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会典 - 第 627 页/共 713 页

○八年、令生铁免炒 ○嘉靖八年以后、每岁大鑑鑪三座、炼生板铁十八万八千八百斤。生碎铁六万四千斤。发白作鑪、炼熟掛铁二十万八千斤解京。钢铁停止。计熟铁每掛四块、重二十斤、共一万四百掛。分派军卫有司、起大车一百零四辆、每辆装铁二千斤、各委官陆续领运 本厂山场、蓟州、遵化、丰润、玉田、滦州、迁安、旧额共四千五百六十一亩九分六釐、採柴烧炭。成化间、听军民人等、开种纳税。肥地每亩纳炭二十斤。瘠地半之 ○嘉靖五年议准、肥地每亩徵银五分、准炭十五斤。瘠地半之。共该银七百四十四两七钱七釐六毫 ○八年、议令各该州县、徵解本厂。每银十两、召买炭三千斤 ○九年、题减肥地止徵四分。瘠者半之 ○四十五年题准、听民开垦、永為世业。地稍平者、每十亩、坐肥地一亩。稍偏者、每十亩、坐瘠地一亩。今额徵银七百八十一两三分一釐三毫 礼部铸印局黄铜、旧议行工部出办、每年查发一百斤。嘉靖二十九年以后、发二百斤 大明会典卷之一百九十五 顏料 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合用顏料、专设顏料局掌管。淘洗青绿、将见在甲字库石矿、按月计料支出淘洗、分作等第进纳。若烧造银硃、用水银、黄丹、用黑铅、俱一体按月支料、烧炼完备、逐月差匠进赴甲字库收贮。如果各色物料缺少、定夺奏闻、行移出產去处採取。或给价收买。钞法紫粉所用数多、止用蛤粉苏木染造。时常预為行下本局、多為备办用度。如缺蛤粉、一体收买 黑铅一斤、烧造黄丹一斤五钱三分三釐 水银一斤、烧造银硃一十四两八分、二硃三两五钱二分 次青碌石矿一斤、淘造净青碌一十一两四钱三分 暗色碌石矿一斤、淘造净石碌一十两八钱七分六釐 蛤粉一斤、染造紫粉一斤一两六钱 (石□)砂一斤、烧造(石□)砂碌一十五两五钱 凡修建顏料。旧例内外宫殿、公廨房屋、该用青碌顏料、俱先行 内府甲字等库关支。不足、方派各司府 ○嘉靖三十六年、以大工题行云南採解买办 凡宝色。尚宝司每年该银硃九十斤、行内库关支。正德十二年、加硃三十斤、派行四川、收买涪州水花银硃一百二十斤解部、转发器皿厂、淘洗送用 ○嘉靖三十六年题准、以后动支节慎库料银、照数召买淘洗送用。每岁该银六十三两六钱 凡各衙门年例印色。工部题行顺天府宛大二县买办 宗人府、紫粉一十二斤。银硃二斤四两 左军都督府、紫粉二十四斤 右军都督府、紫粉一十八斤 中军都督府、紫粉二十四斤 前军都督府、紫粉一十八斤 后军都督府、紫粉三十六斤。白芨一十斤十四两五钱 吏部、紫粉一十二斤。银硃三斤。白芨二斤 户部、紫粉二十四斤。二硃三斤。白芨六斤 礼部、紫粉一十八斤 兵部、紫粉一十二斤。银硃三斤。白芨二斤 刑部、紫粉一十斤。银硃四斤。白芨二斤 工部、紫粉一十八斤。二硃二斤。白芨四斤 都察院、紫粉二十斤。银硃四斤。白芨一斤 通政司、紫粉二十四斤 大理寺、紫粉一十斤。银硃二斤。白芨一斤 吏科、二硃一斤一两三钱三分三釐 户科、二硃一斤十两 礼科、二硃一斤十两 兵科、二硃二斤三两 刑科、二硃二斤 工科、二硃一斤八两 凡禁令。洪武年间 圣旨、如今营造合用顏料、但是出產去处、便著有司借倩人夫、採取来用。若不係出產去处、著百姓怎麼办。那当该官吏、又不明白具奏、只指著朝廷名色、以一科百、以十科千、百般古害百姓。似这等无理害民官吏、拏来都全家废了不饶。若那地面本出產、却奏说无、以后著人採取得有时、那官吏也不饶。虽是出產去处、也须量著人的气力採办。似这等、百姓也不艰难生受、官民两便。若有司家因而生事扰害他的、拏来全家废了不饶 ○永乐二十二年 圣旨、古者土赋随地所產、不强其所无。比年如丹漆石青之类、所司更不究產物之地、一概下郡县徵之。逼迫小民、鳩歛金币、诣京师博易输纳。而商贩之徒、乘时射利、物价腾踊数十倍。加不肖官吏、夤缘為奸。计其所费、朝廷得其千百之什一。其餘悉肥下人。今宜切戒此弊。凡合用之物、必於出產之地、计直市之。若仍蹈故习、一概科派以毒民者、必诛不宥 ○成化二年、令内官监促办累年未纳物料。急用者、以官银收买。不急者停止 纸札 洪武二十六年定、凡每岁印造茶盐引由?本盐粮勘合等项、合用纸札、著令有司抄解。其合用之数、如库缺少、定夺奏闻、行移各司府州、照依上年纸数、抄造解纳。如遇起解到部、随即辨验堪中如法、差人进赴乙字库收贮听用 產纸地方分派造解额数 陕西十五万张 湖广十七万张 山西十万张 山东五万五千张 福建四万张 北平十万张 浙江二十五万张 江西二十万张 河南五万五千张 直隶三十八万张 凡各处进到纸札。宣德七年、令不依原式及水湿不堪者、本部行移本处抄来、陪补原数 ○九年、以福建进到纸札、不合原式、及麤薄不堪、令按察司治提调官罪 凡合用盐引勘合等项纸札。宣德九年、俱令商人纳价收买、各省免派 凡乙字库各色供应纸张缺乏、工部召买多寡不等。或量派出產地方抄解、不拘年例 凡白榜纸、高四尺四寸。阔四尺。十年一次、题派各省办送一百二十万张、贮乙字库。或遇缺乏、召买随行龙沥纸代纳、以尺寸不如式。每白榜纸百张、价银一两。随行纸、嘉靖十六年估定、百张价银四钱 凡本部公用各色纸札。每年三十一万四千九百五张、行都察院见收囚人纸内、四季关领应用。年终题知。其岁用白榜纸、永乐间题准、坐派安庆府、额办一万六千八百张。遇闰、加派一千四百张解部 凡宝钞司年例抄造供用草纸七十二万张。 御用监成造香事草纸一万五千张。共七十三万五千张。合用石灰木炭铁器木植等料、俱工部派办 都水清吏司 郎中、员外郎、主事、分掌川瀆陂池桥道舟车织造衡量之事 【内一员提督清江浦造船、隆庆六年加设】 大明会典卷之一百九十六 河渠一 运道一【海□附】 国初都金陵、则漕於江。其餉辽卒、犹漕於海、自永乐都燕后、岁漕东南四百万石。由江涉高宝诸湖、绝淮入河、经会通河、出卫河白河、溯大通河、以达於京师。诸洪泉坝闸。以次修举。至於今、纤悉具备。故并载焉 大通河 大通河、即潞河。旧為通惠河。其源出昌平州白浮村神山泉、过榆河、会一亩马眼诸泉、匯為七里濼、东贯都城、由大通桥而下、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长一百六十餘里。元初所凿、赐名通惠。每十里為一闸、蓄水通舟、以免漕运陆輓之劳。 国朝永乐以来、诸闸犹多存者。仍设官夫守视。然不以转漕、河流渐淤。成化正德间、累 命疏之、功不果就。嘉靖六年、遣漕运总兵锦衣卫都指挥及御史会濬之。自大通桥起至通州石坝四十里。地势高下四丈。中间设庆丰等五闸以蓄水。每闸各设官吏。共编夫一百八十名。 【每名工食银八两】 造剥船三百隻。 【每隻价银三十五两】 分置各闸。责经纪领之、使製布囊盛米。雇役递相转输。军民称便 白河 白河南去通州二百里。其源出胡地、经密云县、合大通榆浑诸河。凡三百六十里、至直沽、会卫河入海。源远流迅。河皆溜沙。每夏秋暴涨、最易衝决。每决、輒发丁夫修筑。屡筑屡决。正统三年、 命官相视地势、自河西务径二十里、改凿顺下。河遂安流。每淤浅处、设铺舍、置夫甲、专管挑濬。舟过则招呼、使避浅而行。自此而南、运河浅铺、以次而设 卫河 卫河、旧名御河。源出河南辉县之苏门山。东北流、会淇漳诸水、过临漳、分為二。其一北出、经大名、至武邑、以入滹沱。其一东流、经大名东北、出临清、至直沽、会白河入海。长二千餘里。今為运河。 【自临清至直沽凡五卫十七州县、浅一百五十七处】 此河自德州而下、渐与海近。河狭地卑、易於衝决。每决、輒发丁夫修治。嘉靖十三年议准、恩县东光沧州兴济四处、各建减水闸一座、以洩涨溢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