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方 - 第 27 页/共 43 页

治少小身热,李叶汤方。   李吐无多少,咀 ,以水煮,去滓,浴儿,避目及阴处。   《玄中记》曰:天下有女鸟,一名姑获,又名钓星鬼也。喜以阴雨夜过飞鸣,徘徊人村里,唤得来也。是鸟淳雌无雄,不产,喜落毛羽于庭中,置入儿衣中便使儿作痫,必死,即化为其儿也。是以小儿生至十岁,衣裳不可露,七八月尤忌之。   卷第九   要方第九卷所治如下:治服寒食散方治寒食散发动诸方治服传病诸决(待考)   上三件   卷第九   治服寒食散方   服草木之药则速发,须调饮食;金石者则迟起而难息。其始得效者,皆是草木盛也,金石乃延引日月。草木少时便息,石势犹自未盛。其有病者不解消息,便谓顿休,续后更服,或得病固药微,倍复增石,或便杂服众石,非一也。石之为性,其精华之气,则合五行,乃益五脏,其浊秽便同灰土。但病家血气虚少,不能宣通更陈瘀,便成坚积。若其精华气不发,则冷如冰。而病者服之望石入腹即热,既见未热,服之弥多。既见石不即效,便谓不得其力,至后发动之日,都不自疑是石,不肯作石消息,便作异治者,多致其害。   道弘道人制《解散对治方》,说草石相对之和,有的能发动为证,世人逐易,不逆思寻古今方说,至于动散,临急便就服之,即不救疾,便成委祸。大散由来早难将之药,夫以大散难将,而未经服者,乃前有慎耳。既心期得益,苟就服之,已服之人,便应研习救解之宜,异日动之,便得自救也。夫身有五石之药,而门内无解救之人,轻信对治新方,逐易服之,从非弃是,不当枉命误药邪?检《神农本草经》,说草石性味,无对治之和,无指的发动之说,按其对治之和,亦根据本草之说耳。且大散方说主患,注药物,不说其所主治,亦不说对和指的发动之性也。览皇甫士安撰《解散说》及将服消息节度,亦无对和的发之说也。复有禀丘家,将温法以救变败之色,亦无对和的动之说。若以药性相对为神者,栝蒌恶干姜,此是对之大害者。道弘说对治而不辨此,道弘之方焉可从乎?今不从也。当从皇甫节度,自更改栝蒌,便为良矣。患热则不服其药,惟患冷者服之耳,自可以除栝蒌。若虚劳脚弱者,以石斛十分代栝蒌;若风冷上气咳者,当以紫苑十分代栝蒌。二法极良。若杂患常疾者,止除栝蒌而已,慎勿加余物。   卷第九   治寒食散发动诸方   论曰:凡服五石散,及钟乳诸石丹药等,既瘥节度,触动多端,发动虽殊,将摄相似。   比来人遇其证,专执而治之,或取定古法,则与本性有违,或取决庸医,则昧于时候,皆为自忤。遂推石过,深省其理,未曰合宜。每寻古医,互相晦见,直言沐浴,实未探微,寒温适情,盖须自度,随时之义,易所通焉。故陶正白云:昔有人服寒食散,检古法以冷水淋身满二百罐,登时缰毙。又有取汗,乃于狭室中四角安火,须臾则殒。据兹将息。岂不由人,追之昔事,守株何甚!今列篇章,幸择长而录用耳。寒食药得节度者,一月辄解,或二十日解,堪温不堪寒,即已解之候也。其失节度者,或头痛欲裂,为服药食温作癖,宜急下之。   又若手脚卒患顽癖者,为犯热经久故也。   急与冷水洗,饮热清酒,进冷食即止。一法饮冷清酒亦止。   又若体上生疮,结气肿痛不得动者,为自劳太过也。宜服香豉饮法。   香豉(三升) 葱白(一虎口)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三沸服之。不止,乃至三四剂,自止。   又若腰痛欲折,两目欲脱者,为热上肝膈,腰肾冷极故也。宜服黄连饮法。   黄连 甘草(炙,各一两) 葳蕤(二两)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朴硝一两,顿服,得微利止。   又若眩冒欲倒者,为衣浓犯热故也。宜冷水淋头并洗之,须臾即愈。   又若脚疼欲折者,为久坐温处故也。宜常须单床行役,并以冷水洗浴即止。   又若腹胀欲裂者,为久坐下热,衣温失食故也。宜数冷食冷洗,当风取冷,须臾即瘥。   又心痛如刺者,为应食不食,应洗不洗,寒热相击,气结不通,填于心中故也。宜数饮热酒,任性多少,酒气行,经络通达,淋以冷水,又冷淹手中,搭着苦处,温复易之,须臾解也。解后仍速与冷食,食多益善。于诸痛之中,心痛最急,宜速救之。   又若发急,遍身热如汤火,或气结不识人,时倒,口噤不开,不自觉知者,救之要以热酒随其性灌之。卒不得下者,当打去齿灌之,咽中寒盛,酒入必还出,但灌勿止,半日许以酒下气彻乃苏。酒卒不下者。难可救矣。   又若下痢如寒中者,为行止食饮犯热所致,宜速脱衣,冷食、冷冻饮料、冷水洗即瘥。   又若百节酸疼者,为卧处太浓,又盖覆被衣,温不脱故也。但单床薄被单衣,或以冷水洗,勿着新衣,着故垢衣,虽冬寒常须散发受风,仍以冷石熨其衣,勿系带,若犯此,酸闷者,急入冷水浴,勿忍病而畏冷,兼食冷饭。   又若兢颤恶寒,或发热如温疟者,为失食忍饥,失洗不行,又食臭秽故也。宜急饱冷食,冷又若恶食臭如死物气者,为食温作癖故也。宜急以三黄汤下之,若不下,终不瘥。   又若咽中痛,鼻中塞,清涕出者,为衣温近火故也。但速脱衣,取冷当风,以冷石熨咽鼻当自瘥。不须洗也。   又若胸胁满,气上呕逆者,为饥而不食,药气上冲故也。速与冷水洗,食冷饭止。   又若食便吐出,不得安住者,由癖故也。宜急以甘草饮下之,不下当危人命尔。甘草饮法。   甘草(二两,炙) 大黄(三两,别渍) 黄芩(二两)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三两沸,去滓,分服,以利为度。   又若大便难,腹中坚如盘蛇者,为犯温积久,腹中有干粪不去故也。宜销酥蜜膏服一二升,津润腹内即下。若不可,服大黄、朴硝等下之。   又若患淋者,为久坐温处,或乘鞍马,坐处大热,热入膀胱故也。但冷食,冷水洗,冷石熨腹,不过一日即瘥止。   又若寒栗头掉,不自支持者,为食少,药气溢于肌肤,五脏失守,百脉摇动,与正气相竞故也。宜强饮热酒以和其脉,强食冷食以定其脏,强行以调其关节,强洗以宣其拥滞,即瘥。   又若小便稠数者,为热食及啖诸热饼肉之属故也。宜冷水洗腹,兼服栀子汤法。   栀子仁(二两) 甘草(炙) 芒硝(汤成下) 黄芩(各二两)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二服,取利即瘥。   又若失气不可禁止者,为犯温不时洗故也。但冷水洗之即瘥。   又若遗粪不自觉者,为热气入胃,大肠不禁故也。当冷洗即瘥。   又若目痛如刺者,为热气冲肝上眼故也。但数冷食,清朝温小便洗之,不过三日即瘥止。   又若耳鸣如风声,又有汁出者,为自劳过度,阳事不节,气上耳故也。宜数饮食补之,节禁阳事即瘥。   又若口中伤烂,舌强而燥,不得食味者,为食少谷气不足,药气积在胃管故也。宜急作豉汤服之,豉汤法。   香豉(二升) 葳蕤 甘草(炙,各二两) 麦门冬(去心) 小柏(各三两)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能顿服益佳。再合为度。   又若关节强直不可屈伸,可久停息,不自劳泄,药气不散,渐侵筋血故也。出力使温,冷洗即瘥止。   又若得伤寒温疟者,为犯热故也,宜以常治药救之无咎,但勿服热药耳。其伤寒疟药等,皆除破癖,不与寒食相妨,故通服也。凡服寒食,虽已热解而更病者,要先以寒食救之,终不中冷。