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会典 - 第 591 页/共 713 页

会极门 【旧為左顺门、在 皇极门东廡】 归极门 【旧為右顺门、在 皇极门西廡】 【以上五门名、皆嘉靖中更定】 乾清宫 【在 大朝三殿之后。按 祖训云、乾清宫為正寝】 坤寧宫 【在 乾清宫后□宫所居】 交泰殿 【在 乾清坤寧两宫之间】 慈庆宫 【 先朝有 清寧宫。嘉靖中、即其后半地更建、以奉 皇太后。今仍旧名】 慈寧宫 【 先朝有 仁寿宫。后燬。嘉靖中即其故址更建、以奉 皇太后。今仍旧名】 文华殿 【在 会极门东稍北。 东宫讲学受朝之所。嘉靖中、易黄尾。 上讲学致斋、则御此】 武英殿 【在 归极门西稍北 上斋戒、则御此】 宝善门 【在 文华殿右稍北】 思善门 【在 武英殿左稍北】 仁智殿 【在 武英殿后。 中宫受朝贺之所】 午门 【在 皇极门金水桥□。中三门、翼以两观、门观各有楼】 左掖门 【 午门左】 右掖门 【 午门右】 东华门 【 文华殿东稍南】 西华门 【 武英殿西稍南】 玄武门 【 宫后门】 【自午门至玄武门、俱宫城门】 闕左门 【 午门左稍南、又有神厨门内為 太庙】 闕右门 【 午门右稍南、又有社左门内為 太社稷坛】 端门 【 午门正南、门有楼。东有庙街门、即 太庙右门。西有社街门、即 太社稷坛南左门】 承天门 【 端门正南、南有五石桥】 大明门 【 承天门正南、中為驰道。东西长廊。名千步廊。折而左右】 长安左门 【 大明门内稍北折而东】 长安右门 【 大明门内稍北折而西】 东安门 西安门 北安门 【以上六门、俱皇城门】 东上门 东上北门 东上南门 东中门 西上门 西上北门 西上南门 西中门 北上门 北上东门 北上西门 北中门 【以上十二门、在皇城宫城外】 吴元年、作新内。正□ 奉天殿。前為 奉天门。殿之后曰 华盖殿。华盖殿之后曰 谨身殿。皆翼以廊廡。 奉天殿之左右各建楼、左曰文楼。右曰武楼。 谨身殿之后為宫、前曰 乾清宫。后曰 坤寧宫。六宫以次序列、周以 皇城。城之门、南曰 午门。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玄武 ○洪武十年、改作 大内宫殿。闕门曰 午门。翼以两观。中三门东西為左右掖门。午门内曰 奉天门。门之左右為东西角门。门内正殿曰 奉天殿。 御以受朝贺。殿之左右有门、左曰中左门。右曰中右门。两廡之间、左曰文楼。右曰武楼。 奉天殿之后曰 华盖殿。华盖殿之后曰 谨身殿。殿后、则后宫正门。 奉天门外两廡之间有门、左曰左顺门右曰右顺门。左顺门之外為东华门。内有殿曰 文华殿、為 东宫视事之所。右顺门之外為西华门。内有殿曰 武英殿、為 上斋戒时所居 ○二十五年、改建 大内金水桥。又建 端门承天门、楼各五间。及长安东西二门 ○永乐十五年、作 西宫於北京。中為 奉天殿。殿之侧、為左右二殿。 奉天殿之南為 奉天门。左右為东西角门 奉天门之南為 午门。午门之南為 承天门。 奉天殿之北、有后殿、凉殿、暖殿、及仁寿、景福、仁和、万春、永寿、长春等宫 【今在西城、各殿门俱更别名】 ○十八名营建北京宫殿门闕、悉如洪武初旧制 ○正统六年、重建 奉天华盖谨身三殿成 【三殿自永乐十九年灾。至是年始成】 ○嘉靖十五年、以清寧宫后半地、建 慈庆宫。以仁寿宫故址、并撤大善殿、建 慈寧宫 ○三十七年、重建 奉天门成、更名曰大朝门 【三十六年、三殿门楼灾。次年、门楼先成】 ○四十一年、重建 三殿工完、更名 奉天殿曰皇极殿。 华盖殿曰中极殿。 谨身殿曰建极殿。文楼曰文昭阁。武楼曰武成阁。大朝门曰皇极门。左顺门曰会极门。右顺门曰归极门。东角门曰弘政门。西角门曰宣治门凡 内府造作。洪武二十六年定、凡 宫殿门捨墙垣、如奉 旨成造、及修理者、必先委官督匠。度量材料、然后兴工。其工匠早晚出入姓名数目。务要点闸关察机密。所计物料、并各色匠人。明白呈稟本部、行移支拨。其合用竹木、隶抽分竹木局。砖瓦石灰、隶聚宝山等窑冶。硃漆彩画、隶营缮所。丁线等项、隶宝源局。设若临期轮班人匠不敷、奏闻起取撮工 ○宣德九年、 敕内府各监局内官内使等、凡在内各衙门修造、必明白具奏。有擅為者、悉处重罪 ○嘉靖八年奏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