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 - 第 26 页/共 34 页

肥水迳玄康城西北流,北出,水际有曲水堂,亦嬉游所集也。 又西北流。昔在晋世,谢玄北御苻坚,祈八公山,及置阵于肥水之滨,坚望山上草木,咸为人状,此即坚战败处。非八公之灵有助,盖苻氏将亡之惑也。肥水又西北注于淮,是曰肥口也。 ○施水 △施水亦从广阳乡肥水别,东南入于湖。 施水受肥于广阳乡,东南流迳合肥县。应劭曰:夏水出城父东南,至此与肥合,故曰合肥。阚骃亦言出沛国。城父东,至此合为肥。余按川殊派别,无沿注之理,方知应、阚二说,非实证也。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也。非谓夏水。施水又东迳合肥县城南,城居四水中,又东有逍遥津,水上旧有梁。孙权之攻合肥也,张辽败之于津北,桥不撤者两版。权与甘宁蹴马趋津,谷利自后著鞭助势,遂得渡梁。凌统被铠落水,后到追及,流涕津渚。 施水又东,分为二水,枝水北出焉,下注阳渊。施水又东迳湖口戍,东注巢湖,谓之施口也。 ○滁水《唐六典》淮南道大川曰滁肥之水,巢湖在焉。《寰宇记》庐州慎县下云:滁水源出县西,暴秃古塘。郦元注《水经》云:滁水出浚遒县也。又和州含山县下引《水经注》云:滁水东经大<山见>山,西北流迳大<山见>亭,即此山也。《方舆纪要》云:滁河源出庐州府合肥县东北七十里,废梁县界,东流过滁州全椒县南六十里,又东至滁州东南三汊河,又东至江宁府六合县,为瓦梁河,东南流至瓜埠口而入大江。《三国志》吴赤乌三年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今滁州古曰涂中,其地实南北扼要之区,犹脱落无闻,则滨江来会之水,大要失亡矣。 ○沮水 △沮水出汉中房陵县景山,东南过临沮县界。 沮水出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高峰霞举,峻竦层云。《山海经》云:金玉是出,亦沮水之所导。故《淮南子》曰:沮出荆山。高诱云:荆山在左冯翊怀德县,盖以洛水有漆沮之名故也。斯谬证耳。杜预云:水出新城郡之西南发阿山,盖山异名也。 沮水东南流,迳沮阳县东南。 县有潼水,东迳其县南,下入沮水。 沮水又东南迳汶阳郡北,即高安县界。郡治锡城,县居郡下,城故新城之下邑。义熙初分新城立。西表悉重山也。 沮水南迳临沮县西,青溪水注之。水出县西青山,山之东有滥泉,即青溪之源也。口径数丈,其深不测,其泉甚灵洁。至于炎阳有亢,阴雨无时,以秽物投之,辄能暴雨。其水导源东流,以源出青山,故以清溪为名。寻源浮溪,奇为深峭。盛弘之云:稠木傍生,凌空交合,危楼倾崖,恒有落势。风泉传响于青林之下,岩猨流声于白云之上,游者常若目不周玩,情不给赏。是以林徒栖托,云客宅心,泉侧多结道士精庐焉。青溪又东流入于沮水。沮水又屈迳其县南。晋咸和中,为沮阳郡治也。 沮水又东南,迳当阳县城北。城因冈为阻,北枕沮川,其故城在东一百四十里,谓之东城,在绿林长坂南,长圾即张翼德横矛处也。 沮水又东南迳驴城西,磨城东,昔关云长诈降处,自此遂叛。《传》云:子胥造驴、磨二城以攻麦邑,即谚所云;东驴西磨,麦城自破者也。沮水又南迳楚昭王墓。东对麦城,故王仲宣之赋《登楼》云:西接昭丘是也。 沮水又南,与漳水合焉。 △又东南过枝江县,东南入于江。 沮水又东南迳长城东,又东南流注于江,谓之沮口也。 ○漳水 △漳水出临沮县东荆山,东南过蓼亭,又东过章乡南。 荆山在景山东一百馀里,新城沶乡县界。虽群峰竞举,而荆山独秀。漳水东南流,又屈西南,迳编县南,县旧城之东北百四十里也。西南高阳城,移治许茂故城,城南临漳水。又南历临沮县之漳乡南。昔关羽保麦城,诈降而遁,潘璋斩之于此。 漳水又南迳当阳县,又南迳麦城东,王仲宣登其东南隅,临漳水而赋之曰:夹清漳之通浦,倚曲沮之长洲是也。漳水又南,洈水注之。《山海经》曰:洈水出东北宜诸之山,南流注于漳水。 △又南至枝江县北乌扶邑,入于沮。 《地理志》曰:《禹贡》南条荆山,在临沮县之东北,漳水所出,东至江陵入杨水,注于沔。非也。今漳水于当阳县之东南一百馀里而右会沮水也。 ○夏水 △夏水出江津,于江陵县东南。 江津豫章口东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屈原所谓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也。龙门,即郢城之东门也。 △东过华容县南。 县故容城矣。《春秋?鲁定公四年》,许迁于容城是也。北临中夏水,自县东北,迳成都郡故城南。晋永嘉中,西蜀阻乱,割华容诸城为成都王颖国。夏水又迳交趾太守胡宠墓北。汉太傅广身陪陵,而此墓侧有《广碑》,故世谓广冢,非也。其文言是蔡伯喈之辞。历范西戎墓南。王隐《晋书地道记》曰:陶朱冢在华容县,树碑云是越之范蠡。《晋太康地记》盛弘之《荆州记》、刘澄之《记》,并言在县之西南。郭仲产言在县东十里,检其碑题云:故西戎令范君之墓。碑文缺落,不详其人,称蠡是其先也。碑是永嘉二年立。观其所述,最为究悉,以亲迳其地,故违众说,从而正之。 夏水又东,迳监利县南。晋武帝太康五年立县,县土卑下,泽多陂池,西南自州陵东界,迳于云杜沌阳,为云梦之薮矣。韦昭曰:云梦在华容县。按《春秋》鲁昭公三年,郑伯如楚,子产备田具,以田江南之梦。郭景纯言华容县东南巴丘湖,是也。杜预云:枝江县、交陆县有云梦。盖跨川互隰,兼苞势广矣。 夏水又东,夏杨水注之。水上承杨水于竟陵县之柘口,东南流与中夏水合,谓之夏杨水。又东北迳江夏惠怀县北,而东北注。 △又东至江夏云杜县,入于沔。 应劭《十三州记》曰:江别入沔为夏水,原夫夏之为名,始于分江,冬竭夏流,故纳厥称,既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当其决入之所,谓之<月者>口焉。 郑玄注《尚书》沧浪之水,言今谓之夏水,来同,故世变名焉。刘澄之著《永初山川记》云:夏水,古文以为沧浪,渔父所歌也。因此言之,水应由沔。今按夏水是江流沔,非沔入夏。假使沔注夏,其势西南,非《尚书》又东之文,余亦以为非也。自<月者>口下沔水,通兼夏目,而会于江,谓之夏汭也。故《春秋左传》称吴伐楚,沈尹射奔命夏汭也。杜预曰:汉水曲入江,即夏口矣。 ○羌水 △羌水出羌中参狼谷。 彼俗谓之天池白水矣。《地理志》曰:出陇西羌道。东南流迳宕昌城东,西北云天池五百馀里。 羌水又东南,迳宕昌婆川城东而东南注。昔姜维之寇陇右也,闻钟会入汉中,引还,知雍州刺史诸葛绪屯桥头,从孔函谷将出北道。绪邀之此路,维更从北道渡桥头,入剑阁,绪追之不及。羌水又东南,阳部水注之。水发东北阳部溪,西南迳安民戍,又西南注羌水,又东南迳武阶城西南,又东南迳葭芦城西,羊汤水入焉。水出西北阴平北界汤溪,东南迳北部城北,又东南迳五部城南,东南右合妾水傍西南出,即水源所发也。羌水又迳葭芦城南,又迳馀城南,又东南左会五部水。水有二源,出南北五部溪,西南流合为一水,屈而东南注羌水。羌水又东南流至桥头,合白水,东南去白水县故城九十里。 △东南至广魏白水县,与汉水合,又东南过巴郡阆中县,又南至垫江县,东南入于江。 ○涪水 △涪水出广魏涪县西北。 涪水出广汉属国刚氐道徼外,东南流与建始水合,水发平洛郡西溪,西南流,屈而东南流,入于涪。 涪水又东南迳江油戍北。邓艾自阴平景谷步道,悬兵束马入蜀,迳江油、广汉者也。涪水又东南迳涪县西,王莽之统睦矣。臧宫进破涪城,斩公孙恢于涪,自此水上。县有潺水,出潺山。水源有金、银矿,洗取火合之,以成金银。潺水历潺亭而下注涪水。涪水又东南迳绵竹县北。臧宫溯涪至平阳,公孙述将王元降,遂拔绵竹。涪水又东南,迳南安郡南,又南与金堂水会,水出广汉新都县,东南流入涪。涪水又南,枝津出焉,西迳广汉五城县,为五城水,又西至成都,入于江。 △南至小广魏,与梓潼水合。 小广魏即广汉县也,王莽更名曰广信也。 ○梓潼水 △梓潼水出其县北界,西南入于涪。 故广汉郡公孙述改为梓潼郡。刘备嘉霍峻守葭萌之功,又分广汉以北,别为梓潼郡,以峻为守。县有五女,蜀王遣五丁迎之,至此,见大蛇入山穴,五丁引之,山崩,压五丁及五女,因氏山为五妇山,又曰五妇候,驰水所出。一曰五妇水,亦曰潼水也。其水导源南迳梓潼县。王莽改曰子同矣。自县南迳涪城东,又南入于涪水,谓之五妇水口也。 △又西南至小广魏南,入于垫江。 亦言涪水至此入汉水,亦谓之为内水也。北迳垫江。昔岑彭与臧宫自江州,从涪水上。公孙述令延岑盛兵于沈水。宫左步右骑,夹船而进,势动山谷,大破岑军,斩首溺水者万馀人,水为浊流。沈水出广汉县,下入涪水也。 ○涔水 △涔水出汉中南郑县东南旱山,北至安阳县,南入于沔。 涔水即鬵水也。东北流,迳城固南城北。城在山上,或言韩信始立,或言张良创筑,未知定所制矣。义熙九年,索邈为梁州刺史,自城固治此,故谓之南城。 城周七里,衿涧带谷,绝壁百寻。北谷口造城东门,傍山寻涧,五里有馀,磐道登陟,方得城治。城北水旧有桁,北渡涔水。水北有赵军城,城北又有桁渡沔,取北城,城即大城固县治也。鬵水右岸有悦归馆,涔水历其北,北至安阳左入沔,为三水口也。 卷三十三 ○江水一 △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大江所出,东南过其县北。 岷江即渎山也,水曰渎水矣,又谓之汶阜山,在徼外,江水所异也。《益州记》曰:大江泉源,即今所闻,始发羊膊岭下,缘崖散漫,小水百数,殆未滥觞矣。东南下百馀里,至白马岭,而历天彭阙,亦谓之为天彭谷也。秦昭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其形如阙,谓之天彭门,亦曰天彭阙。 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汉元延中岷山崩,壅江水,三日不流。扬雄《反离骚》云: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骚》也。江水自天彭阙东迳汶关,而历氐道县北。汉武帝元鼎六年,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以统之。县本秦始皇置,后为升迁县也。《益州记》曰:自白马岭回行,二十馀里至龙涸,又八十里至蚕陵县,又南下六十里至石镜。又六十馀里而至北部,始百许步。又西百二十里,至汶山故郡,乃广二百馀步。又西南百八十里至湿坂,江稍大矣。故其精则井络缠曜,江汉昞灵。《河图括地象》曰:岷山之精,上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故《书》曰:岷山导江,泉流深远,盛为四渎之首。 《广雅》曰:江,贡也。《风俗通》曰:出珍物,可贡献。《释名》曰:江,共也。小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东北百四十里曰崃山,中江所出,东注于大江。 崃山,邛崃山也,在汉嘉严道县。一曰新道,南山有九折坂,夏则凝冰,冬则毒寒,王阳按辔处也。平恒言是中江所出矣。郭景纯《江赋》曰:流二江于崌、崃。 又东百五十里曰崌山,北江所出,东注于大江。《山海经》曰:崌山,江水出焉,东注大江。其中多怪蛇。 江水又迳汶江道。汶出徼外岷山西,玉轮坂下而南行,又东迳其县而东注于大江。故苏代告楚曰:蜀地之甲,浮船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谓是水也。 又有湔水入焉。水出绵虒道,亦曰绵虒县之玉垒山。吕忱云:一曰半浣水也。 下注江。 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郭景纯所谓玉垒作东别之标者也。县即汶山郡治,刘备之所置也。渡江有笮桥。 江水又历都安县。县有桃关、汉武帝祠。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塴。 塴有左右口,谓之湔塴,江入郫江、捡江以行舟。《益州记》曰:江至都安堰其右,捡其左,其正流遂果,郫江之右也。因山颓水,坐致竹木,以溉诸郡。 又穿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水中。刻要江神,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是以蜀人旱则藉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故《记》曰:水旱从大,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也。俗谓之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谓之金堤。左思《蜀都赋》云:西踰金堤者也。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益州刺史皇甫晏至都安,屯观坂。从事何诱曰:今所安营,地名观坂,自上观下,反上之象,其徵不祥。不从,果为牙门张弘所杀。 江水又迳临邛县,王葬之监邛也。县有火井、盐水,昏夜之时,光兴上照。 江水又迳江原县,王葬更名邛原也,寿阝江水出焉。江水又东北迳郫县下,县民有姚精者,为叛夷所杀,掠其二女。二女见梦其兄,当以明日自沈江中,丧后日当至,可伺侯之,果如所梦,得二女之尸于水,郡、县表异焉。江水又东迳成都县,县以汉武帝元鼎二年立。县有二江,双流郡下。故扬子云《蜀都赋》:曰雨江珥其前者也。《风俗通》曰: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江神岁取童女二人为妇。冰以其女与神为婚,径至神祠,劝神酒,酒杯恒澹澹,冰厉声以责之,因忽不见。良久有两牛斗于江岸旁,有间,冰还,流汗,谓官属曰:吾斗大极,当相助也。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绶也。主簿刺杀北面者,江神遂死。蜀人慕其气决,凡壮健者,因名冰儿也。秦惠王二十七年,遣张仪与司马错等灭蜀,遂置蜀郡焉。王葬改之曰导江也。仪筑成都以象咸阳。晋太康中,蜀郡为王国,更为成都内史,益州刺史治。《地理风俗记》曰:华阳黑水惟梁州。 汉武帝元朔二年改梁曰益州,以新启犍为、牂柯、越巂,州之疆壤益广,故称益云。初治广汉之雒县,后乃徙此。故李固《与弟圄书》曰:固今年五十七,鬓发已白,所谓容身而游,满腹而去。周观天下,独未见益州耳。昔严夫子常言:经有五,涉其四,州有九,游其八。欲类此子矣。初、张仪筑城,取土处去城十里:因以养鱼,今万顷池是也。城北又有龙堤池,城东有千秋池,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津流径通,冬夏不竭。西南两江有七桥,直西门郫江上,曰冲治桥,西南石牛门曰市桥,吴汉入蜀,自广都令轻骑先往焚之。桥下谓之石犀渊,李冰昔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渠于南江,命之曰犀牛里,后转犀牛二头在府中,一头在市桥,一头沉之于渊也。大城南门曰江桥,桥南曰万里桥,西上曰夷里桥,下曰笮桥,南岸道东有文学,始文翁为蜀守,立讲堂,作石室于南城。永初后,学堂遇火,后守更增二石室。后州夺郡学,移夷里。道西城,故锦官也。言锦工织锦,则濯之江流,而锦至鲜明,濯以佗江,则锦色弱矣,遂命之为锦里也。蜀有回复水,江神尝溺杀人,文翁为守,祠之,劝酒不尽,拔剑击之,遂不为害。 江水东迳广都县,汉武帝元朔二年置,王莽之就都亭也。李冰识察水脉,穿县盐井,江西有望川原,凿山度水,结诸陂池,故盛养生之饶,即南江也。又从冲治桥北折曰长升桥。城北十里曰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将入长安,题其门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后入邛蜀,果如志焉。李冰沿水造桥,上应七宿,故世祖谓吴汉曰:安军宜在七桥连星间。汉自广都,乘胜进逼成都,与其副刘尚南北相望,夹江为营,浮桥相对。公孙述使谢丰扬军市桥出汉后,袭破汉,汉坠马落水,缘马尾得出,入壁。命将夜潜渡江就尚,击丰,斩之于是水之阴。江北则左对繁田,文翁又穿湔氵臾以溉灌繁田一千七百顷。江水又东绝绵洛迳五城界,至广都北岸,南入于江,谓之五城水口,斯为北江。江水又东至南安为璧玉津,故左思云东越玉津也。 △又东南过犍为武阳县,青衣水、沫水从西南来,合而注之。 县故大夜郎国,汉武帝建元六年,开置郡县。太初四年,益州刺史任安城武阳。王莽更名郡曰西顺,县曰戢成。光武谓之士大夫郡。有寿阝江入焉。水出江原县,首受大江,东南流至武阳县,注于江。县下江上,旧有大桥,广一里半,谓之安汉桥。水盛岁坏,民苦治功。后大守李严凿天社山,寻江通道,此桥遂废。 县有赤水,下注江。建安二十九年,有黄龙见此水,九日方去。此县藉江为大堰,开六水门,用灌郡下。北山,昔者王乔所升之山也。 江水又与文井江会,李冰所导也。自莋道与濛溪分水,至蜀郡临邛县,与布仆水合。水出徼外成都西沈黎郡。汉武帝元封四年,以蜀郡西部邛莋置,理旄牛道,天汉四年置都尉,主外羌,在邛来山表。自蜀西度邛莋,其道至险,有弄栋八渡之难,扬母阁路之阻。水从县西布仆来,分为二流。一水迳其道,又东迳临邛县入文井水。文井水又东迳江原县,县滨文井江,江上有常氏堤,跨四十里。 有朱亭,亭南有青城山,山上有嘉谷,山下有蹲鸱,即芋也。所谓下有蹲鸱,至老不饥,卓氏之所以乐远徙也。文井江又东至武阳县天社山下,入江。其一水南迳越巂邛都县西,东南至云南郡之蜻蛉县,郡本云川地也,蜀建兴三年置。仆水又南迳永昌郡邪龙县而与贪水合。水出蜻蛉县,上承蜻蛉水,迳叶榆县,又东南至邪龙入于仆。仆水又迳宁州建宁郡,州故庲降都督屯,故南入谓之屯下。刘禅建兴三年分益州郡置。历双柏县,即水入焉。水出秦臧县牛兰山,南流至双柏县,东注仆水。又东至来唯县入劳水。水出徼外,东迳其县,与仆水合。仆水东至交州交阯郡{米尼}泠县,南流入于海。 江水自武阳东至彭亡聚。昔岑彭与吴汉溯江水入蜀,军次是地,知而恶之。 会日暮不移,遂为刺客所害。谓之平模水,亦曰外水。此地有彭冢,言彭祖冢焉。 江水又东南,迳南安县。西有熊耳峡,连山竞险,接岭争高。汉河平中,山崩地震,江水逆流。悬溉有滩,名垒坻,亦曰监溉,李冰所平也。县治青衣江会,衿带二水矣,即蜀王开明故治也。来敏《本蜀论》曰:荆人鄨令死,其尸随水上,荆人求之不得。鄨令至汶山下,复生,起见望帝。望帝者,杜宇也。从天下。女子朱利,自江源出,为宇妻,遂王于蜀,号曰望帝。望帝立以为相。时巫山峡而蜀水不流,帝使鄨令凿巫峡通水,蜀得陆处。望帝自以德不若,遂以国禅,号曰开明。县南有峨眉山,有濛水,即大渡水也。水发蒙溪,东南流与渽水合。水出徼外,迳汶江道。吕忱曰:渽水出蜀。许慎以为涐水也。从水,我声。南至南安,入大渡水。大渡水又东入江,故《山海经》濛水出汉阳西,入江,滠阳西。 △又东南过僰道县北,若水、淹水合从西来注之。又东,渚水北流注之。 县本僰人居之。《地理风俗记》曰:夷中最仁,有人道,故字从人。《秦纪》谓僰僮之富者也。其邑,高后六年城之。汉武帝感相如之言,使县令南通僰道,费功无成,唐蒙南入,斩之,乃凿石开阁,以通南中。迄于建宁,二千馀里。山道广丈馀,深三四丈,其堑凿之迹犹存。王莽更曰僰治也。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岩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县有蜀王兵兰,其神作大滩江中,崖峻阻险,不可穿凿,李冰乃积薪烧之,故其处悬岩,犹有赤白玄黄五色焉。赤白照水玄黄,鱼从僰来,至此而止,言畏崖屿不更上也。《益部耆旧传》曰:张真妻,黄氏女也,名帛。真乘船覆没,求尸不得。帛至没处滩头,仰天而叹,遂自沈渊。积十四日,帛持真手于滩下出。时人为说曰:符有先络,僰道有张帛者也。 江水又与符黑水合,水出宁州南广郡南广县,县故犍为之属县也。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刘禅延熙中分以为郡。导源汾关山,北流,有大涉水注之。水出南广县,北流注符黑水,又北迳僰道入江,谓之南广口。渚水则未闻也。 △又东过江阳县南,洛水从三危山,东过广魏洛县南,东南注之。 洛水出洛县漳山,亦言出梓潼县柏山。《山海经》曰:三危在敦煌南,与岷山相接,山南带黑水。又《山海经》不言洛水所导。《经》曰出三危山,所未详。 常璩云:李冰导洛通山水,流发瀑口,迳什邡县。汉高帝六年,封雍齿为侯国,王莽更名曰美信也。 洛水又南迳洛县故城南,广汉郡治也。汉高祖之为汉王也,发巴渝之士,北定三秦。六年,乃分巴蜀,置广汉郡于乘乡。王莽之就都,县曰吾雒也。汉安帝元初二年,移治涪城,后治洛县。先是洛县城南,每阴雨常有哭声,闻于府中。 积数十年,沛国陈宠为守,以乱世多死亡,暴骸不葬故也,及悉收葬之,哭声遂绝。刘备自将攻洛,庞士元中流矢死于此。益州旧以蜀郡、广汉、犍为为三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