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画舫录 - 第 25 页/共 34 页
吴楷,字一山,召试中书。工诗文词赋,善小楷,好宾客,精烹饪。扬州车螯饼,其遗法也。女以节孝旌表建坊。
吴家龙,字步李。好善乐施,载在郡志。
吴志涵,字蕴千。副榜,工制艺。
吴重光,字宣三。举人,官代州知州。
吴承绪,字芬瑜。举人,官赣南道。工制艺,与李鸣谦选《春霆集》。
吴之黼,字竹屏,官按察使。工诗,画兰竹。
吴绍氵芳,字氵育南。工书,法孙过庭。
吴绍灿,字野;绍浣,字杜村:兄弟翰林。
吴应诏,字殿。举人中书,为人慷慨多经济。
吴鲁,字宣国,号暮桥。工诗词。
吴均,字梅查;吴应瑞,字鹤沙。均以诗称。
李鸣谦,字得心,拔贡生。子文,割股救父。父江行失足堕水,以身投江,均获生。父死,一痛而绝,朝廷旌其孝。考志乘以割股为愚孝,文割股,可谓愚矣。投江救父,父死,一痛而绝,诚哉孝也。以视前乎割股者,其愚不可及也。
周叔球工画,以白描美人得名。与吴氏友善,是园位置林亭,皆出其手。年不逾三十,恋一女妓,钟情而死,时比之“鸳鸯冢”云。
韩园在长堤上,国初韩醉白别墅。孙豹人有《同宗定九韩醉白饮虹桥酒家》诗云:“酒家临水复临桥,画舫中吹紫玉箫。破费杖头拚不管,可怜天气近花朝。”
“卫娘歌处宜年少,潘令花边愧老身。听罢韩生《新柳咏》,英英矫矫酒中人。”
谓此。后为韩奕别墅,继又改名“名园”,筑小山亭。联云:“茂竹临幽溆(李益),晴云出翠微(权德舆)。”闲时开设酒肆,常演窟儡子,高二尺,有臀无足,底平,下安卯,用竹板承之;设方水池,贮水令满,取鱼虾萍藻实其中,隔以纱障,运机之人在障内游移转动。金鳌《退食笔记》载水嬉,此其类也。
桃花坞在长堤上,堤上多桃树。郑氏于桃花丛中构园,门在河曲处,与关帝庙大门相对。
园门开八角式,石刻“桃花坞”三字额其上,为朱思堂运使所书。内构厅事,额曰“疏峰馆”,集韦庄联云:“千重碧树笼青苑,一桁青山倒碧峰。”
桃花坞与韩园比邻,竹篱为界。篱下开门,门中方塘种荷,四旁幽竹蒙翳。
构响廊,庋版架水上,额曰“澄鲜阁”,联云:“隔沼连香芰(杜甫),中流泛羽觞(陈希烈)。”自是由水中宛转桥接于疏峰馆之东。
疏峰馆之西,山势蜿蜒,列峰如云,幽泉漱玉,下Τ寒潭。山半桃花,春时红白相间,映于水面。花中构“蒸霞堂”,联云:“桃花飞绿水(李白),野竹上青霄(杜甫)。”复构红阁十余楹于半山,一面向北,一面向西,上构八角层屋,额曰“纵目亭”,联云:“地胜林亭好(孙逖),月圆松竹深(无可)。”
至此,则长春岭、莲性寺、红亭、白塔皆在目前。
中川亭树多竹柏,构亭八翼,四面皆靠山脊,中耸重屋。联云:“小松含瑞露(郑谷),好鸟鸣高枝(曹植)。”
由蒸霞堂阁道,过岭入后山,四围矮垣,蜿蜒逶迤,达于法海桥南。路曲处藏小门,门内碧桃数十株,琢石为径,人伛偻行花下,须发皆香。有草堂三间,左数椽为茶屋,屋后多落叶松,地幽僻,人不多至。后改为酒肆,名曰“挹爽”,而游人乃得揽其胜矣。
郑钟山,字峙漪,仪征人。业盐淮南,与江春齐名。性淳朴,以读书世其家。
弟鉴元,字允明,能文章,好程朱之学,年八十,讲诵不倦。钟山子宗彝,字萃五,进士,官刑部;次子宗洛,字景纯,召试中书。鉴元子长涵,廪膳生,早卒;宗汝,字翼之,官员外郎。孙兆珏,举人。族广英多,率皆清华之选。氵彤字滟江,进士,官户部;文明,字鉴堂,进士,官刑部:皆以文学显者也。兆珏能读史,好经学,门无杂宾,一二有道之士,会文讲学而已。今附于此。
李道南,字晴山,江都人,进士。性严正不阿,在京时友人醵五百金赠之,却不受。见刘文正公,文正偶欠伸,李揖求退。文正曰:“方坐未一言,而退何也?”李曰:“《礼》有之:君子欠伸,侍坐者请退。故未言而去也。”文正以是重之,书张横渠“学颜子之学、志伊尹之志”二语赠之。归而授徒于家,生徒数百人,郡中文学之士,半出其门。著《寸草录》、《四书集解》。
汪兆宏,字文锡,从事道南,门内之行,重于乡里。中甲午科举人。将赴礼部试,临行,母以远为忧,乃不行。母死,居三年丧,合乎礼。中己酉科进士,选旌德县知县,不就,改凤阳府教授。朱石君尚书抚安徽时,甚重其为人,称以古君子云。
焦循,字里堂,北湖明经。熟于《毛诗》、《三礼》,好天文律算之学。郑兆珏、郑伟、王准皆与之游。所著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三十卷、《毛诗释地》七卷、《群经宫室图》二卷、《礼记索隐》数十卷、《焦氏教子弟书》二卷,又有《释交》、《释弧》、《释轮》、《释椭》、《乘方释例》、《加减乘除释》,共二十卷,皆言算术也。本朝推步之术,王梅之后,则有歙县江慎修永、休宁戴东原震、嘉定钱晓徵大昕,钱视二家尤精。与里堂友者,歙县汪孝婴莱、凌仲子廷堪、吴县李尚之锐,并通是学。李尤善,为钱之高弟子,钱称其愈己焉。里堂之子白,字廷琥,亦善三角八线之法。
顾凤毛,字超宗,兴化人,深于经学。鉴元延之教其孙兆珏。兆珏能文章,善六书之学。
王准,字钦莱,湖南人,生于福建汀州,为鉴元之戚。善属文,私淑朱晦庵。
著有《汀鸥文集》。
郑伟,字耀廷,丹徒人。父锡五以继父病不起,割股致卒。母俞氏,年未二十,守节三十余年。伟性挚,多巧思,学九数句股之术,设疑难之题与焦循相问难。又仿西人图作算器,皆合其式。
罗浩,字养斋,歙人,居海州之板浦场,与凌廷堪为戚。自经史书数,无不涉猎,最精星命之学。尝曰:“自李虚中以来,均以富贵贫贱寿夭,定命之高下,吾则以贤不肖为之经,贫富寿夭为之纬。贤者虽贫夭,命为上;不肖虽富寿,命为下。”人多迂之,实至论也。兆珏与之友。
汪梦桂,字文舟,道南弟子。工时文之学,每构一艺,须摩腹,夜以继日。
陆甲林,工于书法。与景纯舍人交,陆死,舍人为之筹丧葬之事,尽力尽善。
舍人重交友,不轻唯诺,多类于此。
“梅岭春深”即长春岭,在保障湖中,由蜀冈中峰出脉者也。丁丑间,程氏加葺虚土,竖木三匝,上建关帝庙。庙前叠石马头,左建玉板桥,右构岭上草堂。
堂后开路上岭。中建观音殿。岭上多梅树,上构六万亭。岭西复构小屋三楹,名曰“钓渚”。程氏名志铨,字元恒,午桥之兄。筑是岭三年不成,费工二十万,夜梦关帝示以度地之法,旬日而竣。后归余氏。余熙字次修,工诗善书,岭西垣门“梅岭春深”石额,其自书也。山僧平川,淮安人,性朴实,居此三十年。熙弟照,字冠五,亦工于诗。
岭在水中,架木为玉板桥,上构方亭,柱栏檐瓦,皆裹以竹,故又名竹桥。
湖北人善制竹,弃青用黄,谓之反黄,与剔红珐琅诸品,同其华丽。郡中善反黄者,惟三贤祠僧竹堂一人而已。是桥则用反黄法为之。
关帝庙殿宇三楹,昔名关神勇庙,居民水旱皆祷于是。庙右由宛转廊入岭上草堂,堂在岭东,负山面西,全湖在望。联云:“碧落青山飘古韵(杜牧),绿波春浪满前陂(韦庄)。”
堂东构舫屋五楹,筑堤十余丈,北对春水廊,南在湖中。大竹篱内,上种杉桐榆柳,下栽芙蓉。堤尽构方亭,为游人观荷之地。莲市散后,败叶盈船,皆城内富贾大肆春时预定者。花瓣经冬,风乾治冻疮最效。
岭西一亭依丽,额曰“钓渚”。联云:“浩歌白兰渚(徐彦伯),把钓在秋风(杜甫)。”亭下有水马头,碧藓时滋,地衣尽涩,悄无人迹,水容鲜妍。
西麓石骨露土,苔藓涩滞:游屐蹂躏,印窠齿齿。中有山峒,峒口垒石砖为门,涂紫泥墙,额石其上,题曰“梅岭春深”。由是入山,路窄如线,在梅花中蜿蜒而上,枝枝碍人。其下大石当路,色逾铜绣,仰视岭上,路直而滑,不可着足。穿岩横穴,遍地皆梅,对面隔树,不通话语。中一亭如翼,南望瓜口,微微辨缕,狐兔避客,鹰隼盘空。又转又折,鸟声更碎,野竹深箐,山绝路隔,忽得小径,攀条下阁道,过观音殿,始登平台。由台阶数十级下平路,宽可五尺,数步至岭上草堂。是岭本以“梅岭春深”门为上山正路,迨增建观音殿,乃以岭上草堂为山前路,梅岭春深门为山后路。至观音殿下,由过山楼入僧房六七楹,杂树蒙密,周以箐竹,开小竹门,是为僧厨,游者罕经焉。
法海桥在关帝庙前,东西跨炮山河。炮山河受蜀冈、金匮、甘泉诸山水,由廿四桥出是桥,乃得与保障湖通,故炮山河亦名保障河。尹太守记云:“襟带蜀冈,绕法海以南,通古渡”谓是。迨开莲花埂,浚河通山堂,湖上画舫,皆过莲花桥,不复过法海桥。遂不知法海桥内河,正古炮山河故道也。是桥创建已久,府志以明火指挥重建为始;其时马知县驸记中有“创造经始莫可考”之语。惟法海寺建于元至元间,寺既有徵,桥以寺名,自当断以元至元间为始。
东岸乃保障湖旧堤,上筑歌台,围矮垣数十丈,缘堤曲直委宛,至“春台祝寿”之扇面亭而止。歌台即子云亭故址。
关帝庙在法海桥西岸,本三义庙,临汾人重建,改今名。门与桥对,门内大殿三楹,殿角便门通观音堂。
观音堂门在桥南,有“旃檀香界”石额,围以红垣。门内层级上平台,台上建御碑亭,供奉圣祖御制《上巳日再登金山诗》一首、书唐人绝句一首。亭旁建送子观音殿,一名百子堂,城中求继嗣者祈祷于此。堂本法海楼旧址,其地名“十里荷花”。殿角便门通贺园。
莲性寺在关帝庙旁,本名法海寺,创于元至元间,圣祖锡今名,并御制《上巳日再登金山诗》一首,书唐人绝句一首,临董其昌书绝句一首。上赐“众香清梵”扁,皆石刻建亭,供奉寺中。寺门在关帝庙右,中建三世佛殿,旁庑十余楹,通郝公祠,后建白塔,仿京师万岁山塔式。塔左便门,通得树厅,厅角便门通贺园,厅外则为银杏山房。赵翁诗序云:“出天宁门近郊二里,有法海寺精舍一区,曲水当门,石梁济渡,凡游平山者,以此为中道。”僧牧山,字只得,工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