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斋书录解题 - 第 15 页/共 125 页

魏博士张揖撰。凡不在《尔雅》者著於篇,仍用《尔雅》旧目。《馆阁书目》云今逸,但存《音》三卷。今书十卷,而《音》附逐篇句下,不别行。《隋志》称《博雅》,避逆炀名也。揖又有《埤苍》、《三苍》、《训诂杂字》、《古文字训》凡四书,见《唐志》,今皆不传。   《博雅》乃隋曹宪撰。宪因揖之说,附以音解,避炀帝名,更之以为“博”焉。   △《尔雅新义》二十卷   陆佃撰。其於是书,用力勤矣。自序以为虽使郭璞拥清道,跂望尘躅可也。以愚观之,大率不出王氏之学,与刘贡父所谓不彻姜食、三牛三鹿戏笑之语,殆无以大相过也。《书》云玩物丧志,斯其为丧志也宏矣。顷在南城传写凡十八卷,其曾孙子遹刻於严州为二十卷。   △《埤雅》二十卷   陆佃撰。曰《释鱼》、《释兽》,以及於《鸟》、《虫》、《马》、《草》、《木》,而终之以《释天》,所以为《尔雅》之辅也。此书本号“物性门类”,其初尝以《释鱼》、《释木》二篇上之朝,编纂将就,而永裕上宾,不及再上,既注《尔雅》,遂成此书。其於物性精详,所援引甚博,而亦多用《字说》。   △《注尔雅》三卷   郑樵撰。其言《尔雅》出自汉代笺注未行之前,盖凭《诗》、《书》以作,《尔雅》明则百家笺注皆可废。《尔雅》,应释者也,笺注,不应释者也。言语、称谓、宫室、器服、草木、虫鱼、鸟兽之所命不同,人所不能识者,故为之训释。义理人之本有,无待注释。注释则人必生疑,反舍经之言,而泥注解之言。或者复舍注解之意,而泥己之意以为经意。此其为说虽偏,而论注释之害,则名言也。   △《蜀尔雅》三卷   不著名氏、《馆阁书目》案:李邯郸云唐李商隐采蜀语为之。当必有据。   △《说文解字》三十卷   汉太尉祭酒汝南许慎叔重撰。凡十四篇,并序目一篇,各分上下卷,凡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雍熙中,右散骑常侍徐铉奉诏校定。以唐李阳冰排斥许氏为臆说,末有新定字义三条。其音切则以唐孙忄面《韵》为定。   △《字林》五卷   晋■〈巾弦〉今吕忱撰。太乙山僧云胜注。案《隋》、《唐志》皆七卷,《三朝国史志》惟一卷,董氏《藏书志》三卷。其书集《说文》之漏略者凡五篇,然杂揉错乱,未必完书也。   △《玉篇》三十卷   梁黄门侍郎吴兴郡顾野王希冯撰。唐处士富春孙强增加,大约本《说文》,以后汉反切音未备,但云“读若某”,其反切皆后人所加,多疏朴脱误。至梁时,四声之学盛行,故此书不复用直音矣。其文字虽增多,然雅俗杂居,非若《说文》之精覈也。又以今文易篆字,易以舛讹。世人以篆体难通,今文易晓,故《说文》遂罕习。要当求其本源可也。   △《广韵》五卷   隋陆法言口撰。开皇初,有刘臻等八人同诣法言,共为撰集,长孙讷言为之笺注。唐朝转有增加。至开元中,陈州司法孙忄面著成《唐韵》,本朝陈彭年等重修,《中兴书目》云不知作者。案《国史志》有《重修广韵》,题皇朝陈彭年等。《景祐集韵》亦称真宗今陈彭年、邱雍等因陆法言《韵》就为刊益。今此书首载景德、祥符敕牒,以《大宋重修广韵》为名,然则即彭年所修也。   △《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   南唐校书郎广陵徐锴楚金撰。为《通释》三十篇,《部叙》二篇,《通论》三篇,《祛妄》、《类聚》、《错综》、《疑义》、《系述》各一篇。锴至集贤学士、右内史舍人,不及归朝而卒。锴与兄铉齐名,或且过之。而铉归朝通显,故名出锴上。此书援引精博,小学家未有能及之者。   △《说文韵谱》十卷   徐锴撰。又取《说文》以声韵次之,便于检讨。铉为作序。   △《佩觽》三卷   国子《周易》博士洛阳郭忠恕恕先撰。“觽”者,所以解结也。忠恕嗜酒狂纵,数犯法忤物得罪,其死时颇异,世传以尸解。   △《景祐集韵》十卷   直史馆宋祁、郑戬等修定,学士丁度、李淑典领。字训皆本《说文》,余凡例详见於序。《说文》所无,则引他书为解。字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此旧增二万七千三百三十一。   △《类篇》四十五卷   丁度等既修《集韵》,奏言今添字多与顾野王《玉篇》不相参协,乞委修韵官别为类篇,与集韵并行。自宝元迄治平乃成书,历王洙、胡宿、范镇、司马光始上之,熙宁中颁行。凡十五篇,各分上、中、下,以《说文》为本,而例有九云。   只十四篇,四十二卷。言称十五篇,恐是目录三卷亦与。   △《礼部韵略》五卷、《条式》—卷   雍熙殿中丞邱雍、景德龙图阁待制戚纶所定,景祐知制诰丁度重修,元祐太学博亡增补。其曰“略”者,举子诗赋所常用,盖字书声韵之略也。   △《复古编》二卷   吴兴道士张有谦中撰。有工篆书,专本许氏《说文》,一点画不妄错。林中书摅母《魏国夫人墓道碑》,有书之,“魏”字从“山”。摅以为非,有曰:“世俗以从‘山’者为‘巍’,不从‘山’者为‘魏’,非也。其实二字皆当从‘山’,盖一字而二音尔。《说文》所无。手可断,字不可易也。”摅不能强。晚著此书,专辨俗体之讹,手自书之。陈了斋为之序。   △《韵补》五卷   吴棫撰。取古书自《易》、《书》、《诗》而下,以及本朝欧、苏凡五十种,其声韵与今不同者皆入焉。朱侍讲多用其说於《诗传》、《楚辞注》,其为书详且博矣。又有《毛诗补音》一书,别见《诗》类,大归亦若此。以愚考之,古今世殊,南北俗异,语言音声,诚有不得尽合者。古之为《诗》学者,多以讽诵,不专在竹帛,竹帛所传不过文字,而声音不可得而传也。又,汉以前未有反切之学,许氏《说文》、郑氏《笺注》但曰“读若某”而已,其于后世四声七音,又岂能尽合哉?反切之学,自西域入中国,至齐、梁间盛行,然后声病之说详焉。韵书肇于陆法言,于是有音同韵异,若《东》,《冬》、《钟》,《鱼》、《虞》,《模》,《庚》、《耕》,《清》、《青》,《登》、《蒸》之类,断断乎不可以相杂,若此者岂惟古书未之有,汉、魏以前亦未之有也。陆德明于《燕燕》诗,以“南”韵“心”,有读“南”作尼心切者,陆以为古人韵缓,不烦改字。此诚名言。今之读古书古韵者,但当随其声之叶而读之。若“来”之为“厘”,“庆”之为“羌”,“马”之为“姥”,声韵全别,不容不改。其声韵苟相近,可以叶读,则何必改字?如“燔”字必欲作汾沿反,“官”字必欲作俱员反,“天”字必欲作铁因反之类,则赘矣。   △《字始连环》二卷   郑樵撰。大略谓六书惟类声之生无穷,音切之学,自西域流入中国,而古人取音制字,乃与《韵图》吻合。   △《论梵书》一卷   郑樵撰。   △《石鼓文考》三卷   郑樵撰。其说以为石鼓出于秦,其文有与秦斤、秦权合者。   樵以本文“函”、“殴”两字,秦斤、秦权有之,遂以石鼓为秦物,先文简论而非之,其说甚博。   △《啸堂集古录》二卷   王俅子弁撰。李邴汉老序之,称故人长孺之子,未详何王氏也。皆录古彝器款识,自商迄秦凡数百章,以今文释之,疑者阙焉。   △《锺鼎篆韵》一卷   不著名氏。案《馆阁书目》此书有二家,其一七卷,其一一卷。七卷者,绍兴中通直郎薛尚功所广;一卷者,政和中主管衡州露仙观王楚也。则未知此书之为王楚否?尚功有《锺鼎法帖》十卷,刻于江州。当是其《篆韵》之所本也。   △《前汉古字韵编》五卷   侍郎宣城陈天麟季陵撰。取《汉书》所用古字,以今韵编入之。   △《班马字类》二卷   参政嘉禾娄机彦发撰。取二史所用古字及假借通用者,以韵类之。洪迈景卢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