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述钩元 - 第 17 页/共 119 页

最胜。生河东者盐硝。次之。生河北青齐者。俗呼土硝。斥卤之地。人多刮扫煎汁。经宿结成。犹有沙土猥杂。其色黄白。别录云。朴硝黄者伤人。赤者杀人。须再以水煎化。澄去渣脚。入萝卜数枚同煮熟。去萝卜。倾入盆中。经宿则结成白硝。如冰如蜡。故呼盆硝。齐卫之硝则底多。上面生细芒如锋。别录所谓芒硝是也。川晋之硝则底少。面上生牙如圭。角作六棱。洞澈可爱。嘉 所谓马牙硝是也。状如白石英。又名英硝。二硝之底。则通名朴硝也。取芒硝英硝。再三以萝卜煎炼。去咸味。即为甜硝。(中风活命金丹中用之)以二硝置风日中。吹去水气。则轻白如粉。为风化硝。以朴硝芒硝英硝同甘草煎过。鼎罐升 。则为元明粉。唐宋诸人不知诸硝皆是一物。但有精粗之异。谬猜乱度。殊无指归。(濒湖)   卷六\卤石部   朴硝   味苦咸。气寒。有小毒。朴硝澄下。硝之粗者也。其质重浊。芒硝牙硝结于上。硝之精者也。其质清明。甜硝风化硝则又芒硝牙硝之去气味而甘缓轻爽者。故朴硝止可施于卤莽之人。及敷涂之药。若汤散服饵。必须芒硝牙硝为佳。仲景伤寒论只用芒硝。不用朴硝。正此主治。与芒硝不远。惟本经朴硝所治者。六腑耳。第如承气入胃。皆以芒硝。则朴硝不必更列可也。   卷六\卤石部   朴硝   味苦辛咸。气大寒。有小毒。气薄味浓。沉而降。阴也。   除邪气。治百病。逐五脏积聚。结固留癖。久热胃闭。疗腹热胀。并大小便不通。破五淋。及留血闭绝。痰实结搏。通经脉。推陈致新。利女子月水。治时疾壅热头痛。下瘰 黄疸病。(诸本草)   卷六\卤石部   朴硝   即英硝也。味咸微甘。气大寒。功同芒硝。末筛点眼赤。去肿涩障翳泪痛。硝禀太阴之精。水之子也。味咸气寒。走血而润下。荡涤三焦肠胃实热。阳强之病。乃折治火邪药也。   唐时紫雪红雪碧雪皆用此硝炼成。通治积热诸病有神效。(濒湖)经云。咸味下泄为阴。又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气坚者以咸软之。热盛者以寒消之。故陷胸承气。皆用芒硝以软坚去实。(无己)承气用芒硝治大便难。夫以在下言之。则便溺俱阴。以前后言之。则前气后血。以肾言之。肾总主大小便。溺涩便秘。俱为火盛水少。经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   佐之以苦。故芒硝大黄相须为使也。本草言芒硝利小便而堕胎。然伤寒妊娠可下者。用此兼大黄引之。直入大肠润燥软坚泻热。而母子俱安。经所云有故无陨。亦无陨也。(海藏)甘露饮。治热壅。凉胸膈。驱积滞。芒硝一斤。用蜜十二两。冬加一两和匀。入新竹筒内。勿令满。(半筒以上即止)蒸之。令有药处在饭内。虚处出其上。待饭熟取出。绵滤入瓷钵中。   竹篦搅勿停手。待凝。收入瓷盒。每卧时含半匙。渐渐咽之。如要通转。即多服之。关格不通。二便闭胀欲死。两三日则杀人。芒硝三两。泡汤一升服。取吐即通。小儿赤游。行于体上下。至心即死。以芒硝纳汤中。取浓汁。拭丹上。   〔论〕 硝生于斥卤之地。乃水土合德以立地。其气上蒸而出者也。水为至阴。土为太阴。能入阴分而逐阳结。盖本于阴阳征兆之初气以为感化。(不等于他物咸寒但以气味论功)   即金石犹为之消。而非徒以相胜为功。谓其走血者。血固真阴之化醇。同气相求也。既走阴分而取以化阳毒者。缘阳邪结于阴分而不散。则能蚀真阴以为大患。惟此消化之以全阴也。   夫消性固趋于阴。而阴之所药归者阳。又感上蒸之气。故目鼻口舌咽喉尤其奏功之地。大约热从乎湿。与热从乎风者。胥治。不止如本草数条也。凡病有阴不能为阳之守。而阳亢还以乘阴者。在阴固伤。有阴不得受阳之化。而阴郁还以结阳者。其阴愈伤。种种为患。咸借此阴阳感化之初气消释最捷。(如热渴消瘅。面热唇焦。咽燥舌肿。口疮喉痹。目赤鼻衄。颔颊结硬。以至谵狂惊痫。刚痉关隔。瘴疠疫毒。斑烂痈疽等症。一皆阴伤于阳而结之甚者。)   本经首曰。治百病。除寒热邪气。则已知其所主治侈矣。第元阳之虚者。是为禁药。而元阴虚者。投此至阴之化气。反为绝其生化之元。贻害不小也。   热结不至坚者。不可用。(无己)用以涤肠中宿垢。破坚积热块。孕妇惟三四月及七八月不可风化硝 制法。悬芒硝于风日中。消尽水气。自成轻飘白粉。或以瓷瓶盛挂檐下。待硝渗出瓶外。刮下收之。   甘缓轻浮。治上焦心肺痰热而不泄利。主上焦风热。小儿惊热膈痰。清肺解暑。去眼睑赤肿元明粉 制法。用白净朴硝十斤。长流水一石。煎化去渣。星月下露一宿。去水取硝。   每斗用萝卜一斤。切片同煮熟。滤净。再露一夜。取出。每硝一斤。用甘草一两同煎。去渣。   再露一宿。取出。盛大砂罐中。筑实。盐泥固济。浓半寸。不盖口。坐炉上。炭火十斤。从文至武 之。待沸定。以瓦一片盖口。仍前固济。再以十五斤顶火 之。放冷一伏时。取出。   隔纸安地上。盆覆三日。出火毒。研末。每斤入生炙甘草末各一气味辛甘冷。沉也。阴也。阴中有阳之物。(仙经)主治心热烦躁。五脏结滞。退膈上虚热。明目消肿毒。用代盆硝。去胃中之实热。荡肠中之宿垢。(东垣) 此粉 炼多遍。   佐以甘草。去其咸寒之毒。遇有三焦肠胃寒热积滞年少气壮者。量与服之。亦有速效。若脾胃虚冷及阴虚火动者。仍忌。   〔缪氏简误总论〕 硝者消也。究其功用。无坚不磨。无结不散。无热不荡。无积不摧。   故仲景承气汤用之。非邪结下焦。坚实不可按者。不用。恐其误伐下焦真阴故也。若病不由于邪热深固。闭结难通。断弗轻投。至于血涸津枯以致燥结。阴虚精乏以致骨蒸。火炎于上以致头痛目昏聋渴咽痛吐衄咳嗽痰壅类实等证。切戒勿误。虽悔难追。   卷六\卤石部   硝石   一名焰硝。即火硝。诸卤地皆产之。河北庆阳诸县。及蜀中尤多。秋冬遍地生白。扫取煎炼而成。货者苟且。多不洁净。须再以水煎化。倾盆中一夜结成。又名生硝。谓炼过生出之硝也。澄在下者。状如朴硝。结在上者。或有锋芒。或如圭棱。故硝石亦有芒硝牙硝之名。   与朴硝之芒牙同称。而水火之性则异也。(濒湖)诸硝自晋唐以来。诸家执名而猜。都无定见。不知硝有水火二种。形质虽同。性气迥别。惟本经朴硝硝石二条为正。神农所列朴硝。   即水消也。有二种。煎炼结出细芒者为芒硝。结出马牙者为牙硝。其凝底成块者通为朴硝。   其气味皆咸而寒。神农所列硝石。即火消也。亦有二种。煎炼结出细芒者。亦名芒硝。结出马牙者。亦名牙硝。又名生硝。其凝底成块者。通为硝石。其气味皆辛苦而大温。以此为正。   (又)硝石。阴石也。此非石类。乃咸卤煎成。南地不产也。(崔 )   卷六\卤石部   硝石   辛苦微咸。有小毒。阴中阳也。火为之使。主散热行结。治伏暑伤冷。霍乱吐利。破积块。散痰饮。疗肾虚气逆头痛。湿热黄胆。女劳黑疸。风热喉痹。赤眼肿痛。重舌鹅口。   发背初起。得陈皮。性疏爽。   卷六\卤石部   硝石   味辛苦。气大温。治风热癫痫。小儿惊邪螈 。风眩头痛。肺壅。耳聋口疮。喉痹咽塞。   牙颔肿痛。目赤热。多眵泪。与硫黄同用。则配类二气。均调阴阳。有升降水火之功。治冷热缓急之病。 制礞石。则除积滞痰饮。盖硫黄之性暖而利。其性下行。硝石之性暖而散。   其性上行。礞石之性寒而下。硝石之性暖而上。一升一降。一阴一阳。此制方之妙也。(濒湖)凡辛苦物。未有大寒者。是物得火焰生。与樟脑火酒性同。本经别录言其性寒者误也。   今兵家火药。用消石者。直入云汉。性升可知。(濒湖)脑痛欲死。鼻投消末。是亦取其上升辛散。乃从治之义。(炮炙论序)畜川王美人怀子不乳。淳于意药之。旋乳。诊其脉躁。   躁者有余病。即饮以硝石一剂。出血豆。比五六七枚而安。此去结之验也。(史记)甘露丸。   治伏暑泻痢。及肠风下血。或酒毒下血。一服效。远年者不过三服。硝石舶硫黄各一两。白矾滑石半两。飞面四两。为末。滴水丸梧子大。每新汲水下三五十丸。黄家日晡发热及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腹胀如水。大便黑。时溏。非水也。腹满者难洽。用硝石矾石散。消矾等分。烧为末。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病随大小便去。小便黄。大便黑。是其候也。此乃本矾石寒水之气以归阴。而即以燥湿。同硝石升水中之火以达阳。而并以化湿。亦治湿热之一则也。喉痹及缠喉风。玉钥匙。用焰硝一两半。硼砂半两。白僵蚕一钱。脑子一字。为末吹之。此用硝石为主。佐硼砂以除痰热。僵蚕去风。更合龙脑以开壅结。又治风热之一端也。重舌鹅口。竹沥同焰硝点之。内外障翳。三五月不效者。一点复明。焰硝一两。铜器熔化。入黄丹二分。片脑二分。铜匙急钞入罐收之。每点少许。神效。发背初起。恶寒啬啬。或已生疮肿瘾疹。硝石三两。暖水一升泡化。青布折三重。温拓赤处。热即换。频易取瘥。   〔论〕 硝石从火。性升而散。(水中之火自上升以为散也)主治气分之邪热。不同于朴硝入血。又本出地之初阳。以真气而散邪结。不等于朴硝之以胜气而为化也。其同硫黄用。   名二气丹。(治中脘痞结或呕或滞)升降水火之功。尤切于伏暑伤冷。致二气交错以为病者。   以暑之中。先于心胞。惟硫硝二味。一降阳而归之。一升阳而散之。乃为最切也。(硫黄入命门。补真火。其用流动。故曰降而归之。伏暑伤心包。俾之降归命门。正一气相召也。且有硝石以升散之。故曰升降二气。若伏暑有腹胀疼痛者。更入滑石以利滞热。加白矾以收阴化阳。庶乎伏者不留耳。是以玉龙丸又为要剂。)按二气来复及大黄龙三方。用硫硝等分。   至玉真丸治肾气不足。气逆上行头痛苦甚者。则硫倍于硝。缘玉真意主归补肾气于下。而上逆之阳。第藉硝石升散之。更入石膏以降火。半夏以散结耳。   〔朴硝硝石总论〕 朴硝硝石。咸生卤地。假水火二大以为形质。但胜劣有异。故水火之用迥别。水硝火劣水势。故火体似藏而水用独着。火硝水劣火势。故水体似藏而火用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