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战国-佚名 - 第 16 页/共 40 页

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   ●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血,立已。   身体小痛,刺至阴。   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   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   湿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   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呜濯濯,如囊里浆水之病也。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肝移热于心,则死。   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痊。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不下止也,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欬论篇第三十八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肺咳不已则大肠变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此皆紧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已。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岐伯再拜稽首曰:何道之问也?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 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于挟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气应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