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实录乾隆朝实录 - 第 180 页/共 1860 页

○缓徵江南淮安属临洪、兴庄、板浦、中正、徐渎、莞渎、等场。本年被旱、被潮、成灾额赋。兼赈灶户。   ○甲戌。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御乾清门听政。   ○遣官祭先医之神。   ○工部议、江南河道总督高斌题覆、清口、御坝、王家庄、等处。试行木龙挑溜一案。自建设以来。历桃伏秋三汛河溜尽趋北岸。其南岸险工。今俱淤闭。涨成沙滩。黄溜中泓。现行陶庄引河之旧址。清水出口。较前甚畅。会黄东注入海。所有乾隆四年、大学士鄂尔泰奏请陶庄旧河之东、迎溜处所。开挑引河。并南岸筑挑水大坝。俱可停止等语。查建设木龙。挑溜刷滩。既经试有成效。其挑河筑坝之处。均毋庸议至称、北岸沙滩。尚未刷尽。南岸沙滩。再须涨宽。并将来再有需添木龙之处。应令该督相机妥办。从之。   ○以头等侍卫小格、为镶黄旗蒙古副都统。   ○予故内大臣喀尔吉善、祭葬如例。   ○旌表夫亡守节逼嫁捐躯之安庆宣城县民陈来妻吴氏。   ○乙亥。礼部议覆、署广东巡抚王謩等疏称鹤山县自雍正九年建设。现在人文蔚起。请照小学例、廪增各十五名。二年一贡等语。查该县肄业生尚少。应准照新设小学例。廪增各十名。俟初补之首廪、食饩十年后。三年一贡。从之。   ○兵部议覆、右卫左翼副都统官保参奏、前任绥远城将军今调正蓝旗汉军都统伊勒慎、于已故将军王常家口回京。路经右卫八旗官兵、帮助银两一案。不行纠参。转嘱承审官、仅取镶红旗帮银供词。其余七旗、俱令不必承认。事属欺罔。请加严议等语。查定例、提镇贪婪。督提不行纠参。发觉。降三级调用。伊勒慎、应照此。例降调。得旨伊勒慎、若果如所参。情同欺罔。即应革职。岂止于降调。且此案、系到京后。官保始行参奏、伊勒慎平日办事。尚属黾勉。著照部议所降之级。从宽留任。效力行走。以观后效。   ○丙子。吏部尚书署两江总督杨超曾参奏、江西巡抚岳浚、纳贿营私、赃污狼籍。与知府董文伟。刘永锡等。朋比作奸。徇情骫法。以致是非颠倒。贿赂公行等语。得旨。这所参岳浚著解任。命高斌前往、会同该督、将摺内有名人犯。一并严审定拟具奏、   ○丁丑。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饬廷臣举劾无存瞻顾。谕大学士九卿等、朕恭阅皇祖圣训。内载谕九卿之旨曰。尔等俱为大臣。天下督抚之贤否。应于平时留心细访。以备顾问。谁贪谁廉。即行公举。虽门生故旧。不为徇庇。庶人皆知畏惧而勉励矣。仍者、朕问时。或谓未经同衙门办事。或自谓平日不接见人。知之不真。以此推辞。非理也。圣谕煌煌。切中情事。近日在廷诸大臣之习亦甚类此。即如郝玉麟。鄂弥达、从前议之案。皆从外省发觉。廷臣并未有参奏之者。又如王士任之劣迹、德沛参劾之。岳浚之劣迹、杨超曾参劾之。岂伊等未经败露之前。在延大臣等、竟一无闻见。而必待督臣之举发耶。朕统御寰区。一人耳目。岂能周知中外臣工之臧否。惟大学士九卿等。留心访察。有闻即奏、庶人人知所儆戒。共凛官箴。朕可以收明目达聪之益。乃不时召见咨询。而陈奏者寥寥。殊不足以副朕之望。大臣受国家股肱心膂之寄。朕不于大臣是任而谁任耶。大学士九卿等。果能留心于平时。则各省大吏中、作弊营私、簠簋不饬者。谅无有不烛照之理。若既已知之。复存避嫌之心。而隐忍不言尤非公忠体国之谊。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事君。如果自问无私。更有何嫌之可避。且如王士任等事。以督抚而自不能保一身之操守。皇考时并未有此也。朕用是愈滋愧惧焉。嗣后各矢丹诚。无稍瞻顾。则于朝廷进贤退不肖之道。必大有禆益矣。   ○原任内务府总管丁皂保、以年老奏乞赏俸。得旨、丁皂保宣力已久。又年近九旬。著照伊现在品级。赏给俸禄。   ○转户部右侍郎梁诗正、为左侍郎。以新授之归宣光、为右侍郎。   ○以安徽布政使包括、署江西巡抚。户部郎中托庸、署安徽布政使。   ○戊寅。户部等部议覆、御史胡定、条奏吏治事宜。一、蠲免钱粮、宜杜短扣之。弊查蠲免期逐户均沾。难容克减。该御史既称、短扣之由。皆以未尝明示科则、而仅开总数等语。臣等酌议、现在各省徵粮。遵用易知单、滚单、样单、及红簿、实徵额册。或给发花户。或刊刻出示。请嗣后、遇有蠲免分数。均于单内注明。示内刊刻。俾里民自行磨对。照数扣除。一、出借仓谷、宜申罔利之禁。查各省积贮。例止借给贫民。该御史既称、地方官虑贫民难于归款。不如借给富户。而富户复借给贫民。转获厚利等语。应如所奏、严行直省务遵定例行。一、申禁上司勒荐幕宾。查定例勒荐处分。原以杜挟制勾通之弊。该御史既称、各上司有巧为勒荐者。以所交厚之幕宾、嘱所交厚之州县。令其代荐等语。应如所奏、嗣后上司将幕宾托州县代荐者。照勒荐例议处。其代荐、及延请之属员。照受嘱不报例议处。一、禁革坐省、坐府、听差。查听差之设。原以防上司差役滋扰。该御史既称、若辈在上司衙门。勾通串线。遇事生风等语。应如所奏、将听差悉行禁革。如上司有紧急公事。设立风火雷三催签票。从邮檄催。一、酌裁州县民壮、以工食给与捕役。查赋役全书。各省设有捕役、马快、快手、诸名色。其额编工食。自六两至十八两不等。未便再增。至民壮一项。先经户部行令各省。酌定裁留确数。应俟到日再议。从之。   ○太常寺卿朱必阶奏、各省所领上谕、有遗漏张挂者。请将州县、及失察之上司、分别议处。得旨、览。朱必阶所奏、其言似是而实非。殊非朕以身令天下之意。即远乡僻壤。容有不知朕谕之处。然州县但有奉行不善之处分。又何必增一奉言不善之处分乎。此奏不必行。该部知道。   ○予故左宗人奉恩辅国公裕绶祭葬。及造坟立碑如例。谥敏恪。   ○己卯。谕本月二十五日、恭遇皇太后万寿圣诞。普天同庆。凡大小臣工。俱著穿蟒袍七日、不理刑名。永著为例。   ○又谕、署广东巡抚王謩、著来京候旨。王安国著以左都御史衔、管广东巡抚事。王謩在广东、居官平常。不胜封疆之任朕素知之。又曾有人参奏、朕原欲令其来京。并非因近日王安国之参奏也。况左都御史官阶在巡抚之上。亦非相当之缺。祇因地方紧要。一时未得其人。是以特行简用。将此并谕中外知之。   ○大学士九卿会议、升任漕运总督托时等、将臣等议覆仓场侍郎宗室塞尔赫等、条奏漕务一摺。妥议具题。内蠲折漕粮、丰年酌补一款。据该督等、就各省情形定议。除江南、浙江、湖广、等省。势难买补。应毋庸议外。其江西、河南、山东、等省。遇丰买补之处。查买补必俟丰收。既难定限。况江省地当冲会。丰年米价亦昂。豫省产米无多。被灾后即遇丰年。价岂骤减。若复行采买。必致有碍民食。至东省、议将被灾稍轻地方。应徵本色漕粮。分年带徵。亦属更张成例。应请一并毋庸议。又运丁钱粮、酌留回空费用一款。据称、各省出运丁船。按在淮应给行月钱粮。照数酌扣等语。查该丁领项有多寡。程途有远近。诚未便照原奏、概扣银三十两。应如该督等所请。于解淮验给一半钱粮内。数多者扣留三分之一。数少者酌扣八两。令粮道另行封兑。于过淮时、给发随运官弁收领俟抵通交粮后、给发各丁。再山东、河南、二省。往返程途不远。需费无多。除东省、向例每船预留银三十两。沿途支用。迨交粮后、有应领三升八合余米。足敷回空之费。应照旧办理外。至豫省、领项较少。应如所请、于支领钱粮时、每船扣出银十两。令总押等官封贮。至回空时给发。又各卫军船、宜多寡均匀一款。据称、山东之平山帮、及江南之苏州、太仓、镇江、三卫。均请分拨兑运等语。查各省帮船。除原系匀配。及因兑漕水次不一。久经酌定者。自难改易。今该督等、详议应行搭配各帮。应如所请。山东协运河南之平山前帮船五十一只。将八只分拨后帮。苏州卫前帮船一百二只。将十八只分拨后帮。太仓卫前帮船七十五只。将二十只分拨后帮。镇江卫后帮船七十三只。将十二只、分拨前中两帮。从之。   ○户部议覆、河南巡抚雅尔图奏、豫省沿河滩地。涨漫靡常请停止画区、以免纷扰等语。查此项滩地。前因奸民乘机影射。经前任巡抚富德题准、画为区号。栽植桑柳。以为经界。今该抚、以该处时常被水。土埂虚松。即栽植桑柳。不能存活。以致岁岁画区。迄无成局。自应准其停止。惟地亩涨漫后、界址不清。其作何经理之处。仍令该抚妥议。从之。   ○以刑部尚书来保、充律例馆总裁官。   ○革内阁学士许王猷职。   ○庚辰。圣祖仁皇帝忌辰。遣官祭景陵。   ○上诣奉先殿、寿皇殿、行礼。   ○户部议覆、甘肃巡抚元展成疏称、宁夏移建满城。圈占民地。二千一百八十二亩。其额徵银粮草束。均请开除等语。应如所题办理。至每亩给价银四五两不等。有无浮冒。仍令查明再议。从之。   ○旌表守正捐躯之山东即墨县民崔守柱妻林氏。   ○辛巳。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大学士等会议、行运楚盐事宜。先经湖北巡抚张渠奏称、盐价高昂。固由成本加多。亦由商运缺误。请将淮盐至楚。令各商按月运清。回空船只。立法催儹一摺。奉朱批、张渠此奏、颇中窾要。盖盐臣不能督运。地方官不能督销。而但于成本是论。是舍其本而求其末也。今年议盐之弊。即坐此病。此奏、著大学士会同该部速议具奏、查楚省行销淮监。每岁正额、七十七万七千四百余引。每月应销引六万四千七百八十余道。盐政十日一次。将在仪开行船只引目清册。咨送该抚查考。今该抚既称、核计册内。每次率多欠缺。递运递欠。以致行销缺误。擡价掯卖等语。应如所请。嗣后将盐政咨册内。先列十日应运引数。次开现运若干。末开缺运若干。后次报册。将前次缺运之数。并作后次应运之款。仍分现运、缺运。登注如前。务于每月下旬册报时。勒限各商、运清一月之额。至所称、产盐时候有旺衰。运河水势有消长。不能按月运清。务于旺产之月。水满流通之时。预为多运。再盐船回空。虽向无催儹之例。但仪盐解包之后。待运乏船。应责令汉镇同知。俟引盐到岸。验卸已竣。即督催开行。具报盐道。转报巡抚。亦照十日一咨之例。咨会监政查考等语。查旺产易行之月。正可装载赶运。但恐船只不能接济。至抵汉后。回空船只。即催儹赴运。又恐藉口民船。不能速行。其如何设法办理。应令该抚。会同湖广总督、两淮盐政、详悉议奏、得旨、依议速行。   ○户部议覆、前任湖广。总督班第奏称、通山、当阳、二邑漕粮。自康熙年间。因无水次可通。违例折徵。现在骤难改易等语。查漕粮向不折徵。今该二县、以日久相沿。几同成例。应如所请。准其折徵买兑。至酌中定价之处。仍令妥议具题。从之。   ○以故奉恩辅国公法尔萨之子禄庆、袭爵。   ○壬午。月食。   ○谕、甘省提镇各营。岁需粮料。例系本折兼支。于额徵粮内估拨。如遇歉收缓徵之年。本色不敷。则将应估本色之粮料。亦行酌估折色。朕闻乾隆三年分、原估凉州镇标本色粮料、共三万二千九百余石。系于乾隆二年。预为估拨。嗣因乾隆三年。凉属收成歉薄。例应缓徵原估前项额粮。除将现有之粮供支外。尚不敷本色粮一万二百余石。照例改估折色。每石按部价估银一两。缘兵粮例系季首关支。于未经改定之时。已值应支秋季兵粮之候。兵食嗷嗷。遂借采买积宁粮三千六百余石。暂资五营兵丁之急需。至估拨乾隆四五两年分兵粮。又因凉属连经歉岁。民欠难徵。每年本色粮。俱仅敷一月有余。而今年凉属又遇偏灾。现在预估辛酉年分色。亦止敷两月之粮。是穷兵糊口。尚且不足。难以再行扣还借项。是以三年公所借积贮粮石。至今尚未还仓。其改估之折色银两。现存司库。查积贮粮石。向无供支兵食之例。而凉属连岁歉收。粮价昂贵。若令将扣存改折之项。买粮还仓。则市价较之部价。相悬过半。朕深念边塞穷兵。度日艰难。准将此项粮石。作正报销。免其扣还本色。其存库银两。留作折色之用。以示朕加惠边兵之至意。   ○又谕、署江南总督杨超曾参奏兵浚一案。前已降旨、令高斌会同杨超曾审理。但思原参之官。即令查审。究属未便。著户部侍郎阿里衮前往、协同高斌审拟具奏、   ○以副都御史刘吴龙、为左都御史。工部侍郎张廷瑑、为江苏学政。   大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   大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一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 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刑部户部三库事务世袭骑都尉军功加十九级随带加二级又加二级臣董诰内大臣户部尚书镶蓝旗满洲都统军功纪录五次寻常纪录十四次臣德瑛经筵讲官太子少保工部尚书纪录六次臣曹振镛等奉敕修   乾隆五年。庚申。十一月。癸未。新修大清律例成。议叙总裁、纂修、等官有差。御制序文曰。象刑有典。肇见虞书。其用之之道。则曰钦、曰恤、曰明、曰允。一篇之中。三致意焉。武王诰康叔、以用其义刑义杀。而吕刑则曰、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古先哲王、所为设法饬刑。布之象魏。县之门闾。自朝廷达于邦国。共知遵守者。惟是适于义。协于中。弼成教化。以洽其好生之德。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而已。我列祖受天明命。抚绥万邦。颁行大清律例。仁育义正。各得其宜。圣祖仁皇帝、至仁如天。化成久道。德洋恩溥。涵浃群生。皇考世宗宪皇帝、际重熙累洽之运。振起而作新之。亲定大清律集解。刊示中外。甄陶训迪。刑期无刑。法外之仁。垂为明训。有曰宽严之用。必因乎其时。洋洋圣谟。洵用法之权衡。制刑之准则也。朕寅绍丕基。恭承德意。深念因时之义。期以建中于民。简命大臣、取律文、及递年奏定成例。详悉参定。重加编辑。揆诸大理。准诸人情。一本于至公、而归于至当。折衷捐益。为四百三十六门。千有余条。凡四十七卷。条分缕析。伦叙秩然。颁布宇内。用昭画一之守。于戏。五刑五用。以彰天讨而严天威。予一人恭天成命。监成宪以布于下民。敢有弗钦。虽然、有定者律令。无穷者情伪也。易曰、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书曰、式敬尔由狱。以长我王国。忠信之长。慈惠之师。尚其慎厥用。敬厥由。体钦恤明允之意。率乂于民棐彝。克协于中。以弼予祈天永命。允升于大猷。从事于斯者、胥懋敬哉。是为序。   ○御史伊克善奏、近来各旗世袭事务。办理迟延。请按定例。年终具奏、有应详查者。定限次年八月前具奏、至患病、丁忧、等情。俟病痊服满之日、即带领引见。不必候至年终。如缺至二年尚不袭补者。旭迟延例参处。得旨、著照所请行。   ○以故郭尔罗斯札萨克镇国公巴图之子多尔济、袭爵。   ○甲申。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乙酉。命廷臣各举所知。谕、从来为治之道。首在得人。故书美辟门吁俊之风。易著拔茅连茹之盛。诗曰、济济多士。礼曰、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盖自古郅隆之世。君若臣所以加意于兴贤育才者、固如此其切也。朕临御以来。时以得人为念。不惮再三咨访。而所谓出众之才。足以慰侧席之求者。则未尝概见。昔在皇祖时。如汤斌、陆陇其辈。学术纯正。言行相符。陈瑸、彭鹏辈。操守清廉。治行卓越。此数人者、允为一时之望。至今称之。夫以天下之大。人才之众。岂无有与此数人相颉颃者旁招俊乂。朕心维殷。举尔所知。廷臣是赖。况大学士九卿等、受国家股肱耳目之寄。自当留意于平时。尽以人事君之义。其有真知灼见者。秉公举出。以备朕采择焉。   ○户部遵旨议奏、查定例、五年编审人丁。每年奏销仓谷。今特降谕旨。欲周知其数、以通计熟筹而为之备。请嗣后、编审奏销。仍照旧办理外。应今各督抚、即于辛酉年编审后。将各府州县人丁。按户清查。及户内大小各口。一并造报。毋漏毋隐。其各项仓谷。有于青黄不接之时借粜者。务于秋成买补。或因偏灾动赈者。亦于册内登明。详核存用实数。俱于每岁十一月、缮写黄册奏闻。倘各该省奉行不善。致有吏役滋扰。科派里民。立即严参究治。从之。   ○又议覆、云南总督公庆复疏称、滇省额办京铜。先经巡抚张允随议、并八运为四运。查向来运官在东川、寻甸、领铜。脚户每不能按限挽运。本年由寻甸、东川、两路分运至永宁交收。令长运官赴永宁领运。现在办理无误。可以经久等语。应如所请。照该抚原议、将八运并为四运。今长运官、俱赴永宁领铜。按限儹运。其承运、收发、等官。亦准设立。所有应给养廉。除承运雇脚之东川、昭通、寻甸、镇雄、等府州。俱照原题支给外。至所请收发官月给百两之处。查承运官、月给养廉。自四十两、至六十两不等。收发官、亦应依照支给。再每运、委正协运官三员。领铜一百万斤。为数倍多。亦应如所请。将所减正运官一员、月费银十五两。加给每员、各五两。从之。   ○又议覆、陕西巡抚张楷疏报、葭州、怀远、绥德、米脂、吴堡、榆林、等六州县。本年被灾歉收。应准其改谷给银。即行散赈。至所请酌增粮价之处。仍令照定例办理。得旨、依议速行。其加增赈济银数。著照该抚所请行。   ○丙戌。户部议覆、直隶总督孙嘉淦等疏称、滇省运铜至京。部议将铜房设于大通桥。由通州五闸转运。行令妥议具奏、查铜觔向在张家湾起岸。运赴京局。车脚每多未便。今若从通州水运。较张家湾陆运。实多节省等语。应如所题、嗣后铜船一过津关。即令坐粮厅、约束指引。俟到坝后、会同铜务监督。率委员齐赴坝口。眼同点验掣秤。令经纪用闸河剥船。运抵大通桥。转运至京。至所请外河派把总巡查。五闸派闸官协查。并该监督等移通居住之处。亦应如所题办理。得旨。依议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