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方歌括 - 第 2 页/共 15 页

陈修园曰。凡轻清之药。皆属气分。味甘之药。皆能补中。黄 质轻而味微甘。故略能补益。神农本草经。以为主治大风。可知其性矣。此方主以当归之益血。倍用黄 之轻清走表者为导。俾血虚发热。郁于皮毛而不解者。仍从微汗泄之。故症象白虎。不再剂而热即如失也。元人未读本经。此方因善悟暗合。其效无比。究之天之仁爱斯民特出此方。而假手于元人。非元人识力所可到也。吴鹤皋以阳生阴长为解。亦是庸见。故特详之。   卷上 补可扶弱   保元汤   治气血虚弱之总方也。小儿惊。痘家虚甚。最宜。   补养诸汤首保元。参 桂草四般存。(黄 三钱。人参一钱。甘草一钱。肉桂春夏二分。   秋气。   柯韵伯曰。保元者保守其元气之谓也。气。一而已。主肾。为先天真元之气。主胃。为后天水谷之气者。此指发生而言也。又水谷之精气。行于经隧。为营气。水谷之悍气。行于脉外。为卫气。大气之积于胸中而司呼吸者。为宗气。是分后天运用之元气而为三也。又外应皮毛。协营卫而主一身之表者。为太阳膀胱之气。内通五脏。司治节而主一身之里者。为太阴肺金之气。通内联外。应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为少阳三焦之气。是以先天营运之元气而为三也。此方用黄 和表。人参固里。甘草和中。三气治。而元气足矣。昔李东垣以此三味。能泻火补金培土。为除烦热之圣药。镇小儿惊。效如桴鼓。魏桂岩得之。以治痘家阳虚顶陷。血虚浆清。皮薄发痒。难灌难敛者。始终用之。以为血脱须补气。阳生则阴长。   有起死回生之功。故名之为保元也。又少佐肉桂。分四时之气而增损之。谓桂能治血。以推动其毒。扶阳益气。以充达周身。血在内。引之出表。则气从内托。血外散。引之归根。则气从外护。参 非桂引导。不能独树其功。桂不得甘草和平血气。亦不能绪其条理。要非浅见寡闻者。能窥其万一也。四君中。不用白术。避其燥。不用茯苓。恐其渗也。用桂而不用四物者。恶芎之辛散。归之湿润。芍之苦寒。地黄之泥滞故耳。如宜燥。则加苓术。宜润。   加归。除烦。加芍。散表。加芎。斯又当理会矣。   卷上 补可扶弱   独参汤   治元气虚而不支。脉微欲绝。及妇人血崩。产后血晕。   功建三才得令名。(参者。参也。其功与天地人并立为三。故名参。)脉微血脱可回生。   人参煎取稠粘汁。专任方知气力宏。(柯韵伯曰。世之用参者。或以些少姑试之。或加他味以监制之。其权不重力不专。人何赖以生。)   陈修园曰。阴虚不能维阳。致阳气欲脱者。用此方。救阴以留其阳。若阳气暴脱。四肢厥冷。宜用四逆汤辈。若用此汤。反速其危。故古人多用于大汗大下之后。及吐血血崩产后血晕诸证。今人以人参大补阳气。皆惑于元人邪说。及李时珍纲目等书。不知人参生于上党山谷辽东幽冀诸州。背阳向阴。其味甘中带苦。其质柔润多液。置于日中。一晒便变色而易蛀。   卷上 补可扶弱   四物汤   治一切血症热血燥诸症。   卷上 补可扶弱   八珍汤   气血双补。   四物归地芍川芎。血症诸方括此中。(当归酒洗熟地各三钱。白芍二钱。川芎一钱半。)   若与四君诸品合。(参术苓草。)双疗气血八珍崇。(四君补气。四物补血。)   陈修园曰。四物汤。皆钝滞之品。不能治血之源头。即八珍汤气血双补。亦板实不灵。   必善得加减之法者。方效。   卷上 补可扶弱   十全大补汤   气血双补。十补不一泻法。   卷上 补可扶弱   人参养荣汤   治脾肺俱虚。发热恶寒。肢体瘦倦。食少作泻等症。若气血两虚。变见诸症。勿论其病。勿论其脉。但用此汤。诸症悉退。   桂 加入八珍煎。大补功宏号十全。(八珍加黄 肉桂。名十全大补汤。)再益志陈五味子。去芎辛窜养荣专。(十全大补汤。去川芎。加陈皮五味子远志。名人参养荣汤。方用白芍一钱五分。人参白术陈皮炙 茯苓当归桂心炙草各一钱熟地七分半。远志五分。五味子十四粒。姜枣水煎。)   陈修园曰。十全大补汤。为气血双补之剂。柯韵伯病其补气而不用行气之品。则气虚之甚者。无气以受其补。补血而仍用行血之药于其间。则血虚之甚者。更无血以流行。正非过贬语。而人参养荣汤之妙。从仲景小建中汤黄 建中汤套出。何以知之以其用生芍药为君知之也。芍药苦平破滞。本泻药。非补药也。若与甘草同用。则为滋阴之品。若与生姜大枣肉桂同用。则为和荣卫之品。若与附子干姜同用。则能急收阳气。归根于阴。又为补肾之品。   虽非补药。昔贤往往取为补药之主。其旨微矣。此方以芍药为君。建中汤诸品俱在。恶饴糖之过甜动呕。故以熟地当归白术人参诸种甘润之品代饴糖。以补至阴。然饴糖制造。主以麦。麦为心谷。心者化血而奉生身也。故又代以远志之入心。麦造为 。能疏远而畅气也。   故又代以陈皮之行气。建中汤中。原有胸满去枣加茯苓之例。故用茯苓。细思其用意无非从建中套来。故气血两虚变见诸症者。皆可服也。其以养荣名汤奈何。心主营而苦缓。必得五味子之酸以收之。使营行脉中而流于四脏。非若十全八珍之泛泛无归也。○按神农本经云。   芍药气味平苦无毒。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   破坚积寒热。止痛利小便益气。原文只此二十九字。后人妄改圣经。而曰微酸。是没其苦泄攻坚之性。而加以酸敛和阴之名。则芍药之真面目掩矣。不知古人用法。或取其苦以泄甘。或取其苦以制辛。或取其攻利以行补药之滞。皆善用芍药以为补。非以芍药之补而用之也。但芍药之性。略同大黄。凡泄泻必务去之。此圣法也。本经不明。宋元以后。无不误认为酸敛之药。不得不急正之。   卷上 补可扶弱   天王补心丹   主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宁。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疮等症。   天王遗下补心丹。为悯山僧请课难。归地二冬酸柏远。三参苓桔味为丸。(道藏偈云。   昔志公和尚日夜讲经。邓天王悯其劳。锡以此方。酸枣仁当归各一两。生地黄四两。柏子仁麦门冬天门冬各一两。远志五钱。五味子一两。白茯苓人参丹参元参桔梗各五钱。炼蜜丸。   每两分作十丸。   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灯心枣汤化下。食远临卧服。或作小丸亦可。各书略异。)   陈修园曰。小篆。心字篆文。只是一倒火耳。火不欲炎上。故以生地黄补水。使水上交于心。以元参丹参二冬泻火。使火下交于肾。又佐参茯以和心气。当归以生心血。二仁以安心神。远志以宣其滞。五味以收其散。更假桔梗之浮为向导。心得所养。而何有健忘怔忡津液干枯舌疮秘结之苦哉。   卷上 补可扶弱   六味地黄丸   主治肾精不足。虚火上炎。腰膝痿软。骨节酸痛。足跟痛。小便淋秘或不禁。遗精梦泄。   水   卷上 补可扶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