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伤寒论 - 第 27 页/共 39 页

《内经》曰:大则邪至,小则平。伤寒三日,邪传少阳,脉当弦紧;今脉小者,邪气微而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内经》曰: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寅、卯、辰,少阳木王之时。   卷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为病,阳邪传里也。太阴之脉,布胃中,邪气壅而为腹满。上不得降者,呕吐而食不下;下不得升(医统本作“上”)者,自利益甚,时腹自痛。阴寒在内而为腹痛者,则为常痛;此阳邪干里,虽痛而亦不常痛,但时时腹自痛也。若下之,则阴邪留于胸下为结硬。经曰,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脾也,主营四末。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者,风淫末疾也。表邪少则微,里向和则涩而长。长者阳也,阴病见阳脉则生,以阴得阳则解,故云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脾为阴土,王于丑、亥、子,向阳,(医统本作“王”)故云(医统本作“为”)解时。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赵本有“桂枝汤方”详见卷二)   经曰: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太阴病脉浮者,邪在经也,故当汗散之。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为寒在下焦;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为寒在中焦,与四逆等汤,以温其脏。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太阴病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太阴入腑,传于阳明也。今至七八日,暴烦,下利十余行者,脾家实,腐秽去也。下利烦躁者死;此以脾气和,逐邪下泄,故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而利必自止。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赵本作“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赵本有“桂枝加芍药汤方”详见卷十)   表邪未罢,医下之,邪因乘虚传于太阴,里气不和,故腹满时痛,与桂枝汤以解表,加芍药以和里。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赵本有“桂枝加大黄汤方”详见卷十)   大实大满,自可除下之,故加大黄以下大实。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赵本注:“下利者,先煎芍药三沸”)   腹满痛者,太阴病也。脉弱,其人续自便利,则邪虽在里,未成大实。欲与大黄、芍药攻满痛者,宜少与之,以胃气尚弱,易为动利也。   卷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一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为病,脉微细,为邪气传里深也。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邪传少阴,则气行于阴而不行于阳,故但欲寐。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欲吐不吐,心烦者,表邪传里也。若腹满痛,则属太阴;此但欲寐,则知属少阴。五六日,邪传少阴之时。自利不渴者,寒在中焦,属太阴;此自利而渴,为寒在下焦,属少阴。肾虚水燥,渴欲引水自救。下焦虚寒,不能制水,小便色白也。经曰: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此下利虽渴,然以小便色白,明非里热,不可不察。   病患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脉阴阳俱紧,为少阴伤寒,法当无汗;反汗出者,阳虚不固也,故云亡阳。以无阳阴独,是属少阴。《内经》曰:邪客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少阴寒甚,是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咳而下利,里寒而亡津液也,反以火劫,强责少阴汗者,津液内竭,加火气烦之,故谵语、小便难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为邪在经,可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发汗。此少阴病,脉细沉数,为病在里,故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脉微为亡阳表虚,不可发汗;脉弱涩为亡阳里虚,复不可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脉紧者,寒甚也。至七八日传经尽,欲解之时,自下利,脉暴微者,寒气得泄也。若阴寒胜正,阳虚而泄者,则手足厥,而脉紧不去;今手足反温,脉紧反去,知阳气复,寒气去,故为欲解。下利烦躁者逆;此正胜邪微,虽烦下利,必自止。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下利,恶寒,蜷卧,寒极而阴胜也;利自止,手足温者,里和阳气得复,故为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恶寒而蜷,阴寒甚也;时时自烦,欲去衣被,为阳气得复,故云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中风,阳脉当浮,而阳脉微者,表邪缓也;阴脉当沉,而阴脉浮者,里气和也。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调和,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阳生于子。子为一阳,丑为二阳,寅为三阳,少阴解于此者,阴得阳则解也。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赵本注:“一作足”)者,灸少阴七壮。   经曰: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吐利,手足不厥冷者,则阳气不衰,虽反发热,不死。脉不至者,吐利,暴虚也,灸少阴七壮,以通其脉。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