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21 页/共 199 页

顾晋封夫人患痞在胁下。或令用膏药。加阿魏一分。麝香半分贴之。五六日间。遂下鲜血血块甚多。二三日方止。是后每岁当贴膏时。必发。近邻妪亦用阿魏膏贴痞。下血如前。世以阿魏、麝香为痞块必用之药。外用为患若此。况服食乎。因为拈出。以为虚人漫用攻击之戒。   卷四 诸气门下   痰饮(唾)   金匮云。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   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调之支饮。   痰饮为患。十人居其七八。金匮论之甚详。分别而各立其名。后世以其名之多也。徒 其未而忘其本。曾不思圣人立法。皆从一源而出。无多歧也。盖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以为常人。金匮即从水精不四布五经不并行之处以言其患。随证分别浅深。诲人因名以求其义。浅者在于躯壳之内。脏腑之外。其饮有四。一由胃而下流于肠。一由胃而傍流于胁。一由胃而外出于四肢。一由胃而上入于胸膈。始先不觉。日积月累。水之精华。转为混浊。于是遂成痰饮。必先团聚于呼吸大气难到之处。故由肠而胁。而四肢。至渐渍于胸膈。其势愈逆。则痰饮之患。未有不从胃起见者矣。夫五脏藏神之地也。积水泛为痰饮。包裹其外。讵非人身之大患乎。   凡水饮蓄而不散者。皆名留饮。留者留而不去也。留饮去而不尽者。皆名伏饮。伏者伏而不出也。随其痰饮之或留或伏。而用法以治之。始为精义。今试言之。由胃而上胸胁心肺之分者。驱其还胃。或下从肠出。或上从呕出。而不至于伏匿。若由胸膈而外出肌肤。其清者。或从汗出。其浊者。无可出矣。必有伏匿肌肤。而不胜驱者。若由胸膈而深藏于背。背为胸之府。更无出路。岂但驱之不胜驱。且有挟背间之狂阳壮火。发为痈毒者。伏饮之艰于下出。易于酿祸。其谁能辨之。谁能出之耶。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恶寒。冷如掌大。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   (一作转甚。)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膈上病痰。满喘咳吐。   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 而剧。必有伏饮。夫病患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小便则利。   灵枢曰。包络是动。则病胸胁支满。痰饮积其处而为病也。心下有痰。水精不上注于目。故眩。茯苓治痰水。伐肾邪。桂枝通阳气。开经络。白术治痰水。除胀满。然中满勿食甘。反用甘草。何也。盖桂枝之辛。得甘则佐其发散。和其热。而使不僭上。甘草有茯苓。则不支满而反渗泄。甘能下气除满也。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微饮而短气。由肾虚水邪停蓄。致三焦之气升降呼吸不前也。二方各有所主。苓桂术甘汤主饮在阳。呼气之短。   肾气丸主饮在阴。吸气之短。盖呼者出心肺。吸者入肾肝。茯苓入手太阴。桂枝入手少阴。皆轻清之剂。治其阳也。地黄入足少阴。山萸入足厥阴。皆重浊之剂。治其阴也。必视其人形体之偏阴偏阳而为施治。一证二方。岂无故哉。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留饮堵塞窍隧。胃气不得转输。故脉伏不显。若留饮既下。胃气受伤。必欲自利。自利而反快者。中焦所塞暂通也。通而复积。故续坚满。必更用药尽逐之。然欲直达其积饮。莫若甘遂快利用之为君。欲和脾胃除心下坚。又必以半夏佐之。然芍药停湿。何留饮用之。甘草与甘遂相反。   何一方并用。盖甘草缓甘遂之性。使不急速。徘徊逐其所留。芍药治木郁土中而成坚满。又佐半夏以和胃消坚也。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悬饮结内作痛。故脉见沉弦。用芫花之辛以散饮。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大枣之甘入脾而胜水也。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水饮溢出于表。营卫尽为不利。犹伤寒之营卫两伤。故必发汗以散水而后营卫经脉始行。四肢之水亦得消矣。表郁实热者。用大青龙以发之。内蓄寒饮者。用小青龙以发之。虽皆表散之法。   而微有不同。不可不辨。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微利则愈。   支饮在膈间。气血皆不通利。气不利。则与水同逆于肺而发喘满。血不利。则与水杂揉结于心下而为痞坚。肾气上应水饮。肾水之色黑。血凝之色亦黑。故黧黑之色而见于面也。脉沉为水。紧为寒。非别有寒邪。即水气之寒也。医虽以吐下之法治。然药不切于病。故不愈。用木防己以散留饮结气。石膏主心肺逆气。人参以助胃祛水。桂枝以和营开结。且支饮得温则行。若邪客之浅在气分多而虚者。服之即愈。若邪客之深在血分多而实者。则愈后必再发。以石膏为气分药。故去之。芒硝为血分药。能治痰软坚。茯苓伐肾利水。而为芒硝之佐。故加之。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支饮阻其阳之升降。郁久化火。火动风生而冒眩也。故用泽泻开关利水以泄支饮。白术和中燥湿。则阳自升而火自息矣。   支饮胸满者。浓朴大黄汤主之。   此即小承气。以大黄多。遂名浓朴大黄汤。若浓朴多。则名浓朴三物汤。此支饮胸满者。必缘其人素多湿热。浊饮上逆所致。故用荡涤中焦药治之。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支饮留结。气塞胸中。故不得息。葶苈破结和饮。大枣通肺和中。以其气壅则液聚。液聚则热结。所以与肺痈同治也。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呕本有痰。呕尽痰去而渴者为欲解。与伤寒服小青龙汤已渴者。寒去欲解同义。今反不渴。   是积饮尚留。去之未尽。故用半夏散结胜湿。生姜散气止呕。千金方更加茯苓佐之。即与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同法也。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胃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水积肠间。则肺气不宣。 郁成热。而为腹满。津液遂不上行。而口舌干燥。用防己、椒目、葶苈利水散结气。而葶苈尤能利肠。然肠胃受水谷之气者。邪实腹满。非轻剂所能治。必加大黄以泻之。若口中有津液而仍作渴者。此痰饮聚于血分。必加芒硝以祛逐之。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茯苓汤主之。   先渴者。因痰饮占据中宫。津液不得灌注于上。肺失其润而然。后呕者。胃中所积之饮。随气逆而上泛也。故用姜、半以涤饮。茯苓以渗湿。湿去则呕止津通而渴自已。此与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小青龙汤已而渴之义悬殊。彼以津液耗损而渴。此以痰气积阻而渴。   渴之先后变见。可以推饮之盛衰也。世以半夏性燥。渴家禁用。曷知其有主渴之妙用哉。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巅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瘦人本无痰湿。今巅眩吐涎。明是水积脐下而悸。故用五苓。藉桂之辛温以散之。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下半条专补心下支饮冒眩之脉法。冒属风虚。必无脉实之理。治属饮家。不特泽泻汤一方也。   丹溪曰。痰之源不一。有因痰而生热者。有因热而生痰者。有因气而生者。有因风而生者。   有因惊而生者。有积饮而生者。有多食而成者。有因暑而生者。有伤冷物而成者。有脾虚而成者。   有嗜酒而成者。其为病也。惊痰则成心包痛。颠疾。热痰则成烦躁惊悸。风痰成瘫痪。大风眩晕。   饮痰成呕吐胁痛。四肢不举。食痰成疟痢口臭。痞块满闷。暑痰成呕逆眩冒。冷痰成骨痹气刺痛。   四肢不举。酒痰多成胁痛臂痛。饮酒不消。但得酒次日又吐。脾虚生痰。食不美。反胃呕吐。湿痰多倦怠软弱。气痰攻注走刺不定。妇人于惊痰最多。结成块者为惊痰。必有一块在腹。发则如身孕。转动跳跃。痛不可忍。又有老痰凝结胶固。非借温药引导。必有拒格之患。庞安常有言。   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痰属湿热。乃津液所化。因风寒湿热之感。或七情饮食所伤。以致气逆液浊。变为痰饮。   或吐咯上出。或凝滞胸膈。或留聚肠胃。或客于经络四肢。随气升降。遍身上下无处不到。其为病也。为喘为咳。为恶心呕吐。为痞膈壅塞。关格异病。为泄为眩晕。为嘈杂怔忡惊悸。为颠狂。   为寒热。为痛肿。或胸间漉漉有声。或背心一点常如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所致。百病中皆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痰有新久轻重之殊。新而轻者。形色清白。气味亦淡。久而重者。黄浊稠粘。咳之难出。渐来恶味。酸辣腥臊咸苦。甚至带血而出。治法。痰生于脾胃。宜实脾燥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