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书 - 第 207 页/共 309 页

《婴孺》治小儿痢子芩汤方子芩(二十分) 竹叶(八合,切) 甘草 黄柏(各四分) 女萎 知母(各六分) 枳壳(八分)上以水三升,煮一升,一岁儿分服。   《惠眼观证》胡黄连丸 治痢方。   胡黄连 诃子肉(炮,秤二钱) 朱砂(一钱半)上为末,烂饭为丸如此○大。每服七丸至十丸,随大小,甘草姜汤下。   《刘氏家传》小儿痢方。   上用黄蜡熔以黄丹,调赤为度,丸绿豆大。每服七丸,乌梅甘草艾叶煎汤下。   《张氏家传》金匮丹 治大人、小儿、老人、产妇应有寒热,脏腑之疾,服之神效。西京龙门奉天寺主合此药云:是异国神僧传授。   朱砂(半两,飞,研极细) 黄丹(二两半,炒黑色) 乳香(七钱,新水研细,纸箱于瓦上干之) 木鳖子(大者十枚,烧黑色,去皮) 白胶香(四钱,不杂伪者) 砒霜 硝石(各三两。同研,瓷合以赤石脂封固口缝,再以盐泥纸筋固济,荫干,用灰火烧通赤,候冷取药,其药如雪玉,谓之琼林玉株。此药中,唯此神异过度,炼家谓之用砒不用砒之说,此是也。一料用一两六钱) 巴豆(拣大者去皮心、膜,出油) 杏仁(大者,去皮尖,炒,研。各七十枚)上研极细研,以黄蜡一两三钱熔和为剂。要服旋丸,以全药力。每服三丸,如绿豆大,临卧浆水汤下。未效,连日服三服必效。更着老小虚实,加减大小也。   《张氏家传》缠金丹 治一切痢下积聚。老少不拘,并不疏动,极有神效。一名朱砂膏方。   辰砂(一两,别研极细) 砂(明净无石者一两,别研极细,一方用半两)上先取肥者巴豆七十个,去皮,用黄蜡十枣大同煎焦黄色,取出,不用巴豆。将前药二味与蜡搅匀,放稍冷和成挺子。如有患,旋丸。如大人,豌豆大,每服二丸,温将水吞下。如赤白痢,干姜甘草汤下。骤泻,新水下。赤痢,冷黄连汤下。白痢,艾汤下。皆临卧服二丸。小儿,麻子大,更看大小,临时加减服之。   《张氏家传》衮金膏 利胸膈化痰,取虚中有积,脐腹急痛,里急后重,欲作恶痢及小儿停食发热,粪白 臭。   呕吐酸水,下利积脓,谷食不化,全不美食。止泻痢方。   朱砂(半两,细研) 粉霜 硫黄 砂(各一钱) 砒霜 硝石(各半钱) 腻粉(二钱) 脑麝(各半字)上件研细,用巴豆半两黄明者,去壳、心膜研如面,和前药令极匀,黄蜡三分熔和后,用重汤内煮三两丸,搜成丸,用金箔裹着旋丸,小麦大五粒至七粒,取积浆水送下。化痰,姜汤下。泻痢,米饮下。小儿,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五粒。   《庄氏家传》治泻痢神验木香丸方黄连(一两,去须,锉如大豆大,吴茱萸一两同炒,令焦黄色,去茱萸) 肉豆蔻(二个) 木香(一分)上为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用面糊亦得。)水泻、赤痢用米饮下二十丸。白痢,浓朴汤下。小儿,丸如许○大,服十丸。   《庄氏家传》如圣丸 治大人、小儿冷热泻痢,腹痛,米谷不消,脓血赤白并疗之方。   干姜(炮) 槐花(炒。各一两) 宣连(半两,去毛)上为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大人,三十丸。小儿,七、八丸。看岁数加减。如常泻,温水下。赤多,米饮下。   《庄氏家传》治小儿痢阿胶丸方阿胶 茯苓 黄连上各等分为细末,以饭为丸,曝干。空腹,米饮下三十或五十丸。   《孔氏家传》小儿痢方。   陈橘皮(炒) 黄连 乌梅肉上等分为末,陈粟米为丸。米饮下五十丸。   《王氏手集》当归黄连丸 治身体壮热,烦渴下痢,赤白相杂,后重腹痛,昼夜无度,小便涩少方。   芍药 当归 黄连 黄柏上等分为细末,面糊为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温米饮下,食后。   《吉氏家传》治一切痢青金散方定粉(二两) 黄丹 白矾( ) 龙骨(各半两) 白术(一分) 诃子皮(二十个)上件末,干枣一升去核为一处,作团子于罐子中,用火先文后武烧青色为度,研细。米饮下一钱。血多,入黄连少许。小儿半钱。又一方入莨菪子、猪胆丸尤妙。   《吉氏家传》治诸般痢方。   诃子皮 密陀僧(各一两) 巴豆(二十粒,去皮、油)上件末,以醋二升半熬一伏时,乘热于 合内,凝定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空心米饮下。休息痢,米饮下。赤痢,甘草水下。白痢,干姜汤下。   《吉氏家传》治一切痢青金散方黄丹 莨菪子 胡粉(炒。各半钱) 枣子(十个)上一处捣作团,烧令通赤取出,冷,研细。空心米饮下半钱。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治小儿痢方。   龙骨 黄丹 定粉 猪指甲子(各等分)上四味瓶罐泥封口,大火 红,细研。服半钱一字,米饮调下。   长沙医者郑愈传治小儿痢方。   诃子(三个) 龙骨 乌鱼骨 黄丹(醋炒。各一钱)上为末。每服半钱,米饮调下。   长沙医者郑愈传治小儿痢针头丸方巴豆 杏仁(去皮尖。各四十九个)上用铁线串,灯焰上烧,不存性,研细,用黄蜡二钱灯上熔汁,入药和为剂,如粟米大。每服七丸,小儿三、五丸,新汲水吞下。   长沙医者郑愈传五仙丹 治痢方。   杏仁 巴豆(各四十五粒,针头上并烧存性) 砒霜(一钱,研) 腻粉(二钱) 百草霜(半两) 黄蜡(一两)上件同研匀,熬黄蜡为剂,旋丸如黄米大。白汤下,不计时候。   长沙医者郑愈传治泻痢方。   胡椒 绿豆(各四十五粒) 黄丹(半钱,飞) 巴豆(七粒,去皮心、膜,出油)上件为末,入少面糊丸如黄米大。每服十丸,乌梅甘草汤下。   卷第二十九   冷痢第三(亦名白痢)《巢氏病源》小儿冷痢候:小儿肠胃虚,或解脱遇冷,或饮食伤冷,冷气入于肠胃而痢,其色白,是为冷痢也。冷甚,则痢青也。   汉东王先生《家宝》泻痢病证并方:婴孩、小儿春伤于风,因衣暖解脱,为风冷所伤,藏在肌肉。至夏,因饮食、居处不调,又被风冷乘之,以入肠胃,先后重则下痢也。其冷气盛则频下,宜进元黄散二、三服及下金锁散二、三服。如痢下后重,腹、肚、肠、胃搅痛,则进雄朱散二、三服(三方并见本门。)张涣谨按:小儿脾胃久不和,食入不消,冷热不均,其气入于肠间,变为痢也。若冷气搏在肠间,津液凝则痢白。   《石壁经》三十六种内白痢候歌:一泻时时要水浆,面珠流出汗生光(四十八候此一句云:面上微红脸淡光。)腾腾眼慢常如睡(四十八候此一句云:眼慢腾腾多燥渴),腹内几同被物伤。努咽大肠多发痛、不思饮食面痿黄。发焦眼碧凉浸耳,变色三朝定必亡(白痢变黑,四十八候云:变色三朝定脱肠。)此因惊、伤寒、毒物所致。此泻久、作渴,甚则腹痛、面黄,或青、或黑满面,则不治。其治,当分水谷,调气止痢。   《小儿形证论》四十八候,白痢候歌一同,后云:此候须有积、渴、水泻、久肠脱、虚弱,特不可取,只与解脾痢药。若实,微与,取后匀气。   《葛氏肘后》徐王神效方:三岁患冷痢。   上用附子一枚,炮。水五升,合煮鸡子一枚,令熟,以哺儿,瘥。   《千金》治小儿冷痢方。   上用蓼菜捣汁,量大小饮之。一作芥菜。   《千金》又方上用捣蒜,敷两足下。   《外台》:《广济》疗小儿客冷白痢方。   人参(六分) 浓朴(炙) 甘草(炙。各四分) 茯苓 桔梗(各五分) 梁州榉皮(八分,炙)上六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量大小,可一合为度,以瘥止。忌如常法。   《圣惠》治小儿冷痢,腹痛,四肢不和,饮食全少,渐至羸瘦。   木香散方木香 白术 干姜(炮裂,锉。各一分)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龙骨 当归(锉,微炒) 诃藜勒(煨,用皮。各半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枣二枚,同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冷痢,腹痛。   当归散方当归(锉,微炒) 赤石脂 龙骨(各一两) 黄连(去须,微炒) 桂心 人参(去芦头) 干姜(炮裂,锉)白头翁(各三分) 甘草(二分,炙微赤,锉) 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放温,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服之。(《婴孺》治周岁儿赤白痢方同。云:大患冷者,加牡蛎三分,去白头翁。)《圣惠》治小儿冷痢,腹痛不止。   龙骨散方黄连(去须,微炒) 甘草(炙微赤,锉) 龙骨(各一两) 干姜(炮裂,锉) 当归(锉,微炒。各三分)上件药捣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放温,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