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聚英 - 第 9 页/共 52 页

其支别者。从巅至耳上角。   支别者。从巅至百会。抵耳上角。过率谷、浮白、窍阴穴。所以散养于经脉也。   其直行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脑、头髓也。颈上为脑。脑后为项。此直行者。由通天穴循络却、玉枕。入络脑。复出下项。抵天柱也。   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肩后之下为肩膊。椎骨为脊。尻上横骨为腰。挟脊为膂。自天柱而下。过大椎、陶道。   却循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内俞、白环俞。由是抵腰中。入循膂。络肾。下属膀胱也。   其支别者。从腰中下贯臀。入 中。   臀、尻也。挟腰 骨两傍为机。机后为臀。腓肠上。膝后曲处为 。其支别者。从腰中。循六椎节而下为腰监骨挟脊附着之处。其十七至二十。凡四椎为腰监骨所掩附。而八 穴则挟脊第一二空云云也。会阳在尾 骨两傍。则二十一椎乃复见而终焉。又按督脉当脊中起于长强骨所掩明矣。)会阳。下贯臀。至承扶、殷门、浮 、委阳。入 中之委中穴也。   其支别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胂。挟脊内。过髀枢。   膂肉曰胂。挟脊肉也。其支别者。为挟脊两傍第三行相去各三寸之诸穴。自天柱而下。   从膊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下历尻臀过髀枢也。股外为髀。楗骨之下为髀枢。   循髀外后廉。下合 中。以下贯 内。出外髁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端。   、腓肠也。循髀外后廉。髀枢之里。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间而下。与前之入 中者相合金门。循京骨、束骨、通谷。至小指外侧端之至阴穴。以交于足少阴也。   此经多血少气。申时气血注此。受手太阳之交。凡六十三穴。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刺深五分。留六呼。   睛明(一名泪空) 目内 。明堂云。内 头外一分宛宛中。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之会。铜人。针一寸半。留三呼。雀目者。可久留针。然后速出针。禁灸。明堂。针一分半。资生云。面部所针。浅者一分。深者四分。素注亦云一分。是铜人误以一分为一寸也。素注。针一分。留六呼。灸三壮。主目远视不明。恶风泪出。憎寒头痛。目眩。内 赤痛。KT KT 无见。 痒。浮肤白翳。大 攀睛 肉侵睛。雀目。瞳子生障。小儿疳眼。   按东垣曰。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盖此经多血少气。故目翳与赤痛从内 起者。刺刺攒竹。卧针直抵睛明。不补不泻。而又久留针。非古人意也。   攒竹(一名始光 一名员柱 一名光明) 两眉头少陷宛宛中。素注。针三分。留六呼。   灸三度刺。目大明。明堂。宜细三棱针三分出血。灸一壮。主目KT KT 。视物不明。泪出目眩。瞳子痒。目瞢。眼中赤痛。及睑 动不得卧。颊痛面痛。尸厥癫邪。神狂鬼魅。风眩。嚏。   曲差 神庭旁一寸五分。入发际。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目不明。鼽衄鼻塞。鼻疮。心烦满。汗不出。头顶痛。项肿。身体烦热。   五处 夹上星旁一寸五分。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灸五壮。主脊强反折。螈 癫疾。头风热。目眩。目不明。目上戴不识人。   承光 五处后一寸五分。又云一寸。铜人。针三分。禁灸。主风眩头风。呕吐心烦。鼻塞不利。目生白翳。   通天 承光后一寸半。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主瘿气。鼻衄鼻疮。鼻窒。鼻多清涕。头旋。尸厥。口 。喘息。项痛重。暂起僵仆。瘿瘤。   络却(一名强阳 一名脑盖) 通天后一寸五分。素注。刺三分。留五呼。铜人。灸三壮。主头旋耳鸣。狂走螈 。恍惚不乐。腹胀。青盲内障。目无所见。   玉枕 络却后一寸五分。又云七分。侠脑户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发际二寸。铜人。   多汗。鼻窒不闻。   天柱 侠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铜人。针五分。得气即泻。明堂。针二分。留三呼。泻鼻不知香臭。脑重如脱。项如拔。项强不可回顾。   大杼 项后第一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陷中。正坐取之。督脉别络。手足太阳、少针五分。灸七壮。明堂。禁灸。下经、素注。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资生云。非大急不灸。主膝痛不可屈伸。伤寒汗不出。腰脊痛。胸中郁郁。热甚不已。头风振寒。项强不可俯仰。 疟头旋。劳气咳嗽。身热目眩。腹痛。僵仆不能久立。烦满里急。身不安。筋挛癫疾。身 急。东垣曰。五脏气乱。在于头。取之天柱、大杼。不补不泻。以导气而已。   风门(一名热府) 二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素注。三身热。上气短气。咳逆胸背痛。风劳呕吐。伤寒头项强。目瞑。胸中热。   肺俞 第三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千金。对乳引绳度之。甄权。以搭手左取右。   。史记扁鹊传作输。犹委输经气。由此而输彼也。甲乙。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甄权。针五分。留七呼。灸百壮。明下。三壮。素问。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又曰。五日死。主瘿气。黄胆。劳瘵。口舌干。劳热上气。腰脊强痛。寒热喘满。虚烦。传尸骨蒸。肺痿咳嗽。肉痛皮痒。呕吐。支满不嗜食。狂走欲自杀。背偻。肺中风。偃卧。胸满短气。瞀闷汗出。百毒病。食后吐水。小儿龟背。仲景曰。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太阳肺 、肝 。   按素问云。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肺者。三日死云云。铜人乃于背部各俞穴言之。则固矣。   厥阴俞(一名阙俞) 四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灸七壮。主咳逆。牙痛心痛。胸满呕吐。留结烦闷。   或曰。脏腑皆有俞在背。独心包络无俞何也。曰。厥阴俞即心包络俞也。   心俞 五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   金言。中风心急。灸心俞百壮。当权其缓急可也。主偏风半身不遂。心气乱恍惚。心中风偃卧不得倾侧。闷乱冒绝。汗出唇赤。狂走发痫。语悲泣。胸闷乱。咳吐血。黄胆。鼻衄。目目昏。呕吐不下食。丹毒。遗精白浊。健忘。小儿心气不足。数岁不语。   鬲俞 七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难经曰。血会鬲俞。疏曰。血病治此也主心痛周痹。吐食翻胃。骨蒸。四肢怠惰。嗜卧。 癖。咳逆。呕吐。鬲胃寒痰。食饮不下。热病汗不出。身重常温。不能食。食则心痛。身痛胪胀。胁腹满。自汗盗汗。   肝俞 九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经曰。东风伤于春。病在肝俞。   铜人黄胆。鼻酸。热病后目暗泪出。目眩。气短咳血。目上视。咳逆。口干。寒疝。筋寒。热痉折。目上视。目眩。眉头痛。惊狂。鼽衄。起则目KT KT 。生白翳。咳引胸中痛。寒疝小腹痛。唾血短气。热病瘥后食五辛。目暗。肝中风。踞坐不得低头。绕两目连额上色微青。积聚痞痛。   胆俞 十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明腹胀。口苦舌干咽痛。干呕吐。骨蒸劳热。食不下。目黄。   按资生经所载。崔知悌平取四花穴。上二穴是鬲俞。下二穴是胆俞。四穴主血。故取此以治劳瘵。后世误以四花为斜取。非也。   脾俞 十一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癖积聚。胁下满。泄利。痰疟寒热。水肿气胀引脊痛。黄胆。善欠。不嗜食。   胃俞 十二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随年为目不明。腹痛。胸胁支满。脊痛筋挛。小儿羸瘦。不生肌肤。东垣曰。中湿者。治在胃俞。   三焦俞 十三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背急。腰脊强。不得俯仰。水谷不化。泄注下利。腹胀肠鸣。目眩头痛。   肾俞 十四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与脐平。正坐取之。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以年为壮。明堂。灸三壮。   素问。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又曰。五日死。主虚劳羸瘦。耳聋肾虚。水藏久冷。心腹满胀急。两胁满引小腹急痛。胀热。小便淋。目视KT KT 。少气。溺血。小便浊。出精梦泄。肾中风。踞坐而腰痛。消渴。五劳七伤。虚惫。脚膝拘急。腰寒如水。头重身热。振栗。食多羸瘦。面黄黑。肠鸣。膝中四肢淫泺。洞泄食不化。身肿如水。女人积冷气成劳。乘经交接羸瘦。寒热往来。   大肠俞 十六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取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风而鸣。大肠灌沸。肠癖。泄利白痢。食不化。小腹绞痛。大小便难。东垣云。中燥治在大肠俞。   小肠俞 十八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五色赤痢下重。肿痛。脚肿。五痔。头痛。虚乏消渴。口干不可忍。妇人带下。东垣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