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聚英 - 第 33 页/共 52 页

卷三   治灸疮令发   资生云。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瘥。不得发。其病不愈。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用故履底疮三日自发。予见人灸疮不发者。频用生麻油渍之而发。亦有用皂角煎汤。候冷频点之而发。亦有恐气血衰不发。于灸前后煎四物汤服。以此汤滋养气血故也。不可一概论也。予常灸三里各七壮。数日过不发。再各灸二壮。右足发。左足不发。更灸左足一壮遂发。亦在人以意取之。若顺其自然。则终不发矣。此人事所当尽也。按宝鉴云。气不至而不效。灸之亦不发。盖十二经应十二时。其气各以时而至。故不知经络气血多少。应至之候而灸之者。则疮不发。世医莫之知也。惜哉。若壮实人。不候时而灸亦发。   卷三   洗灸疮   凡着灸住火。便用赤皮葱薄荷汤温洗疮周遭约一二尺。令驱逐风气于疮口出。更令经脉往来烂。加胡荽煎。若疮疼不可忍。多时不效。加黄连煎神效。   卷三   贴灸疮   资生云。贴灸疮。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绵。冬用兔腹上白细毛。猫儿腹毛更佳。今药尤佳。   按柳絮竹膜兔猫毛贴疮。恐干燥作疼。而太乙膏、善应膏又有不对证药。皆不宜。今只用白芷、乳香、当归、川芎等。香油另煎膏药贴之为要。   卷三   小儿戒逆灸   千金云。小儿新生无疾。慎不可逆针灸之。如逆针灸。则忍痛动其五脏。因喜成痫。河洛关车筋急。其土地寒。皆决舌下去血。灸颊以防噤也。吴蜀地温。无此疾也。古方既传之。今人不详南北之殊。便按方而用之。是以多害于小儿也。所以田舍小儿。任其自然。皆得无横夭也。   卷三   相天时   千金云。正午以后。乃可灸。谓阴气未至。灸无不着。午前平旦。谷气虚。令人癫眩。   不可停候晴明再灸。急难亦不拘此。   按日正午。气注心经。未时注小肠经。止可灸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神门、少府之发。千金所云午后灸之言。恐非孙真人口诀也。   卷三   忌食物房劳   资生云。既灸。忌食猪、鱼、热面、生酒、动风冷物。鸡肉最毒。而房劳尤忌。   按既灸之后。当茹淡。使胃气和平。血气流通。疾病随艾气驱出。若浓味醉酗。则血气乱。   须熟读。不独针灸为然也。   卷三   避人神   千金云。欲行针灸。先知行年宜忌。及人神所在。不与禁忌相应即可。故男忌除。女忌破。   部年人神。有九部旁通人神。有杂忌旁通人神。有血支血忌之类。凡医者不能知此避忌。若逢病患厄会。男女气怯。下手至困。通人达士。岂拘此哉。若遇卒急暴患。不拘此法。许希亦云。卒暴之疾。须速灸疗。一日之间。止忌一时是也。千金云。痈疽疔肿喉痹客忤。尤为急。凡作汤药。不可避凶日。觉病须臾。即宜便治。又曰。凡人卒暴得风。中时气。凡百所苦。须急救疗。久后皆难愈。此论甚当。夫急难之际。命在须臾。必待吉日后治。已沦于鬼录。此所以不可拘忌也。惟平居治病于未形。选天德月德等日。服药针灸可也。   卷三   炷火   千金方云。凡点灸法。坐点穴则坐灸。卧点穴则卧灸。立点穴则立灸。须四体平直。毋令倾侧。若倾侧穴不正。徒破好肉耳。   明堂云。须得身体平直。毋令蜷缩。坐点毋令俯仰。立点毋令倾侧。   卷三   炷火先后   资生云。千金方言。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   先灸下后灸上。   卷三   针灸避忌太乙图序   针经曰。太乙日游。以冬至之日。始居叶蛰之宫。从其宫数所在。日游一处。至九日复反于日。编次成图。始自入节得主之日。从其宫至所在之处。首一终九。日徙一宫。至九日复反于一。周而复始。如是次而行之。计每宫各得五日。九之则一节之日悉备。今予一条次。备细开具于逐宫之内。使观者临图。即见逐节太乙所直之日在何宫内。乃知人之身体所忌之处。庶使行针之士。知回避之。俾人无忤犯太乙之凶。乃仆之本意也。   卷三   冬至叶蛰宫说   冬至叶蛰宫图周身之法。取九宫方位。离为上部。中五为中部。坎为下部。巽坤为二肩臂。   皆仿此。   太乙血忌之图 按冬至叶蛰宫图。载于内经者。止言八方之气。有应其时而生物。违其时而生病。又刺痈曰。身有痈肿者。欲治之。无以其所直之日溃之。今曰诸针灸皆忌之。是与经旨不合。   卷三   月内人神所在   一日在足大指厥阴分。刺之跗肿。   二日在足外踝少阳分。刺之经筋缓。   三日在股内少阴分。刺之小腹痛。   四日在腰太阳分。刺之腰偻无力。   五日在口太阴分。刺灸之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