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类方 - 第 117 页/共 217 页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十片,煎八分,食前温服,未应更加之。
参附汤 治真阳不足,上气喘急,自汗盗汗,气短头晕。
人参(一两) 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上分作三服,姜水煎。
黄 六一汤 治男妇诸虚不足,肢体劳倦,胸中烦悸,时常焦渴,唇口干燥,面色痿黄,不能饮食。常服平补气血,安和脏腑。
黄 (六两,去芦,蜜炙) 甘草(一两,炙)
每服五钱,水一盏,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温服。一方,加白术、白芍药。
玉屏风散(《得效》)
防风 黄 (各一两) 白术(二两)
每服三钱,水二盏,姜三片,煎六分,不拘时温服。
调卫汤(东垣) 治湿胜自汗,补卫气虚弱,表虚不任外寒。
黄 麻黄根(各一钱) 生甘草 当归梢 生黄芩 半夏(汤洗七次,各五分) 猪苓 羌活(各七分) 麦门冬(去心) 生地黄(各三分) 五味子(七粒) 苏木 红花(各一分)
上 咀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中风证必自汗,汗多不得重发,故禁麻黄而用根节也。
羌活胜湿汤甘草(炙,三钱) 黄 (七分) 生甘草(五分) 生黄芩 酒黄芩(各三分) 人参(三钱,助气益胃,以上药泻胸中热) 川芎 本 防风(各三分) 独活(二分) 升麻 柴胡(各五分,以上风药胜其湿)
细辛 蔓荆子(各三分) 薄荷(一分,以上清利头目)
上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半,后入细辛等四味,再煎至一盏,热服。
七气汤(见气。)
理气降痰汤桔梗 枳壳(麸炒) 橘红 半夏(曲炒) 茯苓(去皮) 香附(童便浸) 贝母(各一钱二分) 桂枝甘草(各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
凉膈散(见发热。)
建中汤 治表虚自汗。
芍药(五钱) 官桂 甘草(炙。各二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枣二枚,煎至一盅,食前服。本方加黄 二钱,名黄建中汤,治虚劳自汗;加当归,名当归建中汤,治妇人血虚自汗;其自汗漏不止者,加桂一钱,熟附子半个,名桂枝附子汤,煎,空心服。
白术散(《宣明》) 治虚风多汗,食则汗出如洗,少气痿劣,久不治,必为消渴证。
牡蛎( ,三钱) 白术(一两二钱半) 防风(二两半)
上为末,每服一钱,温水调下,不拘时候。如恶风,倍防风、白术;如多汗面肿,倍牡蛎。
安胃汤(东垣) 治因饮食汗出,日久心虚,风虚邪入,令人半身不遂,见偏风痿痹之病,先除其汗, 悍之气,按而收之。
黄连(去须) 五味子 乌梅肉 生甘草(各五分) 熟甘草(三分) 升麻梢(二分)
水二盏,煎一盏,食远温服。忌湿面、酒、五辛、大料物之类。
正元散 治下元气虚 脐腹胀满,心胁刺痛,泄痢呕吐,自汗,阳气甚微,手足厥冷,及伤寒阴证,霍乱转筋,久下冷痢,少气羸困,一切虚寒。
红豆(炒) 干姜(炮) 陈皮(去白。各三钱) 人参 白术 甘草(炙) 茯苓(去皮。各二两) 肉桂(去粗皮) 川乌(炮,去皮。各半两) 附子(炮,去皮尖) 山药(姜汁浸,炒) 川芎 乌药(去木) 干葛(各一两) 黄 (炙,一两半)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盐少许,煎七分,食前温服。常服助阳消阴,正元气,温脾胃,进饮食。
八珍散(见虚劳。)
牡蛎散(《三因》) 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亦治盗汗不止。
黄 麻黄根 牡蛎( ,研。各等分)
《得效方》有知母。又方,上三味各一两,白术(半两),甘草(二钱半。)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一百粒,煎八分,不拘时服。
茸朱丹(见头痛。) 黑锡丹(见诸逆冲上。) 灵砂丹(见呕吐。) 朱砂丹(削。)
大补黄 汤(《魏氏》)
黄 (蜜炙) 防风 山茱萸肉 当归 白术(炒) 肉桂 川芎 炙甘草 五味子 人参(各一两) 白茯苓(一两半) 熟地黄(二两) 肉苁蓉(酒浸,三两)
每服五钱,水二盅,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不拘时温服。
实表散(《澹寮》) 治感冒,腠理不密,自汗。
附子(炮) 肉苁蓉(酒炙) 细辛 五味子(各一两)
上 咀,以黄 建中汤相停和合匀,根据本方姜、枣加炒浮小麦煎,不三四服安。
黄 汤(《济生》) 治喜怒惊恐,房室虚劳,致阴阳偏虚,或发厥自汗,或盗汗不止。
黄 (去芦,蜜水炙,一两半) 白茯苓(去皮) 熟地黄(酒蒸) 肉桂(不见火) 天门冬(去心) 麻黄根龙骨(各一两) 五味子 小麦(炒) 防风(去芦) 当归(去芦,酒浸) 甘草(炙。各半两)
上锉散,每服四钱,生姜五片煎,不拘时候。
发厥自汗加熟附子,发热自汗加石斛。未效,或多吃面食则安。
抚芎汤(《澹寮》) 治自汗头眩,痰逆恶心。
抚芎 白术(略炒去油) 橘红(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