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 - 第 42 页/共 74 页

郿县令,汉旧名,属扶风,《晋太康地志》属秦国。   泛阳令,晋武帝太康五年立,属南乡,仍属顺阳。大明土断属此。   南上洛太守,《永初郡国》、何志雍州并有南上洛郡,寄治魏兴,今梁州之上洛是也。此上洛盖是何志以后侨立耳。今治臼。何、徐志雍州南上洛,晋武帝立,北上洛云晋孝武立,非也。徐有南北阳亭、阳安县,不注置立。今领县二,户一百四十四,口四百七十七。   上洛男相。别见   商县令。别见   河南太守,故秦三川郡,汉高帝更名。光武都雒阳,建武十五年,改曰河南尹。侨立,始治襄阳,孝武大明中,分沔北为境。《永初郡国》及何志并又有阳城、缑氏县汉旧名,并属河南。,徐无此二县,而有侨洛阳。汉旧名。、阳城县,孝武大明元年省。洛阳,当是何志后立。领县五,户三千五百四十一,口一万三千四百七十。去州陆三十五。   河南令,汉旧名。   新城令,汉旧名。   河阴子相,魏立。   棘阳令,汉县,故属南阳,《晋太康地志》属义阳,后属新野。大明土断属此。   襄乡令,前汉无,后汉有,属南阳。徐志属义阳。当是大明土断属此。   广平太守别见,江左侨立,治襄阳,今为实土。《永初郡国》及何志并又有易阳、曲周、邯郸并见在,无酂、比阳。徐无复邯郸县。易阳、曲周,孝武大明元年省。邯郸应是土断省。领县四,户二千六百二十七,口六千二百九十三。   广平令,汉旧名。徐志,南度以朝阳县境立。   酂县令,汉旧县,属南阳,后属顺阳。   比阳令,汉旧县,属南阳。   阴县令,汉旧县,属南阳。   义成太守,晋孝武立,治襄阳,今治均。《永初郡国》又有下蔡、平阿县二县前汉属沛,后汉属九江,《晋太康地志》属淮南。,何同。孝武大明元年省下蔡,始亦流寓立也。平阿当是何志后省。领县二,户一千五百二十一,口五千一百一。   义成侯相,晋孝武立。   万年令,汉旧名,属冯翊。   冯翊太守,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属塞国,二年,更名为河上郡;九年罢,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左内史。太初元年,更名。三辅流民出襄阳,文帝元嘉六年立,则何志应有而无。治襄阳。今治鄀。领县三,疑户二千七十八,口五千三百二十一。   鄀县令,汉旧县,属南郡,作“若”字。《晋太康地志》作“鄀”。《永初郡国》及何志属襄阳,徐属此。   高陆令,《晋太康地志》属京兆。《永初郡国》、何志并无,孝武大明元年复立。   南天水太守天水郡别见,徐志本西戎流寓。今治岩州。《永初郡国》、何志并无,当是何志后所立。又有冀县汉旧名,孝武大明元年省。领县四,户六百八十七,口三千一百二十二。   华阴令,前汉属京兆,后汉、魏、晋属弘农。   西县令,前汉属陇西,后汉属汉阳,即天水。魏、晋属天水。   略阳侯相。别见   河阳令。别见   建昌太守,孝建元年,刺史硃修之免军户为永兴、安宁二县,立建昌郡;又立永宁为昌国郡,并寄治襄阳。昌国后省。徐志,建昌又有永宁县,今无。领县二,户七百三十二,口四千二百六十四。   永兴令。   安宁男相。   华山太守,胡人流寓,孝武大明元年立。今治大堤。领县三,户一千三百九十九,口五千三百四十二。   华山令,与郡俱立。   蓝田令,汉旧名,本属京兆。   上黄令,本属襄阳,立郡割度。   北河南太守,晋孝武太元十年立北河南郡,后省。《永初郡国》、何、徐志并无。明帝泰始末复立。寄治宛中。领县八。   新蔡令。别见。   汝阴令。别见   苞信令。别见   上蔡令。别见   固始令。别见   缑氏令。别见   新安令。别见   洛阳令。别见   弘农太守,汉武帝元鼎四年立。宋明帝末立,寄治五垄。领县三。   邯郸令,汉旧名,属赵国。《晋太康地志》无此县。   圉县令,前汉属淮阳,后汉属陈留。《晋太康地志》无此县。   卢氏令。别见   梁州刺史,《禹贡》旧州,周以梁并雍,汉以梁为益,治广汉雒县。魏元帝景元四年平蜀,复立梁州,治汉中南郑,而益州治成都。李氏据梁、益,江左于襄阳侨立梁州。李氏灭,复旧。谯纵时,又治汉中。刺史治魏兴。纵灭,刺史还治汉中之苞中县,所谓南城也。文帝元嘉十年,刺史甄法护于南城失守,刺史萧思话还治南郑。《永初郡国》又有宕渠郡、北宕渠郡。《宋起居注》,元嘉十六年,割梁州宕渠郡度益州。今益部宕渠郡曰南宕渠。何、徐并有北宕渠郡,唯领宕渠一县。何云,本巴西流民。今无。   汉中太守,秦立。汉献帝建安二十年,魏武平张鲁,复汉宁郡为汉中,疑是此前改汉中曰汉宁也。晋地记云,孝武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琼表立。又疑是李氏所省,李氏平后复立。《永初郡国》又有苞中、怀安汉、晋、何、徐并无二县。二县。领县四,户一千七百八十六,口一万三百三十四。   南郑令,汉旧县。   城固令,汉旧县。   沔阳令,汉旧县。   西乡令,蜀立曰南乡,晋武帝太康二年更名。   魏兴太守,魏文帝以汉中遗民在东垂者立,属荆州。江左还本。领县十三。疑去州一千二百;去京都水六千七百。   西城令,汉旧县,属汉中。   郧乡令,本锡县,二汉旧县,属汉中,后属魏兴;魏、晋世为郡,后省。武帝太康五年,改为郧乡。何志晋惠帝立,非也。   锡县令,前汉长利县,属汉中,后汉省。晋武帝太康四年复立,属魏兴。五年,改长利为锡。   广城令,《永初郡国》、何、徐并有,不注置立。   兴晋令,魏立曰平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旬阳令,前汉有,后汉无,晋武帝太康四年复立。   上庸令,《晋太康地志》、《永初郡国》、徐并属上庸,何无。   长乐令,《永初郡国》、何、徐并属晋昌。本蜀郡流民。   广昌子相,何志属上庸,晋成帝立。晋地记,武帝太康元年,改上庸之广昌为庸昌,二年省。疑是魏所立。   安晋令,《永初郡国》、何、徐属晋昌。本蜀郡流民。   延寿令,《永初郡国》、何、徐属晋昌。本蜀郡流民。   宣汉令,《永初郡国》、何、徐属晋昌。本建平流离民。   新兴太守,《永初郡国》、何、徐云新兴、吉阳、东关三县,属晋昌郡。何云晋元帝立,本巴、汉流民。宋末省晋昌郡,立新兴郡,以晋昌之长乐、安晋、延寿、安乐属魏兴郡,宣汉属巴渠郡,宁都属安康郡。《永初郡国》有永安县,何、徐无。今亦无复新兴县。何云巴东夷人。今领县二。   吉阳令,本益州流民。   东关令,本建平流民。   新城太守,故属汉中,魏文帝分立,属荆州。江左还本。领县六,户一千六百六十八,口七千五百九十四。去州陆一千五百;去京都水五千三百。   房陵令,汉旧县,属汉中,《太康地志》、王隐无。   绥阳令,魏立,后改为秭归,晋武帝太康二年,复为绥阳。   昌魏令,魏立。   祁乡令,何志魏立。《晋太康地志》作“沶”音祁。   阆阳令,何志不注置立。   乐平令,何志不注置立。   上庸太守,魏明帝太和二年,分新城之上庸、武陵、北巫为上庸郡。景初元年,又分魏兴之魏阳,锡郡之安富、上庸为郡。疑是太和后省,景初又立也。魏属荆州,江左还本。《永初郡国》有上庸、广昌。何有广昌。领县七,户四千五百五十四,口二万六百五十三。去州陆二千三百;去京都水六千七百。   上庸令,汉旧县,属汉中。   安富令,《晋太康地志》、《永初郡国》、何、徐并有。   北巫令,何志晋武帝立。按魏所分新城之北巫,应即是此县,然则非晋武立明矣。   微阳令,魏立曰建始,晋武帝改。   武陵令,前汉属汉中,后汉、《晋太康地志》、王隐并无。   新安令,《永初郡国》、何、徐有。何云本建平流民。   吉阳令,《永初郡国》云北吉阳,何、徐无。   晋寿太守,晋地记云,孝武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琼表立。何志故属梓潼。而益州南晋寿郡悉有此诸县。《永初郡国》、徐又有南晋寿、南兴、乐南、兴安县。何无南兴乐,云南晋寿,惠帝立,余并不注置立。今领县四,去州陆一千二百;去京都水一万。   晋寿令,属梓潼。何志晋惠帝立。按《晋起居注》,武帝太康元年,改梓潼之汉寿曰晋寿。汉寿之名,疑是蜀立,云惠帝立,非也。   白水令,汉旧县,属广汉,《晋太康地志》属梓潼。   邵欢令,《永初郡国》、何、徐并有,不注置立,疑是蜀立曰昭欢,晋改也。   兴安令,《永初郡国》、何、徐并有,不注置立。   华阳太守,徐志新立。《永初郡国》、何并无,寄治州下。领县四。户二千五百六十一,口万五千四百九十四。   华阳令。   兴宋令。   宕渠令。   嘉昌令,徐不注置立。   新巴太守,晋安帝分巴西立。何、徐又有新归县,何云新立,今无。领县三。户三百九十三,口二千七百四十九。   新巴令,晋安帝立。   晋城令,晋安帝立。   晋安令,晋安帝立。   北巴西太守,何志不注置立。《宋起居注》,文帝元嘉十二年,于剑南立北巴西郡,属益州。今益州无此郡。又《永初郡国》、何、徐梁州并有北巴西而益州无,疑是益部侨立,寻省;梁州北巴西是晋末所立也。《永初郡国》领阆中、汉昌二县。何又有宋昌县,云新立。徐无宋昌,有宋寿。何、徐并领县四,今六。疑去州一千四百;去京都水九千九百。   阆中令。别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