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280 页/共 3614 页

附子汤   (出圣惠方)   治大肠虚冷。腰痛羸瘦。   附子(炮去皮脐一两半)人参干姜(炮)赤芍药桂(去粗皮)甘草(炙各一两)上   茱萸丸   (出圣济总录)   治大肠虚冷。饮食减少。非时飧泄。   吴茱萸(汤洗焙干炒)诃黎勒皮丁香草豆蔻(去皮)芎防风(去叉各一分)石硫   黄连汤   (出圣济总录)   治大肠虚冷。痢下白脓。肠内虚鸣相逐。   黄连(去须)酸石榴皮(焙)赤石脂(各三两)白茯苓(去黑皮)干姜(炮各三两半)桔梗   柴胡丸   (出圣济总录)   治大肠虚冷。腹痛不能久立。或腰中虚鸣。   柴胡(去苗土)枳壳(麸炒去瓤各一两半)白术(三分)白茯苓(去黑皮一两)丹参(去根   朴附丸   (出圣济总录)   治大肠虚冷。便利滑泄。不思饮食。肠鸣腹痛。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一两)附子(炮去皮脐半两)甘草(炙一两)干姜(炮一两)上为末   大建中汤   (出圣济总录)   治大肠虚。   干姜(炮一两半)芍药甘草(炙锉)桂(去粗皮各一两)上咀。每服二钱。   枣三枚。   去核。饧一块。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空腹温服。日三服。   乳豆丸   (出济生方)   治大肠虚寒。滑泄不止。   钟乳粉(一两)肉豆蔻(半两面裹煨香去面不用)上为末。煮枣肉杵为丸。梧桐子大。   每服   治大肠虚冷。   用鳗鲡鱼煮酒服。盖、其鱼能补虚。   固肠汤   (出鲍氏方)   治大肠虚寒。利下青白。肠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赤。   上气充胸。不酸石榴皮(半两)黄连(炒)地榆皮(一两)粟壳(醋炙)茯苓(一两半)上为散。每服四   卷三十七 大肠腑门   肠风下血(附论)   夫肠风脏毒下血者。皆由饱食过度。房室劳损。坐卧当风。恣餐生冷。或啖炙爆。或饮酒故大有阳血也大便下血。或清或浊。或鲜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后。或与泄物并下。此由内外有所伤感。凝停在肠胃。随气不通。亦妄行之类。故曰便血。方书以鲜血为肠风。瘀血为热毒。溅注为肠痔。受病之初。或因大肠有热毒。血潮于下。或因下虚而肠脏无脂膜。血得以渗入。及其久则成痼疾矣。亦时有所感触而发之。如遇热发则为瘀血。遇寒发则为清鲜。遇湿发则为豆汁。血色亦因而转。不可拘以一说。   人之滋养一身。惟气与血。血为营。气为卫。营行行脉中。卫行行脉外。故心主血。肝藏之乱。   大肠纯下时热治法大要。先当解散肠胃风邪。热者与败毒散。冷者与不换金正气散。风邪既去。然后随其酒蒸中汤苓肠下回。   是也之神佐儒门事亲书云。棠栾彦刚病下血。医者以药下之。默默而死。其子企见戴人过而问之曰。   温身人曰是拜又论曰。凡人有脏毒下血。何谓也。生气通天论曰。邪热伤肝。因而大饱。筋脉横解。   肠癖身五血既虚下血。致面色萎黄。四肢消瘦。或累月连年。诸医不瘥。故曰积年肠风下血也。内经谓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结阴之病。以阴气内结。不得外行。血无所禀。渗入肠间。故便血也。   方   黄汤治肠风下血。   黄(三两)槐实小蓟桑耳干地黄(焙)当归(炙锉)黄连(去须)白芷(各一两半)(去黑心半咀。   每服   干地黄汤治大便下血。并多年肠风。饮食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