仅数年之久。并不能保守土地而抚有民人。徒以负固不出。与我两军相持久而不决耳。若不乘此国家气力尚厚。他盗贼未起。年谷顺成。民心固结之时。议不反顾。计不旋踵。誓师决战。入其地。诛其人。以苏民之困。尚待何时而后图克复乎。 盖与其日久费用愈多。难以支持。不如及今不惜费用。使兵多粮足。刻期进攻。责其成功。休息有期。费用自减。与其日久令贼得休养其力。根深势大。蔓延愈广。克复愈难。不如及今多积粮饷。多发兵士。力图克复。省城克复。即他处之贼易于剿灭。此制贼要害之计三也。此三者皆灭贼之大计。亦在乎为之而已矣。是又有本计焉。夫所谓本计者何也。一曰求将才。兵者危事。非有过人之智。过人之勇。则不可以任其事。故就现在而言。贼以我为无如之何矣。予以为是未必然也。何则。我若有善于用兵有奇计妙算者。而使之督战。一战而胜。则可以令贼之气馁。再战而再胜。则可以令贼之胆丧。三战而三胜。则可以使贼授首。于我而不难。故欲灭贼。不可以不求将才也。盖为主帅者。诚能虚心延访。知为大臣之道。计安社稷。务在得人。罗致贤才。咸在幕府。将某为智将。可运筹策。某为勇将。可率卒伍。某为裨将。可当一面。某为大将。可寄一方。某为才将。可济仓卒。某为贤将。可资抚绥。皆求得其人。俾之乐为我用。尊其爵位。厚其禄食。专其信任。容其过失。知其才之所堪。而用之必尽其才。以此灭贼。何贼不灭。以此图功。何功不成。此求将才为灭贼之本计一也。一曰得兵心。昔人用兵至三年。则以为久。东征之诗曰。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易曰。高宗伐鬼方。三年乃克之。是也。今我兵在外暴露。不止三年矣。若非主帅能得兵心。不能保无溃散之患。嗟呼。国家用兵以杀贼。至于久。而兵皆养贼以自封。尚谓其能杀贼者。未之有也。夫兵未尝无锐气。当于其初至淬厉而用之。既久而振兴之。兵又未尝无奸谋。当于其先事早知之。未发而豫防之。厚其粮饷。分别其可用不可用。可用用之。不可用为设法以去之。明其号令。制其赏罚。申其禁约。勤其操演。善其调遣。周其防范。同其甘苦。恤其死亡。和辑其心。爱惜其力。变易其畏葸之情。而使之不敢避死。禁革其惰游之习。而使之不敢贪生。恩足以相死。而不忍背其上。威足以置之于死。而不敢叛其主帅。如此而后为能得兵心。得兵心而后可用之以杀贼。此得兵心为灭贼之本计二也。且夫人少知礼义必不为贼。则贼之将未必其为名将也。贼所用以临阵而与我战者。率皆掳掠乌合之众。则贼之兵未必其为精兵也。其行阵营垒一切部署。未必皆有备无患与古知兵者同也。然而贼破城甚易。而我之复城甚难者。何也。则以我人力未尽。而法制之未尽善也。 盖临阵之闲。所以决胜负较强弱者。不在乎兵在乎将。将不在乎力在。乎胆。有胆而力乃见。不在乎勇在乎智。有智而勇乃成。不在乎多兵以虚张其声势。在乎练兵而使之有节制。不在乎常常出队小获小胜。在乎不失其可乘之机会。可以一战而成功。不在乎外有调发增益之兵。在乎内无纵寇贻患之兵。不在乎外有招募新来强勇之兵。在乎内无互相嫉害其成功之兵。兵法曰。置之死地而后生。不置之死地则必不能生。置之危地而后存。不置之危地则必不能存。然则当今灭贼之方可知已。谋国者诚能求将才而与之共事。以将兵得兵心。而与之同心以杀贼。由是知分窜不可不防。而防之必力。则未被贼患之处。贼氛可以靖。知接济不可不断。而断之必尽。则已被贼患之处。贼势可以孤。知灭贼不可以不制要害。而从事于制其要害。则久被贼患之处。贼之巢穴可破而渠魁可得。而且兵事虽兴。而民事不忽。则民心益固。民心益固。则天心益顺。夫重民事以培国本。求将才得兵心以剿除寇贼。定攻守之大计。究胜败之所由。求立法之美善。合行事之机宜。用是道也。虽天下长治久安可也。夫何不能灭贼之有。   平贼策    徐有珂 平贼之策。重将帅尤重守令。今请言贼所以不平之故。杀贼须兵。兵却贼偪。未战先扰。则民溃。兵劲贼逸。横决四出。则民亦溃。粤匪捻匪之流毒长江上下大河南北经年累月而莫之制也。职此之由。今将制贼之命。必先使民不溃。欲使民不溃。必先藏兵于民。此非重守令不可。重守令奈何。曰。请周围贼薮。依军功例。择卓异者。悉置世职守令。俾从容布德化。展韬略。以藏兵于民。而悉统于制军。坚裹密布如铁网。其经略大帅。则统猛将精兵。扼关河险隘。相机进剿。庶几一网可尽耳。夫兵何以必藏诸民也。官兵不足。故以民兵辅之。一省军饷。无事各安生业。有事各具资粮。不仰食于官仓。无绝饷扣饷哗噪之变也。一省征调。在城保城。在乡保乡。人皆素习。奸细难容。比户相联。无远征久戍室家离散之苦也。尝见郡邑告急。大营调兵。其闲道朝发夕至者。为索饷索赏计。必迂道多过州县。迁延四五日矣。其步兵本当陆行者。必捉民船坐载。横行无忌。致闾阎惊扰矣。夫兵贵神速。望救者刻不待缓。而如此泄泄乎。惟各民兵自守郡邑。则无须大营顾彼顾此。而练民兵之法。则又在练勇议中。其不属营汛而必属守令者。守令与民相亲。平时听断廉平。化导悱恻。扶良除莠。推诚布公。蚩蚩易感。死恐后。且守令有版图可稽。得权其地之赋。以供赏恤。备非常。不待拨于他境。况近贼之地。欲征赋给客兵。民未必踊跃。惟散赋于本地之民而收兵之用。官则不征赋与征赋同。民则征赋与不征赋同。官与民两利焉。此其所以宜于守令也。然不予世职。则德化无从布。韬钤无从展。何则。近时上官多言调剂。实授者十无一二。借置暂摄。苟且为治者。比比皆是。至虎口危地。兵差络绎。必令官囊充足者往。许以数月或半年即调。奉檄者不得已至此。方拮据奔走东涂西抹之不暇。何暇计及于百万生灵。如何安抚。积年凶寇。如何扫荡。即一念及此。力能办此。而一木难支。呼吸不应。公府传舍。民未亲信。则欲有所为而不能。于是有本心者引退。而苟且侥幸者至。夫粤匪捻匪之起。其始亦由守令不培礼教。致有奸民。其继又复因循隐讳。酿成巨祸。兵兴以来。守令又借军需搜括。无所不至。人心涣散。政体乖违。盖守令但顾今日在此获利。不顾明日遗害而去也。但顾吾身片刻苟安。不顾吾民受累无穷也。惟予以世职。则徙其家于县。利民即利身家。害民则害身家。不职则祸且不测。功成则名且不朽。其有经济胆识愿忠者。乃甘委身焉。必统于制军者。有所统。则声息潜通。警报立达。且平时察其不法得更置也。周围贼薮。距贼二百里州县。皆练民兵。贼必不能窜出。然二百里以内。有平原空旷山泽阻深无人烟相接者。若以民守则重扰民。故必待经略大帅别统精兵驻此。专主进剿。进剿得地。即以官兵屯田。则官兵与民兵。不相扰而相卫。其网愈坚愈密。贼虽多亦易尽耳。而非重守令以藏兵于民。则将帅兵力将不支。故曰。平贼之策。重将帅。尤重守令也。   请安闾阎以消反侧疏道光三十年    吕贤基 臣于前月恭阅邸抄。据广西柳州平乐浔州梧州思恩庆远等府绅民等。以匪首张家祥等各领匪数千。到处攻劫。民不聊生。纷纷逃避等情。在都察院呈控。业经奏闻。奉 旨据都察院奏广西举人李宜用绅士莫可升等各遣抱告呈控并生员何可元自行控告逆匪横行种种不法前已有旨谕令徐广缙会同郑祖琛剿办。又于本月初九日。奉  上谕广西匪徒滋扰见已调派各路官兵合力剿办并着户部筹拨银两迅即解往以备要需钦此。仰见  皇上爱民如子。除恶务尽之至意。然锄莠所以安良。而去疾必先固本。窃计广西全省。共领府十一。而匪徒蹂躏之区。已及十分之七。居民逃避纷纷。迄无安土。若非妥为抚绥。其孤弱者必转填沟壑。其强黠者且窜入贼党。为害愈大。今日平贼之法。宜以保民固本为先务。安民之道无他。恤死亡抚流离而已。至于反侧之徒。暋不畏法。弱肉强食。诚堪痛憾。业已调兵合剿。方期埽尽贼氛。然而该省山峒繁多。林箐茂密。在在皆逋逃薮。若分兵四出。而兵力稍单。则贼匪愈奔突。郡县愈残毁。所谓救火而嘘之也。且臣尤有虑者。胁从渐多。则滋蔓渐广。要必先解散其胁从之党。而后可以擒渠魁。何者。今日胁从之民。皆前日之赤子也。其势迫于无可奈何。遂苟且以延残喘耳。其初未尝有从匪之心。其后未尝无自新之念。则凡胁从者。皆可矜之属也。昔汉宣帝时。渤海盗贼。弄兵潢池。龚遂对宣帝曰。今欲使臣胜之耶。将安之也。上以为选用贤良。固欲安之。遂曰。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惟缓之然后治。遂至渤海。敕属县凡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贼盗。贼闻遂教令。实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盗贼悉平。又顺帝时。广陵贼张婴等寇乱扬徐闲。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嗣后张纲为广陵守。单车之职。见婴等问所疾苦。委曲譬喻。示之以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并惕以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婴等闻言感激。将所部万余人面缚归顺。迨至唐德宗时。朱泚等自作不靖远近骚然。陆贽劝德宗宣布赦书。宥其胁从百姓。山东士卒感泣。李抱真见之。以为人情如此。贼不足平也。其后贼果平。可见胁从之众。尚有天良。全赖在上者有以激发之耳。  皇上若宣布德音。痛斥侵渔之吏。深怜愚昧之民。剀切晓谕。使知  圣主御宇之初。正凡庶维新之日。胁从者果能革面洗心。去逆效顺。即饬地方官咨送原籍。令其各归故土。各守本业。而匪首如张家祥等首领数百人。罪已贯盈。法所难贷。要必设法生擒。不致一名漏网。斯小民咸晓然于  皇上德威交济之妙用。而无有梗化于其闲者。臣请以汉光武时事征之。建武十六年。郡国盗并起。发兵追讨则解散。去复屯结。后乃遣使者下郡国。听盗自相纠擿。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凡牧令守长。皆听以禽讨为效。但取获贼多少为殿最。惟蔽匿者乃罪之。于是更相追捕。贼并解散。郡国晏然。此其明效大验。载在史册。相应请  皇上敕两广总督徐广缙饬该省文武官员。同心效力。以获匪多少为殿最。居民乡勇。亦以获匪多少为赏罚。庶几匪徒即可歼除。不必劳师糜饷。而镜清砥平。足以纾 宸衷宵旰之忧矣。   请立民堡收恤难民疏         唐鉴 窃广西自去年秋季以来。匪徒滋扰。转掠数府州县。本省文武率领兵勇。且战且堵。未能得力。我  皇上至仁恻怛。深念贼势披猖。小民荼毒。 钦派大臣督率文武剿办防堵。屡次各省调兵拨饷。以期速就荡平。仰惟  圣虑忧勤。时深兢业。祗以贼匪未除。斯民失所。贼一日不靖。民即一日不安也。臣闻粤西之民至不安矣。贼过一村则一村扰。过一墟则一墟扰。过一县则一县扰。逃者幸脱。而家室不知何归。匿者偷生。而衣食已非己有。男不得耕。女不得织。而生业废。男为贼役。女为贼孥。而生理亡。闻之心伤念之心恻。是不可不思所以安之。安之之术。莫善于设立民堡。莫急于收恤难民。粤西峦重。严岫回环。中闲墟场村落。所在皆有。或数百家。或百家。或数十家。田亩园场。家有其业。乘其列障回翔之处。于山凹岭岔。垒石为垣。高可蔽人。外面遇有悬崖挺出。峭壁天成。自然之险。坚城不若也。即或不然。施工铲挖。去夷就险。亦非难事。其在平原。则开沟筑垣。沟深广一二丈。垣亦一二丈。上下相资。内外交备。有溪涧则通为深堑。有林箐则结为重栅。较之山砦多费工力。而粤西形势。则平原少而山砦多也。其为堡也。合五六村及十余村为之星散零居之户。则可并入附近堡中。每堡修广约方数里。其田产所出。约可食数千人或万人。堡中议出公正有识者数人为堡长。以司一堡之事。稽查出入。毋为贼所欺。禁止禳赛。毋为妖所惑。劝勉耕读。毋为惊疑废正业。讲明忠奋。毋为邪慝生妄心。地方州县。朔望出巡。教之以大义。申之以明罚。推之以诚心。结之以恩意。则堡中人皆为腹心干城矣。每堡四面立望楼数座。堡长凭公轮派多人。昼夜瞭望。无贼则耕者耕。读者读。樵者樵。牧者牧。各安本分。不废职守。有贼则鸣锣为号。齐起抵御。发石可以歼远。挥锄可以击近。削竹可以为戟。刺揉木可以为钩援。火弹喷筒。砖块瓦砾。皆兵器也。可以应敌。堡中人人自卫。户户相保。众志成城。贼来未有不能堵御者也。若果府厅州县立民堡。声气相连。守望相助。贼至不能得食。退亦无所裹胁。一堡如此。众堡皆然。一县如此。众县皆然。则民志日壮贼势日沮。贼恒饥而民恒饱。贼恒劳而民恒逸。贼恒濒死而民恒安生。贼恒鼠窜而民恒鸠居。久之而从贼者悔。将散而思归于民。又久之而逃贼者愤。将转而制命于贼。加以官兵四路进剿。各险要均有扞备。则贼不战而自穷矣。而且堡之立也。可以为战阵之犄角。可以为壁垒之应援。官兵穷战穷追。得堡寨而收指臂之助。堡寨被攻被劫。得官兵而有保障之资。是则兵可以卫堡。堡亦可以卫兵矣。堡未尝不恃兵。而兵亦未尝不恃堡矣。粤民遭贼蹂躏掳掠。老弱转沟壑。妇孺投塘井。愚者被诱而困于无知。怯者被虏而屈于无力。黠者诈从以观衅。良者四散以逃生。急切无告之时。其可原可悯。亦非一事。而要皆在  天心怀保惠鲜之中。 臣愚以为地方有司之官。急宜仰体好生之德。如伤之仁。各府州县收恤难民。其鳏寡孤独。按日给以口粮。壮者有技艺者。或令其随营为役。或入堡中以备耕作及防御等事。因人制宜。因事驭众。要不使一民不得其所。则转危为安。同登衽席矣。此二者。皆将来善后事宜。所必办之事。与其办于贼平之后。不若办于未平之时。贼正披猖。斯民涂炭。逃窜无门。流离野。得此堡寨。以复旧业。而又加以存活。使得回死为生。贼未平而民先安。与贼平而民后安。其得失大有闲也。况得此而民日益多。贼日益蹙。其利害更不相侔矣。所有办理经费。约计不过十余万。即请归入善后事宜内据实核销。查嘉庆年闲。办理川楚贼匪。亦以堡寨收功。部中当有成案可稽也。总之此等乌合。如蜂窠蚁穴。深山穷谷。巢穴存焉。时出时没。恐扑之未必能遽尽。扫之未必能遽无。而远调新兵。未谙艰险。纵加习练。必须日时。糜帑无穷。而蒇功难必。不若坚立籓篱。先安盘石。收赤庶为干橹。假崎岖为安宅。彼恃险而我即凭险以困之。彼恃众而我即集众以歼之。拒贼犹在一时。保民可以百世。而且立堡之需。可案地而约计。不似添兵之费。难先期而预定也。臣愚昧所及。是否有当。伏乞  皇上圣鉴。   初到粤西详陈贼势军情疏       广西巡抚周天爵 奏为初到粤西。沿途探问。及诸处禀报贼情形势。及酿祸原委。宜痛惩已往以儆将来。恭折具奏。仰祈 圣鉴事。伏维用兵之法。首在审己之短长。而后由己计彼。按兵法以赏罚孰明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为人事第一要务。盖盗贼之性。虽皆凶顽。固亦未尝不畏诛讨。夫维疆吏赏罚混淆。多次戕官之案。无不匿报。迨捕获之贼。又多方护惜。自生疑畏。遂改重情。施以薄惩。减拟军流。以致逃回愈炽。贼胆愈张。而我兵弁少知奋勇者。束缚至急。而反责以驰骤。一有误拏。审明即释可也。而固施一重罪。盖有把总责贼四十棍而获遣罪者。以是贼益张而我兵怯而愈怯。此兵盗强弱实在之原委也。至被害之民。必恃官府之威令。控告之得理。然后责以守望而与之角。广西历任抚臣则不然。民控抢劫奸淫。如诉诸木偶。退而衔号泣之声。各散诸风雨。盗贼习知官府之不彼与也。益从而胁之。民不任其苦。知官府之不足恃也。亦遂靡然而从贼。是盗贼益无所畏。而劫杀日频。知官府避罪。而必为之讳也。百姓益无所恃。而从贼日众。加以广东高廉惠潮番禺遣散之乡勇。鹤山清远英德包送洋之悍棍。来而为之领袖。盖自道光二十六年以至于今。守备千把兵丁死者不下千余。报者不过千百之一二。由是兵胆俱裂。民心日摇。又已革抚臣郑祖琛。每逢决囚。必为之经醮祈福。或将行决之犯。擅行释回。其势非酿成大祸而不已。查粤西界连安南。岩疆之地。正宜宣  上威德。奋厥武卫。以绥民徭。何至效释子之所为。至于如此。而闵正凤讳饰阵亡之将弁。以为病故。自贼滋事以来。从未亲戎行。惟陈亚溃既败之后。零贼无多乃视师一次。其它任兵弁之鱼肉而一无顾惜。夫以数郡之生灵。数十万百姓之膏血。胥由于尸禄狡猾之庸臣酿之。岂不痛哉。凡此非臣奉 饬查办之件。本非所宜言。然不指其受病之源。则别无救之之法。臣谓赏罚号令不可不肃以儆将来者此也。至若贼情形势。其气焰正炽。又皆踞水陆之上游。其最凶无如大黄江一股。为尚地会之首逆韦元蚧等。自道光十三年谋为不轨。稔恶于今。背山临水。隅落句连。蔓延南宁太平数千里。皆占据险阻。为扼吭拊背之势。贼不可谓无谋矣。岂可因一二小胜而忽之。然制其死命。诚不出我  皇上圣明洞鉴之中。总期兵多力厚。将贼匪屯聚最多之处。先行扫除。他股畏慑军威。定能望风瓦解。大哉  圣谟。逆贼已在掌握中矣。臣近接 钦差大臣李星沅函商。欲先断其接济。大兵汇集。俾之坐困成擒。又提臣向荣欲偪贼大队于一处。志在合剿。均为至要。惟大局虽定。行之甚不易易。夫断接济之法。非亲视其地。更有干才可委。其间缓急密之宜。如何能周。武将惟臣向荣一人可靠。设贼以一股缀之。使不敢动。而视他将若无人焉。水陆俱下。猝不及备。则浔梧一带。大事去矣。而平乐近接省垣。臣初到省。览其形势雄壮。凭山临水。诚为金汤。惟四关厢内外。人烟稠密。火攻易施。贼一到必至自相焚蹂。巍巍雄镇。但幸无事。不可有事。臣日夜思之。不能食寝。 夫自古用兵。最忌贼据水陆上游。何况山河陡峻。水急流湍。层峦嶂。林木蓊翳。而贼又善于抄伏。于羊肠险径。人马单行。冲中截后。伏兵四起。我兵心胆俱裂。势所必然。其拒战之法。先以火罐乱我队伍。断之以藤牌。堵墙而进。再以竹针克我之钝刀短矛。而以大施诸短兵之中。我所恃仅有大小火器。均因胆怯远放。不能得力。盖我兵全无护身之具。惟以赤身搏战。而彼既多藤牌。又木石架支。人易藏躲。则虽兵多势众。在在难操必胜者也。此贼非种种筹及。为难遂我制其死命之计。设一蹶不复。川楚之祸。必将再见于今。而国事危矣。合无仰恳  天恩。俾臣专理军务。巡抚地方之事。仍以藩司劳崇光一手经理。虽今见阵屡捷。臣总不放心。恐提臣向荣为浮言所激而动。臣老矣。明知非将帅才。不忍知而不言。有一毫不可对青天也。前此伊克坦布失事。而李殿元宋煜陶玉德均当审实军前正法。少迟缓之。三军悚惧之心变为冀幸。臣书至此。笔与泪俱。兹于咸丰元年正月初六日驰抵广西省城。筹备防守事宜。查看水陆要隘。制造应用军器。现署抚臣劳崇光驻梧州。一俟送到巡抚关防。臣接受后。另行恭报外。谨先将到省情形。缮折由驿具奏。伏乞  皇上圣鉴训示。   敬献刍言以救时弊疏咸丰二年     陈庆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