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成 - 第 3 页/共 47 页

八味地黄汤   产后气浮喘促,不甚虚者,以此纳气归元。至虚者不能。   怀熟地(五钱) 正怀山(四钱) 净枣皮(三钱) 白茯苓(三钱) 宣泽泻(一钱) 粉丹皮(一钱)川附片(二钱) 上青桂(二钱)水煎极浓,空心服。      六味回阳饮   凡真元已败,气血既亡,阴阳将脱,非此莫能挽回,诚回天赞化第一之功。此景岳新方,知者尚少。   大熟地(五钱) 大当归(三钱) 黑炮姜(二钱) 熟附子(二钱) 青化桂(二钱) 上拣参(三五钱)加鹿茸数钱功更捷。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温服。此方不刚不猛,能回散失之元阳,能敛乱离之阴血,济急扶倾,无出其右者。      催生简便方   人能镇定耐痛待时,必无难产之患。或因仓皇急迫,不幸遇此,而催生之法,不可不知;又或穷乡僻壤,医药不便,诚为困苦。故附单方于此,以备急需。   一治横生逆产,胞衣不下,并落死胎。用蓖麻子四十九粒,去壳研烂,于产妇头顶心剃去少发,以蓖麻膏涂之。须臾,觉腹中提上,即宜除下,却急于足心涂之,自然顺生。生下即速去药,迟则恐防肠出。如胞衣不下,贴足心即下。   一乡村僻壤无药之处,不幸遇此。即觅花椒叶、香圆叶、柚子叶、茱萸叶、生姜、生葱、紫苏,浓前汤一盆。俟可下手,即令产妇以小凳坐盆上,浇汤淋洗其脐腹阴户,久久淋洗,气温血行,登时即产。以上诸叶,少一二味亦不妨。   一治死胎不下及胞衣来迟,用黑豆一升炒香熟,入醋一大碗,煎至六七分,去豆取汤,分三次服之。以热手顺摩小腹,其胞胎俱下。      又方   用冬蜜一大杯,以百沸汤调服之,立下;如胞衣来迟,再服一碗,即下。   一治产难及横生逆产,或血海干枯,以致胎死不下,惶惶无措,死在须臾,急用皮硝五钱、熟附子一钱五分,好酒半杯、童便半杯,同煎三沸,温服立下,百发百中。   一方治产妇元气弱极,胞衣来迟者,用真青化桂三钱,当归、川芎各钱半,酒煎,热服立下。   一下死胎 用麦芽半斤,捣碎,水二大碗,煎至一碗,服之即下。      一方   天花粉酒炒四钱,上肉桂、淮牛膝淡豆豉各三钱。   用水二碗,煎至一碗,热服即下。      熟料五积散   此方专治妇人产后外感内伤,瘀血不行,痰凝气滞,头疼身痛,恶寒发热,心腹疼痛,寒热往来,似疟非疟,小腹胀满,伤风咳嗽,呕吐痰水,不思饮食,胸紧气急,手足搐搦,状类中风,四肢酸疼,浑身麻痹,凡产后一切无名怪证,并皆治之。   夫产后百节俱开,气血两败。外则腠理不密,易感风寒;内则脏腑空虚,易伤饮食;稍有不慎,诸证丛生。   古书有产后以大补气血为主,杂病以末治之之戒,后世莫不遵之。惟事滋补,不知风寒未去,食饮未消,滋补一投,反成大害。昧者犹以为药力未到,愈补愈深,死而后己。天下之通弊,莫此为甚!予昔于潭州遇师指授此方,按法治之,往辄裕如,不敢自秘,逢人口授,并曾刊板印送,于兹四十余载,活人莫可胜纪。但虑世人不悟,以为浅近之方,安能神应若是?故古人谓千金易得,一诀难求。予今诀破,庶狐疑顿释。方名五积者,谓此方能去寒积、血积、气积,痰积、食积也。今产后之病怯,正犯此五积,以五积之证,投五积之方,岂非药病相值乎!犹虑药味辛散,而以醋水拌炒,名熟料五积散,俾药性和缓,表而不发,消而不攻。方内所用肉桂解表逐寒,白芍和荣谐卫,苍术、浓朴走阳明而散满,陈皮、半夏疏逆气以除痰,芎、归,姜、芷入血分而祛寒湿,枳壳、桔梗宽胸膈而利咽喉,茯苓去饮宁心,甘草和中补土。大虚大怯者,加人参,微虚者可不用。   共为温中散寒之妙剂,用于产后,无往非宜。      五积散   本方原有人参,因世人不敢轻用,故方中未载。   香白芷(一钱,不炒) 上青桂(一钱,不炒) 川浓朴(一钱) 正川芎(一钱) 芽桔梗(一钱)陈枳壳 白云苓 炒苍术 杭白芍 法半夏 黑炮姜炙甘草 广陈皮(以上各一钱) 全当归(二钱) 虚加人参(一钱)上药味皆宜秤过,除白芷、肉桂在外不炒,余药合为一剂。用好醋小半杯,净水一杯,与醋和匀,将药润湿,入锅内炒至黄色为度,取起摊地上,去火毒,候冷,入白芷、肉桂在内。生姜三片,红枣三枚,净水二碗,煎至一碗,热服。此方至平稳,见效之后,根据而服之,不拘剂数,以愈为度,惟产后大汗泄泻,或虚脱之证,忌之。盖此方但能去病,不能补虚,虚证有方在前,并宜参考。      产后简便方   产时母肠先出,然后见生,产后其肠不收,甚为危迫。用醋半杯,新汲水半杯调匀, 产妇面,每 一缩,三收尽。真良法也。      又方   以蓖麻子四十九粒,去壳研烂,涂产妇头顶心,肠即收入,急去药,以温水洗净,倘其肠干燥难收,用磨刀水温润其肠,再以雄磁石煎汤服之,其肠自收。   产妇及平居,偶因用力太过努伤,致子肠不收。用艾丸绿豆大,灸头顶心百会穴三五壮,即收。      又方   以盐汤洗净,后用五灵脂烧烟于桶内,令患者坐桶上,熏之自上。      又方   用清油五斤炼熟,以盆盛之,候温凉,令产妇坐油盆内,约一顿饭久;仍以皂角为细末,微以一厘吹入鼻中,令作嚏,立止。      产后玉门肿痛   用蛇床子三两煎汤,频洗即愈。又以葱白和乳香捣成膏,贴肿上效。      产后乳汁不通   用天花粉炒黄为细末,每用二钱,以红饭豆煎浓汤调服,每日服二次,其乳流溢。      产妇气血太虚无乳者,用   全当归(三钱) 正川芎(二钱) 穿山甲(炙) 王不留行(各一钱五分) 川木通(五分)猪蹄一只煮药,以猪蹄烂为度,去药,服汤并蹄,立通。   产后阳气虚寒,玉门不闭,用。   石硫黄 海螵硝 北五味各等分。   共为末,掺患处,日三易。      产后玉门不闭,阴户突出。   石硫黄(三钱) 菟丝子 吴茱萸(各二钱) 蛇床子(一钱五分)水一大碗,煎至半碗,频洗自收。      产后擦破膀胱,不能小便而淋沥。   黄丝绢(一尺,剪碎) 牡丹皮 鲜白芨(各一钱)将丹皮、白芨研为末,同黄绢用水一碗,煮至绢烂,空心服之。服时不可作声,作声则不效。         卷一初诞救护   小儿初生,或不能发声,谓之梦生。多不知救,深为可悯。切勿断脐带,速用明火将胞衣炙暖,使暖气入儿腹,更以热汤荡洗脐带;却取猫一只,以布袋裹其头足,使伶俐妇人,拿住猫头,向儿耳边,以口啮猫耳,猫必大叫一声,儿即醒而开声,方可剪断脐带。   又有因难产,或冒风寒,收之稍迟,儿气欲绝,不能啼者,亦以前法温暖之,令暖气入腹,气回即苏,更令父母之真气呵而接之。   凡断脐带,世俗皆以刀剪断之,最为不妥。但以大纸捻蘸香油,燃火于脐带上,烧之令断。盖所以补接其阳气,不但为回生起死之良法,且日后无伤寒泄泻之患。   初生肾缩,乃受寒气所致。用硫黄、吴茱萸各三钱,研极细末,捣取葱汁调药,涂脐腹;另以蛇床子烧烟,熏之即伸。   闷脐生者,儿粪门有一膜,闷住儿气,故不能出声,拍之则膜破而叫矣。又有用轻巧妇人,以银簪轻轻挑破为甚便;或不能挑,急以暖衣紧包,勿令散放,以热水浸其胞衣,寒天则以火炙之,久则热气入腹而气内鼓,其膜自破,声自出。   又有生下无谷道者,乃肺热闭于肛门。急以金银或玉簪,看其端的刺穿之,或以火针刺穿,但不可深。以油纸捻套住,免其再合。   儿初生下,遍身如鱼脬,或如水晶,破则流水,以密陀僧研细末惨之。   初生遍身无皮,俱红肉,急以早米粉干扑之,候其皮生全则止。   初生大小便不通,腹胀危急者,急令妇人口含热水,吮儿之前后心,并脐下、手足心共七处。每一处吮吸七口,以肉色红赤为止,须臾即通。又方,以葱汁、人乳各半调匀,抹儿口中,须臾即通。   初生不尿,以葱一根切碎,人乳半杯同煎,去葱取乳,分作四次服,即尿。不吮乳者,服此即吮乳。         卷一调燮   小儿初生,饮食未开,胃气未动,廓然清虚之府,宜乘此时加意调燮。于儿未啼之时,令精巧妇女轻指探儿口,挖去污血,随以甘草汤,用软帛裹指蘸汤,拭去口中涎沫。然后看儿面色,若身面俱红,唇舌紫赤,知其必有胎毒。每日用盐茶,但不可太咸,以帛蘸洗其口,去其粘涎,日须五六次。此法至神至异,世所不知。   盖儿之胎毒,藏于脾胃,口中多有粘涎,其马牙、鹅口、重舌、木舌,皆从此起。每日洗拭,则毒随涎去,病从何来?而且至简至易,何忽视而不为?倘胎毒重,直须洗过周岁方得。此有毒者之调燮也。倘儿面唇淡红,此为胎寒,不可用茶,惟以淡姜汤洗拭,每日一二次足矣。盖姜能开胃,而且和中,最切于时用者。至于古方之用黄连、大黄、朱砂、轻粉开口之法,此时断不可用。今时禀受,十有九虚,苦寒克削,最不相宜。况婴儿初诞,如蛰虫出户,草木萌芽,卒遇暴雪严霜,未有不为其僵折者,以苦寒而入有涎之口,亦若是也。每见三朝七日,必有肚疼、呕乳、泄泻、夜啼之证,是皆苦寒伤胃之害,其孰能知之!或曰:子言苦寒不可用于初涎之口,何以后之沆瀣丹及泻青丸,有三黄大黄,得无矛盾乎?曰:彼胎毒已现,外证可凭,有病病当,何大黄之足畏!今初涎开口,未辨毒之有无,即使有毒,尚然未发,深藏潜伏,声臭俱泯。程凤雏有言:正如闾问无事时,未可执平人而诛之曰,尔将为寇也。以苦寒而开口,是诛平人也;毒发而畏苦寒,是有寇不诛,乌乎可也?      卷一脐风论证   脐为百风总窍,五脏寒门,道家谓之下丹田,为人身之命蒂。儿在胎时,口鼻未通呼吸,惟脐间真息,随母之呼吸为呼吸;及其下地,囫底一声,气通口鼻,而胎元之一息,不复为用矣。遂寄于脐内一寸三分,中虚一穴,左青右白,上赤下黑,中央黄色,八脉九窍,经纬联系,为真息往来之路,坎离交会之乡,凡修炼仙胎,皆从此处立基,所以谓之命蒂。故小儿初生,惟脐之干系最重。断脐之时,不可不慎,或剪脐带太短,或束不紧,致外风侵入脐中,或浴儿时牵动脐带,水入生疮,客风乘虚而入,内伤于肾,肾传肝,肝传心,心传脾,脾传肺,蕴蓄其毒,发为脐风。其证面赤啼叫者心病,手足微搐者肝病,唇青口撮,痰涎壅塞者脾病,牙关紧急者肾病,啼哭不止者肺病。五脏之证略见一二者,犹可治,悉见者不治。   小儿初生,惟脐风为恶候。其证有三:曰脐风,曰噤口,曰锁肚。虽皆脐证,而寒热自别,治者宜详。   一曰脐风。由断脐后为水湿风寒所乘,入于脐而流于心脾,令肚腹胀满,吮乳口松,多啼不乳,此初起之时,速用火攻散之。若至气息喘急,啼声不出,或肚上青筋,吊疝作痛,此胎毒夹风邪入脏,外用火功,内服指迷七气汤方见二卷胎毒门二。若肚脐青肿,撮口不开,牙关紧闭,口吐白沫,爪甲青黑者,皆不治。   一曰噤口。其证眼闭口噤,啼声渐小,舌上聚肉如粟米状,吮乳不得,口吐白沫,大小便不通。遇此先看其上 有点子,即以指甲轻轻刮破,以木香、白蔻仁各五分,煎汤化下沆瀣丹,利动脏腑,气顺自愈。   一曰锁肚。由胎中热毒壅盛,结于肛门,大便不通。急令妇女温水漱口,吮儿之前后心,并脐下及手足心,共七处,凡四五次;外以轻粉五分研末,蜂蜜少许,温水调服,以通为度。如更不通,以葱白三四寸长,用油抹润,轻透谷道,纳入二寸许,以通为快,若至七日不通者死。   古人之论脐风,皆谓由于水湿风冷所致,予则以为古论犹未尽也。盖脐风有内外二因,有可治不可治之别。   外因者,风湿所伤;内因者,禀父母之真阳不足也。予尝见一士,其妻产育十数胎皆男,尽殇于七日内之脐风,无一存者。若谓外邪所伤,何以独伤此家之儿,又岂无一儿能避之者?此内因之显而易见也。凡男子之命门真阳不足者,右尺脉必细涩无神,生子必有脐风。此予察之详,见之确,非耳闻者比也。其外因者,病发于二、三、四、五日之间,病生于六腑,故可治;内因者,必发于六七日之间,病生于五脏,故不可治。曩者,夏禹铸有预防脐风之诀,谓三朝一七,看儿两眼角黄,必有脐风,不知禀受浓者,生下即满面红黄,乃为吉色,误认脐风,其害不小,此法不确。惟令乳母每日摸儿两乳,乳内有一小核,是其候也。然乳内有核,发脐风者固多,而复有不发脐风者,此法十有七八,亦有二三分不确。但看小儿不时喷嚏,更多啼哭,吮乳口松,是真候也,急宜治之。第脐风之治,无一成法可遵,虽有疏风攻下之法,莫能济急。独予异授灯火,无论脐风痉搐,以及凶危险证,用药不能挽回者,此火可以生之,久经效验,未肯轻传,因见幼科不知火穴,往往错误用之,反致引动风邪,蔽固火毒,致儿身热不退,火毒内攻,每多不救,故不忍隐秘,尽行吐露,以公诸世。世之幼科治病,辄曰剪风,曰截风。夫剪者,邀遏之谓也;截者,堵塞之谓也。以火功用于中宫任脉所行之地,岂非堵遏其邪,而犯关门逐盗之戒乎?不知风邪之在人身,善行数变,无形无声,欲除其害,无如疏散条达而去之,不使久羁于荣卫经络则善矣。如仲景之治伤寒,而立汗吐下三法。邪之在表者,汗而散之;邪之在上者,吐而越之;邪之深入者,下而夺之。总欲其邪尽而后已,未闻有邀截之为也。今幼科不但不为逐邪,而反闭关绝险,阻其去路,使邪气进不可,退不能,猖狂踯躅,欲其不倒勿相攻,斩关逆犯者,不可得也。此皆为治者酿成之祸,于邪何尤?凡邪之伤人,未有不从三阳而入;驱除之法,亦必使其从三阳而出。故此火穴亦惟三阳有之,盖欲引其出表,断不使之入里也。敬为图说详后,并请政大方。         卷一 脐风论证用火口诀   夫婴儿全身灯火,诚幼科第一捷法,实有起死回生之功。火共六十四,《阴符》易数,能疏风散表,行气利痰,解郁开胸,醒昏定搐,一切凶危之候,火到病除。用火之时,倘值寒冬,必于房中燃烧明火,使儿不致受寒。灯草大小适中,以麻油染用。令老练妇人,抱儿解衣去帽,从左耳角孙起,总根据后之歌诀用之。凡用火不可姑息,勿谓火数太多,悯其难受。盖小儿受病,由其经络凝滞,脏气不舒,以火散之,正欲使其大叫大哭,方得脏气流通,浑身得汗,荣卫宣畅,立时见功。此火暗合周天,不可减少,少则不效,若救脐风,非此不可。火穴歌图并列于后。      卷一 脐风论证集成神火歌   仙传神火天然理,始自角孙脉起,听宫曲鬓本神旁,次及天容仍右取。囟会承浆左肩井,曲池合谷诸邪屏,气关已过至神门,右亦如之昏可醒,左乳根中七 始,右亦如之何待齿。脐下阴交续命关,平平三点凶危止。脊中身柱至长强,肺俞阳陵承山当。昆仑解溪邱墟穴,涌泉右亦效之良。(俞音恕。)      卷一指明火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