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通志 - 第 6 页/共 159 页
平凉县【附郭】
汉置泾阳朝那二县属安定郡后汉废泾阳朝那如故后魏复置泾阳县属陇东郡朝那仍属安定郡后废后周置平凉县属长城郡隋属平凉郡唐属原州广徳后没于吐蕃贞元四年复置广明初复入吐蕃中和四年又为渭州治唐末废五代唐复置平凉县属泾州宋仍为渭州治金为平凉府治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
崇信县
秦属北地郡汉为泾阳县地属安定郡唐贞元中置崇信军宋建隆四年置崇信县凤翔府淳化间改属仪州熙宁五年属渭州金仍为崇信县平凉府元明不改
皇清因之
华亭县
秦属陇西郡汉为泾阳县地后魏普泰二年立华亭镇以扼蕃戎隋大业元年始置华亭县属安定郡义宁二年析华亭属陇州唐垂拱间改亭川县神龙初复故广徳元年陷吐蕃永泰中收复大厯中置义宁军元和三年省县入汧源为神防军地五代唐同光初改置义州周显徳中复置华亭县宋太平兴国初避讳改仪州熙宁间以县属渭州金属平凉府元以化平县省入明不改
皇清因之
镇原县
秦属北地郡汉置临泾县属安定郡晋因之后魏于县置泾州寻废随大业初复曰临泾唐乾元初曰原州广徳初为吐蕃所陷元和三年于县权置原州大中三年收复广明后复为原州治名曰行原州五代因之宋曰原州平凉郡金曰原州属庆原路元改曰镇原州属巩昌路至元七年省州治临泾县入州明洪武初降州为镇原县属庆阳府后改平凉府
皇清因之
固原州
汉置髙平县元鼎初于县置安定郡后汉复为髙平县属安定郡晋永嘉以后没于氐后魏仍曰髙平县属新平郡太延二年置镇于此正光五年改置原州并置髙平郡治焉周改郡县曰平髙隋废郡大业初改置平凉郡唐复曰原州广徳初没于吐蕃大中三年收复广明后复没吐蕃宋至道初建镇戎军秦凤路金大定二十二年升为镇戎州凤翔路元初复曰原州至元十年改立开成府治开成县至治三年降为州仍凤翔路明洪武初降州为开成县属平凉府成化中冦燬废徙县于北四十里之固原即旧原州镇戎军五年添设固原卫治十五年改置固原州仍平凉府
皇清因之
泾州
秦属北地郡汉晋并属安定郡后魏始置泾州取泾水为名隋大业初复改安定郡治安定县唐武徳初复曰泾州至徳初改保定郡治保定县乾元初复曰泾州属关内道广徳元年没吐蕃大厯三年复因置泾原节度治此干宁初改彰义军节度宋仍曰泾州安定郡太平兴国元年改彰化军节度金复为泾州治泾川县属庆原路元曰泾州为平凉府治明洪武二年省县入州平凉府领灵台县
皇清因之不领县
灵台县
古雍州地汉为鹑孤县属北地郡后汉曰鹑孤属安定郡晋因之后魏置随平郡泾州后周废隋仍属安定郡大业元年分置灵台县取文王伐密作灵台之义二年废唐天寳初复改鹑觚曰灵台县唐末李茂贞以州置灵台军五代周废军仍属泾州宋建炎四年没金元至元七年并入泾川县后复立以良原县省入明仍名灵台县属平凉府泾州
皇清因之顺治九年直府
静宁州
汉置阿阳县属天水郡后汉因之属汉阳郡晋省西魏属防州唐属渭州中陷吐蕃大中间收复五代宋俱因之宋景徳元年知渭州曹玮始于陇山外之陇干川剙筑陇干城以控西夏庆厯三年经畧使韩琦建徳顺军秦凤路元祐八年置陇干县为军治金大定二十七年改徳顺州属凤翔路元省陇干县改静宁州属巩昌路明洪武初降凤翔之庄浪州为县来属并领隆徳为二县平凉府嘉靖中以隆徳府惟领庄浪
皇清因之不领县
庄浪县
隋华亭县地唐为原州地宋初属渭州庆厯八年置通边砦属徳顺军金升为县仍属徳顺州元初置庄浪路大徳八年改为州属凤翔路明仍为州属凤翔府寻降为县属静宁州
皇清因之顺治五年直府
隆徳县
汉泾阳县地宋天禧元年置羊收隆城庆厯三年改隆徳砦属徳顺军金升砦为县属徳顺州元属静宁州明嘉靖三十八年直平凉府
皇清因之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甘肃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甘肃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甘肃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甘肃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甘肃通志,卷三上>
庆阳府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为义渠戎国秦灭义渠以其地置北地郡汉为北地郡郁郅畧畔马岭泥阳四县地后汉末郡县俱废西魏置朔州后周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庆州大业间改化郡唐武徳元年复为庆州六年置总管府天寳元年改安化郡至徳元载改顺化郡乾元初复为庆州南境为宁州属关内道五代梁改武静军后唐庄宗复为州宋建隆元年置庆州团练属陜西路干徳初复为庆州庆厯元年分置环庆路经畧安抚使政和七年陞庆阳军节度宣和七年改为庆阳府金初改置安国军又改定安军节度皇统二年置庆原路总管府元复为庆阳府属巩昌路明仍为庆阳府陜西布政司増置庆阳卫
皇清因之康熙四年分甘肃布政司雍正五年裁卫归
并州县领州一县四
安化县【附郭】
汉置郁郅县属北地郡后汉末废后魏周皆为镇隋开皇十六年置合水县为庆州治大业初为化郡治唐武徳六年置化县改合水曰合川并为庆州治贞观元年并合川入化神龙元年改化曰安化【新唐志天寳元年改】至徳元载又改顺化县五代因之宋干徳二年复曰安化县仍为庆州治宣和中为庆阳府治金因之元至元七年省县入府明复置县为府附郭
皇清因之
合水县
汉曰畧畔道属北地郡后汉末废后魏为襄乐县地西魏侨置蔚州后周废州置北地郡隋开皇初郡废仁寿初置华池县属化郡义宁元年析合水置乐蟠县唐属庆州武徳六年分置蟠交县贞观初省华池县天寳元年改蟠交曰合水皆属庆州五代周省合水入乐蟠宋熙宁四年省乐蟠复置合水县属庆州金元明俱属庆阳府
皇清因之
环县
秦属北地郡汉置马岭县为郡治兼领方渠县后汉废隋大业元年复置马岭县属化郡唐属庆州神龙元年分马岭置方渠县亦属庆州五代县废为镇晋天福四年于镇置威州又置通逺县周广顺二年改曰环州显徳四年州废为通逺军宋淳化五年复为环州环庆路仍置通逺县为州治金属庆原路元省通逺县入州属巩昌路明改为环县属庆阳府
皇清因之
真宁县
秦属北地郡汉阳周县地属上郡后汉省后魏复置阳周县属赵兴郡西魏置显州后周州废隋开皇中改罗川县属北地郡唐天寳元年因获玉真人像于罗山遂改为真宁县属宁州五代宋金元因之明万厯二十九年改属庆阳府
皇清因之
宁州
春秋战国为义渠戎国秦为北地郡汉置泥阳县仍属北地后汉末废后魏太平真君二年置定安县皇兴二年置华州太和十一年改班州十四年改邠州二十年又改豳州兼置赵兴郡西魏始改宁州又合之曰邠宁隋大业初改州为北地郡唐武徳初复曰宁州贞观元年置都督府四年府废天寳初改置彭原郡乾元初复曰宁州属关内道宋初为宁州彭原郡属永兴路宣和元年陞兴宁军节度属环庆路金皇统二年罢军属庆原路大定七年改县曰安定元复为宁州领真宁县属巩昌路明初改属庆阳府仍领真宁县万厯二十二年改真宁县府
皇清因之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甘肃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甘肃通志,卷三上>
甘州府
战国时为月支戎地汉初为匈奴休屠昆邪二王所据武帝元鼎六年分武威酒泉之地置张掖炖煌郡张掖郡领十县【□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日勒骊靬番和居延显美】晋因之隆安中北凉沮渠防逊都此西魏置西凉州更名甘州取州西甘浚山泉味甘冽为名后周复置张掖郡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张掖郡十三年李轨起兵河西自称凉王尽有河西之地唐武徳二年复曰甘州景云元年始置河西节度使天寳初仍为张掖郡乾元初复曰甘州属河西道永泰二年陷于吐蕃大中五年张义潮以州来归授归义军节度使寻为回鹘所据宋天圣六年元昊袭回鹘取甘州僭国号夏改镇夷郡立宣化府理宗寳庆元年防古取夏甘肃西凉府元至元元年置甘肃路总管府八年去肃改甘州路十八年立甘肃等处行中书省治此以控河西诸郡明洪武五年宋国公冯胜定河西二十四年置甘肃卫二十五年分置甘州左右中前后五卫二十六年置陜西行都司
皇清顺治七年裁前后二卫十四年复裁中卫止存左右二卫康熙【原阙】年移行都司于兰州改置巩昌分府统甘州卫雍正三年裁行都司升甘州卫为府甘肃布政司统张掖山丹髙台三县八年以髙台分肃州领县二曰张掖山丹
张掖县【附郭】
汉武帝开置张掖郡治□得县晋仍曰张掖郡治永平隆安中北凉沮渠防逊都此西魏置甘州周仍置张掖郡隋初郡废改酒泉县大业二年复置张掖郡治张掖县唐仍为张掖郡又改甘州寻陷于吐蕃宋为西夏所据元置甘州路为行省治明改置甘州卫陜西行都司
皇清雍正三年置张掖县甘州府
山丹县
汉武帝始置删丹县属张掖郡后汉因之献帝时分属西郡晋因之后魏改删丹曰山丹西魏郡废改县为弱水后周省弱水县入山丹隋大业初复曰删丹属张掖郡唐属甘州宋为西夏所据置甘肃军元至元二十二年升为山丹州属甘肃行省明初废洪武二十四年置山丹卫陜西行都司
皇清雍正三年改为县甘州府
甘肃通志巻三上
钦定四库全书
甘肃通志巻三下
凉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