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通史 - 第 43 页/共 118 页
蛲仔港汛:归大港汛分防,设兵五,裁存三;今设一名。
鹿耳门汛:旧由中营守备右营千总轮年驻防,设兵五十,裁存四十;今设四名。
蚊港汛:旧设把总一、兵八十,改设外委一、兵三十八;今设八名。
青鲲身汛:归蚊港汛分防,设兵五,裁存三;今设一名。
马沙沟汛:归蚊港汛分防,设兵五,裁存三;今设一名。
北门屿汛:归蚊港汛分防,设兵五,裁存三;今设一名。
南鲲身汛:归蚊港汛分防,设兵五,裁存三;今设一名。
安平水师左营
鹿港汛:旧设游击一、千总一、把总二、外委二、额外一、兵三百四十三,裁去把总外委,存兵一百四十;今设一百十六名。
水里港汛:旧设外委一、兵二十,改归鹿港汛分防,存兵二十;今设三名。
王宫港汛:旧设把总一、兵四十五,改归鹿港汛分防,设外委一、兵四十;今设四名。
三林汛:归鹿港汛分防,设兵十五;今设二名。
番挖汛:归鹿港汛分防,设兵十;今设二名。
笨港汛:旧设守备一、千总一、把总一、外委二、额外一、兵二百三十,裁去千总外委,存兵七十;今设三十一名。
海丰汛:旧设外委一、兵二十,改归笨港汛分防,存兵二十;今设二名。
■〈鱼逮〉仔港汛:归笨港汛分防,设兵九,裁存七;今设二名。
猴树汛:归笨港汛分防,设兵八,裁存七;今设二名。
新店汛:归笨港汛分防,设兵八,裁存六;今设二名。
安平水师右营(改为台东陆路右营)
安平汛:旧设都司一、守备一、千总一、把总二、外委五、额外三、兵六百四十三,裁存守备一、把总一、外委四、额外二、兵二百;今设二十一名。
旗后汛:旧设兵十,改设外委一、兵五十二;今设十名。
打鼓汛:旧设把总一、兵三十,改归旗后汛分防,存兵四;今设一名。
蛲港汛:归旗后汛分防,设兵五,裁存四;今设一名。
赤崁汛:归旗后汛分防,设兵五,裁存四;今设一名。
万丹汛:归旗后汛分防,设兵五,裁存四;今设一名。
大莆林汛:归旗后汛分防,设兵五,裁存四;今设一名。
西溪汛:归旗后汛分防,设兵五,裁存四;今设一名。
下淡水汛:归旗后汛分防,设兵十,裁存四;今设一名。
东港汛:旧设千总一、兵三十,改设把总一、兵二十八;今设十五名。
茄萣汛:归东港汛分防,设兵五,裁存四;今设一名。
放■〈纟索〉汛:归东港汛分防,设兵五,裁存四;今设一名。
大昆麓汛:归东港汛分防,设兵五,裁存四;今设一名。
小琉球汛:光绪三年新设,驻兵三十名。
澎湖水师左营
妈宫澳东汛:旧系专汛官,管辖炮台一座、汛兵二十八名、战船一只、配兵五十名;改设把总一员、兵二十一名。
新城汛:归东汛分防,设兵六名。
嵵里汛:炮台一座、汛兵十五名,按季轮派千把总一员、战船一只、配兵六十名驻防,改设外委一名、兵十四名。
文良港汛:按季派外委一名、战船一只、配兵五十名协防,改归嵵里汛分防,设兵十一名。
风柜尾汛:改归嵵里汛分防,设兵四名。
将军澳汛:炮台一座,汛兵二十八名,按季轮派千把总一员、战船一只、配兵五十名协防;改设把总一员、兵十六名。
挽门汛:炮台一座、汛兵二十八名,按季派外委一名、战船一只、配兵五十名协防;改归将军澳汛分防,设兵八名。
水埯汛:炮台一座、汛兵二十八名;改归将军澳汛分防,设兵八名。
澎湖水师右营
妈宫澳西汛:旧系专汛官,管辖炮台一座、汛兵二十八名、战船一只、配兵五十名;改设外委一名、兵十七名。
新城汛:归西汛分防,设兵六名。
内堑汛:炮台一座、汛兵二十八名,按季轮派千把总一员、战船二只、配兵一百名驻防;改设把总一员、兵二十二名。
外堑汛:炮台一座、外委一名、汛兵十五名;改归内堑汛分防,设兵十六名。
小门汛:炮台一座、汛兵三十名;改归内堑汛分防,设兵十六名。
北山汛:按季轮派千把总一员、战船二只、配兵一百名驻防;改设外委一名、兵十名。
吉贝汛:按季派外委一名、战船一只、配兵五十名协防;改归北山汛分防,设兵十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