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通 - 第 7 页/共 29 页

右大吉钱 普通年铸 顾烜曰钱大小轻重如铢文曰五铢大吉背文四出   右大通钱 普通年铸 顾烜曰大小轻重如五铢文曰五铢大通背文四出   右大富钱 普通年铸 顾烜曰大小轻重如五铢大富背文四出   右当十钱 梁元帝时铸   右四柱钱 梁太平年铸   右五铢钱 陈天嘉年铸   右大货六铢钱 陈太建年铸 洪遵曰余按此钱制作精妙肉皆有周郭径寸重如其文   右太和五铢钱 后魏太和年铸 洪遵曰余按此钱径八分重如其文铜质粗恶字文湮漫计当时令民自铸故其制不精也   右五铢钱 永平年铸   右永安五铢钱 永安年铸 旧谱曰径九分文曰永安五铢重如其文 李孝美曰此钱径八分周郭完厚所见至多   右永安土字钱 面文永安五铢幕文有一土字径九分重二铢四絫铜色纯赤轮阔皆夷计后魏所铸   右五铢钱 大统年铸 旧谱曰以赤铜铸右永安五铢钱齐神武帝铸   右常平五铢钱 北齐天保年铸 旧谱曰径八分 李孝美曰此钱径寸旧谱列在伪品   右布泉钱后 周保定年铸 旧谱曰径寸其文左曰布右曰泉皆玉筋篆非男钱也   右大布钱 建徳年铸 旧谱曰径寸一分 张台曰此钱小者至径六分其旧钱之文上五下行左大右布又有大布字飜在上下者   右永通万国钱 大象年铸 旧谱曰径寸三分重十二铢背面肉好皆有周郭又有径寸二分半重八铢己下者 张台曰此钱轮郭与布泉相似其小省至径七分亦有轮郭阔厚及对文者 李孝美曰此钱又有径寸五分重十八铢背面皆有此四字者铜色青白制作尤佳   右白钱 隋开皇年铸 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文曰五铢而重如其文每一千重四斤二两 唐书食货志曰隋行五铢白钱 旧谱曰径一寸重一铢六黍肉郭平阔五字右边傍好有一画余三面无郭用镴和铸故钱色白   右开元钱 唐武徳年铸 新唐书食货志曰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钱重一两得轻重大小之中其文以八分篆隶三体 李孝美曰此钱元字次画端或有挑向左者世谓之左挑而俗甚爱重背文亦有两甲痕者铜色黒浊不至精好 详考此钱郭有大小肉有轻重皆岁久适然凡八分篆隶三品而皆有甲文者制作精好今世尤多李孝美独图其一失之畧矣   右干封钱 新唐书食货志曰径寸重二铢六分   右干元十当钱 干元年使第五伦铸 食货志曰径一寸每缗重十斤 旧谱曰径寸二分重五铢 李孝美曰此钱今多大小不同寸二分至七分相较一分凡六品字体形制畧异   右重轮钱 第五琦复命铸 径一寸二分其文亦曰干元重宝背之外郭重轮每缗重十二斤 旧谱曰径二寸四分重十二铢 李孝美曰此钱有两品小者至薄而文字昏暗径寸重五铢大者极厚而制作精好径寸五分重十四铢与唐志旧谱所载不同   右小干元钱 洪遵曰余按此钱重三铢三絫径与开元钱同今世所存至多计肃宗所铸而史氏疏畧不载   大元厯钱 张台曰大厯是代宗年号计此时所铸 洪遵曰余按此钱径九分重三铢六絫铜色昏浊字画遒劲   右开元大钱 径寸二分重十二铢六絫   右建中钱 张台曰按此钱未施用今民间往往有之轻小于开元钱径十分重二铢以下文曰建中通宝文字漫暗铜色纯赤肉好薄小殊乖白铜大钱之义   右新开元钱背文   右咸通钱   右天成钱 洪遵曰余按此钱径九分重三铢六絫文曰天成元宝计当时所铸而五代史后唐纪不载   右天福钱 洪遵曰余按此钱径七分重二铢四絫铜质薄小字文昏昧葢以私铸不精也   右汉通钱 洪遵曰余按此钱径寸重三铢六絫文曰汉通元宝字文明坦制作颇精葢惩天福之弊则汉代所铸明矣   右周通钱 郑向五代开皇纪曰显徳二年九月甲寅诏禁天下铜器始议铸钱   伪品   右项梁钱   右呉王濞钱 西京杂记曰呉有铜山铸钱钱微重文字肉好与汉钱不异 洪遵曰余按汉文帝时更铸钱其文为半两呉邓钱文字与汉钱同则钱之半两也   右邓通钱 西京杂记曰文帝赐邓通蜀铜山听自铸钱文字肉好与天子钱同故富侔人主   右大钱 汉书食货志曰王莽居摄变汉制更造大钱径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钱五十 敦素曰按今所见模状不同字体各异小者不及二铢又有面文重外髙内下精妙可观殊不知莽之所铸复是后人仿效何不相同也如此 张台曰此钱亦有数种有对文者有穿上一星者有泉字诸画并方者   右小钱五等 荀悦汉纪曰王莽建国元年春更作小钱径六分文曰小钱与大钱一直五十者为二品并行 封氏幺钱别种文曰直十 张台曰尝见壮钱薄于开元钱   右货泉钱 王莽天凤年铸 食货志曰径一寸重五铢文右曰货左曰泉枚直一 张台曰此钱今世所见有径寸四分重二十四铢者有径六分重二铢者有玉筯篆者有传形者有肉郭重文者穿面四角决文穿背四角决文穿上一星穿下一星阔縁细縁不少于五铢 李孝美曰此钱今世多见有径寸五分至四分者十余品而好郭或有或无或作重文种种不一   右鐡钱 公孙述铸 旧谱曰文字轻重大小未闻   右小钱 初平年董卓铸   右五铢钱 董卓铸   右沈郎钱 呉兴沈充铸 旧谱曰或言小于五铢文字轻重未闻   右五铢钱 晋张轨纳太府叅军索辅言立制凖布用钱   右河阳钱 三国王则铸   右得壹钱 唐史思明铸 旧谱曰径寸三分重十三铢 洪遵曰余按此钱重十二铢六絫   右顺天钱 史思明改铸 旧谱曰径寸五分重十五铢 李孝美曰二钱如一但顺天重而得壹轻 洪遵曰余按此钱重十三铢二絫   右永通钱 南唐锺谟请铸 洪遵曰余按此钱有三品字八分书者径寸五分重八铢七絫背面肉好皆有周郭篆文者径寸三分重五铢七絫轮郭重厚铜色昏暗又有面为篆文背为龙凤形者计皆李氏所铸李孝美独载八分书者遗此一种岂未之见耶   右开元钱 洪遵曰余按此五钱制度大小各殊有径九分重三铢者有径七分重二铢二絫者字文并类大唐钱有径寸二分重八铢与径九分重三铢者形制相肖文皆篆字有径八分重二铢六絫者字合八分及隶体背文有圆点于五钱中最少又有小唐国鐡钱重二铢八絫形制肖铜钱之小者   右大唐钱 洪遵曰余按此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文曰大唐通宝又有径七分者字文相类岂当时盗铸耶此钱见竒品   右永平钱 五代史前蜀世家曰王建武成三年十二月大赦改明年元为永平   右通正钱 五代史前蜀世家曰王建永平五年改元通正   右天汉钱 五代史前蜀世家曰王建通正元年十月大赦改明年元曰天汉国号汉   右光天钱 五代史前蜀世家曰王建天汉元年十二月大赦改明年元曰光天   右干徳钱 五代史前蜀世家曰王建卒子衍立明年改元干徳   右咸康钱 五代史前蜀世家曰王衍干徳七年改元曰咸康 李孝美曰按此五钱文皆王氏父子年号计当时所铸并径七分重五铢形制粗恶今世所存甚多 洪遵曰余按通正天汉光天干徳钱皆重三铢独咸康钱重三铢三絫   右广政钱 五代史后蜀世家曰孟昶明徳五年改元曰广政 十国纪年后蜀史曰蜀主昶明徳三年十二月丁亥申严钱禁明年改元广政 洪遵曰余按此钱计当时所铸径九分重三铢铜质浑厚字八分书   右鐡钱 一十国纪年后蜀史广政二十五年以屯戍既广调度不足始铸鐡钱   右干亨钱 五代史南汉世家曰梁贞明三年刘龚即位国号大越改元曰干亨 李孝美曰此钱文曰干亨重宝径七分重六铢疑当时所铸 洪遵曰余按此钱止重三铢六絫   右铅钱 十国纪年汉史曰刘龚以国用不足铸铅钱十当铜钱一 洪遵曰余按铅钱有二品轮廓锲薄文曰干亨重宝大者径寸重三铢九絫重宝二字传形小者径九分重三铢六絫余抵岭外始获此钱若铜钱今世所存至多   右干封钱 五代史楚世家曰髙郁讽马殷铸铅鐡钱以十当铜钱一 洪遵曰余按此钱径寸七分重十七铢围五寸半文曰干封泉宝以铜为之而楚史湖南故事以为鐡钱岂当时铸铜钱二种耶   右天策钱 五代史楚世家曰马殷请依唐太宗故事开天策府梁太祖拜殷天策上将军 张台曰马氏钱也 洪遵曰余按此钱文曰天策府宝径寸七分重三十铢二絫铜质辉重字文明坦史氏失其传张董之说当有所慿也   右呉越钱 王俶议铸   右铅钱 王审知为闽王时铸   右鐡钱 王审知铸   右永隆钱 洪遵曰余按此钱径寸四分重十铢三絫文曰永隆通宝字文夷漫制作不精以铜为之五代史不载钱文十国史又遗铜品此钱计当时所铸   右天徳钱 董逌曰建州王氏钱面文天徳重宝背文穿上有殷字 洪遵曰余按王延政以建州建国称殷故幕文为殷字通宝重宝之异亦当时铸此二品耳   右大兴钱 董逌曰张台云冯洪所铸   右土钱 宋白续通典曰刘仁恭造泥钱号为山库 陶岳货泉録曰刘仁恭下令境内以泥为钱以胶泥固济而鍜之大抵类甆様度麤卤   右应天钱 董逌曰幽州刘守光钱而文曰应天元宝背文曰万   钱通卷六   ●钦定四库全书   钱通卷七   (明)胡我琨 撰   杂品【旧谱不知年代】   右平当钱 径九分重三铢肉郭夷坦当字湮漫或云汉代所铸   右四出钱 径寸一分重三铢六絫面背文皆四出字尽漫昧大泉五十本王莽所铸初无四出之就又有背文为北斗七星者【此钱见竒品】   右大泉五铢钱 顾烜曰七种异钱今世见有 张台曰在顾氏所见七种异钱之内大小轻重未闻 文皆五铢外建龟兹疎勒亦仿此制诸谱载之甚备独此未之着滕子济枢密嗜古尝获此钱号曰左右五铢钱计以意因之也   右太元货泉钱 李孝美曰此钱径七分半重四铢其文上曰太下曰元右曰货左曰泉太元则真书货泉则小篆形制不至隹   右通行货泉钱 洪遵曰余按此钱径八分半重二铢七絫铜质简古字含八分体背文穿上有月形   右两铢钱 顾烜曰刘氏钱志所载竒异稀有原始未   右双五五铢钱 径八分重二铢四絫五字连缀肉郭   右大泉钱   右左右五铢钱 洪遵曰余按此钱形制窳薄面文曰五铢肉漫好阔仅有轮郭背文亦曰五铢肉郭夷坦倒置其字径寸重二铢三絫又一品面文曰五铢幕文以五铢字上下之径七分重二铢四絫余按五铢沿汉迄隋因革不一品目尤伙文四出谓之角钱去肉郭谓之女钱狭小其制谓之稚钱三面无郭谓之白钱有反其文名传形者有轮郭去尽名对文者有上下其字名竒品者以至赤侧当两鹅眼鸡目四柱两柱之类   右续铢钱 旧谱曰形制颇类五铢而文无好郭其文右曰续左曰铢   右两柱钱 洪遵曰余按隋志但云梁末有是二钱初不谓铸于梁如鹅眼钱乃宋景和中所铸李孝美俱以为梁钱非也   右女钱 顾烜曰径一寸重五铢文曰五铢无轮郭今立师及诸郡县亦通用焉 洪遵曰余按此钱谓之五铢女钱梁武新铸亦曰女钱葢梁之前已有女钱矣   右稚钱 隋书食货志曰梁初古钱有五铢稚钱 顾烜曰径八分半重四铢文曰五铢源流出于五铢但稍狭小今东境谓为稚钱三呉皆用之小者至径六分重二铢半世有射雉戏用此钱也   右对文钱 隋书食货志曰梁初古钱有五铢对文等号 顾烜曰对文钱剪五铢之所成也民利古钱多铜剪凿取其轮郭所余甚轻小今世行之其源始未闻也   右五朱钱 顾烜曰径七分半重三铢一文曰五朱源出稚钱但稍迁异以铢为朱三呉属县行之亦差少 张台曰今所见朱字钱自有两般字狭者有内郭字阔者状如半两自径七分至五分无重三铢半者其轻有至五黍者近华山有人掘得数斗钱皆径四分好亦二分已上周回皆无错鑢处其文只有半王字仍未成就此则五朱之渐也 洪遵曰余按此钱径七分重二铢一絫制作简古铜质纯青背文坦平外轮有縁今世尚有之   右定平钱 隋书食货志曰梁武帝时百姓或私以古钱文易有定平一百 顾烜曰径六分重一铢半文曰定平一百三呉属县行之 洪遵曰余按此钱今世尚有之   右传形半两钱 字文坦明背面皆无轮郭径八分重二铢一絫   右太平钱 顾烜曰太平四文钱三种并径一寸重四铢源流本一但文字有今古之殊并曰太平百钱其小者至径七八分重一铢半文字不异 旧谱曰钱有三种大篆小篆隶书文皆曰太平百钱但字有古今形有大小又有水波文及龟背者【见竒品】 洪遵曰余按此钱又有一种其字含篆隶体钱字漫灭径九分重二铢七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