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0 页/共 479 页
略阳郡魏广魏郡也。泰始中更名。领临渭等县四。临渭,即魏故郡治。
武都郡汉郡。领下辨等县五。下辨,今巩昌府成县是也。
阴平郡魏置。《晋志》云:泰始中置,领阴平等县二。阴平,即魏故郡治。南渡后,复有南北二阴平郡。南阴平,今四川龙安府东百里有阴平故城。
梁州治南郑,统郡八。东晋大兴初,梁州寄治襄阳。咸康五年,寄治魏兴。建元二年,戍西城。太元二年,复镇襄阳。义熙初,又移魏兴。九年,治苞中。西城,今汉中府兴安州治,见前。苞中,即今汉中府褒城县也。
汉中郡秦郡。领南郑等县八。南郑,即州治。
梓潼郡蜀汉置。领梓潼等县八。梓潼,今保宁府属县。《晋志》:江左孝武时,分梓潼北界立晋寿郡,领晋寿等县四。晋寿,即蜀汉梓潼郡,治汉寿县也。
广汉郡汉郡。领广汉等县三。广汉,今潼川州射洪县东南有故城。《晋志》:桓温平蜀,复置遂宁郡。或曰谯氏所置。今潼川州遂宁县是也。
新都郡本广汉郡地。泰始二年分置,领雒县等县四。雒,即东汉益州治。太康三年,郡罢,寻复置。
涪陵郡蜀汉置。领汉复等县五。汉复,今涪州南九十里故城是。
巴郡秦郡。领江州等县四。江州,即汉以来旧治。
巴西郡蜀汉置。领阆中等县九。阆中,即故郡治。《晋志》:蜀汉割巴郡置宕渠郡,寻省入巴西。晋惠帝复分置宕渠郡,又以魏荆州所统之新城、魏兴、上庸,俱改属梁州。东晋孝武又分巴西、梓潼,置金山郡。或曰今绵州即故金山郡。
巴东郡蜀汉置。领鱼复等县三。鱼复,今夔州府治,亦即蜀汉故郡治也。《晋志》:穆帝时,尝改属荆州。
益州治成都,统郡八。惠帝永安以后,没于李氏,益州寄治巴郡,后又移治巴东。永和三年,桓温灭蜀,还治成都。咸安二年,又没于苻氏。太元十年,复为晋有。义熙初,没于谯纵。九年,益州平,仍治成都。
蜀郡秦郡。领成都等县六。成都,即州治。
犍为郡汉郡。领武阳等县五。武阳,今眉州彭山县〔东〕十里有故城。
汶山郡汉郡。领汶山等县八。汶山,即汉郡,旧治汶江道也。
汉嘉郡蜀汉置。领汉嘉等县四。汉嘉,即故郡治。
江阳郡蜀汉置。领江阳等县三。江阳,即蜀郡旧治。
朱提郡蜀汉置。领朱提等县五。朱提,即蜀郡旧治。沈约曰:怀帝分置南广郡,领南广等县四。南广,今叙州府南溪县是。
越郡汉郡。领会无等县五。会无,今建昌行都司会川卫治是。
郡汉郡。领万寿等县八。万寿,今遵义府治是。《晋志》:永嘉五年,分立平夷、夜郎二郡,改属宁州。平夷,今云南曲靖军民府陆凉州即其治。夜郎,今遵义府桐梓县东二十里有故城。又有西河郡,领芘苏等县,今云南大理府云龙州西有芘苏城。
宁州治云南,统郡四。《晋志》:泰始七年,分益州置。太康三年,复废入益州,立南夷校尉护之。永宁二年,复置宁州。咸和八年,没于李雄。咸康五年,复入于晋。
云南郡蜀汉置。领云平等县九。云平,今大理府赵州云南县北有故城。永嘉三年,分云南永昌立河阳郡,治东河阳县。或曰:故河阳城在今大理府东北境。亦曰东河阳郡。沈约曰:成帝分云南置兴宁郡,领弄栋等县,今姚安军民府治是也。
兴古郡蜀汉置。领律高等县十一。律高,即蜀汉旧治。沈约曰:永嘉五年,宁州刺史王逊分兴古之东置西平郡,领西平等县,在今曲靖府东境。成帝时,又分兴古置梁水郡,领梁水等县。梁水,今临安府宁州东有故城。或曰梁水郡亦建兴中王逊所表置。
建宁郡蜀汉改置。领味县等县十七。味县,即蜀汉旧治。《晋志》:惠帝分建宁以西七县别立益州郡。永嘉二年,改为晋宁郡,领建伶等县。建伶,今云南府西有故城。成帝时,又分建宁置建都郡,领新安等六县。沈约曰:郡去宁州建宁郡六十里。
永昌郡汉郡。领不韦等县八。不韦,即汉郡治。
青州治临,统郡国六。永嘉丧乱,青州沦没。大兴二年,青州侨治淮阴。太元九年,青州复归于晋,侨置幽州于广固。十五年,青、兖二州俱寄治京口,其后仍镇广陵。义熙四年,移镇丹徒。六年,始置青州于东阳,亦谓之北青州,而侨置青州曰南青州。十年,南青州仍治广陵。后省南青州,北青州直曰青州。东阳,今青州府治益都县。广固城,在今青州府城西北八里。
齐国秦郡。领临等县五。临,即州治。
济南郡汉郡。领平寿等县五。平寿,今青州府寿光县东四十里有故城。
乐安国汉郡。领高苑等县八。高苑,今青州府属县,见前。
城阳郡汉郡。领莒县等县十。莒,即汉城阳国治。《晋志》:惠帝元康十年,分城阳置平昌郡,领平昌等县。本三国魏所置郡,后废,晋复置。又分城阳置高密国,领高密等县。本汉高密国,后汉废晋复置。
东莱国汉置。领掖县等县六。掖,汉郡旧治也。
长广郡魏置。领不其等县三。不其,魏郡旧治也。
徐州治彭城。统郡国七。元康末,改治下邳。永嘉之乱,徐州沦没者半。大宁二年,寄治淮阴。咸和初,寄治广陵,寻又移镇京口。永和八年,复镇下邳。隆和元年,移屯山阳。太和二年,还治京口。宁康二年,复移广陵。明年,又还京口。太元九年,始以京口为南徐州,彭城为徐州。义熙七年,又以彭城为北徐州。
彭城国汉郡。领彭城等县七。彭城,即汉郡治。渡江后,亦曰沛郡。
下邳国汉郡。领下邳等县七。下邳,即东汉下邳国治。
东海郡汉郡。领郯县等县十二。郯,即汉郡治。《晋志》:元康初,分东海置兰陵郡,领兰陵等县。今兖州府东六十里有兰陵城。
琅邪国秦郡。领开阳等县九。开阳,今兖州府沂州东南有故城。元康七年,分置东安郡,领东安等县,即曹魏东安郡旧治也。江左侨置琅邪郡于江乘县境,又改治临沂。江乘、临沂,并在今江宁府东北七十里。
东管郡魏置,后废。太康中复置,领东管县等县八。东管,故魏郡治。
广陵郡汉郡。领淮阴等县八。淮阴,故魏郡治。义熙中,分广陵置海陵、山阳二郡。海陵,今扬州府泰州治。山阳,见前。
临淮郡汉郡。后汉改置下邳国。太康初,复析置,领盱眙等县十。盱眙,今凤阳府泗州属县。《晋志》:元康七年,分临淮置淮陵郡,今盱眙西北九十里有淮陵故城。后又分临淮、淮陵,置棠邑郡,今江宁府六合县故棠邑也。义熙中,改曰秦郡,又于盱眙改立盱眙郡。
荆州初治襄阳,后治江陵。统郡国二十二。《晋志》:惠帝元康初,分桂阳、武昌、安成三郡及扬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七郡为江州。怀帝永嘉初,又分长沙、衡阳、湘东、零陵、邵陵、桂阳及广州之始安、始兴、临贺共九郡置湘州。咸和四年,复并入荆州。义熙八年,复置。十三年,仍并入荆州,而江州如故。《通释》:咸和四年,陶侃尝移荆州镇巴陵。建始初,仍镇江陵。太元二年,移镇上明,后仍还江陵,其江州初治豫章,后移武昌。建元中,寄治半洲。咸安末,移镇寻阳。上明,今荆州府松滋县西一里有故城。半洲,在今九江府西九十里。
江夏郡汉郡。领安陆等县七。安陆,今德安府治。《晋志》:惠帝分江夏立竟陵郡,治竟陵县。今承天府沔阳州景陵县西有竟陵故城。初属江州,后还荆州。
南郡汉郡。领江陵等县十二。江陵,即州治也。《晋志》:惠帝时,蜀乱,分南郡侨立成都国,领华容等县四。华容,今荆州府监利县东五里有故城。建兴中,复并入南郡。又安帝时,析置武宁郡,领乐乡等县,今承天府荆门州北八十里乐乡城是。又析置长宁郡,领长宁等县,今荆门州西南有长宁废县。刘宋改曰永宁。
襄阳郡魏置。领宜城等县八。宜城,今襄阳府属县。又咸和初,分置义成郡,领义成等县。义成,今襄阳府城县也。
南阳国秦郡。领宛县等县十四。宛,即秦以来郡治。《晋志》:惠帝分南阳立新野郡,领新野等县。新野,今南阳府邓州属县。
顺阳郡本魏所置南乡郡。晋太康中,改曰顺阳,领ガ县等县八。ガ,今襄阳府光化县东有故ガ城。
义阳郡本魏置,后废。太康中复置,领新野等县十二。新野,见上。惠帝时,义阳郡移治义阳县,今信阳州南义阳故城是也。又分置随郡,领随县等县,今德安府随州也。
新城郡魏置。领房陵等县四。房陵,即魏郡治。
魏兴郡魏置。领晋兴等县六。晋兴,今兴安州东有晋兴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