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 - 第 287 页/共 398 页
子塔剌赤,曲靖等路宣慰使。
拜延,西夏人。
父火夺都,以质子降于太祖。太祖立质子军,号秃鲁花,以火夺都为百户。从元帅纽璘征西川。承制授为千户,忽都叛于临洮。世祖命火夺都从大军讨之。卒。
拜延,袭千户。至元九年,授征行千户。佩金符。宋人寇,成都佥省严忠范遣拜延击败之。又从也速带儿攻嘉定,从忽敦攻沪、叙、重庆,皆有功。十二年,授东西两川蒙古、汉军万户总帅。汪田哥用兵于忠州。拜延将兵二千住涪州为策应。宋人伺田哥回,以舟师邀于清江,拜延却之,擒副将李春等十七人,夺其军资。十三年,沪州叛,拜延率所部扼沪之珍珠堡。败其将王世昌,移兵戌暗溪寨。宋合州将来援。败之,遂克沪州。从行院副使不花围重庆,重庆降,授宣武将军,蒙古汉军总管。十九年,从汪田哥入觐:擢怀远大将军、管军万户,改赐金虎符。卒。
子答察儿,金州万户府达鲁花赤。
坤都岱,钦察氏。
父库春,为钦察部酋诸孙,太宗时,速不台平钦宗,库而隶速不含庄下为百户。卒。
坤都岱嗣。从速不台平河中、凤翔,又从围汴京。金亡。从诸王巴哈及察罕伐宋,破襄阳、郢州、德安,援淮西诸州,登阵陷阵,常为诸将冠。后戌光州。宋兵来犯,率所部御之。中流矢卒。年五十一。
子乌克岱嗣百户。从攻襄阳,斩宋将白都统。从大军伐宋。由忠显校尉、蒙古大总把,赐金符。监真定河间、曹州、大名翼各千户。从伯颜济江,授元帅府知事。擢经历,以给西安、河东蒙古军衣粮。赐鞍勒、弓矢。累迁泰州同知宣政院断事官,擢朝列院经历。驿征西蕃负欠金五千两、钞八万五千锭。丁母忧。庐墓,为乡里所称。寻起为参议院事、西蕃宣慰使,佩虎符。入为吏部郎中,累氦尚书吏部侍郎。卒。
合剌江,宏吉剌氏。
祖纳鲁都,从太祖伐金。授千户。卒。
父门特哥,袭为平阳府达鲁共赤,赐金虎符。卒。
合剌江袭。累官武略将军,晋、潞、吉三州达鲁花赤。至元四年,李璮叛,从宗正合必赤讨之。璮突围出,适当合剌江分地。力战,却贼。合必赤饮以酒,并饮器赐之。世祖又赐白金。卒。
子阿尔答蓝嗣。历晋、朔、应三州达鲁花赤。以治最,拜监察御史。历浙东西、广西等路廉访司佥事、副使。
勖实带,克烈氏。祖昔里吉思、父兀都,世为炮手军千户。至元中,勖实带袭职。从伯颜南伐,以渡江功,授武义将军,佩金符。迁武触将军、本军总管,诸将渡江争掠金帛、妇女,勖实带独取图书百卷。士之被俘者,辄赎而归之。宋平,还屯闻喜,建伊川书院以教士。手不释卷。与陈天样、姚燧、卢挚、赵简友喜。台省交荐之。会卒。勖实带晚改名士希。字及之,有诗五百余篇,曰《伊东拙藁》。
子慕颜帖木儿袭千户,亦有学行。
只儿哈郎,灭里乞氏。至元二十四年,授昭武大将军、太仆卿。元贞元年,进资德大夫、御史大夫、太仆卿、西域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佩虎符。寻进荣禄大夫。大德四年,以疾卒。
子秃鲁不花,至大元年,授开府仪同三司、丰国公,遥授平章政事、行太府院使,西域亲军都指挥使,佩虎符。又特授左丞相、行枢密院事。至大元年,卒。
子咬住哥,嘉议大夫、西域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皇庆二年,进通议大夫。至治三年,改授同知典院院使。兼前职。天历元年,有战功。三年,授云需总管府达鲁花赤。
卷一百五十三 列传第五十
田嗣叔 子成 孟德 义 郑义 江 巩彦晖 信 刘恩 石高山 隋世昌 贺祉 楚鼎 张均 王昔剌 宁 李天祐
田嗣叔,字起宗。其先平阳赵城人,后徙中山。有至性,侍母疾四十余日,衣不解带。岁饥,以粟贷贫民,不能偿即取券焚之。金末,河北盗起,嗣叔聚众自保。后降于睿宗,赐金符,授行军千户。每战,率所部为先锋,号敢死军。后与金兵遇于马黄陂,嗣叔捣其中军,金兵大乱。俄伏发,仓卒为流失所中,创甚。以忠孝勉其二子,言讫丽卒。二子:子实、子成。
子成,勇悍多智略。从父攻城略地,身先士卒、言于元帅田镇海,留俘众有工艺者备任便。镇海奏闻,从之,命阅实。未几,饷不继,将屠其老弱及不习工艺者,子成复进言:“兵为拯民焚溺,临阵降者,尚不可杀,己为民而杀之,可乎?散于河北,使自食其力,足以结人心。”又从之。活二千余家,号种田户,太宗命其兄子实为总管领乏。子成佩父金符,为弘州人匠总管。后致仕。卒。子实孙忠良见《艺术传》。
盂德,济南人。由邹平县令、淄州节度使,累官至同知济南路事。太宗八年,诸王阔羰命德为元帅,佩金符,领济南军攻宋徐州、光州,降其众。六皇后称制,按只台大王以德为万户,攻濠、蕲、黄等州。宪宗三年,命德守睢州。五年,移守海州。宋安抚吕文德寇边,德败之,俘其太尉刘海。又与子义从世祖攻鄂州,先登。中统三年,从征李璮。璮平,德以老告归。
义袭为万户。领兵守沂、郯。四年,赐虎符。至元元年,城郯。六年,从山东统军帖赤攻五河口。宋军拒南岸,义率兵波河击之,宋军败走。九年,迁宿州万户。十一年,宋制置夏贵攻正阳,义夺其战舰数艘,贵遁去。十二年,从攻杨子桥,有功。十三年,改守杭州。九月,从下福建、温、台等处。十四年,授瑞州路达鲁花赤。十月,徙镇闽州。十六年,授招讨使。二十二年,复为沂、郯万户。元贞元年,以老辞职。
子智袭。授三珠虎符、宣武将军,为万户。延祐二年,进明威将军。以病去职。子安世袭。
郑义,冀州枣强人。太师木华黎平河北,义帅其乡人迎降,授虎卫上将军、元州路兵马都元帅,兼景州军民人匠长官,佩金符。从伐金,战殁。
二弟:曰德温,曰甫。德温袭职。从攻徐州,陷阵而死。
子泽袭。从万户史天泽,数有功。
年老,弟江代其职。世祖北征,赐金符,授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判武卫军事,兼景州军民人匠长官。中统三年,李璮据济南叛,世祖令各州县长官子弟充千户。于是以江子郇为干户,领景州新佥军千余人,败贼众于马马桥。璮平,郇以例罢。擢江为都指挥使,赐虎符,寻改左卫。至元八年,从攻襄阳,殁于阵。
郇袭其职,甫以战功,迁同知冀州节度使事,兼管民万户。
二子:渤,袭都元帅,谥宣靖;澧,性高洁,不乐仕进。澧子奄,累官通议大夫、奉元路总管。
巩彦晖,易州人。与兄彦荣俱以武勇称。彦荣以百户隶千户何伯祥麾下,累有战功。后告老,以彦晖代之。诸军伐宋,彦阵从破枣阳,斩首甚众。万户张柔驻曹武镇,彦晖与伯祥别将一军,破大洪诸寨。宋人选兵二万救之,彦晖与伯祥逆战,斩首五百级,生擒其将曹路分等。是夜,宋兵来攻彦晖,率甲士三十人拒之,敌溃走,擒其主将以归。战光州,柔军于东北,夜二鼓,命彦晖率劲卒二百伏西南。五鼓,东北声振天地,彦晖植梯先登,众继之,破其外城。遂急攻,并其子城破之。战滁州,彦晖率浮浑脱者十人,夜渡堑入栏马墙,杀守军三铺,焚其东南角,排寨木帘,大军继之。比晓,拔其城。从大军攻黄州,诸将壁垒未定,柔遣彦晖伏甲二百于赤壁之下。至夜,宋人果水陆并进,彦晖等侯其半过,击之,敌夺溃,生擒十七人。师还,又破张家寨。从攻寿州,夺其嗣,生擒三人以出。从攻泗州,诸将集城下,为堑水所阻。两军交射如雨,彦晖被重甲径渡。敌将来御,彦晖剌其胸,搏杀之。众毕渡,克其外城。寻登其月城,彦晖部将顾伯祥陷城中,不能出。乃与骁将王进反求之,翼伯祥以归。事闻,赐彦晖银符。宪宗九年,世祖伐宋渡江,次武昌。宋援兵四朱,来挑战。彦晖逐之,中伏,围彦晖数匝,彦晖矢尽,短兵接,身被重创。度不免,遂自投水中。敌援之出,载归江州,见宋将不屈,问以事不对,竟死,年五十六。
长子信袭。授银符、易州等处管军总把。中统三年,从征李璮。至元四年,从元帅阿术甫征。九年,从攻樊城,先登,夺其土城,焚西南角楼。十一年,从丞相伯颜攻沙阳堡,率勇士五十人,焚其寨,遂破之。是年,从渡江,二抵鄂州下,擒宋将江路分以归。十二年,战丁家洲,杀宋兵七十余人,夺战舰二。江南平,以功擢武略将军、管军千户,镇太平州。十六年,以疾辞。
子思明、思温、思恭。思明初患目疾,以思温袭。及思温卒而思明疾愈,复以思明袭。思明卒,以思恭袭,改怀盂万户府管军下千户,佩金符。
刘恩,字仁甫,洺州洺水人,后徙成州。奋发以材武隶军籍,累功为百户。俄迁管军总管,佩银符,太傅府经历。从伐蜀,数有战功。中统三年,都元帅纽璘遣恩受刘整降,赐金符。至元三年;宋将以战船五百艘载甲士三万人屯于江上游,先以一万人据云顶山,欲取汉州。恩率千人渡江,与战,败之。授成都路管军万户。六年,从平章赛典赤攻擒定,过九顶山,与宋军遇,生擒其部将十八人,械送京师。九年,从皇子西平王、行省也速带儿征建都,恩将游兵为先锋,一日三战,皆捷。时大军久驻,食且尽,恩招谕诸蛮,得粮三万石、牛羊二万头,士气益振。廷都因山为城,山有七顶,恩夺其五,并断其汲道,建都乃降。入朝,升管军万户,戍盾州。十二年,昝万寿以嘉定降,恩移戍嘉定。安西王遣使召恩至六盘山,问曰:“江南已平,四川未下,奈何?”恩曰:“以不徇私之重臣,丰诏督责之,则半年可下矣。”王即遣恩与木儿赤乘传以闻。帝然之,命丞相不花符行枢密院于西川,授恩同佥院事。十五年,重庆降,不花遣恩招降反侧,旬月之间,得大小州县六十四。入朝,赏赉有加,授四川西道宣慰使。
改副都元帅,率蒙古、汉军万人征翰端,进都元帅,宣慰使如故,赐宿烈孙皮衣一、锦衣一及弓刀诸物。师次甘州,奉诏留屯,得粟二万余石。十八年,命恩进兵斡端。海都将玉论亦撒率兵万人拒战,游骑先至,恩设伏以待,大败之。海都又遣八把以兵三万来攻,恩料众寡不敌,敛兵而退。二十二年,授佥行枢密院事。卒。子德禄袭成都管军万户。
石高山,德兴大。父忽鲁虎从太祖定中原,太宗赐以东昌、广平四千余户,遂徙居广平之洺水。
中统三年,高山四平章培察儿入见世祖,因奏曰:“昔太祖皇帝所集按察儿、孛罗、窟里台、孛罗海拔都、阔阔不花五部探马赤军,金亡之后,散居牧地,多有入民籍者。宜加招集,以备驱策。”帝大悦,曰:“闻卿此育,犹寐而觉。”即命与诸路招之,既籍其数,仍命高山佩银符领之。
四年,授管军总管,镇息州,军令严肃,寇不敢犯。赐金符奖之。至元八年,从取光州,克枣阳,进攻襄、樊,皆有功。十年,从阿术略地淮南。十一年,从平江南,以功迁显武将军。十二年冬,丞相伯颜命以所部兵取宁国,下令无虏掠,既至城下,喻以祸福,守将开门降,秋毫无犯。复从至焦山,与宋将孙虎臣、张世杰转成百余里,杀获甚多。赐金虎符,进信武将军,镇高邮。
伯颜朝京师,帝问:“有瘦而善战者,朕忘其名。”伯颜以高山对,且盛言其功。帝即召见,命高山自择一大郡以佚老,高山辞曰:“臣筋力尚壮,犹能为国驱驰,岂敢为自安计。”帝大悦,进显武将军,率所部北征,屯亦脱山。十六年,命同忽都鲁领三卫军,戍和林屯田,以给军储。二十四年,从讨乃颜,有功。赐三珠虎符、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守卫东宫。成宗悯其老,以其子阔阔不花袭职,赐钞三百锭。大德七年,卒于家,年七十六。
隋世昌,其先登州栖霞大。父宝,徙菜阳,金末管军都统,领镇行村海口。太宗下山东,宝迎降,授菜阳令。历莱州节度判官,终高密令。
世昌其第四子也,善骑射,身长八尺,锻浑铁为枪,重四十余斤,能左右击剌,选充队长。宋兵攻海州,世昌战却之。从攻涟水,世昌村云梯攀缘而上,众从之。遂克其城。授马军千户。
中统元年,宋将夏贵军淮南新城,世昌夜乘艨艟抵城下。宋兵出战,斩首数百级。未几,涟水复叛归宋,世昌军于东马寨,击败宋兵。三年,改步军千户,还镇行村海口。至元元年,朝议分拣正军奥鲁,授莱阳县诸军奥鲁长官。
七年,迁淄莱万户府副都抚镇,守万山堡,建言修一字城以田襄阳。迁管军千户。九年,败宋兵于鹿门山。元帅刘整筑新城,使世昌总其役。世昌立炮帘于樊城拦马墙外,夜大雪,城中矢石如雨,世昌不肯却,炮帘卒立。宋人列舰江上,世昌乘风纵火烧其船百余。樊城出兵鏖战,世昌创甚,血渍衣甲,勇气愈壮。樊城下,迁武略将军。
从伯颜伐宋,攻新城。巨昌坎其城而登,中数矢,伤臂,昏眩坠地,少苏,复进,遂拔之。明日,丞相伯颜视所坎城市一丈五尺余,论功第一。从诸军渡江,抵南岸,率蒙古哈必赤军步战,大败宋兵,斩其将一人。十二年,从败贾似道于丁家州,以功赐金符。十三年,围扬州,世昌绝其粮道,兼搜湖泊,宋兵闻铁枪名,不取近。扬州平,充四城兵马使。从平章阿术入觐,授宜武将军、管军总管。十四年,平野人原、司空山等七寨贼,进安抚使,佩金虎符,镇澉浦。十七年,拜定远大将军。二十三年,改沂、郯上副万户。世昌前后百战,遍体金疮,竟以是卒,年六十一。追封定海郡侯,谥忠勇。子国英嗣。
贺祉,益都人。父进,元帅左监军,守淄州;改千户,守胶州。
祉初以质子入宿卫,至元六年袭父职为千户,仍守胶州。七年,宋兵攻胶州,祉固守却之。十年,领舟师五百艘为先锋,攻五河口。军还,殿后。时宋兵以巨索横截淮水,号浑江龙,祉用刀断之,却其救兵,清河里遂降。攻高邮、宝应,战淮安,城下,丞相伯颜以其功上闻,授武节将军。攻泗州,获战船五百艘。还,从右丞别乞城迷失入朝,帝赐以弓矢,锦衣、鞍勒,加宣武将军,镇新城。绝淮安、宝应粮道,获战船六百艘及器械,上于行枢密院,遂命领宝应军民事。十四年,特赐金虎符、怀远大将军。二十年,讨建宁贼黄华,有功。二十四年,以征交趾,请行,湖广行省檄令守辎重,屯思明州。军还,至建康卒。
楚鼎,安丰蒙城人。父王弁,金寿春府防御使,守宿州。太宗十一年,以州降。阿术鲁命王弁守之。宋兵攻陷宿州,王弁战殁,宋人囚鼎于镇江府十有四年,会赦免。
至元十二年,大兵渡江,鼎从知太平州孟之缙降。行省遣鼎谕宁国府守将孙世贤,下之,承制授鼎管军总管,加怀远大将军,镇宁国,剿建平、广德诸盗。鼎与权万户孛罗台护送徽州招抚使李铨子汉英至徽州,谕铨降。十三年,汉英与李世达叛,旌德、太平两县附之。鼎与兀忽纳进兵,用徽人郑安之策,按兵徐人,不血刃而乱定。十五年,鼎始受符印。十八年,东征日本,鼎率千余人从左丞范文虎渡海,大风舟坏。鼎挟破舟板,漂流三昼夜,至一山,会文虎船,因得达高丽之金州合浦。后病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