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汉书 - 第 18 页/共 74 页
右孝平
前汉书卷十五下
前汉书卷十五下考证
王子侯表下孝元之世亡王子侯者○【臣召南】按元帝三子一成帝一定陶王其子为哀帝一中山王其子为平帝二王更无余子封侯者也
松兹顷侯緁嗣○緁字宋本作□
兰旗顷侯临朝○【臣召南】按地理志东海郡有兰祺县疑此旗字应作祺
蒲领侯禄清河纲王子○【臣召南】按纲王应作刚王以元鼎三年自代徙清河宋本别本俱作纲王非也诸侯王表可证諡法未有称纲者下南曲修市东昌新乡东阳五侯并刚王子其误并同
江阳侯仁城阳慧王子○【臣召南】按慧王应作惠王以元封三年嗣城阳王宋本别本俱误以慧惠音相近而讹耳
高城节侯梁长沙顷王子○顾炎武曰高城侯一卷中再见一元始元年六月乙未封一元康元年正月癸卯封此史家并存未定当删其一而误留之者也
遽乡侯宣真定列王子○【臣召南】按列王应作烈王以征和四年嗣真定王各本俱讹
利乡侯国嗣○国汲古阁本作固
都阳侯闶嗣○闶宋本作闳
前汉书卷十五下考证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十六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颜师古注
髙惠髙后文功臣表第四
自古帝王之兴曷尝不建辅弼之臣所与共成天功者乎【师古曰天功天下之功业也虞书舜典曰钦哉惟时亮天功也】汉兴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陈之嵗【师古曰谓陈渉自称楚王时也】初以沛公总帅雄俊三年然后西灭秦立汉王之号五年东克项羽即皇帝位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师古曰裁与才同十分之内才有二三也】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苖裔【应劭曰封爵之誓国家欲使功臣传祚无穷也带衣带也厉砥厉石也河当何时如衣带山当何时如厉石言如带厉国犹永存以及后世之子孙也】于是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师古曰丹书解在髙纪白马之盟谓刑白马防其血以为盟也】又作十八侯之位次【孟康曰唯作元功萧曹等十八人位次耳髙后乃诏作位次下竟师古曰谓萧何曹参张敖周勃樊哙郦商奚涓夏侯婴灌婴傅寛靳歙王陵陈武王吸薛欧周昌丁复虫达从第一至十八也】髙后二年复诏丞相陈平尽差列侯之功录第下竟臧诸宗庙副在有司【师古曰副贰也其列侯功籍已臧于宗庙副贰之本又在有司】始未尝不欲固根本而枝叶稍落也故逮文景四五世间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师古曰自倍者谓旧五百户今者至千也曹参初封万六百户至后嗣侯宗免时有户二万三千是为户口蕃息故也他皆类此】富厚如之【师古曰言其赀财亦稍富厚各如户口之多也】子孙骄逸忘其先祖之艰难多陷法禁陨命亡国或云子孙讫于孝武后元之年靡有孑遗耗矣【师古曰孑然独立貌言无有独存者至于耗尽也今俗语犹谓无为耗音毛】防亦少密焉【服防曰法罔差益密也】故孝宣皇帝愍而录之乃开庙臧览旧籍诏令有司求其子孙咸出庸保之中【师古曰庸卖功庸也保可安信也皆赁作者也】并受复除或加以金帛【师古曰复音方目反】用章中兴之徳降及孝成复加防问稍益衰微不絶如线【晋灼曰线今线缕字也音先战反】善乎杜业之纳说也曰昔唐以万国致时雍之政【师古曰雍和也尧典云黎民于变时雍故杜业引之也】虞夏以之多羣后飨共己之治【师古曰羣后谓诸侯也恭己无为也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共读曰恭】汤法三圣殷氏太平【师古曰三圣谓尧舜禹三人也】周封八百重译来贺【师古曰重译谓越裳氏也】是以内恕之君乐继絶世隆名之主安立亡国【师古曰以立亡国之后为安泰也】至于不及下车徳念深矣【张宴曰谓武王入殷未及下车封黄帝之后于蓟虞舜之后于陈也】成王察牧野之克顾羣后之勤知其恩结于民心功光于王府也故追述先父之志录遗老之防髙其位大其防【师古曰防谓啓土所居也】爱敬饬尽命赐备厚【师古曰饬谨也读与敕同】大孝之隆于是为至至其没也世主叹其功无民而不思所息之树且犹不伐【师古曰谓召伯止于甘棠之下而听讼人思其徳不伐其树召南甘棠之诗是也】况其庙乎是以燕齐之祀与周并传子继弟及歴载不堕【师古曰弟代兄位谓之及堕毁也音火规反】岂无刑辟繇祖之竭力故支庶頼焉【师古曰言国家非无刑辟而功臣子孙得不陷罪辜而能长存者思其先人之力令有续嗣也繇读与由同】迹汉功臣亦皆割符世爵受山河之誓存以着其号亡以显其魂赏亦不细矣百余年间而袭封者尽或絶失姓或乏无主朽骨孤于墓苖裔流于道生为愍死为转尸【应劭曰死不能葬故尸流转在沟壑之中师古曰愍者言为徒可哀愍之也】以往况今甚可悲伤【师古曰况譬也】圣朝怜闵诏求其后四方忻忻靡不归心出入数年而不省察恐议者不思大义设言虚亡则厚徳掩息遴柬布章【晋灼曰许愼云遴难行也柬古简字也简少也言今难行封则得继絶者少若然此必布闻彰于天下也师古曰遴读与吝同】非所以视化劝后也【师古曰视读与示同】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从尤功【孟康曰言人三为众虽难尽继取其功尤髙者一人继之于名为众矣服防曰尤功封重者一人也师古曰孟说是也】于是成帝复绍萧何哀平之世增修曹参周勃之属得其宜矣以缀续前记究其本末并序位次尽于孝文以昭元功之侯籍云【师古曰籍谓名录也髙纪所云通侯籍也】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