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方新编 - 第 308 页/共 321 页
疮口无脓,有气血虚而无脓者,有风湿痹而无脓者,有误服白朮闭住毒瓦斯而无脓者,四边必坚硬,宜用清热泻火通窍之药治之。
疮口紫黑,有上坏丑丹而然者,须换好丹、盖膏自转红活。有上多黄丹而然者,换药刷之自转。有气血大虚而然者,多难治,治之则宜大补。
凡疮毒有腐肉,须用冰翠散,重者宜用降丹点之。久后结成腐骨者,宜用托管丸治之。
凡毒 肉多,因开刀太早,伤其好肉所致。亦有毒将愈时,未避风水,新肉强出,只须用膏盖护,可以平复。
凡久毒成漏,宜内服大补气血之药,外用川乌洗净蒸干,切片二分浓,用口涎润湿贴毒口上,用艾圆灸之,令毒口温暖,稍稍觉痛,即住手勿灸,须用八宝丹盖膏。灸法须用五七日为止。
久毒成管,先用化管丸纳入,盖膏六七日,方可 去,换用拔毒散,以消余毒,内服托里散治之。如五六日后肿未消,则管未离岩,再照法用化管丸一次,断无不起,如无化管丸,或用降丹线插入,盖膏,但不如化管丸能入弯曲之处。
凡刺毒须认有脓无脓,皮色绉黄,用手按之,手起而即复者有脓,手起而不复者无脓。
重按乃痛,脓之深也。轻按即痛,脓之浅也。至于用刀手法,刀口勿嫌阔大,深则深开,浅则浅开,如开鱼口、便毒、背痈、脐痈、腹痈,宜浅开之。若遇肉浓处宜深开之。
凡毒用药,当分初、中、末之异。初宜散热、解毒、通经为主,以图消散;中宜排托为主,以图逐毒成脓;末宜温补为主,以图易于收功,此大法也。若纯阴之毒,始终概宜温补调理,一切清凉寒凝之药,不可轻投,并不可外敷寒凉末药,冰寒气血,不能消散。
外科脉候
浮数之脉应发热,其不发热而反恶寒者,若有痛处,痈疽之证也。
洪大之脉,其主血实、积热、疮肿。凡洪大者,痈疽之病进也,脓未成者宜下之,脓溃之后,脉见洪大则难治,若兼自利,尤为凶矣。
数脉主热,浮而数者为表热,沉而数者为里热,诸紧数之脉应发热,而反恶寒者痈疽也。仲景曰:数脉不时见,则生恶疮也。又曰:肺脉数者,生疮也。凡诸疮脉至洪数,其内必有脓也。
实脉主邪盛,邪气盛则实也。疮疽得此可下之。若久病虚人则最忌之,以正不胜邪也。
滑脉多阳,或为热,或为虚。疮疽得此,脓未成者可内消,脓已溃者宜托里,所谓始为热,终为虚也。
散脉为血虚,有表无里也。凡疮毒脓溃之后,脉见洪滑粗散而烦痛不除者难治,以其正气虚、邪气实也。又曰:肢体沉得肺脉大则毙,谓其浮散而无根也。
长脉主阳气充实,伤寒得之,将欲汗解也。长而缓者胃脉也,百病得之皆愈。故曰:长则气治也。
芤脉主阴虚血虚,脓溃后得之为宜,以脉病相应也。
弦脉主肝邪,《疮疽论》曰:弦洪相搏,内寒外热,欲发疮疽也。
肾脉主切痛积癖,凡疮疽得此,则气血留滞,邪结不散,多为痛也。
短脉主虚,《经》曰:短则气病,以其乏胃气也。疮疡脉短,真气虚也。诸病见之皆为难治,尤不可攻也。
涩脉主血虚气涩。疮疡溃后,得之无妨。
沉脉为阴,疮疡得之,邪气深也。
迟脉主阳气不足,疮疡得之,溃后自愈。
缓脉无邪,长而缓者,百病皆宜。疮疡得此则易愈,以其有胃气也。
弱脉主气血俱虚,形精不足,大抵疮家之脉,凡沉、迟、濡、弱者皆宜托里。
微脉主虚,真气复则生,邪气胜则死,疮疡溃后、微而和者,将愈也。
细脉主阳衰,疮肿脉细而沉者,里虚而欲变证也。
虚脉空而无力,脉虚则血虚,血虚生寒,阳气不足也,疮疡得之,只宜托里、补血、养气也。
软脉少神,元气弱也。凡疮疡之脉,但见虚迟软弱者,悉宜补虚、排脓、托里。
牢脉坚强,阴之亏也。凡瘰 结核之类,诊得牢脉者,皆不可内消也。
结、促之脉,凡阴衰则促,阳衰则结。大抵结促之脉,由气血俱虚而断续者居多。疮疡得之,多宜托里。然有素禀结、促者,又当以有力无力辨其虚实,实者可下,虚者不可不补上痈疽脉二十二种,大都微、弱、虚、细、迟、缓、知、涩者,必气血皆虚,形精不足,俱当用补用托,不可妄攻,无待言也。即如浮、滑、弦、洪、结、促等脉,此中最有疑似,亦不得以全实论治。必须详审形症,或攻或补,庶无误也。
齐氏曰:疮疡之证,若不论候,何以知阴阳勇怯,血气聚散。又曰:脉洪大而数者,实也。细微而数者,虚也。河间曰:脉沉实者,其邪在脏。浮大者,其邪在表。立斋曰:痈疽未溃而脉先弱者,何以收敛。
部分毒见于背、见于脑,中属督脉,旁属足太阳经。见于鬓,属手足少阳经。见于眉,属手足太少阳经。见于颐、见于髭,属手足阳明经。见于腮颔,属手阳明经。见于颧,属手太阳经。见于穿裆,属督、冲、任三经。见于腿,外跗属足三阳,内跗属足三阴。见于臂,从手背赤肉属手三阳,从手心白肉属手三阴。见于乳,内属阳明,外属少阳。
头属厥阴。逐部推求,治疗自验。诸经惟少阳、厥阴之疡,理宜预防。以其气多血少也。其血本少,肌肉难长,少阳更有相火,递用驱毒之剂,祸不旋踵。诀曰:多血多气君须记,手经大肠足经胃。多气少血有六经,三焦胆肾心脾肺。多血少气心包络,膀胱小肠肝无异。记此,则知气血多少之异矣。
五指经脉所属:大指属肺,食指属大肠,中指属心包,无名指属三焦,小指内侧属心,外侧属小肠。
各部引经用药
引经报使
手太阴肺,桔梗、升麻、白芷、葱白。手阳明大肠,葛根、白芷、升麻、石膏。足阳明胃,白芷、升麻、葛根、石膏。足太阴脾,升麻、苍朮、葛根、酒芍。手少阴心,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 本、羌活、黄柏。足太阳膀胱,麻黄、黄柏行下,羌活行上。足少阴肾,独活、肉桂、知母、细辛。手厥阴心包络,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上柴胡、中连翘,下青皮、地骨皮。足少阳胆,上川芎、柴胡,下青皮,足厥阴肝,上柴胡、川芎,下青皮。
太阳倍羌活、防风,阳明倍白芷、升麻,少阳倍柴胡,太阴加芍药、升麻,少阴只宜独活,厥阴加青皮、柴胡,皆佐以肉桂,庶药力直达患处。
各部引经
头部加 本,项部加白芷,胸博加桔梗,腰部加杜仲,胁部加白芥子,手部加桂枝,手指加桂枝尖,下部加桂心,足部加牛膝,俱各一钱为引经药。
外科主治汇方
神授卫生汤
治痈疽、发背、对口、疔疮,一切丹、瘤、恶毒, 肿赤痛,脉浮而数者,服之宣热散瘀,行瘀活血,消肿解毒,疏通脏腑,乃表里兼治之剂也。羌活、银花、天花粉、归尾、皂刺、甘草节各一钱,石决明( )、穿山甲(炙)、沉香、乳香、红花、白芷、连翘、防风各在下羌
内疏黄连汤
治痈疽阳毒在里,初起发热便秘,唇焦舌干,烦渴呕哕,脉沉数有力者,用此下之。黄连、栀子、连翘、薄荷、条芩、白芍、当归、桔梗、槟榔各一钱,木香、甘草各五分,大黄二钱,煎服时,加白蜜一二匙。大黄、槟榔,非脉沉实者不可妄用,若脉浮数涩者,主气血皆虚,尤不可用。
双解复生散
治痈疽、发背,诸般肿毒,初起恶寒发热,四肢拘急,内热烦渴,便秘,用此发表攻里。芥穗、防风、白芷、川芎、麻黄、栀仁、黄 、甘草各六分,连翘、银花、羌活、薄荷、当归、白芍、焦朮、人参、滑石末各一钱,大黄、芒硝各二钱。表重,姜、葱引;里重,白蜜引,服取汗下。
内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