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会典 - 第 321 页/共 713 页

天子亲祀。国有大事、则遣官祭告。若先农、旗纛、五祀、城隍、京仓、马祖、先贤、功臣、太厉、皆遣官致祭。惟帝王陵寝及孔子庙、则传 制特遣。各 王国及有司俱有祀典。而王国祀典、具在仪司。洪武初、天下郡县皆祭三皇。后罢。止令有司各立坛庙、祭社稷、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孔子、旗纛、及厉。庶人祭里社、乡厉、及祖父母父母、并得祀灶。餘俱禁止 凡进祀册。旧制、钦天监每岁十一月上旬、具明年各祭祀日期、於 奉天门奏进。嘉靖九年、更定郊礼。令以九月、自 大报之祀為始、开列具奏 ○十五年、令以九月朔、礼部尚书於 奉天殿进呈。 钦定仪注。每岁九月朔、大宗伯以 大报日期等日、告于 皇帝。前期于本衙门宿。鸿臚卿具请 御殿。及设案 奉天殿中。是日百官公服侍班。 皇帝服皮弁。大宗伯具朝服、自 午门中道行、捧 祀日册立置于案。 皇帝就案先立定。大宗伯跪奏曰、嘉靖几年分 大报等祀日册。请敬之。 皇帝搢圭。取而恭视。讫。序班举案置于 华盖殿中。 皇帝陞座。百官叩头如常礼、毕 凡祀郊社。洪武五年、令 皇太子留宫中居守。 亲王戎服侍从。 皇太子 亲王虽不陪祀、一体斋戒 ○九年、议定 郊社大礼。虽有三年之丧、亦不敢废 凡致斋。大祀三日。中祀二日。降香一日。传 制遣官、前一日沐浴更衣、处於 斋宫。次日还宫 ○洪武三年定、 大祀。百官先沐浴更衣、本衙门宿歇。次日听誓戒毕。致斋三日、 【今惟圜丘誓戒】 宗庙社稷、亦致斋三日、惟不誓戒 ○令礼部铸铜人、高一尺五寸。手执牙简。如大祀、则书致斋三日、中祀、则书致斋二日、于简上。太常寺进置于斋所 ○五年、令诸衙门各置木斋戒牌。刻文其上、曰国有常宪、神有鉴焉。凡遇祭祀、则设之 ○嘉靖三年、令斋戒日、文武百官随品穿吉服、并青绿锦绣。 凡服。 大祀冕服。中祀皮弁服。陪祀诸臣、各用本品梁冠祭服 凡牲四等、曰犊、曰牛、曰太牢、曰少牢。色尚騂、或黝。大祀、入涤九旬。中祀、三旬。小祀、一旬。洪武初定神牲所。设官二人牧养神牲。前三月付廩牺、令涤治如法 ○三年、改立牺牲所。设武职并军人专管牧养、其牲房、中三间、以养 郊祀牲。左三间、养 宗庙牲。右三间、养 社稷牲。餘屋养 山川百神之牲 ○六年奏准、 郊庙牺牲已在涤者、或有伤则出之。死则埋之。其有疾者、亦养于别所、待其肥腯、以备小祀中祀之用。若未及涤或有伤疾者、归所司别用 ○景泰四年、令礼部铸造牲字牢字火烙各一。会同太常寺御史印记各处解到大祀牛羊 凡玉三等。曰苍璧。曰黄琮。曰玉。惟祀 天地日月、则用之 凡帛五等。曰郊祀制帛。曰奉先制帛。曰礼先制帛。曰展亲制帛。曰报功制帛。洪武十一年议定在京 大祀中祀用制帛。在外 王国及府州县亦用帛。小祀止用牲醴 凡乐四等、 天地九奏。神祇太岁八奏。大明太社稷帝王七奏。夜明帝社稷 宗庙先师六奏。舞皆八佾。有文有武。先师舞六佾用文 ○嘉靖九年、定文武舞生冠履佾数、俱如旧制。但 圜丘服色用青紵丝。 方泽用黑绿纱。 朝日坛用赤罗。 夕月坛用玉色罗 凡礼。洪武七年奏准、先时太常寺奏中严、奏外办、盥洗、陞坛、饮福、受胙、各有赞词、又各坛俱设爵洗位涤爵拭爵、初陞、坛再拜祭酒唱赐福胙之类、俱以繁瀆删去 ○又令祭祀皆免上香 ○八年、定登坛脱為舄礼。今亦不行 ○九年、定大祀拜礼。迎神四拜。饮福受胙四拜。送神四拜。共十二拜。中祀饮福受胙、止再拜 凡 郊庙社稷祝版。嘉靖九年、令先期一日、太常寺博士捧至 文华殿、候 上亲填御名。若冬至大祀、则於 奉天殿恭填 凡陪祀。 大祀、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及六科都给事中、皆陪。内有刑丧过犯体气之人不预。餘祭并同。惟都给事中不预 ○嘉靖十五年、令都给事中陪祀 宗庙。后又令一应祭祀俱陪 ○十七年、令 皇亲指挥以下千百户等官、凡 郊庙等祀俱陪 凡祀牌。洪武八年、置陪祭官圆牙牌。供事官员人等长牙牌。各令悬带。无者不许入坛 郊祀一 【合祀】 国初、建 圜丘於钟山之阳、以冬至祀 天。建方丘於钟山之阴、以夏至祀 洪武二年、始奉 仁祖淳皇帝配享。十年春、始定合祀之制。即 圜丘旧址為坛、以屋覆之、名 大祀殿、岁以正月上辛日行礼。时郊工未成、暂就 奉天殿行。十二年正月、乃合祀於 大祀殿。仍奉 仁祖配享。命官分献日月星辰岳镇海瀆山川诸神、 凡一十四坛。二十一年、又增修坛壝於 大祀殿丹墀内、东西相向。為日月星辰四坛。又於内壝之外、為坛二十、亦东西相向。為五岳、五镇、四海、四瀆、风云雷雨、山川、太岁、天下神祇、歷代帝王诸坛。其日月星辰、初有朝日夕月禜星之祭、至是俱罢。歷代帝王、及太岁风云雷雨岳镇海瀆山川月将城隍诸神、初俱春秋二祭。至是亦停春祭。惟每岁八月中旬、择日於山川坛、及帝王庙祭之。三十二年、郊祀更奉 太祖高皇帝配享。永乐十八年、北京 天地坛成。每岁仍合祀如仪。南京坛、有事则遣官祭告。洪熙元年、奉 太祖 同配享。嘉靖九年、遵初制、建 圜丘於 大祀殿之南。每岁冬至祀 天、以大明夜明星辰云雨风雷从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