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474 页/共 3614 页

(出本草)以苦醋注之。起行即出。   治马陆蚰蜒。入耳及诸窍中。   (出本草)以驴乳灌之化为水。   治蚤虱耳痛。   (出本草)以菖蒲作末炒。乘热裹之甚验。   治百虫入耳不出。   用车脂涂耳孔中自出。(车音工脂乃系车中油膏也)   卷五十六 鼻门   总论   夫肺为五脏华盖。开窍于鼻。肺气和。则鼻亦和。肺感风冷。则为清涕。为。为息肉。   为治疗亦异。肺为气之主。通窍于鼻。鼻者清气出入之道路也。阴阳升降。气血和平。则一呼一吸营卫行焉。其或七情内蠹。六气外伤。则清浊不分。泥丸汨乱。诸证迭起矣。夫血之与气相随而行。若脏腑生热乘于血气。故热气迫血妄行自鼻孔出。谓之鼻衄。衄则津液中干。   冷则髓涕流注。若风冷随气乘于鼻脑。则津液交涕不能自收。谓之流涕。肺为风寒所伤。津液冷于生热。邪热之气留伏不散。则为鼻疮。叠是数证。七情六气。皆当究其感受之原。用药有序。   痊愈可期。执方无权。迄未有所济也。此外更有湿一证。鼻烂汁臭。下部生疮。鼻衄。名酒食衄。或堕车马打扑伤损。致血淖溢发为鼻衄。名折伤衄。(简易方云鼻证歌。肺之开阖鼻为之。升降阴阳总在斯。鼻观故为清气道。主闻香臭内和宜。清涕鼻洞肺伤风。脑冷常常出浊脓。经脉壅时还上衄。脑生息肉久为。六淫外致情中郁。饮食不节并劳疫。遂令清浊不瘰肺风热。时行衄血二三升。龙骨止之真妙诀。)   卷五十六 鼻门   鼻塞气息不通(附论)   夫鼻塞气息不通者。以肺感风寒。其气搏结不得宣快。窒塞既甚。而息不能出入也。巢氏谓。息肉生长。致气窒塞不通。盖有未尝生息肉而气息不通者。宜析而治之。肺气通于鼻。   若者。则息肉生长。气息窒塞不通也。   方   蜀椒汤治鼻塞。气鼻不通。   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半两)干姜(炮一分)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肉桂(去粗皮一分)山芋(三分)细辛(去苗叶半两)石斛(去根一分)山茱萸(半两)麻黄(去根节)白附子(炮)甘草(炙各半两)杏仁(五十粒去皮尖双仁炒研)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二钱。   水一盏。煎至七分。空心去滓温服。   柳金散治肺热鼻塞。涕浊不利。   细辛白芷与防风。羌活川归半夏芎。桔梗陈皮茯苓辈。十般等分咀和同。二钱薄荷姜煎服。气息调匀鼻贯通。   辛夷汤治肺气不利。头目昏眩。鼻塞声重。咯咛稠粘。   辛夷(去毛)甘菊花(去枝节)吴白芷川芎前胡(去芦头)薄荷叶(去土)石膏白术生干地黄赤茯苓(去皮)陈橘皮(去白以上各一两)甘草(炙二两)上为粗末。每服五钱   芎散治外伤风冷。鼻塞气息不通。闭闷。   芎槟榔人参(去芦头)赤茯苓杏仁(汤浸去皮尖微炒以上各等分)白术麻黄(去每用五钱。水一大盏。生姜二钱切作片子。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通鼻膏   (一名辛夷膏)   治鼻塞窒。香臭不闻。妨闷疼痛。盖脑户受寒。浓涕结   聚。   白芷芎通草(各十八铢)当归细辛莽草(一方作薰草)辛夷〔各二(三)十铢〕绵沾枣核   醍醐散治伤风鼻塞声重。   川乌(炮去皮脐)抚芎甘草白芷(各二两)细辛(半两)龙脑薄荷(一两半)上为细末。每服一大钱。葱白茶清汤调下。薄荷汤亦得。   人参汤治肺风上攻。鼻塞不通。   人参白茯苓(去黑皮)黄芩(去黑心)陈橘皮(汤浸去白炒)麻黄(去根节)羌活(去芦头各半两)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半。   煎至七   人参丸   (出御药院方)   治肺风上攻。鼻塞不通。   人参防风(去芦)细辛(去苗叶)黄(锉)沙参木通(锉)甘菊花(微炒各半两)上   当归膏   (一名合膏出圣惠方)   治鼻塞不利。不闻香臭。   当归(切焙)地薰草(一用木香)木通(一作通草)细辛(去苗叶)蕤仁(研各三分)芎候白芷黄色膏成。去滓。倾入合中澄凝。每以小豆大绵裹。塞入鼻中。日三。先患热后鼻中生赤烂疮者。以黄芩、栀子代当归、细辛。   通关散   (出御药院方)   治脑风鼻息不通。不闻香臭。或鼻流清涕。多嚏肩项拘   急。头目昏痛。风府怯寒。   原蚕蛾(瓦上炒黄)白附子(炮)苦参益智(去皮)蒺藜子(炒去角)干薄荷(各一两)上为散。每服三钱。温酒调下。不拘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