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会典 - 第 516 页/共 713 页
济阳卫、原额草场地二十四顷一十六亩五分四釐。坐落东安武清二县。今堪种地一十九顷九十八亩五分。岁实徵银一百五两七钱三分九釐
富峪卫、原额草场地八顷四十一亩五分。坐落永清县。今堪种地七顷九十八亩五分。岁实徵银三十六两四钱四分
茂陵卫、原额草场地四顷八十八亩八分七釐。坐落武清县。今堪种地三十一亩七釐。岁实徵银一两八钱三分五釐五毫
裕陵卫、原额草场地二十七顷九十六亩三分九釐七毫。今堪种地二十三顷三十三亩五分七釐五毫。岁实徵银六十九两五钱八分
康陵卫、原额并新增草场地三十二顷六十五亩。坐落良乡县。今堪种旧地一十二顷一十八亩八分。及新地。岁共实徵银五十五两六分九釐
在外直隶卫分
忠义中卫、原额草场地八顷。岁实徵银一十六两
涿鹿卫、原额草场地一十五顷四十七亩。岁实徵银六十一两八钱八分
涿鹿左卫、原额草场地五十顷三十三亩。岁实徵银一百两六钱六分
东胜右卫、原额草场地四顷四十八亩。岁实徵银一十二两三钱二分
通州右卫、原额草场地二十二顷五十四亩四分。岁实徵银六十九两五钱四分八釐
兴州中屯卫、原额草场地一十五顷九十六亩六分六釐。今堪种地一十三顷一十六亩一分五釐。岁实徵银二十六两三钱二分三釐
营州前屯卫、原额草场地三顷六亩。岁徵银一十一两三钱三分
遵化卫、原额草场地一十七顷五十三亩五分。岁实徵银一十七两五钱三分五釐
保定左卫、原额草场地一十九顷九十四亩三分五釐。岁实徵银四十三两八钱七分五釐九毫★后增子粒银一百一十一两五钱六分一毫☆
保定右卫、原额草场地四十二顷二十六亩二分二釐六毫。岁实徵银九十二两九钱七分七釐★后增子粒银一百六十九两一钱七分六釐☆
保定中卫、原额草场地三十一顷一十五亩八分二釐二毫。岁实徵银六十八两五钱四分八釐一毫
保定前卫、原额草场地二顷三十五亩。岁实徵银八两一钱五分四釐★后增子粒银一十四两一分八釐四毫☆
保定后卫、原额草场地二十顷。岁实徵银四十四两
茂山卫、原额草场地一十三顷四十九亩。岁实徵银二十九两七钱五分
定州卫、原额草场地二顷五十五亩。岁实徵银八两七钱五分
真定卫、原额草场地二十六顷八十五亩。岁实徵银七十三两一分四釐
卢龙卫、原额草场地一顷一十三亩。岁实徵银二两三钱七分
东胜左卫、原额草场地二顷五十亩。岁实徵银一十五两九钱五分
开平中屯卫、原额草场地一顷四十七亩。岁实徵银二两九钱四分★后增子粒银一两八钱有零。改解户部☆
永平卫、原额草场地七顷八十亩。岁实徵银三十一两二钱
山海卫、原额草场地二十七顷二十四亩。岁实徵银八十一两七钱二分★后增子粒银四十九两有零。改解户部☆
瀋阳中屯卫、原额草场地八顷七十七亩五分。今堪种地四顷七亩七分。岁实徵银二十六两六钱一分五釐★后增子粒银一十两有零。改解户部☆
大同中屯卫、原额草场地一十二顷。今堪种地一顷四亩四分四釐。岁实徵银三两二钱一分六釐八毫★后增子粒银五十一两有零。改解户部☆
山东卫分
德州左卫、原额草场地三十一顷三十四亩八分五釐。岁实徵银七十一两四分一釐★后增子粒银二十五两有零。改解户部☆
平山卫、原额草场地四顷。岁实徵银二十一两八钱
临清卫、原额草场地二十八顷一十五亩七分。岁实徵银一百一十二两八钱六分八釐
永乐二十二年、令户部锦衣卫、各委官查勘五府牧马草场、有妨占民田处所。另拨官地与民為业
○弘治九年、令给事中御史、并户兵二部委官、清查各卫草场、有草未垦去处、仍旧牧马。已垦成田者、照亩收银、解送兵部、转发太僕寺寄库、听候买马
○十八年题准、在京在外金吾等卫所牧马草场、除各卫所存留蓄草牧马外。其勘定上中下等则田地、原有军民佃种者、每亩上地徵银五分。中地三分。下地二分。又令锦衣卫场地徵银、许本卫收贮、贴补马草
○旧例、京营原设牧马草场地亩。岁徵租银一万三千五百餘两。及霸州苇银一千六十四两五钱二分。俱该营径自徵收。嘉靖七年兵部题准、租银徵解本部扣给该营二千五百两应用。★内团营一千两。五军神枢神机营各五百两☆四十一年、议将餘剩租银一万一千两岁解户部。四十三年、以营操用银不敷、增给六千两。后又增至一万两。俱前项租银、及霸州苇银支用。是年又议准。苇银亦徵解兵部、转发该营
各边草场
洪武三十年定、北边牧马草场、自东胜以西、至寧夏、河西、察罕脑儿。东胜以东、至大同、宣府、开平。又东南至大寧。又东至辽东。又东至鸭绿江。又北去不知几千裡、而南至各卫分守地。又自鴈门关外、西抵黄河、渡河至察罕脑儿。又东至紫荆关。又东至居庸关、及古北口。又东至山海卫。凡军民屯田地、不许牧放。其荒閒平地、及山场腹里。
诸王、駙马、及军民、听其牧放樵採、在边所封之
王、不得占為已场、妨害军民
○成化十年、令陜西榆林等处近边地土、各营堡草场、界限明白。敢有那移条款、盗耕草场、及越出边墙界石种田者、依律问拟、追徵花利完日、军职降调甘肃卫分差操。军民係外处者、发榆林卫充军。係本府者、发甘肃充军
○隆庆五年题准、陜西丈过苑马寺牧地、计算熟地三万顷、养马一万匹。餘熟地五万顷、该寺分别三等、徵银共四万五千两、解固原兵道、收作军餉。每年该镇照数查扣主兵银两
○六年、清查寧夏牧地。内将一千四百四十餘顷断归
庆府。及平虏所耕种二千八百九十餘顷、分别三等。川地、每顷徵租银一两五钱。坡地、一两。山地、五钱。以抵本镇军餉支用
○万历二年、以北虏开市。议准、大同镇於中路建立六场。西路四场。东路阳和一场。宣府镇於中北东南上西下西六路、各建一场。每场养马三百匹。择有水草处随便建置。将每年餘剩马匹、立群设校、委官管领、如法牧放。阳和另立小场、以牧贡马
大明会典卷之一百五十二
马政三
起解
国初种马课驹、俱搭配补种、餘即变价入官、未有解俵者。正统十四年、始於孳牧内、岁取备用马二万匹、寄养京府、以备不时调兑、是為起解之始。后又令各府州县、每岁将应解马匹、随数多寡、分春秋二运。成化以来、多所蠲贷、或豁免。或停派。或缓徵。或改折。定以分数年限、各视其灾之轻重以為等
计各处备用马每岁额数
直隶大名府二千一百七十六匹★内挤乳马七匹☆
保定府一千五百八十九匹★内挤乳马八匹☆
顺德府七百四十三匹★内挤乳马五匹☆
广平府七百五十四匹★内挤乳马五匹☆
真定府三千五百二十七匹★内挤乳马十匹☆
河间府一千七百二匹★内挤乳马五匹☆
永平府九百三十四匹★内挤乳马十匹☆
河南开封府二百五十七匹
彰德府二百三匹
卫辉府八十三匹
归德府考城县六匹
山东济南府二千六百六十八匹
兗州府二千八百一十二匹
东昌府六百七十六匹
在京在外各卫所岁各一匹
应天府各县并带徵滁州卫共八百九十一匹八分★内折色八百四十二匹八分☆
直隶凤阳府各州县共一千八百八十六匹★内折色四百四十六匹☆
扬州府除海门外九州县共一千四十五匹★内折色五百四匹☆
淮安府各州县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匹★内折色五百八十九匹☆
庐州府除英山外七州县共八百七十六匹★原折色一百五十七匹后俱改折☆
滁州并各县又带徵滁州卫共二百一十五匹★俱改折☆
和州并含山县共一百二十八匹★内折色二十四匹☆
徐州并萧碭山丰三县共一百五十匹★俱折色☆
广德州建平县一百六十匹★折色☆
寧国府南陵县一百五十匹★折色☆
镇江府各县共四百六十八匹★折色☆
太平府各县共二百九十匹★折色☆
凡徵解备用马匹。正统十四年、令岁取备用马二万匹。北直隶、河南、山东取七分。直南隶三分。俱限八月以里解部、发太僕寺验印给俵★后增减分数、本色折色节年不等☆
○弘治三年议准、每岁取一万匹。北直隶、河南、山东、并南徐州所属、俱解本色。内永平府折色本色中半、庐凤二府、滁和二州、本色七分。折色三分。淮扬二府、江浦六合二县、本色四分。折色六分。应天各属、镇江、太平、南陵、建平、俱解折色
○正德二年奏准、派取各处备用马二万五千匹。太僕寺所属、取七分、俱本色。南京太僕寺所属、取三分、本折色中半。北直隶、山东、河南、限六月终。南直隶、限七月终。各差管马官解俵
○十一年奏准、今后奏派寄养马、每年不过二万匹。若兑给京边之外、积有多餘、量再减派。毋致累民
○十二年奏准、备用马、除沛县免派外。徐州止派六十匹。萧县三十匹。碭山县四十匹。丰县二十匹。俱先儘上中户内人丁、每四十五丁、岁朋出马一匹、折徵银十五两。其宝应清河县、各於原派数内、减派二十五匹。兴化县高邮州、各减派二十匹。邳州、江都、宿迁、凤阳、桃源等县、各减派一十匹。俱先儘极贫无產下尸
○又令每年徵解备用马、以二万五千匹、立為定例。如积有餘马、量减本色、扣加折色。积有餘银、留候用马数多年分、作价收买
○嘉靖四年、令扣算寄养备用马匹、岁常有二万之数。不必多派、以累小民。其起俵马驹、酌量地方丰歉、加派折色、送寺收贮、以备临时买马
○七年题准、以地方灾伤、山东沂州、鱼臺、郯、单、滕、费等六州县备用马、俱派折色。其餘太僕寺所属地方、量派本色马三千匹。餘马一万四千五百匹、亦徵折色。每匹徵银十五两、均作二运。南京太僕寺所属、通派折色。每匹徵银十四两、俱作一运
○八年题准、见在寄养马数多。将岁派本色折色、俱照七年例、原係折色者、每匹徵银十八两。本改折者、每匹二十两
○三十三年题准、北直隶、山东、河南灾伤、将预徵七分马匹改派。灾重者、改折色三分、仍徵本色四分。次灾者、改折色二分、仍徵本色五分。每折色一匹、徵银二十四两
○三十七年题准、南直隶各府州县备用马匹、以后俱派折色。内原係折色者、徵银二十四两。本改折者、徵银三十两
○四十二年题准、各州县起解用马、每匹徵银二十七两。内二十二两、给马户买马。五两充為路费。务要看验合式
○又议准、沂、费、郯、滕、嶧五州县、备用马、以后俱改徵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