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通志 - 第 597 页/共 700 页

晋灭虞虢迁其民于此地曰虞城   汉志界休注莽曰界美 邬注九泽在北是为昭余祁并州薮晋大夫司马弥牟邑   后汉志邬注史记韩信破夏説于邬 界休有千亩聚注左传曰晋为千亩之战在县南   按汉太原郡邬县后徙武陵遂废   地形志太原郡邬注有中都有邬城太岳山虑水入区夷泽 西河郡介休注孝昌中置 宁州注兴和中置寄治汾州介休城领郡四 武康郡治东多城灵武郡 初平郡 武定郡 蔚州注永安中改怀荒御夷二镇置寄治并州邬县界领郡三 始昌郡领县二 于门 兰泉 忠义郡领县二 苇池杨栁 附恩郡领县三 两凉 利石 化政   后魏明帝时为冦击破静帝时筑城迁朔州军居之立南朔州即汾州介休为属邑   按魏徙邬城县民居武城在今治东北齐入平遥遂废   隋书注后魏置定阳郡平昌县后周改郡曰介休以介休县入焉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曰介休   唐书注义宁元年以介休平遥置介休郡武徳元年曰介州贞观元年州废以二县来属有鼠雀谷有介山   元初太原府至元年属汾州省小灵石入焉   路史介之推先国即汾之介休有介山绵上山地今沁之绵上窦苹以为宻界晋黔陬乃介根也   按郡国志界休有介山有绵上聚子推庙万泉亦有介山俱为子推隠处祝志介休之绵上盘踞深固可以藏隠故求而不获万泉之介山屹然孤立因傅会以为推隐而日知录引汉书武帝纪及扬雄河东赋为介山证两説固当防覈   孝义县   汉志西河郡中阳   地形志汾州西河郡注永安中置治永安县白坑城永安注分隰城置 南汾州南吐京郡领县一 新城 中阳郡领县二 洛陵 昌宁 显州注永安中置治汾州六壁城领郡四 定戎郡治城县二零山 阳林 建平郡州治县二 升原 赤谷   真君郡治东多城 武昌郡治城   西河有土军县元魏太平真君九年改吐京郡   北齐天保元年并介休入永安后周宣政元年复置唐志孝义本永安贞观元年更名   宋书太平兴国元年改为中阳后复为孝义熙宁五年省为镇入介休元祐元年复   元至元三年割温泉县之半本县置巡检司   按地形志浮阳郡有髙城县注二汉晋属渤海治髙城有平津乡兴和中编流民立东西河郡隰城县武定末罢此属沧州与汾州隰城别   临县   汉志西河郡临水注莽曰监水   唐志石州昌化郡临泉注本太和县武徳三年更名置北和州别析置太和县四年以太和东会州贞观三年州废以临泉来属   宋元符二年升葭芦呉堡二寨为晋宁军以石州之临泉县焉   金志石州临泉宋晋宁军有黄河临泉水 贞祐末元兵南下先诸郡归附【临泉令袁湘夜载鸱夷济河欵巴罕营降】穆呼哩曰此平定夏国之兆也升临泉为大定府   元志临州宋置晋宁军金废军置临水县石州中统二年仍改临泉县直太原府三年升临州   县南三十里为古乌突郡建于北魏领县六隋开皇三年改善训府有古城址唐髙祖废为五址东大岳南宰都西玉溪北古坛中善庆今东闗丰市街碑记犹存临泉古城在今治西北   石楼县   魏孝文帝置岭西县属吐京郡后改岭西为吐京县地形志汾州吐京郡真君九年置孝昌中防寄治西河领县二新城注世祖名岭东 吐京注世祖名岭西胥太和二十一年改   后魏孝文置长夀县隋废唐初复置寻省 后周置临河郡及县 唐初复置县后省   隋志石楼注旧置吐京及吐京县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   旧唐志石楼汉土军县隋改为石楼武徳二年于县置西徳州领长夀临河石楼三县贞观元年废西徳州省长夀临河二县以石楼属东和州二年又省东和州以石楼属隰州 北有上平津   金属隰州   明万厯壬子平阳易灵石县石楼改汾州府   永宁州   通典初赵之离石邑后为秦赵二国之境秦本纪昭王伐赵取离石是也 周慎靓十一年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始筑离石城   汉建武二十五年居乌桓于塞内二十六年遣中郎将段郴授南单于玺绶入居云中郴将兵卫防之二十七年徙南单于部于西河美稷   永和五年徙西河郡居灵石注离石县名在郡南五百九里西河本都平定县至此徙于离石【时又徙上郡居夏阳朔方居五原】西河即胜州东河古有西河郡   地形志晋州北五城郡领县三 平昌 石城 北平昌 郡县胥兴和二年置   唐石州昌化郡本离石郡天寳元年更名领县五 离石注有孝文山 平夷 定胡注武徳三年置西定州贞观二年州废来属又析孟门县七年省西有孟门闗 临泉 方山注武徳二年以县置方州三年州废来属今县治北有方山城   宋石州昌化郡军事旧带岚石隰三州都巡检使元丰五年置葭芦呉堡二砦州因置二砦沿边都巡检使遂令三州各带沿边都巡检使初领县五元符二年陞葭芦砦为晋宁军以州之临泉县焉大观三年复以定胡县晋宁军领离石平夷方山三县   金志石州旧昌化军刺史兴定五年复晋阳从郭文振之请也领县六离石注倚有胡公山离石水石窟镇 方山注贞祐四年徙置积翠山有方山赤洪水孟门注旧名定胡明昌六年更名宋晋宁军有   黄河宁乡水 温泉注贞祐四年改汾州有逺望山温泉 临泉注宋晋宁军有黄河临泉水 宁乡注旧名平夷明昌六年更   元志石州等处怯怜口千户所延祐七年置   元中统二年省离石县入本州三年复立至元三年省温泉入孝义以临泉为临州旧置司候司后与孟门方山俱省入离石领离石宁乡二县   定胡城后改孟门城西百二十里宋为离石县有嘉禾碑元改离石巡检司明因之今废址存   明隆庆元年署州事太原府同知李春芳以石失二字同音请更名为永宁   王运新吕梁山辨 按春秋成五年乙亥夏梁山崩书而不系之国为天下纪异也左氏谓晋侯以传召伯宗谋之公羊以为河上之山其崩壅河三日不流谷梁云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具载伯宗对晋侯之语吕不韦云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郦道元谓吕梁之石崇竦河流激荡有震动天地之语诸説皆言为晋山也胡氏乃引韩奕之诗证为韩国之镇言韩为晋灭而大夫韩氏以为邑焉张氏为同州韩城有禹贡梁山説与胡氏合杜氏云梁山在冯翊夏阳县北方舆胜览云梁山在同州郃阳县诸説皆言非晋山也东鲁徐先生昌论断云若言韩国之镇则韩在河西实为雍地而治梁及岐不应系之冀州也独九峰蔡氏书传所指在离石东北与左氏诸説合而公谷不韦道元所云壅河不流吕梁未凿震动天地之语则为无稽窃意公谷得之传闻而未至其地胡氏诸人亦徒求河上之山不复审辨州域之异遂有韩郃等语或韩郃地近大河禹迹曾及之而山名偶同焉故也余夙慕梁山之胜有味乎徐先生之记每欲躬探古迹而未敢确定其是非甲寅秋始登絶顶徘徊四望髙冠诸山下视崩石硙硙益信胡氏诸人实未尝亲至其地而承讹踵误遂有诸説之纷纷也夫禹之治水也必登髙逺暸相度详明然后施疏导之功使止求之傍河之山则必顾此遗彼不蹈鲧考之辙不止又焉能天地平成俾烝民乃粒叹明徳于不衰哉因服徐先生之考辨精详而信吕梁之在吾石者无疑是为辨   按梁山属冀州不属雍州禹贡已是铁案太史公曰迁生龙门韦昭注云在县北博物记曰有韩原韩武子采邑是韩原非河西之地而尔雅曰梁山晋望此一语尤可证梁山之为晋地困学纪闻所辨甚晰见汾州狐岐山下   壶口龙门辨 禹贡于冀言壶口于雍言龙门两州分属夹河对峙后人以河东有龙门县疑有二龙门非也河东岸古无龙门县名惟汉之皮氏县后魏改为龙门宋改曰河津县西北二十五里有龙门山即壶口之南支而孟门即龙门之上口在隰州大宁西南与陜西宜川相对锥指云东必得西而始成其为口西必得东而始成其为门二语可谓明辨至汾隂县之西南有平山一名壶口山杜预注潞县有壶口闗长治县古壶闗治有壶口山浮山县西南有蜀山亦名壶口皆非禹贡之壶口壶口之载于冀州者当以隰州大宁为正   大同府   大同县   尹耕四郡考 夫大同之地古云中九原定襄代郡赵秦汉之所置也赵并代以有代斥胡以有云中九原而置郡则皆于赧王之十五年于是秦因之为三郡汉增置定襄为四郡夫秦汉时天下不过三十余郡而北地处其四则夫西北之陬岂止是哉故尝曰三代以来东南之地渐辟而西北之地渐沦固理势之自然也今以其故城考之则云中在胜州榆林五原即废丰州代为蔚废城定襄在今府城西北皆非今府城也以其属考之则云中有咸阳陶林沙南北与之属九原有临沃文国武都曼柏之属定襄有成乐桐过襄隂复陶之属代郡有髙栁卤城班氏平邑之属皆非今所属也然则今大同者云中之东境定襄之南境代郡之北境而九原之南邻也是故合其全则四郡不得不纪指其实则代南境为太原云中定襄西北境与九原俱在塞外矣是则考兴废者不可不知也   京东考古録 世言燕云十六州自石敬塘以赂契丹不属中国者四百四十余年盖不尽然考之于史晋髙祖所割以畀契丹者山前之州七曰幽【今顺天府】曰蓟【今蓟州】曰瀛【今河间府】曰莫【今任邱县】曰【今涿州】曰檀【今密云县】曰顺【今顺义县】山后之州九曰新【今保安州】曰妫【今延庆州】曰儒【今永宁县】曰武【今在朔州西境】曰云【今大同府】曰应【今应州】曰寰【今马邑县】曰朔【今朔州】曰蔚【今蔚州】而营平二州则后唐时契丹自以兵取之矣其后周世宗复闗南北则瀛莫二州复归中国而其余十四州遂沦于契丹并所取营平二州亦适得十六之数若霸州乃周世宗所置滦州乃契丹所置又不在十六州之内者也   周赧王十五年赵置云中九原代郡 云中旧城在胜州榆林县东北九原旧城在大同西北即唐改丰州者 赵置郡复筑长城自代并隂山下至髙阙为塞隂山在朔州塞外髙阙在五原北两山相对如阙   甚髙   汉髙帝十一年诏曰颇取山南太原之地益属代代之云中以西为云中郡 十二年分云中置定襄郡   汉志云中郡注秦置莾曰受降属并州领县十一 云中注莾曰逺服 咸阳注莾曰贲武 陶林注东部都尉治 桢陵注缘胡山在西北西部都尉治莾曰桢陆 犊和 沙陵注莾曰希恩 原阳 沙南北舆注中部都尉治师古曰阚骃云广陵有舆故此加北 武泉注莾曰顺泉 阳夀注莾曰常得   通典秦云中郡今云中单于府是也后魏道武自云中徙都平城即此云中今马邑郡北平城即今郡隋云内县恒安镇也 云中汉旧县隋曰云内县白登山白登台汉髙帝初被匈奴围于此有故髙栁城防合陂后魏盛乐县亦在今郡界单于台在今县西北百余里汉武元封元年勒兵十八万骑出长城北登单于台   晋建兴元年代公猗卢城盛乐为北都治故平城为南都又城新平城于灅水之阳使其子六修居之 魏孝文帝生于平城紫宫   地形志恒州注天兴中置司州治代都平城太和中改孝昌中防天平二年置寄治肆州秀容郡城领郡八代郡秦置孝昌中防天平二年置领县四 平城   注二汉晋属雁门后属 太平 武周注二汉属雁门晋罢后复属 永固 善无郡 梁城郡天平二年置领县二 防合注前汉属代后汉晋罢后复属裋鸿注一本作祗鸿 繁峙郡 髙栁郡 北灵   邱郡 内附郡 灵邱郡【附录】云州注旧置朔州后防永昌中改寄治并州界领郡四 盛乐郡注永熙中置领县二 归顺注永兴中置州郡治 还安注永熙中置 云中郡注秦置领县二 延民注永兴中置 云阳注永煕中置 建安郡注永熙中置领县二永定 永乐胥永熙中置 真兴郡注永熙中置领县三真兴 建义 南思胥永熙中置【中有大同地故附录县后】   后魏天兴元年秋七月迁都平城十二月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二千家于代都 泰常七年九月辛亥筑平城外郭周回三十二里 魏定中山分徙吏民及徒何种人工伎巧十万余家以充京都给耕牛计口受田天兴初制定京邑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隂馆北尽防合为畿内田其外四方四维置八部帅以监之劝课农耕量校收入以为殿最又躬耕借田率先百姓自后比嵗大熟匹中八十余斛天赐三年六月发八部人自五百里内缮修都城尹耕曰魏畿封东至代则上谷不与西至善无则五原不与南极隂馆则限以雁门北尽防合则舍置丰胜魏之畿内正与今日大同同也   唐会昌三年三月以云朔蔚应诸州为大同道罢属河东置都练使领之未防改防御使后升为节度   唐志云州云中郡有云中楼烦二守捉城   旧唐志云州隋马邑郡东云内县界恒安镇也武徳四年平刘武周六年置北恒州七年州废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移云州及定襄县置于此【即后魏所都平城】永淳元年为贼所破因废【州及县俱废】乃移百姓于朔州开元二十年复为云州【仍改定襄县为云中县】天寳元年改为云中郡乾元元年复为云州领县一在京师东北一千九百四十里去东都一千六百四十二里 贞观四年四月置云中定襄都督府   云中府唐云州大同军节度石晋以赂契丹契丹号为西京宣和三年始得云中府武应朔蔚奉圣归化儒妫等州谓山后九州也   宋庆厯四年十一月辽号云州为西京置大同府 辽志西京大同府赵武灵王始置云中郡秦属代王国后为平城县魏属新兴郡晋仍属雁门刘琨表封猗卢为代王都平城元魏道武建都孝文改为司州牧置代尹迁洛改万年又置恒州齐文宣废州为恒安镇今谓之东城寻复恒州周复恒安镇改朔州隋仍为镇唐武徳四年置北恒州七年废贞观十四年移云中定襄县于此永淳元年移民朔州开元十八年置云中州天寳元年改云中郡乾元元年曰云州干符三年李国昌为大同军节度使子云中守捉使李克用据州广明元年奔北地后败黄巢取云南既而与太祖会于云州之东城后唐同光三年复以云州为大同军节度使晋髙祖初割山前代北地为赂大同来属因建西京敌楼棚橹具广袤二十里门东曰迎春南曰朝阳西曰定西北曰拱极元魏宫垣占城之北面双阙尚在清宁八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又有天王寺留守司衙南曰西省北门之东曰大同府北门之西曰大同驿初为大同军节度重熙十三年升为西京府曰大同统州二县七 大同县本大同川地重熙十七年西夏犯边析云中县置户一万 云中县赵置防革与京府同户一万 天成县 长青县 奉义县 怀仁县 怀安县 州 徳州   按赵武灵王始置云中郡大同县本大同川地考据未确   辽制大同嵗纳三司税钱折粟 重熙十三年升府为西京置留守司十二月己丑幸西京   金天眷元年己酉省西京州县 皇统元年以燕京路尚书省西京及山后诸郡族元帅府旧置兵马都部署司天徳二年改置本路都总管府后更置留守司   元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十五年七月改云州为大同路山西道宣慰使司   明洪武五年七月置山西行都指挥使司 七年秋八月置分巡冀北道 二十五年八月城定边镇朔卫永乐六年置巡抚都御史 七年置镇守总兵官   大同遂称镇 景泰五年置分守防议道 天顺元年置户部督饷郎中   云中城在北郭外后汉建辽为西京唐为云中郡近又有故髙栁城防合陂   髙山卫城县西八十里洪武初设卫始筑宣徳初调附天城卫城遂废今垜堞存   宣宁废县在城西北八十里本辽宣徳县置徳州昭圣军金废州改县曰宣宁大同府元因之明省云中辨 大同之号云中郡也兆于后周昉于唐相沿且千数百载昔苏秦説燕文侯曰燕西有云中九原赵武灵王二十六年攘地北至代西至云中九原又尝欲将士大夫繇其境直南袭秦是二郡者赵之西界秦之北界也秦置云中郡汉因之领县十一治云中后汉无犊和阳夀以定襄郡之定襄成乐武进焉汉末郡废入新兴郡后魏仍置云中郡领延民县太平真君七年以云中县属永安郡之定襄永熙中又置云阳县郡本朔州改曰云州此元魏以前云中郡之大略也今之大同汉雁门郡之平城元魏之代都也代公猗卢六年城盛乐为北都修故平城为南都天兴初置司州太和中改恒州洎齐天保中州废为恒安镇太平县终魏齐之世不闻以平城为云中郡也后周始改太平县曰云中隋曰云内恒安镇属焉唐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徙云州暨定襄县来治洎开元二十年改定襄县为云中平城之号云中于是乎始吕令问赋平城曰云中古城是也夫秦汉之云中古城以唐志覈之云中都防府为近其地负隂山带黄河即元魏之盛乐故都也然元魏之盛乐以为后汉之云中郡地则可以为秦汉之云中郡城则不可何者范史郡国志凡县名先书者必郡所治而二汉云中郡胥治云中县以是知盛乐之非云中故郡也今即以唐志推之龙朔三年置云中都防府麟徳元年改单于大都防府东北距朔州五百五十七里计其距恒安镇盖不翅四五百里而后人乃概号为云中亦已疎矣其説兆于后周昉于唐而辽西京志又从而实之谓赵武灵王尝置云中郡于此又谓云中县赵置是盖以唐郡为汉郡而不知唐之置云州于恒安镇与侨郡同匪故郡也辽志业以大同为云中郡故以奉义为汉陶林怀仁为汉沙南二县胥云中属也以汉地覈之当在平城之西北不当在平城之东南其谬盖与云中郡之説等又尝考之唐之中受降城西二百里有大同川其东为故大同城又尝于朔州鄯阳县东三十五里置大同军城胥非大同川故地也辽重熙十七年西夏犯边始析云中置大同县而辽志云大同县本大同川地然则古郡县之迁移而寖失其真者又可胜道哉大同辨 今大同县汉平城地也魏属新兴郡晋属雁门郡后魏属代郡隋为云内县初属朔州后属马邑郡有纯真山白登山武周山有隰水【见隋志】唐贞观置定襄县寻废开元复置县曰云中为云州治辽析云州置大同县金元以后皆无异名周辽志暨明一统志山西旧通志皆指县地为大同川地考唐书中受降城西二百里大同川有天徳军大同川之西有天安军皆天寳十三载置天徳军乾元后徙屯永济栅故大同城也元和九年李吉甫奏修复旧城北有安乐戍此皆在长城之外距今县七百余里旧志胥悮   唐镇北大都防府有大同长宁二县非此大同怀仁县   汉志陶注孟康曰音汪属雁门郡 续汉志云中郡沙南县有兰池城   辽志西京奉义县本汉陶林县地后唐武皇与太祖会此辽析云中置户三千 怀仁县本汉沙南县元魏葛荣乱县废隋开皇二年移云内于此大业二年置大利县属云州改属定襄郡隋末防突厥李克用败赫连铎驻兵于此辽改怀仁在京南六十里 辽析云中县地置怀仁县因太祖与晋王李克用面会东城取怀想仁人之义   隋志定襄郡注开皇五年置云州总管府大业元年府废统县一大利注大业初置带郡有长城有隂山有紫河   按此则大利当在朔州左云北怀仁要云内县地也辽史尚宜覈   旧志怀仁汉置沙南县后魏废隋大业初置大利县辽析云中县地置怀仁县金升云州元复名怀仁大同路   国朝并安东中屯卫于县分八里三佃一所雍正四年又并大同前卫八村于县名前卫里   怀仁辨 辽志懐仁即汉沙南按沙南在汉属云中郡今大同乃云中东境也后人误以平城为云中郡指隋后之疆域为两汉疆域宜其多舛怀仁在大同府西南七十里与汉雁门郡之陶为近沙南见桑钦水经河水又东过云中桢陵县南又东过沙南县北从县东屈南过沙陵西今归化城有沙陵湖则沙南应更在沙陵之北又考怀仁北郭外有北沙河南郭外有南沙河即旧志所谓沙泉也然此泉自明季始着不得据以解汉之沙南而桑干枝水俗名南池池北有陶县之故城在十五里内   山隂县   山隂汉隂馆地北魏属神武郡北齐改太平郡隋置神武县属马邑郡唐废辽置河隂县属应州金改山隂置忠州元仍山隂至元二年并金城入寻复置明大同府应州今则直大同府   按山隂即河隂以在桑干河南曰河隂在复宿山北曰山隂   应州   汉志雁门郡秦置句注山在隂馆莽曰填狄属并州领县十四 善无注莽曰隂馆 沃阳注盐泽在东北有长城西部都尉治莽曰敬阳 疆隂注诸闻泽在东北莽曰伏隂 中陵注莽曰遮害 隂馆 埒注莽曰填狄亭 繁峙 楼烦 武州 陶 剧阳崞 平城 马邑   后汉志雁门郡十四城 隂馆 繁峙 楼烦 武州陶 剧阳 崞 平城 埒 马邑 卤城   广武 原平 疆隂   后魏属神武郡北齐属太平郡后周郡废置隂城县隋废唐置金城   辽志应州彰国军上节度唐武徳中置金城县后改应州【以龙首雁门二山南北相应故名】后唐明宗州人也天成元年升彰国军节度兴唐军寰州焉辽因之北龙首山南雁门兵事属西京路部署司统县三 金城本汉隂馆县地汉末废为隂馆城大业末防突厥唐始置金城县辽因之 浑源县 河隂县本汉隂馆县地初朔州清宁中来属【河隂即山隂】   辽开泰三年三月戊申云应朔州置转运使   元志唐末置应州后唐升彰国军元初仍为应州领金城山隂二县至元二年山隂并入金城后复置州治在金城   卤城在州境汉为卤城县代郡后汉雁门郡 明洪武七年以州大同府   国朝顺治十六年裁安东中屯卫并应州领山隂县今山隂则直大同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