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通志 - 第 15 页/共 490 页
魏晋
魏文帝即位改京兆尹为太守冯翊扶风各除左右仍以三辅属司隷又晋恵帝即位改扶风为秦国徙都建兴之后雍州没于刘聪及刘曜徙都长安改号曰赵石勒克长安复置雍州石氏既败苻健据闗中又都长安是为前秦乃于雍州置司校尉姚苌灭苻氏是为后秦及姚为刘裕所灭其地寻入赫连勃勃号曰南台【晋书地理志】愍帝都闗中四年【通考】
雍州 魏以三辅属司晋于长安置雍州统郡国七【晋书地理志】晋置雍州理京兆【地理通释 雍州统郡国七除安定一郡在西省】
京兆郡 统县八【晋书地理志外增县三】汉京兆尹魏改尹为守后改为秦国后复为京兆国晋为京兆郡【通典】正始五年复秦国为京兆郡【魏书齐王本纪 按后汉京兆郡领长陵阳陵二县俱晋省】
长安 汉长安魏晋皆因之【冯志】姚苌改长安曰常安【后魏书姚苌传】
渭城 河间王颙顿兵于郑闻刘沈兵起还镇渭城【通鉴】汉渭城石勒置石安县苻秦复置渭城县咸阳郡治石安县即汉渭城石勒更名是郡【通鉴注 按晋志无渭城今增入】
杜陵 宣帝置杜陵晋改杜城【冯志 按杜陵晋志仍作杜陵在咸宁东南十五里】
灵武 建兴初刘曜逼长安麯鉴自阿城进救追曜至零武【晋书载记】咸阳县东有灵武乡【咸阳县旧志 按载记作零武鉴注仍作灵武晋地理志未载今增入】
霸城 霸陵县汉属京兆晋改曰霸城【通鉴注 按晋书永康初封赵王伦子为覇城侯即此】
蓝田 永和九年桓温伐苻秦至蓝田【晋书载记】蓝田县汉属京兆晋因之【冯志】
髙陆 白渠枝渠东迳髙陵县故城北太康地记谓之髙陆【水经注】髙陵县汉属冯翊晋改曰髙陆属京兆【通鉴注】魏黄初元年改为髙陆县其治在髙陵县西南一里髙陆故城是也【通典】
万年 万年故栎阳【晋书地理志】太和四年秦王坚畋于万年万年汉属冯翊晋属京兆【通鉴注】
新丰 晋京兆郡领新丰县【晋书地理志】河内王粲在新丰麯特等击粲于新丰【晋书载记 按新丰即今临潼县】
渭南 苻坚甘露二年置渭南县【十六国春秋】渭南县故城在县北苻坚所置【宋敏求长安志】本汉新丰地前秦苻坚割新丰郑二县地置渭南县属京兆郡【雍胜畧 按志未载今增入】
隂般 汉属安定晋属京兆郡鸿门戏水皆在县界【魏书地形志 按隂般在今临潼县东】
冯翊郡 统八县【晋书地理志】汉武帝左冯翊魏除左字但为冯翊郡晋因之【通典 按汉左冯翊有云阳县元和志云魏司马宣王罢又汉左冯翊领池阳衙二县俱 省】
临晋 本汉临晋武帝改为大荔县【元和志】建安初分东数县为左冯翊治临晋晋因之【同州志 按元和志谓武帝改大荔但地理志仍标临晋故从晋志】
下邽 晋冯翊郡领下邽县【晋书地理志】赵染败南阳王模于长安长驱至下邽【晋书载记】
重泉 晋冯翊郡领重泉县【晋书地理志】徴县后汉省晋复置寻又省【寰宇记】东汉省徴县魏晋并为重泉地【蒲城县志 按重泉在今蒲城县南】
频阳 晋冯翊郡领频阳县【晋书地理志 按频阳在唐羙原南三里今富平东北五十里】
粟邑 刘曜进军屯于粟邑【晋书载记】汉安帝时省衙县晋恵帝再置寻又省【括地志】衙县魏并粟邑晋因之【白水县志 按粟邑即今白水】
莲勺 晋冯翊郡领莲勺县【晋书地理志 按莲勺在渭南县渭水北下邽东北二十里】
郃阳 晋属冯翊郡后罢【宰莘退食録】
夏阳东汉夏阳属冯翊魏晋因之【韩城县志 按夏阳今韩城】扶风郡 统六县【晋书地理志晋外増四县】右扶风魏文帝除右字为扶风郡晋太康八年为秦国【元和志】永安元年移扶风于文学城今谓故县城【兴平县志 汉扶风郡领安陵平陵茂陵杜阳四县俱魏间省】
池阳 秦国治池阳【晋书地理志】泾阳本秦旧县后汉及晋为池阳县【通典】泾阳恵帝改池阳县苻秦又置泾阳县【元和志】苻秦于今县东南二十八里置泾阳县【宋敏求长安志】苻秦置泾阳寻废【泾阳县志】
好畤 后汉省【通鉴注】晋元康中复于好畤县城东南二里再置好畤县【寰宇记 按好畤在今干州东晋志未载今增入】
郿 汉属扶风太康地志属秦国【宋书州郡志】姚秦曰郿城【郿县志】
雍 晋扶风郡领雍县【晋书地理志】永和九年乔秉起雍【通鉴】汉杜阳县晋省【寰宇记】栒邑县魏省【通鉴注】
汧 晋扶风郡领汧县【晋书地理志】晋永安初陈安袭汧防之【通鉴 按汧今陇州】
陇闗 郁夷故城在陇州西五十里太康中于此置陇闗县【寰宇记】陇闗县寻废【贾志 按陇关县晋志未载今增入】
隃麋 苻坚太初元年苻双以上邽叛乘胜至揄眉【十六国春秋 按揄眉即隃麋在汧阳县晋志未载今增入】
陈仓 魏明帝遣郝昭营陈仓城诸葛亮围之不利而还【水经注】陈仓城魏太和中郝昭所筑今有上下二城下城是昭筑【元和志 按陈仓即今寳鸡县】
苑川 晋末陈仓县废苻姚时于县界置苑川县【周地图记】苻健于三交城置武都郡【十六国春秋 按苑川在寳鸡西四十六里即三交城晋志未载今增入】
美阳 晋扶风郡领美阳县【晋书地理志】在今扶风县北二十里即今法门寺东城垣尚存【贾志 按以上属扶风郡】
鹑觚 晋鹑觚属定郡【晋书地理志 按鹑觚即今长武安定郡属雍州】北地郡 统县二【晋书地理志】魏文帝分冯翊之祋祤置【后魏书地形志】本汉祋祤县地属左冯翊曹魏于其地置北地郡【元和志】
泥阳 汉祋祤县魏文帝自彭原县界富平故城徙北地郡于此其县遂废【宋敏求长安志】耀州东一里有祋祤故城景帝置祋祤县晋泥阳亦此地【耀州志】
富平 晋移北地郡富平县于今县西南怀徳城【通典】怀徳故城在今富平县西南十一里【寰宇记】
始平郡 统县五【晋书地理志】武帝泰始三年分扶风置始平郡【通鉴注】苻坚徙始平于茂陵故城【兴平县志】
槐里 渭水东迳槐里县故城南世谓之为大槐里太康中始平郡治也【水经注】槐里故城在始平县东南十里黄初元年于故城置扶风郡晋太始中徙理郿改此城为始平国【寰宇记】
始平 始平县黄初元年改始平因原以建名【括地志】汉平陵县魏文帝改为始平晋武帝改始平国【元和志】茂陵县后并入始平县【寰宇记】
武功 魏太祖以武都孤逺于是移郡于小槐里【三国魏志】武功县有小槐里谓之槐里西城【寰宇记】赫连勃勃以北秦州牧镇武功【晋志】武功汉属扶风晋太康地志属始平【宋书州郡志】
鄠 穆帝时刘珍起鄠鄠汉属扶风晋属始平郡【通鉴注】蒯城 故陈仓之乡聚名周緤所封晋咸宁四年分立为县后废【舆地记 按蒯城在今寳鸡东】
新平郡 属雍州统县二【晋书地理志】后汉置新平郡姚苌之乱废【元和志】晋分扶风置新平郡【通鉴注】
漆 晋置新平郡治漆县【通鉴注】本汉漆县苻秦改为新平县【晋书地理志 按新平县即今邠州】
邠邑 晋邠邑属新平【晋书地理志 按汉栒邑属右扶风晋为邠邑在今三水东以上属雍州】
华山郡 姚兴冦晋湖城晋华山太守董迈降【十六国春秋】华山郡晋分农之华隂京兆之郑冯翊之夏阳置【通鉴注 晋志无华山郡未详所属今增入领县二】
郑 义熈中刘裕攻潼闗姚讃自定城退还郑城【晋书载记
按郑今华州】
华隂 东汉属农郡晋因之【贾志 按后属华山郡】
中部郡 汉渠搜中部都尉治此姚秦置中部郡【郡县释名】中部 姚兴置中部县【郡县释名 按郡县俱增入】
上洛郡 属司州泰始三年分京兆南部置统县三【晋书地理志 按除卢氏一县在河南界外增二县】上洛县故属京兆晋分为郡地道记曰郡在洛上故以为名【水经注】
上洛 县故属京兆晋分为郡【水经注 按上洛即今商州后汉属京兆晋为上洛郡治】
商 晋上洛郡领商县【晋书地理志 按商县后汉属京兆晋改属上洛郡】拒阳 晋太始三年分上洛地于今县东北八十里置拒阳属上洛郡寻废【寰宇记】洛南县建于洛水南燕子山阳即晋【雒南县志】拒阳旧址
丰阳 汉商县地晋分商县置丰阳以川为名【旧唐书地理志】苻坚皇始二年置荆州于丰阳建元十六年以荆州镇防阳而移洛州居丰阳【十六国春秋】今山阳县丰阳闗【商州志 按丰阳晋志未载今增入以上属上洛郡】
沮 晋沮县属武都郡【晋书地理志按武属秦州】 本汉沮县地永嘉末为氐人所据郡县荒废【元和志】晋末氐人杨茂搜分王武兴今东闗即武兴之故址也【汉中府志 按宁羌州晋为晋夀县地】
故道 晋故道属武都郡【晋书地理志】永嘉后没氐羌县名絶矣【元和志 按故道今凤县】
梁州 梁州镇南郑魏景元四年平蜀所置也晋永嘉元年蜀贼没汉中遂治魏兴三年还汉中建兴元年为氐所没桓温平蜀复旧土【南齐书州郡志】汉益州魏分置梁州晋初因之恵帝以后李特据之至穆帝时平之其后没于苻坚后又复其地安帝时谯纵据之后又収复【通典】泰始二年分益州置梁州于汉中又江左分梁为秦寄居梁州【晋书地理志】
汉中郡 统八县【晋书地理志 按除蒲池在西省】后汉末张鲁据其地改汉中为汉宁魏武复曰汉中【通典】太康中武帝子汉王受封更曰汉国【汉中志】
南郑 南郑县郡治【汉中志】
褒中 义熙初谯纵之乱汉中移治魏兴纵灭还治汉中之苞中县所谓南城也【宋书州郡志】盟防图梁州褒城县汉之褒中义熈之苞中也【路史 按宋志路史俱以晋改褒中为苞中但地理志仍作褒中】
沔阳 魏置梁州初治沔阳【华阳国志】
城固 蜀以城固为乐城县晋仍为城固县【华阳国志】晋平谯纵后梁州刺史尝理于此【元和志】南城义熈九年索邈为梁州刺史自城固治此故谓之南城【晋书地理志】水经注汉水又东迳小城固南州治大城固移县北故曰小城固在洋县东【禹贡锥指】
西乡 西乡蜀立曰南乡晋太康二年更名【宋书州郡志】蜀立南乡晋改西乡县南十五里平阳故城是也【寰宇记】与防之东乡对故改名西乡【汉中府志】
黄金 本汉安阳县地后魏文帝置因黄金水为名【元和志】黄金县在洋县东四十五里黄金谷内【洋县志按在洋县东北后废】
兴道 后主遣王平守兴势即今兴道县晋属汉中郡【通典】汉水在兴道县南二百歩【寰宇记】兴道故址在洋县东门内晋置兴道郡【汉中府志 按晋置兴道县府志误以为郡】
魏兴郡 属荆州统县六【晋书地理志】魏文帝以汉中遗民在东垂者立属荆州【宋书州郡志】建安二十四年昭烈以申仪为西城太守仪据降魏文帝改魏兴郡治西城县故城【水经注】魏置魏兴郡晋因之【通考】安帝后侨置南上洛郡【晋书地理志】
西城 黄初二年申仪为魏兴太守治西城县【汉中志】西城故城即金州西北四里汉江之北西城山东魏兴故城是也【寰宇记 按西城今兴安州】
晋兴 晋兴县魏立曰平阳晋太康元年更名【宋书州郡志】晋兴属魏兴郡后改为永乐置晋昌郡【雍胜畧 按晋兴今石泉晋地理志桓温平蜀立晋吕郡领长乐宁都吉阳等十县长乐今石泉宁都今汉隂吉阳今平利余未详所在】
安康 汉水东歴敖头魏兴安康县治【水经注】二汉安阳县属汉中汉末省魏复立属魏兴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宋书州郡志】安阳城在汉隂县西二十里【贾志按安康即汉安阳县】
锡 汉水东迳魏兴郡之锡县故城北春秋之锡穴地也故属汉中【水经注】太康二年魏兴郡移理锡县今丰利县界东魏兴城是也【寰宇记 按县在今白河东南】
洵阳 金州洵阳后汉省晋复置属魏兴郡【舆地广记】洵阳县后汉省晋太康四年复立【宋书州郡志】
上亷 属上庸郡【晋书地理志 按上庸郡属荆州】本汉西城县地晋于今平利县南川置上亷县取上亷水为名【寰宇记】上亷城在平利县东【平利县旧志】
上郡 魏武省上郡朔方五原云中【晋书地理志】魏省上郡至晋陷戎狄其后属赫连勃勃【元和志 按上郡属并州晋地理志未载今采众説补之又贰城三城即苻姚等所置之县也故并録之】
三城 赫连勃勃以朔方牧镇三城【晋书地理志】龙升元年勃勃攻秦三城以北诸戍【十六国春秋】肤施县有三城【后魏地形志】
临河 本汉髙奴县地晋立为临河县寻废【寰宇记】延水县北十五里临河故城是也【元和志 按临河在今延川县】
定阳 苻生夀光二年姚防屯杏城遣姚兰扇动定阳羌兵【十六国春秋】
杏城 赫连勃勃以秦州镇杏城【晋书地理志】姚苌置杏城在中部西【通典】
鄜城 姚防屯杏城遣姚兰扇动鄜城羌兵【十六国春秋 按鄜城在洛川东南】
洛川 本汉鄜县后秦姚苌于此置洛川县【元和志】长城 三川县本汉翟道县地苻坚时于长城原置长城县属长城郡【元和志 按长城县在鄜州西南六十里】
贰县 太元十一年苻纂据杏城贰县【晋书载记】义熙五年姚兴撃夏王勃勃至贰城【通鉴】贰城当在杏城西北【通鉴注 按贰城当在今中部西北】
黒城 在临真县东二十五里赫连勃勃置【寰宇记】黒城在甘泉县东一百七十里【雍胜畧】
统万城 赫连龙升七年于奢延水之北黒水之南改筑大城名曰统万城今夏州治也【水经注】夏州晋为朔方郡晋乱后赫连勃勃建都于此【通典 按夏州在今榆林府怀逺县界】
朔方 姚兴以勃勃为安北将军五原公使镇朔方【十六国春秋 按朔方在今怀逺县北】
太城 柔然献马于秦济河至大城勃勃掠取之【十六国春秋】大城县后汉属朔方郡魏晋省【通鉴注 按太城在今榆林府北】
五原 孝武太元十年刘显奔五原【通鉴 按鉴注五原本秦郡魏晋废】代来城 刘卫辰为西单于屯代来城【十六国春秋按代来城在榆林府北】
右魏晋録州二郡十一县暨城七十六其于汉三辅地每多析置魏氏之初汉中魏兴得失靡常上郡朔方弃之荒外晋氏虽都闗中不常厥邑渡江之后遂为刘石苻姚迭据矣其潜置郡县后世因之者亦并附见庶得遡所縁起尔
陜西通志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