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续编 - 第 140 页/共 192 页
六年四月。 廷旨命孙诒带湘勇应援。秉章以部曲已散于湖北江西各营。一时难以复集之言奏覆。孙诒诚明强毅。知治体。习勤劳。又深得士民心。楚省倚以为重。佥不欲其远违。两年前南昌之役。楚中稍有警报。即共引领望孙诒归。故他省奏调。大府体士民意。辄弗遣。然其所练湘勇。旌旗天下。将才之被陶铸成者。王罗泽南李续宾其最着也。泽南旋中死武昌城下。李续宾挈其弟续宜接统全军。于是年十一月。再收武昌汉阳。八年四月。克九江。提兵皖疆。连下潜太桐舒四城。十月初十日战没。王之于役郴桂也。恢复东安郴州共十余城。军麾直指粤东西界。驱虺蝮而毙诸其穴。六年九月。转战岳州。除崇阳通城各剧贼。七年。徇江西吉临诸郡。禽狝草薙。八月。弃诸军长徂。王开化张运兰赵焕联杨虎臣继之。战功并卓卓著。又有团长萧启江蒋益澧刘岳昭者。启江先隶罗泽南营。益澧隶王营。岳昭又隶启江营。厥后均别将遏巨敌。为 朝廷分一面忧。自咸丰三年迨今。文则督抚而下。武则提镇而下。自湘勇中来者。更仆未易悉数矣。骆秉章疏荐孙诒云。湘军朴勇敢战。由该员办团而起。岂虚语哉。然孙诒以湘勇故。几覆其宗。咸丰五年。逆首石达开寇江西。甫至瑞州。榜曰。三百里内外有匿清江朱氏族属一人者家骈诛。导使逃及知其逃匿所在不报者亦然。既抵清江。又勒邑人缚送孙诒亲属。否则尽城屠。盖以其练劲旅。支拄东南。俾不得逞为憾也。幸贼中有感孙诒忠义者。辗转为缓颊。乃免于难。然生产则以是荡然矣。
湘乡昭忠祠记
曾国藩
咸丰二年十月。粤贼围攻湖南省城。既解严。巡抚张公亮基檄调湘乡团丁千人至长沙。备防守。罗忠节公泽南王壮武公等。以诸生率千人者以往。维时国藩方以母忧归里。奉 命治团练于长沙。因奏言团练保卫乡里。法当由本团醵金养之。不食于官。缓急终不可恃。不若募团丁为官勇。粮饷取诸公家。请就现调之千人。略仿戚元敬氏成法。束伍练技。以备不时之卫。由是吾邑团卒号曰湘勇。三年春。平土寇于衡山。破逆党于桂东。其夏。粤贼围江西省城。国藩募湘勇二千楚勇一千。罗忠节公辈率之东援。初战失利。营官谢邦翰易良干等殉难。湘勇之越境剿贼。将领之力战捐躯。实始于此。余闻而悼之。议立忠义祠于县城。祀湘人与于南昌之难者。其冬。余奉 命筹备舟师。乃募湘勇水陆万人。明年率之东讨。岳州之役。陆兵败挫。虽旋有湘潭之捷。而湘士中熸。既而整军再出。罗公暨李忠武公续宾率湘勇以从。于是大隽于岳州。克武汉。下蕲黄。破田家镇。复江西弋阳信州宁州。又以其间由江还鄂。扫荡支县。再克武昌省会。咸丰五六年间。罗李湘勇之名震天下。而王壮武公与刘武烈公腾鸿萧壮果公启江暨巡抚蒋公益澧。皆提湘勇。征战湖北江西广西广东等省。所在有声。然罗公王公刘公遂以六七年间。先后徂谢。而将士伤亡者滋益多。前所议建之忠义祠。规制隘庳。不足以严典祀。咸丰八年秋。国藩乃与李公具疏会奏。请立昭忠祠于湘乡。令有司春秋致祭。 天子许之。吾邑军士。没有余荣已。未几而舒城三河之难作。李公殉节。部下死者殆六千人。国藩私忧。以谓湘中士气。恐不复振。其后李公之弟勇毅公续宜。重辑部曲。转战皖北。张忠毅公运兰及唐总戎义训辈之师。转战皖南。而吾弟国荃。遂以湘士克复安庆金陵两省。蒋公暨杨公昌浚亦用湘人平浙江伐福建。张忠毅公复战没于闽。东南数省。莫不有湘军之旌旗。中外皆叹异焉。其西北诸道。则提督刘君松山追逐捻匪于河南山东直隶。征叛回于陕西甘肃。而按察使陈君湜防守山西。其西南诸道。则萧壮果公率师入蜀。而巡抚刘公蓉屡平蜀寇。总督刘公岳昭暨诸湘军又自蜀而南入黔西入滇。一县之人征伐于十八行省。近古未尝有也。当其负羽远征。乖离骨。或苦战而授命。或邂逅而戕生。残骸暴于荒原。凶问迟而不审。老母寡妇。望祭宵哭。可谓极人世之至悲。然而前者覆亡。后者继往。蹈百死而不辞。困无所遇而不悔者。何哉。岂皆迫于生事。逐风尘而不返与。亦由前此死义数君子者为之倡。忠诚所感。气机鼓动而不能自已也。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世之乱也。上下纵于亡等之欲。奸伪相吞。变诈相角。自图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难避害。曾不肯捐丝粟之力以拯天下。得忠诚者起而矫之。克己而爱人。去伪而崇拙。躬履诸艰而不责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远游之还乡而无所顾悸。由是众人效其所为。亦皆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鸣呼。吾乡数君子所以鼓舞伦。历九州岛而戡大乱。非拙且诚者之效与。亦岂始事时所及料哉。今海宇麤安。昭忠祠落成有年。而邑中壮士。效命疆场者。尚不乏人。能常葆此拙且诚者。出而济世。入而表里。材之兴也。不可量矣。又岂仅以武节彪炳寰区也乎。
黄特轩传
吴敏树
黄森。字特轩。居湘阴东北乡长乐里。长乐为岳州走长沙古驿道。地宽平。四面倚山。罗江流其闲。下入湘水。咸丰四年。湖南起勇军。将东下剿贼。贼复自安庆上犯。陷武昌岳州。急趋长沙。时贼由水路掠船至罗江新市。长乐人惊走。而其里人有先在贼中者。至是以长发归。胁里中率钱粮输贼。黄君为里富室。挈家去。已而钱米大集。胁者皆自取之。众怒曰。此伪耳。相与执而杀之。已杀。则又大恐。乃请豪长者谋之。皆尤众人。莫为计。黄君至曰。杀此贼诚善。今惟有团练耳。尔等但能一心。致死何患。所须钱物。无多少从我办之。众大喜。即日户阅壮丁。具器械。立帜于门。别拣勇力数百人。分营要隘。是时巨贼已率众南上。而巴陵土贼大起。皆先在贼者一人。辄倡数百众。劫夺村聚。无敢抗者。而杨某陈某为之渠。以千余人入平江北界之岑川。闻长乐独执杀其党。首倡团练。欲乘其未定破之。岑川西去长乐五十里。一日以四百人。天未明而往。长乐人不意其猝至。黄君方与诸团首会食。贼已近里许矣。即呼召其营勇。独率五十人。先往御之。山下小村。地有长沟。杨柳蔽翳。各不相望见。突相遇小桥闲。即刺毙贼大旗一人。连刺红衣骑马贼杀之。即其渠陈某也。因大呼。远近皆应。贼遽失魄。痴立不能动。勇益集。直推刃仆之。杀百数十人。又追杀走者。贼逃还岑川不能半。即皆走归巴陵。黄君旋又逐之巴陵。新墙市土贼。实时皆散。于是黄君名赫然闻数县闲。省府盛奖其功。其年五月。提督塔公已破贼湘潭。将收岳州营于长乐。黄君与其团人常为军导。军进退皆依倚之。明年六月。贼帅何某自通城以数千众出巴陵。杀数百人。将由长乐犯长沙。黄君大集其勇。他乡团皆争赴之。几二万人。贼至巴陵关王桥。距二十里。闻声大起。即退去。是时粤贼方与楚军相持于湖北江西。常以一股踞崇阳通城。窥湖南。为冲我心腹计。我军屡入击破之。旋复合聚。黄君尝以团勇随官军剿贼通城。贼先遁。长乐人自是颇轻贼。而团事既久。赀绌不给。练营亦遂停罢。但以探候约相警集而已。又明年五月。何贼自通城乘夜入巴陵。将复犯长沙。即卷旗轻行走长乐。缘山岭以入。杀牧牛儿。山中始觉之。遽出勇以。而四山皆有贼出。遂惊溃。挟妻子渡水入南山。贼亦不敢偪。其明日。贼将渡水由古驿以上。长乐水南地属平江。与长乐合团。其人复相聚。御之水上。贼竟日望之不敢渡。抵暮。遂纵火焚市屋。下走三十里。始渡水至新市。夜杀千余人。而长沙已闻贼。城备完。贼乃掠东境。由醴陵萍乡去。盖长乐团为省城北蔽者且数年。至是始不振。黄君郁郁以为恨。年余。遂病疽以卒。余因避兵。早识黄君。备知其团事始末。其人意气洒落。异于寻常富人。仓卒立事。有非偶然者。然余有以见团练之不易为。而今官吏一闻贼警。辄以此责望于民者。未察其实也。
当贼初起。常以诳言鼓动一世之贫民。彼贫民忌恨富民。而欲坏之久矣。皆谓害不及我。而甚有利。则孰肯出其死力。以为富民卫。虽出钱财。莫之应也。应者亦阴挟两端。贼至即迎之耳。故凡为团兵者。必其乡之人。适然与贼角。有衅雠而后可用也。而其地必深阻易守。人必简练。习部分战。气力精专。而又财用饶给。然以居贼所必经地。以与贼连岁持久。则未有能也。若黄君之为团。可谓能用其人。其功效卓著。非仅保全其乡。虽及其坏散之时。贼终忌之。不能逞残于其人。而省城犹得其一二日阻遏之力。至其所恨。亦非人之所宜加过于君者也。故余尝谓乡团御贼之事。独宜听民之所为。而官无多预焉。何则。彼其身家诚知自急。其形势苟可合而有恃。固宜有能因便而用之。若将以为法令。而驱之使集。则民苟以其名相应。而黠猾之徒妄为侈张。以取媚于官。而渔猎闾伍之利。因为武断者皆是也。此适足以饵贼而殃人。奚团练之有乎。余故纪黄君而备论之如此。
六合保卫团练章程
徐鼒
六合在吏部铨选册为无字简缺。而实疲难之区也。南滨大江。与金陵为唇齿。东接仪扬。为盐枭薮。西北界皖省。捻匪出没。与土人相仇杀。而二百年来无大兵革。百姓耽安乐。以声色自恣。道光壬寅之秋。夷船入犯。仓卒募乡勇数百人。握刀游市上。实不足用也。 今上御极之元年。江夏温北屏先生来守兹土。任未久。修城垣。积义仓谷。众犹谓非急务。乃事甫竣。而粤匪已陷武昌矣。壬子冬。鼒归自京师。先生谋诸鼒。募四方壮士数千。捐资制器械旗帜。分队伍。设团练保卫局。亲历四乡百二十余保铺。教以树旗鸣锣起伏救应之法。贼三犯东沟。团勇三败之。贼既陷金陵。复陷镇江扬州。乃渡江分两路北犯。破浦口官兵。陷滁州。分其众闲道奄至邑之南关外。我军荷神庥以火攻破之。贼骇奔。南乡兵勇团练。尾而歼之。时癸丑四月壬午日也。是时贼之由滁州而上者。连陷凤阳颍亳归德。偪开封攻怀庆。破临洺关。掠直隶界。京都大震。独其歼于六合者。数千人焦头烂额。折骨绝筋。无一获全。抛弃铜火鎗刀矛无算。贼中为之语曰。纸糊扬州。铁铸六合。由是吾邑团练之名闻天下。 天子诏书褎美。而四方闻风而起者。往往聚乡兵以杀贼焉。夫常胜之众易于骄。骤积之财易于匮。撤勇则可虞。养勇则多费。必也用民之力以保其身家。不破吾民之身家以隳其力。庶乎众不骄而财不匮。百余保之落窵远。户口畸零。散而难聚也。故。首编联。难民流徙。良莠错杂。故次之以稽查。责任不专。则功过相诿。选练不早。则老弱滥充。故责任选练次之。未能守。何言战。故未遑言攻剿也。而统之以防御。不除弊。何兴利。故不更烦条约也。而。终之以禁止。远法古人。近揆时势。经历两年之久。斟酌变通。而画然始归于一。此先生劳民节财之苦衷。而凡欲保卫其身家者。所当慎终如始者也。鼒故条而列之。以告司事者焉。
编联章程第一
一旧章以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今本邑二十七铺九十九保。大保七八百户。小保一二百户。旧设乡约保长。有捕盗催科之责。事事纷更。则多不便。今变通旧章。牌以十户为准。甲以十牌为准。保仍其旧。惟团练时。分画团界。设立团总。则仍以牌甲多寡为率。大保二三保为一团。小保或并四五保为一团。
一每牌十户若零户数在三户以内。则附于末牌之末。如数过三户。则与末牌均分为两牌。每甲十牌。若有零牌在三牌以内。则附于末甲之末。如数过三牌。则与末甲均分为两甲。其村落窵远住处畸零者。户不满十。则就本村编为一牌。牌不满十。则就本村编为一甲。
一城厢内外集镇乡村。无论绅士兵丁百姓。商贾铺户。官员公馆路旁小店。庵观寺院。种山棚民。一体编联入牌。铺家以一铺为一户。公馆以一馆为一户。小店以一店为一户。庵观寺院以一处为一户。棚民以一棚为一户。
一穷苦孤独。及游手无业之民。往往数姓或十数姓同居一院。除同院而同姓同宗者可并为一户。若同院而俱异姓。及同姓而不同宗者。仍以一院为一户。查明房主在内居住。则以房主出名立户。如房主不同居。则以有妻室或丁口最多者出名立户。其户册上填写一院几家。某家男妇若干口字样。
一牌甲中。有倡家馆。聚赌习教。及一切不安本分之徒。众户多不敢与之同牌。傥不编联。便成漏户。彼反置身牌外。恃无稽查。肆行无忌。今一体编入牌中。于册内该户之上。用自新二字戳记。以示区别。俟能改过。则去之。
一寄籍客民。或贸易。或耕种。原与土著无异。遇有乡亲远来投奔。无论久任暂住。均需查明。如系素相认识。来历明白。带至甲长牌长处。说明来历。该甲长诘问明白。即于户册门牌上。添注名姓住址。责成带来之人保结。方许居住。如并不认识。无端来投。保非匪徒。立刻驱逐。私自容留者拏究。
稽查章程第二
一县官将牌册甲册团册。照式刷印。颁给团总。团总颁给甲长。甲长颁给牌长。令将所管地段。确切查明各户姓名。作何生理。有无粮业。及户内丁口若干。填注册内。户户开列。不准遗漏一户。户内人人开列。不准遗漏一人。
一造册既竣。牌册甲册存团总公局。团总将团册照式誊清正副二本。送县盖印。正本曰循册。团总领回。副本曰环册。存县备核。每年正月更换一次。县官坐大堂亲收亲发。不假书差之手。且随到随发。不须守候。有公差借事需索者。准喊禀究办。
一造册既竣。每户给门牌一面。每牌长给十家牌一面。每甲长。另给一牌。开列该甲长及十家牌长姓名。实贴薄板之上。朝挂夕收。如有遗失毁坏。由甲长禀请补给。
一各户如有搬去迁来者。牌长查明搬住何甲何牌。迁自何甲何牌。十日内告知甲长团总。于牌册内后幅注明。每季将搬去者门牌缴县。迁来者禀请补给。
一各户中一家男女几口。远出外乡及自外归家。均随时报明牌长甲长。注明牌册。
一县官因公下乡。携带环册。顺道抽查。若公事稍暇。则示期分路查点。并阅壮丁技艺。自团总以下。齐集听点。一切夫马饭食。县官自备。有公差借事需索者。准喊禀究办。
一官河大路桥梁之下。禀县核准设立坚固水栅。责令本地方甲长。添壮丁数人。专司启闭。凡戌亥子丑寅五时。应行闭栅。不准片帆行走。若遇紧要军务兵饷等差。许守栅人查明开放。他时不闭。其停泊船只。本地方牌长。向船主查明客人来历。船主姓名。有可疑者。禀官查验。
责任章程第三
一每牌。择本牌一人为牌长。一人为牌副。责以稽查一牌之事。平时稽查死亡迁徙。以告于甲长而注于册。如同甲有事。则督率本牌壮丁鸣锣持械。以赴有事之所。壮丁有临时玩误者。则以告于甲长。以告于官。徇隐者同罪。
一每甲。择本甲一人为甲长。二人为甲副。责以联络一甲之事。平时训练壮丁。修饬守备。厘正户册。有事则鸣锣。召牌长齐集壮丁以从事。牌长有临时玩误者。则以告于官。徇隐者同罪。
一每团。择本团一人为团总。四人为团副。责以守御本团。及联络各团之事。平时督同甲长牌长。稽查奸细。训练壮丁。修饬守备。本团有事。则鸣锣集近甲壮丁。以赴有事之所。外团有事。则以次鸣锣。集各甲壮丁。相机救援。听候调遣。甲长以下。有临时玩误者。则以告于官。徇隐者同罪。
一自团长以下及牌副。皆本团本甲本牌绅衿耆老公举其家道殷实品行端方才具明练者数人。以告于官。官择其尤者。给札饬办。
一团内甲内公事。有应禀官及知会邻团者。由官按各团给戳记一个。各甲则五甲共戳记一个。如官书戳记之式。凡系保甲团练公事。应禀官者。准用戳记。遣人代递禀词。应知会邻团邻甲者。准用戳记为信。若事与保甲团练无关者。不准擅用。违者照擅用公文印信律重究。
一自团总以下及壮丁。一切耕种生理。仍照其常。有警则团集守御。其守御有效。则计功奖赏。由团总禀请县官。或给顶戴。或给扁额。或给银钱。团总不准挟私。如有遗漏冒滥。惟团总是问。
一自团总以下。奉行稽查。派拨传习教演。及一切堵御要务。敢有藉端需索。希图肥己。通同舞弊。扰累壮丁居民者。无论有无功名。立行拏究。
选练章程第四
一计户出丁。除年十六以内六十以上不准充当外。二人出壮丁一名。五人出二名。七人出三名。十人出四名。其余以次递推。
一选壮丁之法。县官责之团总。团总责之甲长。甲长责之牌长。如一户二人。责其身体壮大心性诚实者一人为壮丁。不得以騃憨无用之人充数。亦不得雇用游手无赖之人顶替。惟壮丁内实有探亲外出。及绅衿耆老力不能持械者。准其选派年壮雇工家丁替代。仍报知团总甲长注册。
一壮丁另立名册。所有壮丁姓名年岁疤记。及所习器械。逐一注明。团总照式誊清正副二本。送县盖印。一存县。一存团总处。与户册法同。
一团内有武艺精熟之人。团总以报于县官。派令教演各甲壮丁。勤者奖誉。惰者呵斥。如师生之礼。有不率教者。团总禀请惩处。其教师薪水月费。官为给发。不准收受壮丁钱文。
一甲长择本甲宽大庙宇空闲平地。为传授教演之所。名曰教场。教师在教场居住。听壮丁自来学习。
一壮丁耕种生理。各有本业。赴场学习。原听其便。惟不立课期。则无以示惩劝。今议定月之朔望。甲长齐集壮丁。会同教师。阅试壮丁技艺。以优劣分上中下三等。报于团总。团总以次亲历教场。于春夏秋冬四季月。定其等第。以报之县官。县官示期何日。定场何处。亲阅赏罚。如所报不公。则罚其团总甲长。
一壮丁学习器械。各从所好。而临阵必分队伍。彼长此短。互相策应。如壮丁至五百人。则火器弓箭手一百。长枪手二百。短刀棍棒杂技手二百。教师演习。约以此数为率。
一壮丁听受团总甲长稽查约束。如有抗违不遵。及派办何事不到。及藉端滋事者。禀官立提究处。
防御章程第五
一每团必须设卡。以为防堵聚齐之所。如八百桥陈堡桥。为仪扬来路。雷官集施官集程驾桥。为滁来全来路。四合墩。为天长来路。葛塘集。为江浦来路。有险可阨。则阨诸险。平原旷野。无险可阨。亦须筑土墙。挖濠沟。削竹签。堆蒺藜。以防贼来冲突。着团总甲长。轮派壮丁分段预备。按户出力。不准敛费。
一每团于总要路口高冈之上。设立望楼。十里一座。或木支茅盖。或砖瓦砌盖。着团总甲长。会同有力之家。商量自为建造。不准勒索。
一望楼每座。轮派壮丁守望。无事之时。每座四人。支更守夜。有事之时。每座八人。片刻不离。设铜锣一面。螺角一个。遇警。则鸣锣吹角。如有推诿偷安。虚应故事者。着团总甲长。禀请究办。
一望楼置备铜锣之外。牌长家。公置铜锣一面。居民铺户有力之家。各置铜锣一面。无事不准鸣锣嬉戏。遇警则鸣锣。其锣以随手连击不断为号。各户立即鸣锣接应。其锣亦以连击不断为号。各壮丁明火执械。飞出救援。
一遇有盗警之附近各望楼。各牌各户。一闻连击不断之锣。立即鸣锣接应。其锣以连击五声为号。击后再击。各壮丁明火执械。飞赴锣声连击不断之村庄救援。
一遇有盗警之较远之各望楼。各牌各户。一闻五声锣响。立即鸣锣接应。其锣以连击三声为号。击后再击。各壮丁明火执械。飞赴五声锣处。以次至锣声连击不断之处村庄救援。
一救援邻村之法。于每甲壮丁内。仍分两班。一班居守本村要地。预备截杀。以一班赴救。朔望互为更换。预先分定。以免临时推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