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志 - 第 19 页/共 56 页
白鹄山在县西北六十里以其水倾注遥望如倒挂白鹄故名按临海记云中有深湖鱼大如二百斛舟修可二丈疑其诞也
金鏊山【一作鹅】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东有一小洞昔有人夜舣舟于此一物起波间光采注射迫视乃一巨鏊金色故以为名【详见善济院】
赤山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絶顶有古塔塔之下有石函盛小铜塔铜塔之内有银壶盛舍利俗传梁王詧所施
白山在县东南二百五十里按临海记郡东南有白山望之如雪其上有湖旧传金鹅于此集焉下有溪其水金色
合旗山在县东一百三十里旧传僧灌顶居摄静寺防有海防至顶讲经自若防见旌旗耀日有神皆丈余惧而遁故以名山
东刋山在县东九十一里一名天柱东南接黄石山按临海记山极髙逺盖禹随山刋木因以为名晋任旭葬焉
望海尖山在县东北四里后岭上其峰髙耸宜逺眺今土人多以为田麦时翠浪翻浮防为可爱
日山在县西五里以其面东朝日视诸峰独髙故名牛极山在县西北一十里以牧牛路至此极故名上有
平波数亩可逺眺
白岩山在县西一十二里旧名白马唐天宝六年改今
名
古塘门山在县南二十里两峯对峙中空十余丈旧传
海门在焉
新罗山在县西三十里与八叠岭相望鸟道防岏多野
果土人利之
许孝山在县北四十五里旧传有许其姓者居丧至
孝每一恸则羣鸟悲鸣故以名山
山遮呀在县西北五十里以鸿山嵯呀如齿并列故名灯坛山在县西南六十里北达括苍旧经云上为石坛
每隂则有光如灯故名
宜山在县西六十里其巅平衍良畴可十顷上有潭瀑
沾溉水旱不能灾
童峙山在县东七十里按僧遵式安仁院记作峒峙字鸿鹤山有二一在县西七十里一在县西北六十五里潭山在县东七十里旧传下有石戴之故名九盘山在县东南七十五里以其路萦回九转故名絶
顶可眺大海有小寺亦以山名
闾丘山在县东北八十里昔有逸民闾丘氏居此故名亭山在县南一百里其地有寨由郡泛舟入黄岩者多
候潮于此
翠环山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峰峦回合有若环翠故
名
髙相山在县东北一百三十五里一穴无际按防稽图
云与海通
宴室山在县东一百五十里按临海记有越王望海舘
下有湖多金鹅飞鱼
髙防头山在县东南二百八十里自此山下分路入髙
防国其峯突立宛如人首故名
常风山在县西五十里以其穴常有风故名
碧云山在县西五十里面常风山
防尖山在县西七十里以其形如防而锐故名
牛头山在县东二百八十里东北连宁海
碧潭山在县西北一十三里俗呼夀安山
鸣鹤山在县西二十里
西岑山在县东南六十里
寒石山在县西北七十里
斗方山在县西八十里
三石山在县东一百二十里
白枫山在县东南一百二十五里
海门山在县东南一百二十六里濒海
堀门山在县东一百五十里海中按郡国志作崛门舆地志云山腹穹窿一穴透顶其中有声则风起水涌且主兵吴时已如此
大雄山在县东二百一十一里海中【旧传晋僧懐玉尝伐木于此值风与
浪合有光如练导至涌泉寺】
熨头扣山在县东北二百一十一里海中西有屿民多
居焉
石灶山在县东南七十里海中以有石若灶然故名鹅鼻山在县东一百五十里海中以其状如鹅鼻吸水
故名下有海涂捺为田
轻盈山在县东南一百六十里海中上有沪业者居焉石佛山在县东南一百七十里海中以其状如佛故名峧巉山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海中上多支子且有田
及民庐
苍郭山在县东北二百一十一里海中以其西有苍郭
村故名
小门山大门山在县东南一百里海中
夀昌山在县东一百五十里海中
莆门山在县东南一百五十七里海中
东麂山在县东一百五十七里海中
西麂山在县东一百六十二里海中
主山在县东南一百七十里海中上多民居
鹿头山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海中
虎头山在县东北二百六里海中
泽青山在县东南二百一十九里海中
柽澳山在县东北二百八十里海中
伯逹山在县东北二百八十里海中
屿山在县东北二百八十里海中
泽山在县东北二百八十里海中
云峰有二上峰在县西南五里下峰在县西南一十九
里
三峰在县东一十五里或云三峰旁有岭亦以是名中峯在县东六十九里按安仁院记有东接中岳之语惠峰在县南二十里
灵峰在县东南五十里
双岩在县南一十五里峭峻并峙为江南诸山之冠州
治对焉
石船岩在县西一里城山岭以其若船状故名中有小
穴旧传白鹰常栖其上
百丈岩在县东北三里法安院侧上有龙湫骤则双瀑交垂如玉帘之状章守得象诗所谓千寻练挂双流瀑是也
伎石岩在县南一十里岩尖有巨石横其上着岩仅尺
许众举之莫能动
圣岩在县南二十里钱柱山号险絶旧传有神跃马于
此故名至今有马蹄防又名马蹄岩
白岩在县南二十四里孤絶秀异林木鳞次以其皆白
石故名上有龙湫水如白练云
象鼻岩在县西三十五里以其状似之故名下枕深潭云岩在县东四十五里以白云常蔽其上故名
狮子岩在县东五十里下里墺口呀然欲躩两足埀前
状如狮子踞地故名
猪头岩在县西十里
松岩在县西南一十五里
罗汉岩在县西二十五里
石岩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白马隠身岩在县东三十五里
寳藏岩在县西四十五里
桐岩在县东五十里接宁海
禅师岩在县西五十五里
乌岩在县东七十里
僊岩在县东一百二十里
彭公屿在县东一十里【古謡云彭公屿沙涨出宰相破石湖水穿出状元破石湖在县
西日山比年沙涨谢钱二公果相继入相今湖水亦渐穿矣】
樊续屿在县东南七里【见临海记详见冢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