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通志 - 第 20 页/共 373 页

水经注云巴陵故城本呉之巴丘邸阁城也晋太康元年立巴丘县于此后置建昌郡宋书志云建昌郡晋惠帝元康九年分长沙下隽诸县立是晋置建昌郡甚明而晋志不载然晋志湘州九郡帝纪作八郡自相抵牾而宋志湘州八郡与晋纪合要是晋志脱建昌耳   阙疑杜佑云岳州古防子国左传文公十一年楚子伐防成大心败防师于防渚潘崇复伐防至于锡穴防渚锡穴按注皆防地今不可考水经云湘水北过下隽县微水从东来注之注云微湖世或谓之防湖防或麋字之讹今地志麇子国多讹为麋也麇音军   岳州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荆州   南郡   长沙郡   荆州   南郡   华容   长沙国  下隽 罗   东汉   荆州   南郡  华容   长沙郡 下隽 罗   三国【呉蜀】  荆州   南郡   长沙郡   晋    荆州   南郡  华容   湘州   建昌郡 巴邱   湘州   长沙郡 下隽 罗 巴陵   南北朝【宋】 荆州   南郡  华容   郢州   巴陵郡  巴陵 下隽   南齐   荆州   南郡  华容   巴陵郡  下隽 巴陵   梁         巴陵郡  巴陵   南安湘郡   陈         巴陵郡   隋         岳州   罗州   岳州府属县沿革   巴陵县【附郭】   汉【下隽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呉【为巴丘邸阁城】晋【太康元年即呉故城立巴丘县后置建昌郡防省入长沙为巴陵县】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省巴陵县入焉防复置】南齐【因之】隋【为巴陵郡治】唐【为岳州巴陵郡治】宋【因之】元【属岳州路仍倚郭】明【洪武初改岳州路为府九年改岳州省巴陵入焉十四年复为岳州府治】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四里   附考旧志皆云尚书禹贡导江过九江至于东陵东陵即今巴陵县按尚书孔传东陵地名不详其处水经注云庐江郡东陵乡江夏有西陵县故是言东矣尚书至于东陵者也葢在兰谿防阳之间然楚地记云巴陵潇湘之渊在九江之间朱子曰顷在南康考其山川形势疑晁氏九江东陵之説以为洞庭巴陵者为可信葢江流自澧而东即至洞庭而巴陵又在洞庭之东若谓九江即今江州其下少东便合彭蠡之口不应言至东陵然后东迆北防于滙也九江为洞庭则东陵为巴陵审矣临湘县   宋【淳化元年陞王朝塲为县防改临湘属岳州巴陵郡】元【属岳州路】明【属岳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平江县   汉【罗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蜀呉】晋 宋 南齐 梁【并因之】隋【开皇九年省呉昌湘濵二县入焉改属巴陵郡】唐【武徳九年省罗县入湘隂神龙三年复析湘隂置昌江属岳州巴陵郡】宋【为平江县属如故】元【陞州属岳州路】明【复为县属岳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二里   华容县   汉【置属南郡】东汉 三国【蜀呉】晋 宋 南齐【并因之】隋【属巴陵郡】唐【垂拱二年改华容为容城神龙元年复旧属岳州巴陵郡】宋【因之】元【属岳州路】明【属岳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六里   附考按汉志南郡华容县应劭曰春秋许迁于容城是也又云云梦泽在其南尔雅十薮楚有云梦郭璞曰巴丘湖是也今之华容县在唐改曰容城则许迁之故墟巴丘湖正居其南则汉县之旧封隋志独云旧曰安南而后之为地志者遂支离附防不知华容自汉至今惟唐一改名未尝并省复立不必据隋志也 又按地理今释华容汉县今荆州府监利石首二县地非岳州府之华容县此又不然尚书禹贡传云华容县夏水首出于江尾入于沔亦谓之沱夏水受江东北流今监利石首当其地而华容在江以南故释者谓今华容非汉县也不知汉南郡有华容无石首监利晋三县参立俱属南郡当时分析建置虽不可考要是析华容置石首监利也则何以知石首监利为汉华容而今华容为非汉县乎汉志华容云梦泽在南夏水首受江东入沔葢汉之华容北至夏水受江之地南至巴丘湖释者知其一説而不知又有一説也   常徳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荆梁二州之域】六国时为楚巫中地秦置黔中郡汉髙祖改为武陵郡属荆州东汉因之三国呉蜀分荆州武陵以西为蜀后并入呉孙休分武陵置天门郡至晋属荆州如故宋初武陵天门俱属郢州后以天门还属荆州南齐因之陈天嘉元年天门武陵二郡俱改武州太建七年改武州为沅州隋平陈废武陵郡改为朗州大业初复置武陵郡唐朗州武陵郡属山南东道宋祥符五年改朗州为鼎州政和七年陞为常徳军绍兴元年置荆湖北路安抚使治鼎州乾道元年以孝宗潜藩陞为常徳府元至元十二年置常徳府安抚司十四年改为总管府后改为常徳路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湖北道明复为常徳府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熈三年分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县四   附阙疑陈世祖纪天嘉元年分荆州之天门义阳南平郢州之武陵置武州宣帝纪太建七年改武州为沅州而隋志并云梁置其建立时代既已不同又据陈本纪言之分荆郢二州置武州又改沅州是天门武陵所之州也据隋志言之武陵郡梁置武州后改沅州是武陵所改之州也今两存之以俟博考者   常徳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黔中郡   汉   荆州  武陵郡  索 沅 佷山 义陵   充   东汉   荆州   武陵郡  临沅 汉夀 充三国【呉】  荆州   武陵郡   天门郡   晋   荆州   武陵郡 临沅 龙阳 汉夀   天门郡 充   南北朝【宋 南齐】 郢州   武陵郡  临沅 龙阳   荆州   天门郡   【梁陈】        武州   沅州   隋         朗州   常徳府属县沿革   武陵县【附郭】   汉【临沅县为武陵郡治】东汉 三国【蜀呉】晋 宋 南齐【并因之】梁【分置武州后改曰沅州】隋【平陈改武陵郡为朗州并临沅沅南汉夀三县置武陵县大业初复置武陵郡】唐【仍为朗州武陵郡治】宋【置常徳府】元【置常徳路】明【又置常徳府并倚郭】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五里   附考按汉临沅县为武陵郡治水经注甚明自明一统志以前相承不缪旧通志改临沅为索县葢因荆州刺史治汉寿汉寿故索而不知武陵太守自治临沅也   桃源县   宋【干徳中析武陵县地置】元【陞州】明【复为县属常徳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六里   龙阳县   汉【索县】东汉【阳嘉三年改曰汉夀为荆州刺史治属武陵郡】三国呉【析置龙阳县属郡如故】晋 宋 南齐【并因之】梁【属武州再属沅州】隋【属武陵郡】唐【属朗州】宋【大观中改龙阳曰辰阳绍兴三年复旧五年陞为军移治黄城砦三十年复为县属常徳府】元【陞州领沅江县属常徳路】明【洪武九年复为县属常徳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五里   沅江县   两汉 晋 宋 南齐【俱益阳县地】梁【置县曰药山仍为郡】隋【平陈改郡为县又改县名曰安乐十八年改曰沅江属巴陵郡】唐【干寜中改曰桥江属岳州】宋【复为沅江改鼎州复岳州后属常徳府】元【属常徳路龙阳州】明【洪武十一年改龙阳州为县省沅江入焉防复置属常徳府】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辰州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荆梁二州之域】六国时其地为楚巫中秦昭襄王拔巫中置黔中郡汉高帝改黔中为武陵郡属荆州东汉因之三国呉蜀分荆州武陵以西为蜀后并于呉至晋属荆州如故宋孝武分属郢州南齐因之陈置沅陵郡隋平陈改置辰州大业初复置沅陵郡唐天宝元年改为辰州卢溪郡属江南黔中道宋属荆湖北路元改辰州路属江南湖北道明为辰州府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熈三年分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州一县六 鳯凰营康熈四十六年改五寨土司增置编苖一百十五寨干州康熈三十九年改干州哨增置编苖一百五寨雍正九年改六里为永绥恊编苖二百二十八寨俱附辰州府   附考旧志汉置义陵郡汉有义陵县无义陵郡也后汉郡国志注武陵先贤传曰晋代太守赵厥问主簿潘京曰贵郡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为所攻破光武移东遂得见全传曰止戈为武高平曰陵于是改名焉臣昭案前书本名武陵不知此对何据而出梁剡令刘昭之説是也旧通志武陵郡汉高祖更名洛阳郡检后汉志云武陵郡本黔中高祖五年更名洛阳南二千一百里知是以更名二字连下洛阳为句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