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日下旧闻考 - 第 276 页/共 698 页
行殿于寺之西因命撤而新之山门翼然石磴云叠殿宇深靓阶墀周浄明年春皇帝有事于孝陵礼
成至行宫驻跸入寺礼佛将作以寺工落成砻石请记重修时日臣由敦承旨敬为之记按寺故有金
泰和三年文林郎守左拾遗兼应奉翰林文字同知云骑尉赐绯鱼袋吕卿云碑记言是山名葛山寺
创于唐初曰智嘉禅师者恒诵持妙法莲花经选胜至此穴岩以居夜半闻钟声心异之寻至山腹见
废寺故基壁间有龙福院额逐结茅其地持诵弗辍阶前伏虿日闻经声忽得解脱中夜化为女子礼
师称谢且言使左右五里永绝虿毒以报其徳已果有验由是远近信向宝施云集此建寺所由也阅
辽至金天庆正隆屡加修葺其见于碑刻者如此臣谨惟昌瑞山安奉祖陵佳气郁葱灵秀钟聚兹山
其余支也山之名曰葛不列于图经志乘盖前人所略而弗载非寺碑几莫得而详矣臣叨与扈从得
以文字之役载名翠墨被天章之余光与卿云相次他日志畿辅纪名蓝者尚其有考于文蓟州志臣
等谨按葛山之名蓟州志及各书俱不载赖金时吕卿云碑可考足以补图经之 矣原洪水城在州
东北九十里唐所置守捉城也新唐书州有洪水守捉又东北三十里即盐城守捉也方舆纪要臣等
谨按洪水城盐城遗址俱无考原州北之黄崖营州西之白马泉镇国庄州东之马伸桥夹林河州西
之别山铺夹阴流河以至阴流淀皆可疏渠为田也屯政考臣等谨按黄崖营即黄崖关白马泉在州
北镇国庄无考马伸桥下泉名隅头泉在州东三十五里林河州志作淋河源出滦州经遵化州至州
东五十里之淋河庄入境别山铺在州东南三十里阴流河阴流淀州志作溵流在州南十二里今俱
疏渠以资灌溉原医无闾山碑在州城平津门外碑文洪武三年太祖御制封医无闾山神者舆地碑
目臣等谨按医无闾山碑州志称在州南门外后为水冲刷无存原翠云寺在城南六里今废蓟州志
原龙池河在州城南一名渔水源自州北卢儿岭口流入南合遵化县之梨河经玉田县入宝坻县之
白龙港成化间西北盘山水发始合州境之沙河窑河及五里河并入沽水方舆纪要臣等谨按龙池
河在州南一里卢儿岭梨河俱在遵化州境内白龙港在州南七十里与宝坻县分类窑河即龙池河
下流原渔水西南入沽水又南与螺山之水合水出渔阳城南小山魏氏土地记曰城南五里有螺山
其水西南入沽水水经注臣等谨按螺山今类玉田县境与州境东南接壤山下有泉流经州界入沽
河原螺山在州城东南四十里蓟州志原螺山亦曰洪螺山又曰红罗崄长安客话原金大定二十九
年十月猎次罗山金史原沽河在州南五里自阳河以西泃水以东诸水皆入焉其下流经新开河至
直沽达于海漕运溯流而上直扺城南通典渔阳有鲍邱水又名潞水即沽水矣后汉兴平二年幽州
牧刘虞为公孙瓒所杀虞从事鲜于辅等合兵攻瓒破瓉臣等谨按沽河源出塞外其在州境者东接
遵化玉田界西南合泃河接玉田宝坻界原沽河在城南一名西潞水一名东潞水或曰在通州东者
曰西潞水在蓟州南者曰东潞水下流皆合于宝坻县兼有鲍邱水之名建永济桥于其上故又名永
济河蓟州旧志臣等谨按永济桥明天顺中重建万历中增修有监察御史李敏祭酒成宪二记载州
志桥久圯今于其地置渡船二增明李敏永济桥记略桥之创无文可考永乐间水大作河因徙于北
而桥淤塞为平地正统戊午守土者尝并力疏通未几复南决天顺庚辰署都指挥佥事刘公辅请于
朝发附近军二千人开故道塞旁流凿平地为河者北二里八十步深三寻广十丈复垒石为桥始工
于是年二月落成于三月因以永济名桥蓟州册増明成宪增修永济桥记略蓟城之南五里有沽水
为运河河有石桥不知造自何年永乐间河北徙桥淤为陆天顺庚辰拨军夫二千人治之其详具载
监察御史襄城李公敏记中迄今百有余年桥渐倾颓高唐杜公奉命饬兵于蓟捐俸募夫经始于万
历甲辰五月讫工于丙午四月自旧桥増修石桥长二十丈五尺广二丈一尺五寸崇一丈九尺余其
坚若砺夭矫若长虹而旧桥得新桥为倚护若増而围焉同上原海运一十三卫管驾遮洋船于大名
府卫河兊粮由直沽海口开洋涉历海道运至蓟州以给军费岁有疎虞天顺二年以大河卫百户闵
恭言命都督佥事宗胜御史李敏工部主事李尚发军夫万余开河自新开沽起至蓟州长四十里舟
行无虞定例三年疏浚一次漕河图志原蓟州官军饷国初每岁用遮洋船由直沽出海转运而至风
涛甚险天顺二年发蓟州等卫军万人凿河四十里自新开沽起直达蓟州三年三月始事仅一十三
日而工成水部备考臣等谨按新开沽至蓟州四十里河道明季渐淤本朝康熙三十四年重浚以供
陵糈乾隆三十年以山水骤涨时挽运维艰奉旨嗣后豫东二省运蓟米石改折惟三色米石仍赴通
州兊收蓟运遂停原明李贤新开运河记大河诸卫岁运三百六十余艘直抵蓟州为仓而贮之以便
支用往时由直沽循海道难免漂荡覆溺之患天顺改元巡狩蓟州诸君深虑此患询之父老云海濵
有二沽一名水套一名新开沽相去纔十里可以开通以便运艘于是具陈其事上命右参将都指挥
佥事马荣监察御史李敏工部主事李尚共莅其事乃协谋相度起蓟州宝坻军夫万人于是岁三月
甲午始事丙午讫功人以为成功之速必有神然相之遂建天妃宫于新河之左立石纪其事于旁古
穰集臣等谨按李贤碑及所建天妃宫俱湮废原宣徳九年六月筑蓟州之溵流黄蜡钖等处堤岸明
宣宗实录臣等谨按溵流即溵流河黄蜡锡未详其处原渔阳有平卤渠傍海穿漕以避海难又其北
涨水为沟以杜契丹皆神龙中沧州刺史姜师度开唐书注原神龙二年沧州刺史姜师度于蓟州之
北涨水为沟以备契丹奚之入侵又约旧渠旁海穿漕号为平卤渠以避海难通粮者至今赖焉唐会
要原司农卿姜师度明于川途善于沟洫尝于蓟北约魏帝旧渠傍海新创号曰平卤渠以避海难馈
运利焉时太史令傅孝忠明于干象京师为之语曰傅孝忠两眼窥天姜师度一心看地言其思穿凿
之利也大唐新语原杜子美昔游诗幽燕夙用武供给亦劳哉吴门持粟帛泛海凌蓬莱后出塞云渔
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按唐会要开元二十七年李适为幽州节度河北海
运使唐书姜师度穿平卤渠以避海难盖元之海运自崇明抵直沽唐时海运则自登州转而平州以
达于蓟故子美云然也辛斋诗话原白龙港在州南七十里亦曰白龙江绕桃花山下泃河沽河诸水
皆汇焉入宝坻县界亦名潮河以河通潮汐也方舆纪要臣等谨按白龙港与宝坻县分类原博陆城
在州西南方舆纪要原洳水出北山山在傂奚县故城东南东南流径博陆故城北又屈径其城东世
谓之平陆城非也汉武帝玺书封大司马霍光为侯国文颖曰博大陆平取其嘉名而无其县食邑北
海河东薛瓒曰按渔阳有博陆城谓此也今居山之阳处平陆之上匝带川流面据四水文氏所谓无
县有嘉美名也水经注臣等谨按博陆城遗址无考洳水在今平谷三河宝坻三县境傂奚城在密云
县东南遗址亦无考补渔阳白檀寺幡刹日中有影月中无影不知何故因号怯夜幡云仙散录臣等
谨按白檀寺今无考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十八至二十
详校官庶吉士臣范逢恩
检讨臣德生覆勘
总校官进士臣程嘉谟
校对官进士臣单可璂
誊录监生臣黄珩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十八
京畿香河县
原香河县在府东西一百二十里明一统志臣等谨按香河县明洪武间省入漷县十三年复置属顺
天府本朝因之增县东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五十五里东至宝坻县界三十里西至通州界十五里
南至武清县界二十五里北至三河县界三十里东南至武清县雀黄口营七十里西南至武清县治
六十里东北至蓟州界九十里西北至通州治七十里大清一统志原在漕河之东八里漕河图志原
香河本武清县之孙村辽于新仓置榷盐院居民聚集因分武清潞县置辽史增清泰三年晋祖以辽
主有援立之劳遂以山前后十六州遗辽改为燕京因置新仓镇其后居民渐聚成井肆遂于武清北
鄙孙村度地之宜分武清潞县三河之民置香河县仍以新仓镇隶焉新建宝坻县记臣等谨按辽之
新仓镇即今宝坻县城也在香河县东六十里金大定十二年始即其地置县辽时宝坻境地亦属香
河增辽分武清三河潞县三邑于孙村置县县东南滨水多生芰荷夏秋之间其香馥郁因名香河图
经志书补宣和四年更香河县名清化宋史地理志臣等谨按宋更县名后不四年即入于金故清化
之名志沿革者 不及之增邑疆域本广自金大定十二年设宝坻县割邑以东地始狭香河县志原
辽属析津府金初属大兴府承安三年属盈州元初属大兴府至元十三年置漷州遂割以来属洪武
元年属漷州今隶北平府清类天文分野之书补宣和七年十二月 哩布陷清化县坏盐场时宣抚使
蔡靖与运使吕颐浩李兴权修葺城隍固结人心以为守御之备使银牌使奏朝廷大臣谓郊祀在迩
匿其奏不以闻北盟会编原宋褧香河偶成朔风初定晓霜晴独坐寒厅日转楹怪得无人来诉讼羽
林猎骑尽还营燕石集原县旧为土城正德二年始易以砖嘉靖四十二年知县事范经増髙之城门
四东曰淑阳南曰永明西曰迎恩北曰拱极香河县志臣等谨按县城于乾隆三十二年重修南门额
改曰永清余仍旧原县治在城之西儒学在县治之东洪武四年知县韩琚所建也香河县志增文庙
在西街旧偪近市万历二十年知县陈増美议更之至次年春大兴土木视前湫隘焕然闳深矣同上
臣等谨按县治儒学俱在城之西明邑令陈増美重修儒学记载县志本朝康熙八年邑令邱应登重
修有通政使司通政使邑人袁懋德碑记增射圃在儒学东洪武五年创筑图经志书臣等谨按射圃
久废增白潞河在城西八里南流经武清县境至小直沽入于海图经志书臣等谨按白潞河即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