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聚英 - 第 2 页/共 52 页
始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注足厥阴。是经脉之行一周身也。
其气常以平旦为纪。(句)以漏水下百刻。昼夜流行。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
气、营气。纪、统纪也。承上文而言。经脉之行。其始则起自中焦。其气则常以平旦为纪也。营气常以平旦寅时为纪。由中焦而始注手太阴。以次流行也。不言血者。言气则血行可知。漏水下百刻。昼夜流行。与天同度者。言一昼夜漏下百刻之内。人身之经脉流行。无有穷止。与天同一营运也。盖天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为一周天。而终一昼夜。人之营卫。
则以五十度周于身。气行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而终一昼夜。适当明日之寅时。而复会于手太阴。是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或云。昼夜漏刻有长短。其营气盈缩。当何如。然。漏水刻虽有长短之殊。而五十度周身者。均在其中。不因漏刻而有盈缩也。
卷一上
中指同身寸法
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廷两横纹相去为一寸。取稻秆心量。或用薄竹量则易折。用蜡纸则粘手不便。用绳则有伸缩不准。用稻秆心则易得而有准。
中指同身寸图 肺肝图 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四垂如盖。附着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
者。方一寸为一两。今按权衡度量。起于黄钟。古之一两。今之四钱强也。)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素问〕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素问〕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肺气通鼻。鼻和。则知香臭矣。〔难经〕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时则梦见兵刃血战。(秋三月)
肺色白。欲如鹅毛。不欲如盐。〔素问〕肺白象金。金得水而沉。肺得水而浮何也。肺者。非为纯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阴与复沉者。辛当归庚。物极则反也。肺气绝。则皮毛焦。肺气行于皮毛。气弗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
丁日死。〔俱难经〕
卷一上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起、发也。络、绕也。还、复也。循、巡也。又根据也。沿也。属、会也。中焦者。在胃中脘。在脐上二寸下脘穴之分也。膈、隔也。凡人心下有隔膜。与脊胁周遭相着。所以遮隔浊气。不使上熏心肺也。手太阴起中焦。受足厥阴之交也。由是循任脉之外。足少阴经脉之里。
以次下行。当脐上一寸水分穴之分。绕络大肠。手太阴、阳明相为表里也。乃复行本经之外。上循胃口。迤逦上膈。而属会于肺。荣气有所归于本脏也。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 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
肺系。谓喉咙也。喉以候气。下接于肺。肩下胁上际曰腋。膊下对腋处为 。肩肘之间也。 尽处为肘。肘、臂节也。自肺脏循肺系出而横行。循胸博第四行之中府、云门。以出腋下。下循 内。历天府、侠白。行手少阴心主之前。下入肘中。抵尺泽穴也。盖手少阴循 臂出手小指之端。手心主循 臂出中指之端。手太阴则行乎二经之前也。
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句)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肘以下为臂。廉、隅也。边也。手掌后高骨傍动脉为关。关前动脉为寸口。曰鱼、曰鱼际云中。乃循臂内。上骨之下廉。历孔最、列缺。入寸口之经渠、太渊以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至少商穴而终也。端、杪也。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臂骨尽处为腕。脉之大隧为经。交经者为络。本经终于出大指之端矣。此则从腕后列缺穴。达次指内廉。出其端。交于手阳明也。
是经多气少血。平旦寅时气血注此。受足厥阴之交。凡十一穴。左右共二十二穴。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刺深无过二分。其留无过一呼。过此者。则脱气。
中府(一名膺俞)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陷中。去中行六寸。肺之募。(募、犹以壮人为法也。)主腹胀。四肢肿。食不下。喘气胸满。肩背痛。呕 。咳逆上气。肺系急。肺寒热。胸悚悚。胆热呕逆。咳唾浊涕。风汗出。皮痛面肿。少气不得卧。伤寒。胸中热。飞尸遁疰。瘿瘤。
云门 巨骨下。侠气户傍二寸陷中。动脉应手。举臂取之。去胸中行任脉两旁相去各六寸。
气。气上冲心。胸胁彻背痛。喉痹。肩背痛。臂不得举。瘿气。
天府 腋下三寸。臂 内廉动脉陷中。以鼻取之。甲乙。禁灸。灸之使人逆气。铜人。
针四肝脉相搏。血溢鼻口。鼻衄血不止。卒中恶风邪气。泣出。喜忘。飞尸恶疰。鬼语遁下。喘不得息。疟寒热。目眩。远视KT KT 。瘿气。
侠白 天府下。去肘五寸动脉中。铜人。针三分。灸五壮。主心痛短气。干呕烦满。
尺泽 肘中约纹上动脉中。甄权云。屈肘横纹筋骨罅陷中。手太阴肺脉所入为合。水。
肺实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主肩脊痛。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溺色变。卒遗失无度。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洒淅寒热。风痹。 肘挛。手臂不得举。喉痹。上气呕吐。口舌干。咳嗽唾浊。 疟。四肢腹暴肿。臂寒短气。心痛。肺胀膨膨。缺盆中痛。心烦闷乱。少气不足以息。劳热风。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上气喘满。腰脊强痛。肺积息奔。小儿慢惊风。
孔最 去腕上七寸陷者中。铜人。灸五壮。针三分。主热病汗不出。咳逆。肘臂厥痛。
屈伸难。手不及头。指不握。吐血。失音。咽肿痛。头痛。
列缺 手太阴络。别走阳明。去腕侧上一寸五分。滑氏曰。以手交叉头食指末筋罅中。
铜人。手肘无力。半身不遂。掌中热。口噤不开。寒热疟。呕沫。咳嗽。善笑。纵唇口。健忘。
溺血。精出。阴茎痛。小便热。痫惊妄见。面目四肢痈肿。肩痹。胸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尸厥寒厥。交两手而瞀。实则胸背热。汗出。四肢暴肿。虚则胸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
素问云。实则手锐掌热。泻之。虚则欠KT 。小便遗。补之。
按素问曰。直行者。谓之经。旁出者。谓之络。手太阴之支。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列缺为太阴别走阳明之络。人或有寸、关、尺三部脉不见。自列缺至阳 脉见者。俗谓之反关脉。此经脉虚而络脉满。千金翼谓阳脉逆。反大于寸口三倍。惜叔和尚未之及。而况高阳生哉。
经渠 寸口陷中。肺脉所行为经。金。素注。针三分。铜人。针二分。留三呼。禁灸。
灸伤出。暴痹喘促。心痛呕吐。
太渊(一名太泉避唐祖讳)掌后陷中。肺脉所注为俞。土。肺虚补之。难经曰。脉会太渊。曰。脉病治此。平旦寅时气血从此始。故曰寸口者。脉之大要会。手太阴之动脉也。铜人。
灸三壮。针一分。素注。针二分。留二呼。灸三壮。主胸痹逆气。善哕。呕饮食。咳嗽。烦冤不得眠。肺胀膨膨。臂内廉痛。目生白翳。眼 赤筋眼痛。眼青转筋。乍寒乍热。缺盆中引痛。掌中热。数欠。肩背痛寒。喘不得息。噫气上逆。心痛脉涩。咳血呕血。振寒咽干。
狂言口 。溺色变。卒遗失无度。
鱼际 大指本节后内侧陷中。又云散脉中。肺脉所溜为荥火。铜人。针一分。留三呼。
明堂热头痛。咳嗽哕。伤寒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烦心少气。腹痛不下食。肘挛肢满。喉中干燥。寒栗鼓颔。咳引尻痛。溺血呕血。心痹悲恐。乳痈。东垣曰。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鱼际。足少阴俞。
少商 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白肉际宛宛中。肺脉所出为井。木。铜人。针一分。
心善 呕。心下满。汗出而寒。咳逆。 疟振寒。腹满。唾沫。唇干引饮。食不下。膨膨。
手挛指痛。掌热。寒栗鼓颔。喉中鸣。小儿乳蛾。唐、刺史成君绰忽颔肿大如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三日。甄权以三棱针刺之。微出血。立愈。泄藏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