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书 - 第 14 页/共 309 页
《婴童宝鉴》煎汤浴儿退热。
蒴 葱 胡麻叶 白芷 本 蛇床子《婴童宝鉴》煎汤浴儿退风。
猪胆 苦参 防己 黄连 甘草 白芨 本 杉 柏 枫叶《婴童宝鉴》煎汤浴儿治疮。
大麻仁 零陵香 丁香 桑椹 本《庄氏家传》浴小儿五根汤桃根 柳根 楝根 桑根 槐根上等分锉,或各以枝亦得,加豉为汤浴儿妙。仍以光粉和蚌粉扑身,辟邪,吉。
《庄氏家传》云:寻常浴汤煎熟,入少许清浆水、盐一捻。浴讫以粉磨,既不畏风,又引散诸药。
卷第四
拭儿口法第九《千金》论曰:小儿初生,先以绵裹指,拭儿口中及舌上青泥恶血,此谓之玉衡。(一作衔。)若不急拭,啼声一发,即入腹成百病矣。《千金翼》云:成痞病死。
《圣惠》论:凡儿初饮乳后,以发缠指,沾清水点拭了,看齿根上有黄筋两条,便以苇刀子割断,点猪乳便瘥。
如儿口难开,但先点猪乳自开。
《小儿集验方》云:小儿初生,每日以井华水或微温水,将洁净旧软帕子裹乳母手指,蘸水撩拭小儿口中,因而捺舌及两颊,令稍宽舒,即不生口噤、积热、风疾等病。京畿与山东人多能之,谓之捺儿口。拭毕,仍用少研细入麝者,干坯子胭脂涂口中,令儿美乳食。
《小儿集验方》云:东平有一老妪,善与小儿拭口,使不生炼银。云:小儿上下唇与齿断相连处,皆有一筋牵引,若上唇筋紧,即生上炼;下唇筋紧,即生下炼。上炼生疮满头,或生眉间,如有癣状。瘙痒不已,时复流出黄汁,汁至处又生疮。若下炼则起腰背,渐至四肢,亦如癣状,亦瘙痒黄汁不已。若疾盛不治,或头面上下相通,累年不较。又咬折,或成大疾。惟是每日早晨取温水一盏,令其乳母以故软洁净帕子包手第一指,蘸温水拭儿口,水中渲下。又拭又捺,使儿口中净,及捺上下筋,令宽舒,即小儿自美乳食,诸疾不生。亦云:永无炼银,惟使筋宽舒是法。京畿见小儿失捺,变为口噤不吃奶,或不解捺而生炼银者,不可胜数。
卷第四
断脐法第十《千金》论曰:凡断脐不得以刀子割之,须令人隔单衣物咬断,兼以暖气呵七遍,然后缠结所留脐带,令至儿足趺上,短则中寒,令儿腹中不调常下痢。若先断脐然后浴者,则脐中水,脐中水则发腹痛。其脐断讫,连脐带中多有虫,宜急剔拨去之,不尔,入儿腹成疾。断儿脐者,当令长六寸,长则伤肌,短则伤脏。若不以时断及 汁不尽,则令暖气渐微,即自生寒,令儿脐风。(《千金翼》《圣惠》与古来方断脐裹脐语皆同。)《婴童宝鉴》论小儿断脐云:凡小儿生下可先浴而后断脐,及可以衣衬而口啮之,不然则刀断。如刀断者,则以剪刀先于怀中厌令暖方用。又断之则脐带不可令长,只如子足长短,短即中寒而伤脏,长即伤肤。先断而后洗,即令水入脐中,孩子多天 痛苦,啼叫面青黑,为中水患也。脐若短即腹中不调常下痢,有中寒之患。
其脐不可伤动,伤动即令久不干,如不干即伤外风,伤外风即口噤,小儿不可救也。
《秘要指迷》论曰:婴儿初生剪去脐带,切令剪刀暖,不可伤冷及外风所侵。
《庄氏家传》烙脐丸豆豉 黄蜡(各一分) 麝香(少许)上同捣,令烂熟捻作饼子,断脐讫安脐上,灸三壮,艾炷如小麦大。若不啼,灸至五、七壮,灸了以封脐散封之。不得湿着,恐令脐肿。(封脐散方在裹脐门中。)
卷第四
灸脐法第十一《圣惠》云:小儿生下一宿,抱近明无风处,看脐上有赤脉直上者,当时于脉尽头灸三壮,赤散无患矣。
湖南检法王时发传:吾家虽大族,独有本房儿女,自来少虚弱、腹痛、下痢之人,往往气壮无病。盖数世以来,男女初生方断脐时,于所留脐带上常当灸处,灸大艾炷三十余壮,所以强盛如此。
卷第四
裹脐法第十二(封脐法附)《千金》论:凡裹脐法,椎治白练令柔软方四寸,新绵浓半寸,与帛等合之,调其缓急,急则令儿吐 。儿生二十日,乃解视脐。若十许日儿怒啼似衣中有刺者,此脐燥。还刺其腹,当解之,易衣更裹。裹脐时,闭户下帐燃火,令帐中温暖,换衣亦然。仍以温粉粉之,此谓冬时寒也。若脐不愈,烧绛帛末粉之。若过一月,脐有汁不愈,烧虾蟆灰粉之,日三、四度。(《千金翼》云:烧虾蟆灰治末粉脐中。又云:若脐未愈,乳儿太饱,令儿风脐也。)若脐中水及中冷,则令儿腹绞痛,夭纠啼呼,面目青黑,此是中水之过。当灸粉絮以熨之,不时治护。脐至肿者,当随轻重,重者便灸之,乃可至八、九十壮。轻者脐不大肿,但出汁时时啼呼者,捣当归末和胡粉敷之,灸絮日熨之,至百日愈,以啼呼止为候。若儿粪青者,冷也。与脐中水同。(诸方书法皆同,稍不同者见于后。)《婴孺》裹脐法:当捶白布令软,方四寸,新绵浓半寸,与布等合之,穿中央脐贯孔中于表辟之,复以絮裹在上带之。余说皆同。
张涣:婴儿初生断脐之后,宜着熟艾浓裹爱护。若乳母不慎,或因洗浴水入脐中;或儿尿在 袍之内,湿气伤于脐中,或解脱,风冷邪气所乘,令儿脐肿多啼,不能哺乳,即成脐风。先宜急用裹脐法。
封脐散方好川当归(半两,洗、焙干) 天浆子(三个,微炒) 乱发(一钱,烧灰存性)上件同捣,罗为细末,入麝香一字拌匀。用药一字至半钱,敷脐中时时用。
《外台》:刘氏疗小儿初生至七日者,脐欲落封药方。
雄鼠屎(七颗) 干姜(枣许大) 胡粉(三分,熬) 麝香(少许) 绯帛灰(一钱匕)上五味捣、研为粉,看脐欲落不落即取药以敷之,是以不令风入故也。用干姜恐痛,不用亦得。
《庄氏家传》封脐散雄鼠屎(七枚,两头尖者是) 干姜(枣许大) 甑带(鸡子大。以上并烧作灰) 绯帛灰(半分) 胡粉(三钱,令黄) 麝香(少许)上和,研令细,看脐欲落不落,取药半钱至一钱封脐便瘥,永不患脐肿湿。烧药时。勿令灰入。
卷第四
甘草法第十三《葛氏肘后》:小儿新产出,未可与朱蜜,取甘草如中指节,炙碎,以水一合,煮取一合,以缠绵点儿口中,可得一蚬壳止,儿当便吐胸中恶汁,儿智惠无病。
《千金方》:洗浴断脐竟, 袍毕,与甘草汤。(方与葛氏同。)指以绵缠沾取,与儿吮之,得一蚬壳入腹止,儿当快吐。如得吐则余药更不须与,若不得吐,可消息计。如饥渴,须臾更与之,若前所服及更与并不得吐者,但稍稍与之,令尽此一合止。如得吐去恶汁,令儿心神智惠无病也。
《千金方》:饮甘草汤一合尽都不吐者,是儿不含恶血耳。勿复与甘草汤,仍可与朱蜜,以镇心神、安魂魄也。
卷第四
黄连法第十四《小儿集验方》云:凡小儿初生,必有恶汁留于胸。次若不消去,即胸膈壅塞,易生蕴热。惊痫、疮疖,皆由此也。故小儿才生一腊之内,用好肥黄连数块捶碎,每少许浓,以绵包裹如奶头状,汤内浸成黄汁,时复拈摭一、二点在小儿口内,即恶汁自下,乳食便美。其后,或间以朱蜜与之。若见恶汁以下即已,有只用空绵包,别浸黄连蘸苦汁与之者。
卷第四
韭汁法第十五《大观证类本草》注萧炳云:小儿初生,与韭根汁灌之,即吐出恶水,令无病。
《本草食疗》:初生孩子可捣韭根汁灌之,即吐出胸中恶血、永无病。
《圣惠》:凡 袍儿讫吃生甘草后,暖水浸少韭子汁涂儿口唇上,干又涂,十数度止,不得令入口中。
卷第四
朱蜜法第十六《葛氏肘后方》:甘草吐恶汁后,更与朱蜜,主镇安魂魄。炼真朱砂如大豆,以蜜一蚬壳和,一日与一豆许,三日与之,大宜小儿矣。
《千金》(法与葛氏同,而多与则病。葛氏所不言,故又载其说。)儿新生三日中与朱蜜者,不宜多,多则令儿脾胃冷,腹胀喜阴,痫气急变,噤痉而死。新生与朱蜜法,与《葛氏肘后》同。以绵缠箸头沾取与儿吮之。得三沾止。一日令尽一豆许,可三日与之,则用三豆许也。勿过此,过者则伤儿也。
姚和众:(姚和众无三日连服之法,又生六日后乃服,仍云温肠胃。《千金》乃言:多则令儿脾胃冷。)小儿初生六日。温肠胃,壮血气。取炼成朱砂如一大豆许细研,以蜜一枣大熟调,以绵 取,令小儿吮之,一日令尽。
卷第四
牛黄法第十七《葛氏肘后方》:与朱蜜,后与牛黄,益肝胆除热,定惊辟恶气,与之如朱蜜多少。
《千金方》:与朱蜜竟,与牛黄不独益肝胆除热,定精神止惊辟恶气,又除小儿百病。
张涣牛黄法:上以真牛黄一块许,用好蜜炼熟和成膏。每服一豆大,乳汁化,时时滴口中。形色不实者,不宜多服。若婴儿胎热,或身体黄色,宜多服之。
卷第四
汞粉法第十八张涣:婴儿初生第一日才断脐, 袍讫,看儿形色,若面红润色赤,啼声响快者,宜用汞粉半钱,旋旋令儿吮之,良久有脐粪下为佳。
《婴童宝鉴》云:凡小儿初生下,速去口中恶物,仍以银粉抹其口舌上下左右两颊,然后始可饲朱蜜饮奶,令腹中物下尽,其子易长少患也。
卷第四
猪乳法第十九《千金》论曰:凡新生小儿一月内,常饮猪乳大佳。
《圣惠》法:凡取猪乳,须令猪儿饮母,次便提猪儿后脚起离乳,急捋之即得,空捋无由得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