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140 页/共 199 页
为散。每服四五钱。姜三片。红枣一枚。水煎。日再服。此即平补正心丹去枣仁、柏仁、菖蒲、生地、山药、五味、朱砂。加延胡、细辛、甘草。
泻青丸(下血门) 钱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逍遥散(虚损门) 导痰汤(二陈汤下)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下)
补中益气汤(保元汤下) 崔氏八味丸(方祖) 十补丸(崔氏八味丸下)
卷十四
挛门
黄 丸 治剧劳经脉拘挛。疼痛少眠。
黄 人参 熟地 白茯苓 山茱萸肉 薏苡仁(各一两) 酸果仁(炒)
羌活 当归身 枸杞子 羚羊角(镑。各七钱五分) 桂心 防风 远志肉(甘草制。各半两)
炼白蜜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半饥时温酒下。
木瓜散 治筋脉拘挛缩急。唇青面白爪疼痛。
木瓜(酒浸。七钱半) 虎胫骨(酥炙。一具) 五加皮 当归 桑寄生(如无。续断代之)
酸枣仁(炒) 人参柏子仁 黄 (蜜酒炒。各一两) 甘草(炙。五钱)
为散。每服四五钱。姜五片。水煎去滓。热服。
局方续断丸 治风寒湿痹。筋挛骨痛。
续断(姜酒炒。) 牛膝(姜酒炒) 川萆 (姜汁炒。各三两) 防风(两半) 川乌头(炮。二枚)
炼白蜜丸。弹子大。醇酒细嚼一丸。
钱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瓜蒂散(痰饮门) 羌活胜湿汤(湿门) 五积散(平胃散下) 增损四物汤(四物汤下)
舒筋三圣散(中风门) 桂枝汤(方祖) 安肾丸(虚损门)
卷十四
眩晕门
秘旨正元散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吐利厥冷。有时阴火上冲。则头面赤热。眩晕恶心。浊气逆满。则胸胁刺痛。脐腹胀急。
人参(三两。用川乌一两。煮汁收入。去川乌) 白术(二两。用橘皮五钱。煮汁收入。
去橘皮) 茯苓(二两。用肉桂六钱。酒煎收入晒干。勿见火。去桂)
甘草(一两五钱。用乌药一两。煎汁收入。去乌药) 黄 (一两五钱。用川芎一两。酒煎收入。
去川芎) 薯蓣(一两。用干姜三钱。煎汁收入。去干姜)
上六味。除茯苓。文火缓缓焙干。勿炒伤药性。杵为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红枣一枚擘。煎数沸。入盐一捻。和滓调服。服后饮热酒一杯以助药力。此方出自虞天益制药秘旨。本千金方一十三味。却取乌头、姜、桂等辛燥之性。逐味分制四君、 、薯之中。较七珍散但少粟米而多红豆。虽其力稍逊原方一筹。然雄烈之味。既去其滓。无形生化有形。允为温补少火之驯剂。而无食气之虞。真千金之功臣也。
三五七散(头痛门) 养正丹(金液丹下) 茸珠丹(头痛门) 三因芎辛汤(头痛门)
半夏苍术汤(头痛门)
导痰汤(二陈汤下) 沉香降气散(气门) 崔氏八味丸(方祖) 川芎茶调散(头痛门) 半夏白术天麻汤(头痛门)
二陈汤(方祖) 黑锡丹(金液丹下) 青礞石丸(痰饮门) 理中丸(方祖) 补中益气汤(保元汤下)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下) 附子理中汤(理中汤下) 钱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佐金丸(方祖) 灵砂丹(金液丹下)
卷十四
癫门
定志丸(千金) 治言语失伦。常常喜笑发狂。
人参 茯神(各三两) 石菖蒲 大远志(甘草汤泡。去骨。各二两)
上四味。为末。蜜丸梧子大。饮服七十丸。亦可作汤服。血虚。加当归。有痰。加橘、半、甘草、生姜。
千金防己地黄汤 治癫痫语言错乱。神气昏惑。
防己(一钱) 甘草 桂心 防风(各三钱) 生地黄(四钱) 生姜汁(三匕)
上四味。酒浸一宿。绞取汁。铜器盛之。地黄另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亦绞取汁。并入姜汁。
和分三服。
半夏茯神散 治癫妄因思虑不遂。妄言妄见。神不守舍。初病神气未衰者。用此数服效。
半夏 茯神(各一两二钱) 天麻(煨) 胆星 远志肉 枣仁(炒) 广皮乌药 木香 礞石( 。各八钱)
上为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数沸。入生姜汁数匙。空心和滓服。
妙功丸 治虫积在内。使人多疑善惑。而成癫痫。
丁香 木香 沉香(各半两) 乳香(研) 麝香(另碎) 熊胆(各二钱半)
白丁香(即雄雀屎。三百粒。但直者是雄) 鹤虱(即天名精子。勿误胡菔子) 白雷丸陈皮(去白。各一两) 轻粉(四钱半)
大黄(酒浸。两半) 赤小豆(三百粒。即赤豆之细者勿误半黑半赤相思子) 巴豆(七粒。去皮研。压去油) 朱砂(一两。水飞。一半为衣)
为细末。荞麦一两作糊。每两作十丸。朱砂为衣。阴干。每用一丸。温水浸一宿。去水。再用温水化开。空心服之。小儿减服。久年病。一服即愈。未愈。后三五日再服。重不过三服。
控涎丹(十枣汤下) 导痰汤(二陈汤下) 稀涎散(中风门) 归脾汤(保元汤下) 凉膈散(方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