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478 页/共 479 页
又北至通州,南而输于太仓。
漕河至州南十五里,曰张家湾。东南运艘,毕集于此。乃运入通州仓《里道记》:火烧屯而北七里,曰公鸡店。又七里。曰沙孤堆。又六里,曰保运观,亦谓之李二寺。又十里,即张家湾矣。自通州而西又四十五里,乃达于都城。则上流浅阻,置闸节宣,仅容盘运,非运艘直达之道矣详见京师大通河。潘季驯曰:治河莫难于我朝,亦莫善于我朝。宋、元以来,惟欲避河之害,故贾让不与河争地之说为上策。自永乐以来,由淮及徐,藉河资运,欲不与之争,得乎?此之谓难。然以治河之工而收治漕之利,漕不可一岁不通,则河不可一岁不治。一举两得,所谓善也。故宋、元以前,黄河或北或南,曾无定岁。我朝河不北徙二百余年,此兼漕之利也。今欲别寻一道,遂置两河于不治,则尧舜之时,泛滥于中国者,此河也。纵使漕运无阻,民可得而食乎?又曰:运河自瓜、仪至淮安,则资湖;自淮安至徐州镇口闸,则资河;自镇口闸至临清板闸,则资汶、泗。河、洚洞之水,患在涝;汶、泗涓涓之流,患在涸。固其堤使之可捍,深其渠使之可容,此治涝法也。湖以蓄之使不匮,闸以节之使可继,此治涸法也。邵伯堤固而湖水无泛滥之虞,宝应堤成而闸口免回沙之积,高堰无倾圮之患则淮阳免昏垫之灾。淮河绝支岐之流,则清口有专攻之力;茶城、镇口之闸建,深得重门御暴之方;永通、通济之闸增,自无长堤济运之困;五湖堤界明,则汶、泗氵亭涵而不时之需可待。斗门闸坝设,则蓄泄有所而湖河之利相须。汶泗趋而泉河易竭,故坎河大坝之关系匪轻;汶北注而南旺之东流必微,故何家一坝之利赖不少。至于卷筑障埽,加帮卑薄,虽非一劳永逸之计,然亦每岁修防之必不可已者也夏允夷曰:漕河南尽瓜仪,北通燕蓟,其间自昌平县神山泉诸水,由西山贯都城,过大通桥,东至通州入白河者,大通河也。自通州而南至直沽,会卫水入海者,白水也。自天津而南,至临清会闸河者,卫水也。闸河自南旺分流,北经张秋,至临清会卫河南,至济宁天井闸,会泗、沂、三水者,汶水也。自济宁城东北出天井闸,与汶合南流,至南阳出夏镇,每年俱于三月开彭坝入氵加河,出直口入黄以济重运。九月闭彭坝,由徐州大浮桥入黄南下者,泗、、沂并山东泉水也。自直河口至清口者,黄河也。自清口通淮南至仪真瓜洲者,淮湖诸水也。王在晋曰:东南粮饷,由会通河而达京师,南北不啻数千里。总命曰漕河,其实有六:为白漕,为卫漕,为闸漕,为河漕,为湖漕,为浙漕。大抵水势迥异,而治法亦各有缓急之殊。六漕之中,惟河漕、湖漕最急。河漕为有源之水,而迁决靡定。湖漕为无源之水,而冲啮可虞谢肇氵制曰:漕河由广陵而达淮安,为南河。由黄河而达丰、沛,为中河。由山东而达天津,为北河。由天津而达张家湾,为通惠河。之四者,天下之脉络所关也。佘毅中曰:国家定鼎燕都,转漕吴楚,其治河也匪直祛其害而复资其利,故较之往代为最难。然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治漕;会河于淮,则治淮即以治河。合河淮而同入于海,则治河淮即以治海。故较之往代亦最利。迩岁以来,横议滋起。有以决口为不必塞,而且欲就决为漕者,不知水分势缓,沙停漕淤。虽有旁决,将安用之。无论沮洳难舟,田庐咸沼也。是索途于冥者也。有以缕堤为足恃,而疑遥堤无益者,不知河挟万流,湍激异甚。堤近则逼迫难容,堤远则容蓄广宽,谓缕不如遥,是贮斛于盂者也。有谓海口浅垫,须别凿一口者,不知非海口不能容二渎,乃二渎失其注海之本体耳。使二渎仍复故流,则海口必复故额。若人力所开,岂能几旧口万分之一。别凿之说,是穿咽于胸者也。又有谓高堰筑则泗州溢,而欲任淮东注者,不知堰筑而后淮口通,淮口通而后入海顺。欲拯泗患而訾堰工,是求前于却者也。他如绝流而挑,方舟而浚,疏渠以杀流,引洫以灌溉,袭虚旧之谈,而懵时宜之者,纷纷籍籍,载道盈廷。至于钓奇之士,则又欲舍其旧而新是图,于是有氵加、胶、睢三河之说焉。不知既治河而又别治漕,是以财委壑也。又有兴复海运之说焉,不知岁用民赋而又岁用民命,是以民委壑也。是又不达于水可攻水之理耳。盖黄河之性,合则流急,分则流缓。急则荡涤而疏通,缓则停滞而淤塞。故以人力治之,则逆而难;以水力治之,则顺而易。大都尽塞诸决,则水力合矣。宽筑堤防,则冲决杜矣。多设减坝,则遥堤固矣。并堤归仁,则黄不及泗矣。筑高堰复闸坝,则淮不东注矣。堤柳浦缮西桥,则黄不南侵矣。修宝应之堤,浚扬仪之浅,则湖捍而渠通矣。河身益深而河之赴海也顺,淮口益深而淮之合河也切。河淮并力以推涤海淤,而海口之宣泄二渎也易。此借水攻沙之明效也。若谓水驯于分,涌于合,恐其合而涌也,则堤址既遥而崩腾可恣,是寓分于合矣。若谓胡不用浚而纯用筑也,则筑坚而水自合,水合而河自深,是藏浚于筑矣。若谓胡不使黄淮分背,而乃使淮助河势,河扼淮势也,则合流之后海口即大辟。盖河不旁决,正流自深,得淮羽翼而愈深,是用淮于河矣。若谓河决为天数,不可以人力强塞,故曰故道难复也。然既塞之后,河即安澜,是全天于人矣。若谓胡不创筑一渠而拘拘胶柱为也,则二百年成规本无庸创,而自今复之,是兼创于守矣。若谓闸坝之复,行旅稍滞,然河渠既奠,而行旅益通,何便如之,是含速于滞矣。虽然,排河淮非难,而排天下之异议难;合河淮非难,而合天下之人情难。使非选择明而任用专,何能奏难成之绩哉?右漕河。
海道南自琼崖,北达辽碣,回环二万余里。鱼盐之饶,下被于民;挽输之利,上济于国。而挞伐之方,戍守之备,所系亦綦重矣。今略举滨海州县著之于篇,而附以元人海运之迹城邑形胜,山川事迹,俱散见各卷中,此不载。其要荒蕃服及岛屿诸夷,皆略而不书者,亦以见重内略外之意,且不欲启后世穷兵黩武之心也。广东为府者十,而滨海之府八。琼州府则回环皆海也。琼州府北至海岸十里,渡海至雷州府海岸,为道六十里,而儋州西北去海四十余里,万州东去海二十里,崖州西南去海五十里,所属十县,类皆并海。而琼之澄迈、临高、文昌、乐会,儋之昌化,万之陵水,崖之感恩,去海尤近云。
大海在钦州之南,又东为廉州府之南。
海在钦州南二百五十里,与安南国接境。又东为廉州府,北去府城八十里。
又东折而南,为雷州府之南。
海自廉州府南境折而东南,出雷、琼二府间。又绕而东北,今雷州东西南三面皆环海。东面去海仅十里,所领县三,徐闻一县,尤逼海滨矣县在府南百余里,东去海二十里。
又东北为高州府之南。
高州府南去大海百五十里,所属州一,县五,而化州之吴川县尤迫海滨,次则电白县也吴川县南去海四十里,电白县东南去海百里。大海自雷州而东北,经吴川县南。又东经高州府电白县南,而入肇庆府境。
又东为肇庆府南境。
府南境去海为远,而所属之阳江县,则南去海仅五十余里县在府西南四百四十里,与高州府之电白县,广州府之新宁县界相接也。
又东北为广州府南。
海在府南百里,而所属之新宁、新会、香山、东莞、新安五县,尤为滨海要冲。自阳江县而东经新宁县南县南去海七十余里。又县西南二百里,名寨门海,向为番舶往来之冲,又东北为新会县南县南去海八十里,宋之崖山在焉。又东北经会城南,而三江之水流入焉三江,西江、北江、东江也。详见广东大川。其南则香山县也县北去府城百五十里,大海环其外,渡海至北岸,几五十里。又东北经东莞县南县西南去大海六十里,又东南为新安县南海自县之西北绕而东南,番舶往来,皆出于此,又东北接惠州府界。
又东北为惠州府南。
海在府南百十里,而所属之海丰县,为滨海要地县城南去海百里,有甲子门诸险。《志》云:海自广州府新安县东北经府南境,又东三百里乃经海丰县南,闽广往来海丰,其必出之途矣。
又东北为潮州府南。
海在府南百五十里,而所属潮阳、惠来、普宁、澄海四县,尤近海滨。自惠州海丰县东二百三十里,经惠来县南海在县南四十里,又东经揭阳县南海在县东南九十里,又东经潮阳县南海在县南五里,又东经府南,又东经澄海县南海在县南四十里,而接福建漳州府界。
福建为府八,而滨海之府四。其西与潮州府接境者,曰漳州府。
海在漳州府东南五十余里,而所属诏安、漳浦、海澄三县,皆滨海冲要也。自潮州澄海县东北入诏安境海在县城东南一里,又东北经漳浦县东海在县东百里,又北经府东南,而海澄为漳州之门户。县之东北以及西南,皆滨大海。欲固漳州,必先卫海澄也。
又东北为泉州府南。
海在泉州府城东南四十里唐贞观二十一年,泉州海溢。而所属同安、惠安两县,尤为冲要。自漳州府海澄县东北经同安县南县西南去大海仅十余里,又东北经府东南,又东北经惠安县南县西南去大海仅十余里,又东北接兴化府界。
又东北为兴化府南。
海在兴化府南三十里。自泉州府惠安县东北入府境,又东北接福州府福清县境。东南有警,防维最切。
又东北为福州府东。
海在福州府东百里,而所属福清、长乐、连江、罗源四县,皆滨海之区也。自兴化府东北经福清县东县东去海三十余里,又北经长乐县东县东去海亦三十余里,又北经府东而建江流合焉建江详福建大川。又北经连江县东县东去海三十里,又北经罗源县东南县东南去海三十余里,又东接福宁州界。福州者,东南之奥区,海陬之襟要也。自福州而达江浙,风帆往来,最为捷径。自福州而达交广,乘潮驾浪,东西便易。东晋末孙恩肆毒于东海,其党卢循等窜入番禺。既而刘裕与循等相持于浔阳,裕潜遣水军自海道袭其番禺,则闽海非经行之地乎!唐咸通中,安南陷于南诏,诸道兵皆屯聚岭南。馈运艰阻,闽人陈石建议,自福建运米泛海至广州,军食以足。宋理宗朝,朱子奏札言:广东海路至浙东为近,宜于福建、广东沿海去处,招邀米客。景炎祥兴之际,自闽入粤,与蒙古争衡于海岛。元至正十九年,时山东河南之路不通。议遣户部尚书贡师泰往福建,以闽盐易粮给京师,得数十万石。其后陈友定亦自闽中海运,贡奉不绝。明初定闽粤,皆繇海道而前。汤和出明州海道取福州,而廖永忠自福州海道定广东。世庙时,倭寇播恶,歼除之绩,多在闽、粤海中。至于安南用兵,识者皆以海道之兵不继,故荡平未奏。然则交广用兵,闽海又其上游之势与附《海运考》:福建布政司城东南水波门船厂发船,至神仙壁碧水屋山岛开洋,至三坌河口。又东至鼓山寺,至琅琦港娘妈宫前泊。一日至长乐港口。一日至民远镇巡司。一日至总埠头港。一日至福州左等卫。一日至五虎庙。一日至五虎门。开洋望东北行,正东便是荻芦山,亦谓之裹衣山。正北是定海千户所,东南是福清县盐场。一日至王家峪海岛泊。一日至北高山巡司西洋山口泊。一日至福宁州帮娘娘庙前泊,一日至蒲门千户所,晚收艚巡司海口。一日至金乡卫,一日至温州府平阳县平阳巡司海口,至凤凰山、铜盆山,晚收中界山泊。一日至磐石卫,见雾在中界山正北岛泊,待南风行,至晚收楚门千户所泊。北过利洋鸡笼山,至松门港,收松门卫东港泊。又至台州海门卫东洋山泊,离温州望北行,到桃渚千户所圣门口泊。开洋至大佛头山、屏风山,至健跳千户所长亭巡司,又至罗汉堂山,到石浦千户所东关泊。离石浦港后门,过铜瓦山后沙洋、半边山,至爵溪千户所望北行,至青门山乱石礁洋,至钱仓千户所双脐港、骑头巡司,过至大嵩千户所沈家门山、招宝山,进定海港。定海卫南门开洋望北行,至遮口山、黄公洋、冽港千户所,海宁卫东山、姑山望北行,若至茶山低了,至金山卫东海滩、松江府上海县海套水浅。望东南行,晚泊候潮,过羊山、大七山、小七山、太仓宝塔,望东北行,两日夜见黑水洋,南风一日见绿水,见海内悬山一座,便是延真岛、靖海卫口浅滩,避之。此运船自福州至登州靖海卫之道也。
又东北为福宁州东。
大海在州东六十里,自福州府罗源县东折而北出,经州东。又绕州北而达浙江温州府界。
浙江为府十一,而滨海之府六。其南与福宁州接界者曰温州府。
大海在温州府东九十里唐显庆元年、总章三年,海水屡溢永嘉、安固二县,即温州境也。而所属平阳、瑞安、乐清三县,皆滨海要地也。自福宁州北经平阳县东海在县东南七十里,又北经瑞安县东海在县东百里,而海港直通县城南,又北经府东,又东北经乐清县东海在县东南六十里,又东北接台州府界。
又东北为台州府东。
海在府东百八十里,而所属太平、黄岩、宁海三县,皆滨于海。自乐清县东北经太平县东海在县东南二十里,又东北经黄岩县东海去县城百里,有海港直入,径至县城北。府境海防县为最冲,黄岩台郡之门户也。又北经府东,又东北经宁海县东海在县东四十里,与宁波府接界。
又东北为宁波府东,海在府东南百余里,而所属之象山、定海、慈溪三县,皆滨海要地也。自宁海县东折而北出,为象山县县东西南三面皆滨海,相距皆不过数十里,防卫至切。又迤北而西折,定海县当其冲县城东北两面皆滨大海。定海不特宁波一郡之锁钥,而全浙之噤喉也。由定海而西,为宁波之北境府北距海六十余里。又西则慈溪之北矣县北距海六十里。盖大海自闽至浙皆北行,至台州东北乃益折而东,过象山又折而西,府境适当折旋之处。东南北三面皆险也。自宁波北望金山大洋,出崇明沙上海门,风帆隼飞,信宿可至。宁波告警,大江南北安得晏然无事与!
大海西折而北出,西南为绍兴府境。
海在府北三十里,浙江、钱清江、曹娥江之水并会于此而入海,谓之三江海口唐太和二年,越州大风雨,海溢。西北趋杭州不过百余里,会城以此为门户。而所属之余姚县,亦为滨海要地海在县北四十里。自府北而东,北对海宁、海盐一带,烽火相接也。
又北为杭州府境,又东北为嘉兴府境。
海在杭州府海宁县南十里,与绍兴府三江口相接,并为襟要唐大历十年杭州海溢。自海宁县而东又微折而北,经嘉兴府海盐县城东里许,又东北折而入江南松江府界。
江南为府十有四,而滨海之府四。其南与嘉兴府接境者曰松江府。
海在松江府东南七十余里,而所属上海县,亦滨海要区也。自海盐县东北折,即府境金山卫在府东南七十二里,其南遥对定海门。当江南之要冲,又东北经府东,又北历上海县东西去县七十里。而吴淞江之水,自县北以达于海矣吴淞江,详见江南大川三江。
又微折而西北,经苏州府之东。
海在府东百八十里,而所属之嘉定县、太仓州、常熟县皆滨海,崇明县则孤悬海渚在太仓州东二百里,大海环其四面。东北与海门县之料角嘴相为控带,为长江外卫,旧称险要。今自上海县而北,即嘉定县之东境海在县东四十五里,县南吴淞江与上海县分界。又北即太仓州之东境海在州东七十余里,刘河入海处也。又北为常熟县东北境海在县东北百余里,大江经县北以达于海。江之北岸,即扬州府境矣《海运考》:刘家港出扬子江南岸,候潮长,沿西行,半日到白茅港。潮平,带蓬橹摇过撑脚沙尖,转崇明沙正东行,南有朱八沙、婆婆沙、三脚沙,须避之。扬子江内,北有双塔,南有范家滩,东南有张家沙,江口有陆家沙,可避。口外有暗沙一带,直至崇明江,北有角嘴,开洋或正西、西南、西北风,潮落,正东或带北一字。行半日,可过长滩,是白水洋。东北行,见官绿水。一日见黑绿水。循黑绿水正北行,好风两日一夜到黑水洋。又两日夜,见北洋绿水。又一日夜,正北望显神山,半日见成山。自转角嘴未过长滩正北行,靠桃花班水边,北有长滩沙、向沙、半洋沙、阴沙、溟沙,切避之。如黑水洋正北带东一字行,量日期不见成山,黑水多必低了。可见升罗屿海中岛,西有矶如笔架,即复回。望北带西一字行一日,夜便见成山。若过黑水洋,见北洋官绿水或延真岛望西北行,便是九峰山。向北去有赤山、劳山,皆有岛屿可泊。若劳山北有北茶山、白蓬头,石礁横百余里,激浪如雪即开,使或复回。望东北行,北有马鞍山、竹山。岛北有旱门、漫滩,皆可泊。北向便是成山。如在北洋官绿水内望见显神山,挑西一字多必是高了,即便复回,望东北行,过成山正西行,前鸡鸣屿内有浮礁,避之。西有夫人屿,不可行。须到刘公岛西,可泊。刘岛正西行,到之罘岛。东北有门可入,西北离百余里,有黑礁三四亩大,避之。至八角岛,东南有门可入。自之罘岛,好风半日过抹直口,有金嘴石冲出洋内,潮落可见,避之。至新河海口,至沙门岛。东南有浅,挨深行,南门可入。东有门,有暗礁。西北有门,可泊。沙门岛开洋。北过鼍矶山、钦岛、没岛、南半洋、北半洋,到铁山洋,东收旅顺口。又东收黄洋川,西南有礁。黄洋川东收平岛,口外有五个馒头山,进内泊南岸外洋成儿岭。尽东望三山正中入,内有南北沙相连,可泊。三山西有南山,收青泥洼。西有松树岛,北有孤山,东北望凤凰山、和尚岛,墩西有礁石,外有乱礁,避之。三山北青岛一路望海驼、收黄岛、使岛、若铁山,西收羊头洼、双岛,有半边山、艾子口、望塔山,看连云岛,东北看盖州,西看宝塔台,便是梁房口,入三汊河,收牛家庄马头泊,此自刘河运至辽东之道也。
又北为扬州府之东境。
海在府东三百余里,而所属之通州、海门、如皋、兴化诸州县,皆滨海处也。今自海门而南为大江入海之口,最称冲要东南与崇明县相望。自县东又折而西北旧《志》:海门县东去海十里,北去海二十里,今县境大抵沦入于海,非复旧壤也,为通州之东北境州东北去海五十里,又西北为如皋县之东北境县东北去海百余里,又北为兴化县东境县东去海亦百余里,又北接淮安府盐城县界。
又西北经淮安府之东。
海在府东二百里,而所属之盐城、安东县,以及海州、赣榆县皆滨海。今自兴化县而北经盐城之东县东去海五十里,又北经府东,益折而西北,为长淮入海之口。淮河北岸,即安东县也县东去海五十余里。又北经海州之东海在州东二十八里,又北为赣榆县之东海在县东北七十里,而接山东青州府境。
大海自江南海州而北,为山东青州府之境。又折而东,为莱州府及登州府之南境。
海在青州府日照县东二十里,与赣榆县接界唐上元三年,青州大风,海溢,漂居人五千余家。折而东北,为莱州府之胶州境州东南二境,皆去海数十里。又东北经即墨县境海在县南五十里,自县南以达于东北,皆滨海。南与海州及安东县相望。又东北为登州府莱阳县境海在县南百余里。又东为栖霞县境海在县南百四十里,又微折而东南,为文登县境海在县南六十里,而东北两面亦皆滨于海。此山东南面之海道也。
大海经登州府东境,又折而西,经登州府之北及莱州府、青州府之北。
海自文登县东北出而西折,经宁海州之北州北至海五十里。又西经福山县之北海在县东北三十余里,又西经登州府之北海在府城北五里,北与辽东相望。自新开海口而北,至辽东金州卫旅顺海口五百里而近,又西经招远县之北海在县北五十里,又西经莱州府之北海在府城北九十里,又西经昌邑县北海在县北五十里,又西经潍县北海在县北八十里,又西经青州府寿光县北海在县北五十余里,又西经乐安县北在县东北百十里,与博兴县接界,又西北而入济南府境。此山东北面之海道也。
大海西折而北出,经济南府之东北。
海在济南府滨州东北八十里。今自乐安县而西北,经蒲台县东西至县百四十里,又北经滨州东,又北经利津县东海在县东北三十里,又北经沾化县东海在县东六十里,而入直隶沧州境。盖山东之为郡者六,而滨海者凡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